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世紀的西班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世纪的西班牙
Remove ads

中世紀的西班牙指從哥特人入侵伊比利亞到收復失地運動終結這段時期的西班牙,這一期間的西班牙經歷了從蠻族入侵西哥特王國阿拉伯人入侵收復失地運動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以卡斯蒂利亞伊莎貝拉一世阿拉貢費爾南多二世聯姻並統一西班牙告終。這一時期為近代早期西班牙的大航海時代絕對君主制哈布斯堡霸權奠定了重要基礎。

中世紀早期

日耳曼人入侵

三世紀危機後,西羅馬帝國已陷入嚴重衰退。戴克里先君士坦丁的行政改革未能扭轉頹勢:貨幣貶值導致商品經濟萎縮,大莊園制瓦解了城市經濟基礎,而戴克里先大量吸取蠻族進入羅馬軍隊的行為軍事僱傭兵化使軍隊逐漸"蠻族化"。

Thumb
蘇維匯王國版圖

公元375年,由於受到匈人入侵,西哥特人開始大舉遷入羅馬帝國。他們請求羅馬帝國東部皇帝瓦倫斯允許他們在羅馬帝國境內定居。瓦倫斯希望能用哥特人來充實其軍隊,所以接受了他們的要求。然而,西哥特人通過收買多瑙河的邊境衛兵,被允許攜帶武器入境。很快事態失去了控制,大量哥特人源源不斷地遷入多瑙河流域,而羅馬帝國在此地區的兵力又十分薄弱,無法對其加以有效的控制。當一些地區的羅馬士兵開始虐待哥特移民時,哥特人於377年開始暴亂,並且多次擊敗羅馬帝國軍隊。在378年的亞德里亞堡戰役中,皇帝瓦倫斯被殺[1],繼任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和哥特人在382年議和,哥特人答應幫助皇帝保護羅馬疆界以獲得糧食補給。蠻族依然不可避免地滲透進原羅馬帝國的土地[2]

至5世紀初,帝國對邊陲的控制力名存實亡。406年冬季,萊茵河冰凍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汪達爾-阿蘭聯軍突破帝國北部防線,三年內橫掃高盧。409年,這兩個民族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汪達爾人占據西北部和南部、阿蘭人占據西部的領土。蘇維匯人占據加利西亞,建立半島首個日耳曼王國;阿蘭人控制盧西塔尼亞(今葡萄牙中部)[3];汪達爾人則盤踞安達盧西亞。大約426年,西哥特人入侵阿蘭人的地界,殺死西部的阿蘭王阿達克斯(Attaces)。剩下的阿蘭人擁戴汪達爾王君德里克為阿蘭國王。由於和西哥特人的衝突,君德里克的繼任者蓋薩里克(428年-477年在位)開始計劃將國家遷到北非。429年,蓋薩里克率8萬人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北非登陸後向東,逼近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省的首府迦太基

至469年,蘇維匯王國被壓縮至西北一隅,西哥特人成為半島主宰。西哥特人於473年終結了羅馬統治,到476年已經建立起了對半島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霸主地位。

Remove ads

西哥特王國

查士丁尼征服

Thumb
560年的西班尼亞行省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繼位後,在鎮壓尼卡起義之後,開始了對西方故土的大規模征服。534年,羅馬名將貝利撒留在征服汪達爾王國後重建阿非利卡行省,並奪取休達(原為西哥特所占),使其歸入拜占庭。550年,西哥特國王阿吉拉一世遭遇內亂,科爾多瓦等地起義,其子被殺,他本人撤至梅里達[4]。551年或552年,貴族阿塔納吉爾德占據塞維利亞,自立為王,對抗阿吉拉,並向查士丁尼請求援助。儘管誰率領拜占庭遠征軍存在爭議,但軍隊於552年夏登陸,加入叛軍作戰。553年春,另一支拜軍從意大利出發,登陸卡塔赫納,向內陸推進,與主力會師。

Thumb
580年的西班尼亞行省

拜占庭占據了貝提卡大部分沿海地區,尤其是馬拉加與卡塔赫納,並設立西班尼亞行省。儘管地位邊緣,其目的主要是牽制西哥特與保護北非。555年,阿吉拉被部下刺殺,阿塔納吉爾德登基,並嘗試反攻拜占庭失敗。行省存續約七十年[5]

Thumb
西班尼亞行省最大疆域

拜占庭在當地掌控的城市有馬拉加、卡塔赫納、梅迪納-西多尼亞(至572年)、希斯貢薩(至610年),以及巴薩等。部分地區如科爾多瓦、埃西哈、瓜迪斯、格拉納達等地,雖可能臣服拜占庭,但無明確統治證據。除伊比利亞本土,拜占庭還控制休達及巴利阿里群島。休達歸入阿非利卡行省,島嶼則歸屬貝提卡與迦太基行省共同統治[6]

Remove ads

雷卡雷德改宗

589年,西哥特國王雷卡雷德一世在托萊多第三次會議上正式宣布改宗迦克墩基督教,結束了西哥特王國與大多數伊比利亞住民之間的宗教隔閡。這一舉措不僅緩解了哥特人與伊比利亞-羅馬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強化了王權對教會的控制。

改宗標誌着西哥特王國邁向文化與制度融合的新階段。貴族開始採用拉丁語法律文本,教會在王國治理中地位上升,為西哥特國家制度的「羅馬化」奠定基礎。但貴族與王權、教會之間的權力博弈仍頻繁,政變與篡位事件不斷。

晚期西哥特王國

Thumb
700年的伊比利亞

伍麥耶王朝的入侵

西哥特王國的滅亡

收復失地運動的開始

阿斯圖里亞斯王國

圖爾戰役

後伍麥耶王朝

Thumb
814年的科爾多瓦埃米爾國

750年隨着阿拔斯王朝在東方推翻倭馬亞政權,哈里發的中心從大馬士革遷至巴格達,原倭馬亞王族遭到大規模清洗。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是少數倖存者之一,他在北非流亡六年,期間避開阿拔斯特工的追捕。最終,他穿越地中海,抵達混亂中的安達盧斯,試圖重建倭馬亞的權威。他聯合當地的親倭馬亞勢力,並在激烈的權力鬥爭中戰勝了安達盧斯地區割據的穆斯林首領們[7]

公元756年,阿卜杜勒·拉赫曼宣布建立科爾多瓦酋長國,自任埃米爾,實際上脫離了阿拔斯哈里發的控制,建立了一個事實上的獨立政權。然而,儘管他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境,但安達盧斯內部依然割據嚴重,部族衝突頻發,因此他花費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對安達盧斯大部地區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初步建立。

查理大帝和羅蘭

西班牙邊區

阿里斯塔的反叛

阿方索三世

Thumb
奧維耶多主教座堂阿方索三世肖像

阿方索三世(Alfonso III,848–910年)是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晚期君主,也是中世紀早期伊比利亞基督教勢力從地方割據向中央集權王國過渡的關鍵人物。他的44年統治(866–910年)正值科爾多瓦埃米爾國內部分裂與基督教勢力復興的交匯期。阿方索三世通過各種方式鞏固了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的疆域,並奠定了萊昂王國的霸權基礎,連接了西哥特遺產與中世紀盛期的基督教王國[8]

阿方索三世繼位之初,加利西亞伯爵弗魯埃拉發動叛亂,迫使他短暫流亡卡斯蒂利亞。然而數月後弗魯埃拉遇刺,阿方索重返奧維耶多,迅速穩固了王位。此後,他接連鎮壓了867年的巴斯克起義與後期的加利西亞叛亂,於868年攻占波爾圖,878年奪取科英布拉,將王國西南邊界推進至蒙德戈河。這些行動為葡萄牙的獨立埋下伏筆[9]

869年,他與潘普洛納王國(後納瓦拉)結盟,迎娶其王族希梅娜,並將妹妹萊奧德貢迪亞嫁入潘普洛納宮廷。其子奧多尼奧被送往薩拉戈薩接受教育。

在軍事上,阿方索三世直面後倭馬亞王朝的進攻。875年至883年間,科爾多瓦埃米爾穆罕默德一世之子阿爾-蒙迪爾多次北侵,但阿方索憑藉靈活戰術屢次取勝。878年的波爾沃拉里亞戰役中,他截擊並擊潰穆斯林軍隊,迫使科爾多瓦簽訂三年停戰協議——這是穆斯林勢力首次向基督教王國求和。884年,雙方因各自內憂簽署全面和平協議,為阿斯圖里亞斯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期。阿方索三世還利用科爾多瓦內亂,聯合反叛的梅里達領主伊本·馬爾萬,在瓜迪亞納河畔的奧克西費爾山大敗科爾多瓦軍隊,進一步鞏固了西部邊疆。

阿方索三世還注重王國內部的意識形態整合。他下令編撰《阿爾貝達編年史》等三部史書,系統構建「阿斯圖里亞斯王國乃西哥特正統繼承者」的合法性敘事,將基督教抵抗運動與西哥特遺產直接掛鉤,為後來的萊昂王國卡斯蒂利亞提供了法理基礎。

Thumb
910年,阿方索三世去世時的伊比利亞

然而,阿方索晚年的王國的裂痕愈發明顯。其子加西亞奧多尼奧等人在權臣煽動下密謀篡位。910年阿方索三世在薩莫拉去世後,王國被三分:加西亞統治萊昂,奧多尼奧掌控加利西亞,弗魯埃拉管轄阿斯圖里亞斯。儘管加西亞無嗣而終後領土短暫統一,但隨後的繼承動盪使王國陷入長達一個世紀的內耗,最終演變為萊昂、卡斯蒂利亞與納瓦拉的分立格局。其孫拉米羅二世延續了對穆斯林的攻勢,而曾孫費爾南多·岡薩雷斯則成為卡斯蒂利亞獨立的奠基者。他死後,阿斯圖里亞斯王國逐漸被萊昂王國的頭銜所替代[10]

萊昂王國

希梅尼斯王朝

科爾多瓦哈里發國

Thumb
公元1000年的科爾多瓦哈里發國

科爾多瓦哈里發國(929–1031)是後倭馬亞王朝鼎盛時期的政治形態,由阿卜杜-拉赫曼三世(Abd al-Rahman III)在929年正式稱「哈里發」,擺脫東方阿拔斯哈里發的名義統治,建立獨立的哈里發權威。這一政體在伊比利亞穆斯林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使科爾多瓦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文化、政治與宗教中心之一。

在阿卜杜-拉赫曼三世與其子哈卡姆二世(al-Hakam II)統治下,科爾多瓦達到巔峰。國家統一,邊疆穩固,城市如科爾多瓦、塞維利亞、托萊多等繁榮異常,成為伊比利亞最發達的地區。宮廷贊助學術、翻譯與哲學,使科爾多瓦成為伊斯蘭—基督教知識交流的樞紐。

軍事上,哈里發國以名將曼蘇爾(Al-Mansur Ibn Abi Aamir)為代表,展開對北方基督教王國的大規模襲擊,包括焚毀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的教堂。但這種依賴軍閥維持權力的模式也埋下了崩潰隱患。

哈里發國在曼蘇爾死後迅速衰落。1020年代起,宮廷陷入內訌與軍隊政變,1031年哈里發位正式被廢,國家分裂為二十多個泰法王國,進入「泰法時期」。這一時期穆斯林世界政治碎片化,為基督教王國的持續進攻提供了戰略機遇。

中世紀盛期

桑喬三世

Thumb
公元1000年的伊比利亞

泰法時代

Thumb
1031年泰法諸國

1031年科爾多瓦哈里發國解體後,伊比利亞半島出現的33個穆斯林割據政權[9],稱作泰法(阿拉伯語:طائفة,意為「派系」)。其根源可追溯至倭馬亞王朝晚期的行政劃分與族群矛盾:阿拉伯貴族、北非柏柏爾軍事集團、本土改宗穆斯林(穆拉迪人)及東歐奴隸出身的新貴(薩卡里巴人)間的權力鬥爭,最終導致中央集權崩潰。邊境重鎮憑藉長期自治傳統率先獨立,如薩拉戈薩泰法(統治家族世代掌管邊疆),而內陸城邦則陷入混戰。至1030年代末,弱小泰法多被兼併[11],形成塞維利亞、托萊多、巴達霍斯與薩拉戈薩四大主導勢力,其中塞維利亞阿巴德王朝通過軍事擴張與聯姻逐步成為半島伊斯蘭勢力核心[11]

Thumb
1030年的伊比利亞

泰法諸國的分裂格局為北方基督教王國提供了戰略機遇。11世紀後期,卡斯蒂利亞、萊昂等基督教政權趁穆斯林內亂開始進一步南下。泰法君主為自保,常採取「以貢換和」策略:向基督教王國繳納巨額黃金(如著名的「帕里亞貢金」)換取停戰,甚至聯合基督徒攻打其他泰法[12]。這種短視政策短期暫緩了外部危機,卻加速了自身的財政枯竭與政治依附。與此同時,塞維利亞等大泰法頻繁向北非求援,先後引入穆拉比特(11世紀末)與穆瓦希德王朝(12世紀中)軍事干預,最終導致泰法體系被北非帝國吞併。

卡斯蒂利亞王國

Thumb
1037年的伊比利亞

阿拉貢王國

阿拉貢王國中世紀盛期伊比利亞半島東部的重要基督教政權,其起源可追溯至9世紀法蘭克人驅逐阿拉伯勢力後建立的阿拉貢伯爵領。925年,該領地併入納瓦拉王國,成為其東部邊疆。11世紀起,隨着桑喬三世諸子分地,阿拉貢逐漸崛起為獨立王國,並在軍事擴張中奠定了西班牙東北部的霸權基礎。

Thumb
早期的阿拉貢王國

9世紀,法蘭克王國為抵禦伊斯蘭勢力北上,在比利牛斯山南麓設立阿拉貢伯爵領。925年,阿拉貢被納入納瓦拉王國版圖,成為基督教對抗穆斯林的戰略前哨。1035年,納瓦拉國王桑喬三世逝世,其領土被諸子瓜分:嫡長子加西亞·桑切斯三世繼承納瓦拉王位,次子斐迪南一世獲得卡斯蒂利亞,而私生子拉米羅·桑切斯(即拉米羅一世)分得阿拉貢伯爵領[13]。儘管出身卑微,拉米羅一世通過政治聯姻與軍事擴張,開啟了阿拉貢的獨立之路。

拉米羅一世雖名義上臣屬於納瓦拉,卻積極謀求自治。他迎娶比戈爾伯爵之女弗瓦的格爾貝格,鞏固與比利牛斯山北基督教貴族的聯盟。為擴張領土,他介入納瓦拉內政,支持圖德拉的摩爾埃米爾對抗弟弟加西亞三世,並於1043年奪取桑格薩。同年,他吞併幼弟岡薩羅的索布拉貝與里瓦哥薩伯國,將阿拉貢的疆域向東擴展至韋斯卡平原。

拉米羅一世以哈卡為都城,頒布《哈卡憲章》,賦予市民法律特權,吸引移民並推動城市化。至其統治末期,阿拉貢已形成獨立治理體系。1063年,拉米羅一世在圍攻穆斯林要塞格勞斯時陣亡,其子桑喬·拉米雷斯繼位。

桑喬二世和三桑喬之戰

阿方索六世

熙德

Thumb
熙德在布爾戈斯的雕像

羅德里戈·迪亞茲·德·維瓦爾(Rodrigo Díaz de Vivar,約1043—1099年),被摩爾人尊稱為「熙德」(阿拉伯語「主人」),西班牙人則稱其為「坎佩亞多爾」(El Campeador,意為「鬥士」)。他是中世紀伊比利亞半島最富傳奇色彩的軍事統帥,既是基督教收復失地運動的象徵,也是跨越宗教界限的文化偶像。其一生交織着忠誠與背叛、榮耀與流放,最終在巴倫西亞的征服中達到巔峰,成為西班牙民族精神的符號[14]

熙德生於卡斯蒂利亞,出身低級貴族家庭。少年時,他進入斐迪南一世之子桑喬二世的宮廷,展現出非凡的軍事天賦。1066年桑喬二世繼位後,任命年僅23歲的羅德里戈為軍隊統帥。這一時期,他參與了對穆斯林泰法城邦的多次戰役,積累了實戰經驗與聲望。然而,1072年的薩莫拉圍城戰成為其命運的轉折點——桑喬二世在攻城時離奇死亡,其弟阿方索六世繼位。熙德雖迅速轉投新王麾下,並因迎娶阿方索的堂妹希梅娜躋身權貴[14]

1081年,熙德因擅自率軍進入受萊昂保護的托萊多泰法英語Taifa of Toledo,觸怒阿方索六世,遭永久流放[15]。此後的十年間,他化身「自由騎士」,遊走於基督教與穆斯林勢力之間。他曾為薩拉戈薩泰法效力,協助其對抗阿拉貢與納瓦拉聯軍[16],甚至擊敗基督教國王。這一階段,熙德展現出靈活的外交策略:他既以僱傭軍身份為穆斯林君主作戰,又通過戰利品和贖金積累財富,逐漸組建起一支忠誠的私人軍隊。其軍事才能與實用主義,使他成為半島各方勢力競相拉攏的對象。

到達薩拉戈薩後,熙德以薩拉戈薩泰法埃米爾的授意進入巴倫西亞,成為埃米爾優素福·穆塔曼·伊本·蘇萊曼的軍事保護者。雙方簽訂契約,規定巴倫西亞需每周支付熙德4000馬拉維迪銀幣(11世紀伊比利亞通用貨幣),並要求周邊城堡效忠埃米爾,繳納與前任統治者等額的保護費。

1089年,阿方索六世表面上「收留」熙德,賜予其城堡並承認其作為獨立封臣的地位,實則試圖削弱其影響力。當熙德北上作戰時,阿方索趁機圍攻巴倫西亞。得知消息後,熙德以牙還牙,率軍突襲阿方索的領土納赫拉、卡拉奧拉和洛格羅尼奧,焚燒城鎮、劫掠財富,迫使阿方索撤軍回防。然而,熙德返回巴倫西亞時,發現城門緊閉——一場長達九個月的殘酷圍城就此展開[17]

1094年6月,熙德率軍攻陷巴倫西亞,終結了長達一年的圍城。收復巴倫西亞後,熙德將妻女從聖佩德羅德卡德尼亞修道院接來,自封為「巴倫西亞國王」,確立了對周邊小國的宗主權。阿拉貢-潘普洛納國王佩德羅一世主動請求結盟。熙德自立為巴倫西亞統治者,名義上向阿方索六世效忠,實則享有高度自治權。為鞏固統治,他推行宗教寬容政策:保留穆斯林法官(卡迪)管理民事,允許猶太社區自治,同時重建基督教教堂。此舉使巴倫西亞成為多元文化共存的典範。面對穆拉比特王朝的多次反撲,熙德憑藉堅固城防與游擊戰術成功守城,直至1099年病逝[18][19]

熙德死後,其事跡迅速被神話化。約1140年,匿名詩人創作史詩《熙德之歌》(Cantar de Mio Cid),將他塑造成忠誠、勇敢與智慧的化身。這部作品不僅是西班牙文學的奠基之作,更重構了歷史記憶:史詩中的熙德始終忠於阿方索六世,淡化其傭兵經歷,強調基督教聖戰色彩[18]。17世紀,法國劇作家高乃依的悲劇《熙德》進一步將其升華為榮譽與愛情的矛盾體,引發全歐共鳴。19世紀民族主義興起後,熙德被奉為西班牙統一的精神圖騰,其雕像與命名地標遍布全國。

穆拉比特王朝

Thumb
穆拉比特王朝

穆拉比特王朝(又稱阿爾摩拉維德王朝)是11至12世紀由撒哈拉地區的桑哈賈柏柏爾人建立的穆斯林國家,建都馬拉喀什[20]。該王朝起源於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由馬立克派神學家阿卜杜拉·本·亞辛領導,以嚴謹的伊斯蘭教義為基礎,組建了兼具修道與軍事性質的「僧兵」團體。他們推行遜尼派馬立克學派,通過廢除非法稅收和強調宗教正統性贏得民眾支持,迅速統一了摩洛哥地區,並終結了當地原住民族津內特人的統治。

在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埃米爾優素福·本·塔什芬統治下,穆拉比特王朝的疆域橫跨西北非洲與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包括今天的毛里塔尼亞、阿爾及利亞西部、摩洛哥和安達盧斯地區。1086年,他們應泰法之邀介入伊比利亞半島局勢,在薩拉卡戰役中擊敗北方基督教王國,一度遏制了收復失地運動的推進,並實現了穆斯林伊比利亞與馬格里布的短暫政治統一[21]

然而,王朝後期因軍事過度擴張、安達盧斯民眾不滿、穆瓦希德王朝的崛起及財政壓力加劇而迅速衰落。1147年,穆拉比特王朝最終被穆瓦希德王朝所滅,其在伊比利亞的領土再度分裂[22]。該王朝的歷史意義在於首次統一了摩洛哥地區,開啟了北非王朝干預安達盧斯事務的先例,並促進了伊比利亞與馬格里布之間近一個半世紀的宗教與文化交融。

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和烏拉卡

Thumb
女王烏拉卡

十二世紀初的阿拉貢國王阿方索一世(1104—1134年在位),又稱「威武者」(Batailleur),與其妻烏拉卡一世(Urraca I de León, 1079—1126年)的複雜關係使得十二世紀前期的伊比利亞政局錯綜複雜。烏拉卡作為萊昂、卡斯蒂利亞與加利西亞女王,自詡「全西班牙女皇帝」,而阿方索則以軍事擴張著稱,兩人的關係先後經歷了結合與決裂,最終沒能使得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提前統一。

1107年,烏拉卡在其首任丈夫勃艮第的雷蒙去世後,為鞏固基督教王國聯盟並促成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的聯合,於1109年與阿拉貢國王阿方索一世聯姻。此前,烏拉卡因父親阿方索六世獨子桑喬戰死於對抗穆拉比特王朝的戰役(1108年),成為萊昂-卡斯蒂利亞的唯一繼承人。兩人共同繼承王國後,這段婚姻卻迅速陷入危機:烏拉卡的同父異母妹妹特蕾莎與丈夫葡萄牙伯爵亨利加利西亞策動叛亂,加劇了夫妻間的對立。

Thumb
阿拉貢的阿方索一世

阿方索一世在婚姻期間持續推行軍事擴張,1118年攻陷薩拉戈薩泰法[23],但烏拉卡對其高壓統治極為不滿。1110年,她以「虐待」為由訴請教皇宣布婚姻無效,雖未獲阿方索承認,雙方仍於1112年達成停戰協議。至此,阿拉貢控制卡斯蒂利亞大部,烏拉卡則收回阿斯圖里亞斯、萊昂與加利西亞,而特蕾莎夫婦占據薩莫拉埃斯特雷馬杜拉

阿方索一世在婚姻破裂後,將重心轉向全面征服伊斯蘭政權。憑藉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十字軍勢力(如貝阿恩的加斯東子爵)支持,他於1118年攻陷薩拉戈薩,隨後橫掃圖德拉塔拉索納等要塞[23]。1120年,面對穆拉比特王朝的反撲,他在庫丹達戰役中以少勝多,並聯合阿基坦公爵威廉九世奪取卡拉泰烏德達羅卡,徹底吞併薩拉戈薩泰法[23]

烏拉卡則致力於收復失地與對抗穆斯林勢力。儘管與阿方索的武裝衝突消耗了部分資源,她仍通過外交斡旋鞏固王權,並試圖削弱阿拉貢對卡斯蒂利亞的滲透。1126年烏拉卡逝世後,其子阿方索七世繼位,阿方索一世放棄對萊昂-卡斯蒂利亞的王位主張,轉而專注於阿拉貢的領土整合。

阿拉貢聯合王國

1134年,阿拉貢國王阿方索一世去世且無嗣,其弟拉米羅二世被迫放棄修道院生活繼位。為解決繼承危機,拉米羅二世於1135年與阿基坦公爵威廉九世之女阿格尼絲結婚,1136年誕下獨女佩德羅尼拉。為避免阿拉貢被卡斯蒂利亞吞併,1137年8月11日,僅1歲的佩德羅尼拉與23歲的巴塞羅那伯爵拉蒙·貝倫格爾四世訂婚,以換取後者對抗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七世的軍事支持。同年11月13日,拉米羅二世宣布退隱修道院,將王權移交女婿,拉蒙·貝倫格爾四世獲得「阿拉貢親王」頭銜及軍隊統帥權,實際統治阿拉貢[24]

拉米羅二世與拉蒙·貝倫格爾四世達成以下共識:

  1. 拉蒙與佩德羅尼拉的後代將共治阿拉貢與巴塞羅那伯國,即使佩德羅尼拉早逝,拉蒙的繼承人仍繼承阿拉貢王位;
  2. 兩國保留各自法律、制度與自治權,形成共主邦聯,而非領土合併;
  3. 阿拉貢獲得巴塞羅那的海港資源,打破內陸封閉;巴塞羅那則借阿拉貢王室提升政治地位,抗衡卡斯蒂利亞[25]
Thumb
阿拉貢聯合王國最大疆域

1150年8月,14歲的佩德羅尼拉與拉蒙·貝倫格爾四世正式完婚。1152年佩德羅尼拉懷孕時立下遺囑,明確將王國遺贈丈夫,[26]。拉蒙以「巴塞羅那伯爵兼阿拉貢親王」頭銜治理兩國,雖未稱王,但實際掌控軍政大權。

Thumb
1150年的伊比利亞

拉蒙·貝倫格爾四世成功使阿拉貢擺脫卡斯蒂利亞的控制:其妹貝倫加麗亞作為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七世之妻,利用影響力斡旋,助阿拉貢收回對卡斯蒂利亞的承諾領土。至1162年拉蒙去世時,其子阿方索二世繼承兩國,正式確立阿拉貢-加泰羅尼亞聯合王國

由於巴塞羅那伯國入主阿拉貢,因此開啟了阿拉貢王國的巴塞羅那王朝阿拉貢聯合王國自此產生。

葡萄牙獨立

Thumb
葡萄牙伯國

阿方索·恩里克斯(Afonso Henriques,約1109—1185年)被尊為葡萄牙開國君主。其父為法國勃艮第貴族亨利伯爵(勃艮第公爵羅貝爾一世之孫),因與卡斯蒂利亞-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蕾莎聯姻,獲封葡萄牙伯爵,領有蒙德戈河與杜羅河之間的土地[27]。1112年亨利去世後,年幼的阿方索繼承葡萄牙伯爵頭銜,由其母特蕾莎攝政。特蕾莎與加利西亞貴族費爾南多·佩雷斯的關係十分密切,她試圖為情人謀權,削弱阿方索的繼承地位。1128年,成年的阿方索擊敗特蕾莎與佩雷斯的聯軍[27],迫使其流亡,確立了對領地的絕對統治。

Thumb
葡萄牙國父阿方索一世

阿方索一世在地方貴族、教會及軍事騎士團的支持下,開始挑戰萊昂的宗主權。1129年,他擊敗表兄卡斯蒂利亞-萊昂國王阿方索七世(特蕾莎的盟友),自封「葡萄牙親王」,開啟獨立進程。經過十年軍事對抗與外交博弈,1139年7月26日,阿方索在奧里基戰役中重創摩爾人軍隊,隨即宣布葡萄牙脫離萊昂獨立,加冕為國王[28]。1143年,阿方索七世迫於形勢承認其王位,但教廷遲至1179年方由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正式授予王權。

阿方索一世將軍事重心轉向南方伊斯蘭政權。1147年,其軍隊攻占聖塔倫,同年借第二次十字軍東征之機,發動里斯本圍攻,聯合諾曼、佛蘭德斯與萊茵蘭十字軍圍攻里斯本。經過四個月圍城,里斯本於10月陷落,成為葡萄牙首都。此後,阿方索持續南擴至阿連特茹地區,確立蒙德戈河至塔霍河之間的疆域。其統治為葡萄牙的獨立國家認同奠定基礎,他開創了葡萄牙的勃艮第王朝,被後世譽為「建國者」(O Conquistador)[27]

穆瓦希德王朝

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

Thumb
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的擴張
Thumb
1210年的伊比利亞

1217年,卡斯蒂利亞王國陷入一場繼承危機——年僅13歲的小國王恩里克一世意外身亡。由於恩里克無嗣,其姐貝倫加利亞(費爾南多三世之母)宣布繼位,成為中世紀西班牙罕見的女性君主之一。然而面對貴族集團的質疑與阿拉貢的虎視眈眈,這位睿智的攝政太后果斷遜位,將王冠交予18歲的長子費爾南多三世

正當費爾南多三世在卡斯蒂利亞站穩腳跟時,萊昂王國亦陷入權力危機。1230年9月24日,費爾南多三世之父阿方索九世病逝於薩里亞,他臨終前卻試圖通過遺囑將王位傳給與前妻所生的女兒桑查與杜爾塞,試圖阻撓費爾南多繼承萊昂王位。然而費爾南多憑藉母系家族(勃艮第王朝)的軍事支持,以迅雷之勢接管托萊多要塞,迫使兩位異母姐妹放棄繼承權。

1231年8月,費爾南多三世在萊昂大教堂加冕,正式宣布卡斯蒂利亞與萊昂王國的永久合併。自此,卡斯蒂利亞與萊昂的王冠永久合一,終結了自1157年阿方索七世去世後持續近百年的雙王冠分立傳統。萊昂王國和卡斯蒂利亞王國從此合併為卡斯蒂利亞-萊昂聯合王國,通常簡稱卡斯蒂利亞聯合王國。從此卡斯蒂利亞和萊昂的王冠歸屬一君,不再分割[29]

海梅一世的征服

Thumb
阿拉貢聯合王國的領土擴張,橙色和黃色為海梅一世擴張的領土

1213年,海梅一世繼位成為阿拉貢國王,他在位期間征服了大量安達盧西亞的穆斯林領土,並隨之向地中海擴張,獲得了巴利阿里群島,並建立了馬略卡王國。他還和法王路易九世簽訂了關於法阿兩國邊界問題的《科爾貝條約》,被視作阿拉貢王國最強大的君主之一,他還是中世紀伊比利亞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Thumb
海梅一世的畫像

1230至1232年,納瓦拉國王桑喬七世因無直系子嗣,請求海梅支持其對抗侄子香檳伯爵特奧巴爾多四世。雙方達成協議:桑喬去世後由海梅繼承納瓦拉。然而1234年桑喬駕崩後,納瓦拉貴族擁立特奧巴爾多,海梅雖提出異議,但在教宗格里高利九世調停下最終妥協[30]。此事件促使海梅放棄跨比利牛斯山構建「大阿拉貢」的構想,轉而專注向南方擴張。

1229年9月5日,海梅集結阿拉貢-加泰羅尼亞聯軍,自塔拉戈納啟航,劍指馬略卡島。儘管阿拉貢騎士因封建義務參戰,但此役本質為加泰羅尼亞傭兵所主導的軍事行動,加泰移民亦構成日後群島人口主體。12月31日攻陷馬略卡後,梅諾卡(1232年)與伊維薩(1235年)相繼歸附[31]。經長期圍攻,瓦倫西亞於1238年9月28日投降[32]。隨即瓦倫西亞王國建立,海梅將阿拉貢領土向南推進至地中海沿岸[33]

為協助女婿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世,海梅介入了穆爾西亞的摩爾人戰爭。1244年3月26日,雙方簽署《阿爾米茲拉條約英語Treaty of Almizra》,劃定擴張勢力範圍:比亞爾比利亞霍約薩一線以南歸卡斯蒂利亞,以北屬阿拉貢[32]

為集中資源南征,海梅於1258年5月與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簽署《科貝爾條約》,放棄對法國南部(含圖盧茲卡爾卡松)的歷史宣稱,換取法王承認加泰羅尼亞(含巴塞羅那伯國)主權獨立[32]。此條約標誌阿拉貢戰略重心徹底轉向地中海。

經過海梅的征服,阿拉貢王國的疆域基本成型,為後來阿拉貢在西地中海的擴張奠定了重要基礎。

托洛薩戰役

Thumb
一張托洛薩會戰的畫作

1195年7月9日,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八世阿爾科斯戰役中慘敗於穆瓦希德王朝,基督教勢力遭遇重挫。穆斯林軍隊隨後攻占特魯希略普拉森西亞、托萊多等戰略要地,並於1211年由哈里發穆罕默德·納西爾率軍跨海北征,奪取卡拉特拉瓦騎士團要塞薩爾瓦蒂拉。面對空前威脅,教皇英諾森三世強力斡旋,促成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納瓦拉與葡萄牙組成聯軍[34],並吸引大量法國志願軍參戰。基督教諸國暫棄前嫌,共同應對存亡危機。

1212年7月,阿方索八世在牧羊人馬丁·阿哈拉引導下,率聯軍穿越莫雷納山險要的德斯佩尼亞佩羅斯山口,突襲穆斯林大營。哈里發穆罕默德·納西爾以鐵鏈鎖住奴隸護衛構築防線,卻遭納瓦拉國王桑喬七世率精銳突破。穆斯林軍隊潰敗,傷亡慘重,哈里發僅以身免,其營帳與軍旗被繳獲獻予教皇。此役中,基督教聯軍僅損失2000餘人,而穆斯林主力盡喪,包括聖地亞哥騎士團團長佩德羅·阿里亞斯等多名高層戰死。

托洛薩戰役是收復失地運動的最大轉折點[35],戰後安達盧西亞伊斯蘭勢力迅速衰亡。穆瓦希德王朝因戰敗加速解體,哈里發次年死於馬拉喀什[36]。卡斯蒂利亞隨即奪取拜薩烏韋達,驅趕數萬穆斯林,處決或奴役超6萬人(據阿方索八世信件),打開南進安達盧西亞的門戶。阿方索八世之孫費爾南多三世於1236–1248年連克科爾多瓦塞維利亞加的斯等重鎮,奠定卡斯蒂利亞南方霸權;阿拉貢國王海梅一世同期征服巴利阿里群島(1232年)與瓦倫西亞(1238年),確立地中海霸權。

1269年,馬林王朝取代穆瓦希德統治馬格里布,但在1340年薩拉多河戰役中被卡斯蒂利亞-葡萄牙聯軍擊潰[37],徹底終結穆斯林對伊比利亞的軍事威脅。

中世紀晚期

阿拉貢在地中海

西西里晚禱和阿拉貢十字軍

Thumb
1154年的西西里王國

霍亨斯陶芬王朝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六世通過和西西里的科斯坦察一世聯姻,成功讓施陶芬家族獲得了西西里的王位。

其子腓特烈二世想要構建一個德意志–意大利–西西里的三元帝國。這種野心不僅把教宗勢力範圍的西西里納入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還把教宗國夾在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帝國領地之間,這對教宗來說是絕對不可接受的。於是,在腓特烈死後,其私生子曼弗雷迪繼位成西西里國王[38]。教宗烏爾班四世隨即和法王路易八世之子安茹的查理結盟,並支持其獲得西西里王位。查理在貝內文托戰役擊敗曼弗雷迪之後,又處死了霍亨斯陶芬末代君主康拉丁,隨後獲得了西西里的王位[39]

Thumb
弗朗西斯科·哈耶茲筆下的西西里晚禱(1846)

然而,查理將他的首都從巴勒莫遷到那不勒斯後,大量任用法國官員,從而導致了西西里人的不滿,加之他在西西里的專斷統治,最終在1282年西西里人在晚禱時發動了反對查理的起義,史稱「西西里晚禱」。在此後的六個星期里,西西里島上數以千計的法籍居民被屠殺[40]。由於海梅一世之子佩德羅三世和曼弗雷迪之女科斯坦察二世結婚,因此獲得了西西里王位的宣稱權。於是,西西里人邀請佩德羅成為西西里的國王[41],佩德羅三世成為了西西里國王佩德羅一世。從此西西里王國被分為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兩部分,直到兩西西里王國時期才統一。

但是法蘭西籍教宗馬丁四世只承認查理為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的國王,於是查理乘機向佩德羅三世提出在波爾多決鬥的挑戰,佩德羅三世準時到達了決鬥地點,而查理卻缺席不到,佩德羅三世自然贏得了勝利。教皇馬丁四世將佩德羅三世開除教籍,並廢黜他的王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宣誓[42]。馬丁四世還將阿拉貢的王位交給了法蘭西腓力三世的次子瓦盧瓦的查理

Thumb
安茹西西里家族在西西里島的軍事行動

1284年,腓力三世在教宗的勸誘下發動了阿拉貢十字軍,並率領大軍進入魯西永,企圖從阿拉貢王室手中奪取這個地區,然而因痢疾暴發被迫撤退,這場戰爭被一些史學家稱為"也許是卡佩王朝有史以來最不公正、最不必要和最災難性的行動",於是西西里成功被阿拉貢王室所控制。

佩德羅死後,關於西西里的歸屬模糊不清。他的兩個兒子阿方索三世賈科莫分別繼承了阿拉貢王國和西西里王國。

撒丁島戰爭

Thumb
薩丁王國徽章

1297年,教宗卜尼法斯八世為調解西西里晚禱戰爭後阿拉貢與安茹家族的地中海爭端,將名義上的撒丁島與科西嘉王國(Regnum Sardiniae et Corsicae)授予阿拉貢國王海梅二世[43]。但教宗要求阿拉貢放棄對西西里的宣稱,轉而征服比薩熱那亞控制的撒丁島[44]。儘管撒丁島原住民政權(如阿伯利亞王國)已存續數百年,教宗仍無視其主權。此舉雖為阿拉貢提供了法理依據,但撒丁島的實際控制權仍需阿拉貢通過武力奪取,而阿拉貢不得不直面意大利城邦的激烈反抗[43]

1323年,阿拉貢王子阿方索(即後來的阿方索四世)率軍登陸撒丁島,標誌着征服行動的正式啟動[43]。為削弱比薩勢力,阿拉貢與阿伯利亞王國統治者雨果二世結盟。雨果深知,藉助阿拉貢的力量可擺脫熱那亞與比薩的經濟鉗制,遂在戰役末期倒戈支持阿拉貢[44]。此次行動中,阿拉貢占領了卡利亞里加盧拉薩薩里,初步確立了對撒丁島南部的控制。然而,比薩與熱那亞的聯合反撲、原住民的抵抗,以及島嶼複雜的地緣格局,使阿拉貢無法短期征服。

Thumb
1324年的撒丁島

14世紀中葉,撒丁島成為地中海權力角逐的核心戰場。1347年後,米蘭、熱那亞、威尼斯等意大利城邦介入衝突,爭奪貿易航線與港口控制權[43]。阿拉貢先後發動多次遠征:1352年由貴族伯納特·卡布雷拉率軍突襲,1354年由國王佩德羅四世親征[43]。儘管阿拉貢取得局部勝利,但全面控制始終難以實現[43]。撒丁島的山地部落頻繁起義,海盜以海岸為巢穴劫掠商船,進一步削弱了阿拉貢的統治基礎[45]

與此同時,戰爭對阿拉貢經濟造成毀滅性打擊。佩德羅四世為籌措軍費,被迫抵押王室領地、出售特權,甚至向各城邦借貸,導致財政赤字激增[45]。1356年起,阿拉貢與卡斯蒂利亞的邊境衝突加劇,王國瀕臨崩潰[46]

1420年,阿拉貢國王阿方索五世以10萬金弗羅林從末代阿伯利亞審判官威廉三世手中購得剩餘領土,基本完成撒丁島的統一。唯一例外是熱那亞多利亞家族控制的卡斯特爾薩爾多。1448年,阿拉貢攻陷該城並更名為「阿拉貢城堡」,徹底終結外部勢力在撒丁島的據點。

雖然撒丁和科西嘉王國受阿拉貢國王的統治,但是從形式上它仍保持獨立王國狀態,而沒有併入阿拉貢,而是由阿拉貢國王委任的副王來治理。為了削弱島上部落的反抗勢力,佩德羅四世答應保障這個獨立王國的立法自主權。

阿拉貢希臘

13世紀末,拜占庭帝國在巴列奧略王朝米海爾八世領導下雖然重掌君士坦丁堡,卻早已元氣大傷。其在小亞細亞的防線被突厥人蠶食,亞得里亞海以西的拉丁國家與西歐騎士團不斷覬覦希臘諸邦。西歐封建化的「十字軍拉丁希臘」正在走向崩解,而西地中海的阿拉貢王室,卻悄然以一支名為加泰羅尼亞公司的傭兵集團,在希臘擴張自身勢力。

Thumb
1278年的希臘

這支傭兵軍團原為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雇來對抗安納托利亞的突厥諸侯,由加泰羅尼亞貴族羅歇·德·弗洛爾英語Roger de Flor率領。他曾是條頓騎士團的船長,也參與過西西里晚禱戰爭。1302年,這支傭兵團初到拜占庭時,其兵力僅數千,卻在安納托利亞屢破突厥。可他們的驕橫跋扈很快激怒了拜占庭朝廷。

1305年,弗洛爾遭謀殺,此舉激起傭兵團的憤怒。加泰羅尼亞人轉而橫掃色雷斯、馬其頓、色薩利。他們公開與拜占庭斷絕關係,開始游離於地中海諸強之間。這支軍團最終將目標投向了雅典公國——這個由第四次十字軍分裂出來的法蘭西公國正值內亂。1311年,傭兵團擊敗了主公瓦倫西亞的瓦爾特·德·布里恩公爵,並在賽菲蘇斯戰役中將其斬殺,隨後占領了雅典與底比斯,宣布加泰羅尼亞公司為該地合法主權者。由於他們自身缺乏王朝背景,遂請求遠在巴塞羅那的阿拉貢王室予以承認與名義領導。

阿拉貢國王海梅二世欣然接納了這一「意外收穫」——自此,「雅典公爵」這一頭銜歸入阿拉貢王室,開啟了長達近80年的「阿拉貢人的希臘」時代。為了穩固統治,當地由加泰羅尼亞人治理,施行地中海式的封建法典《烏薩羅斯法典》,並以天主教會為統治工具,與希臘正教教會對抗。拉丁貴族的莊園制度與地方軍團相結合,使阿拉貢在希臘建立了一個帶有十字軍色彩的「西歐希臘政權」。

但這一政權始終為人詬病為「劫掠者王國」——既不被希臘人接納,也為拉丁貴族所警惕。隨着奧斯曼的南下與意大利海洋共和國的干預,阿拉貢在希臘的勢力逐漸式微。1390年,雅典被佛羅倫薩奪取。阿拉貢人在希臘的統治最終以默默無聞的崩解告終。

阿方索十世到阿方索十一世間的卡斯蒂利亞

阿方索十世

阿方索十世之後的的王位危機

阿方索十一世和薩拉多河戰役

Thumb
卡斯蒂利亞和萊昂國王阿方索十一世

1325年,卡斯蒂利亞國王「正義王」阿方索十一世(1312—1350年在位)成年親政,面對其父費爾南多四世去世後王權衰微的亂局[47]。他通過召開巴利亞多利德國會扶持新興貴族以制衡傳統大貴族勢力,尤其是對抗以唐胡安·曼努埃爾和獨眼唐胡安·德·哈羅為首的舊貴族集團。為分化對手,阿方索十一世與年僅9歲的唐胡安之女康斯坦斯訂婚,授予其父「邊境總督」頭銜,暫時緩和矛盾。然而,這一政治聯姻最終因阿方索轉而迎娶葡萄牙公主瑪麗亞而破裂,引發唐胡安與阿拉貢國王海梅二世的強烈不滿,暴露了王室與貴族間的脆弱聯盟[48]

阿方索十一世統治的核心目標是對抗伊比利亞南部的穆斯林勢力。格拉納達納斯里德王朝與北非馬林王朝(控制直布羅陀海峽)的威脅迫使他採取軍事行動。1330年代,他率軍奪取艾阿蒙特和托雷亞爾阿基梅等要塞,但馬林王朝於1333年重占直布羅陀,扼守地中海咽喉[48]

Thumb
薩拉多河戰役

1340年,馬林蘇丹阿布·哈桑親征伊比利亞,聯合格拉納達埃米爾尤素福一世圍攻塔里法。阿方索十一世迅速集結卡斯蒂利亞、葡萄牙、阿拉貢與納瓦拉聯軍,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四世甚至親自參戰[48]

10月30日,雙方在薩拉多河戰役(又稱塔里法之戰)中決戰。基督教聯軍大勝,穆斯林潰敗。此役終結了馬林王朝在伊比利亞的統治,重奪直布羅陀海峽控制權,為基督教勢力打開南下安達盧西亞的門戶,從此北非伊斯蘭教勢力再未入侵安達盧西亞[49]

1350年,阿方索十一世在圍攻直布羅陀期間感染黑死病身亡,年僅38歲。儘管未能徹底征服直布羅陀,其軍事成就已為卡斯蒂利亞奠定伊比利亞霸權基礎。他的統治標誌着王室中央集權的強化與貴族權力的削弱,為後世天主教雙王的統一事業埋下伏筆。薩拉多河戰役被視為收復失地運動最後階段的關鍵轉折之一,加速了半島基督教化的歷史進程[50]

百年戰爭的第二戰場

14世紀中葉,英法百年戰爭的餘波持續衝擊伊比利亞政局,疊加阿維尼翁之囚的影響,阿維尼翁教廷對卡斯蒂利亞國王佩德羅一世持敵視態度,轉而支持阿拉貢「有禮者」佩德羅四世。在法蘭西王室施壓下,教皇迫使佩德羅一世迎娶法國波旁家族的布朗歇,試圖通過聯姻強化法國對卡斯蒂利亞的控制。此舉不僅激化了卡斯蒂利亞與法國的矛盾,還促使佩德羅一世轉向英格蘭與納瓦拉尋求支持。

納瓦拉國王卡洛斯二世——法王路易十世的外孫的介入使局勢更加複雜。卡洛斯二世與佩德羅一世的對立,以及阿拉貢佩德羅四世在卡斯蒂利亞鎮壓貴族叛亂時的袖手旁觀,導致兩國關係急劇惡化。然而,引爆戰爭的直接導火索是阿拉貢對撒丁島的征服行動。該島的戰略地位引發雙方對地中海控制權的爭奪,最終將矛盾推向軍事對抗。

為維護地中海利益,阿拉貢介入威尼斯熱那亞的海上衝突,選擇與威尼斯結盟,公開與熱那亞為敵。而卡斯蒂利亞因長期依賴熱那亞海軍(如海軍上將貝內代托·扎卡里亞協助控制直布羅陀海峽)與之保持密切關係。阿拉貢與熱那亞的相互報復行動(如劫掠商船、封鎖港口)進一步激化了兩國王室的敵對。

1356年,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的長期摩擦升級為「兩個佩德羅戰爭」(Guerra de los Dos Pedros),這場衝突也被納入英法百年戰爭的框架。佩德羅一世雖以殘暴手段鎮壓政敵(如謀殺異母兄弟等),導致貴族離心,卻因改革稅制、保護平民贏得底層支持。其統治末期,特拉斯塔馬拉的恩里克(Enrique de Trastámara,佩德羅的私生子兄弟)在法王查理五世及阿拉貢支持下,於1366年發動叛亂,卡斯蒂利亞內戰全面爆發。

佩德羅一世為抗衡法蘭西-恩里克聯盟,轉而與英格蘭結盟:其女分別嫁給愛德華三世之子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與劍橋公爵蘭利的埃德蒙,並獲黑太子愛德華率軍支援。而法王則派遣名將貝特朗·杜·蓋克蘭助戰恩里克。至此,卡斯蒂利亞內戰徹底演變為百年戰爭的伊比利亞戰場,成為英法代理人戰爭的延伸。

葡萄牙方面,英葡同盟中葡萄牙對英格蘭的支持,費爾南多一世對卡斯蒂利亞王位的干涉(費爾南多戰爭)及1383年至1385年葡萄牙空位期同樣屬於這一時期。

「惡人」卡洛斯

Thumb
惡棍卡洛斯

納瓦拉國王惡棍卡洛斯(Charles the Bad)出身顯赫,其母為卡佩王朝法王路易十世之女讓娜(即納瓦拉女王胡安娜二世),父係為埃夫勒伯爵菲利普(納瓦拉的腓力三世)[51]。1352年,他通過聯姻進一步鞏固地位,迎娶瓦盧瓦王朝法王約翰二世(好人)之女,成為法國王室姻親。然而,卡洛斯始終以卡佩家族直系後裔自居,多次宣稱對法國王位的繼承權,企圖取代岳父約翰二世。

1354年,正值英法百年戰爭初期,卡洛斯秘密與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結盟,策劃共同推翻約翰二世[52]。此舉迫使約翰二世於1356年以「叛國罪」在魯昂將其逮捕。然而同年9月,英格蘭王儲黑太子愛德華普瓦捷戰役中大敗法軍並俘獲約翰二世,卡洛斯趁機重獲自由。此後,他將矛頭轉向約翰二世被俘期間的法國攝政者——王太子查理(即後來的查理五世),試圖削弱其權威[52]

1357年至1358年,卡洛斯與巴黎市民領袖艾蒂安·馬賽(Étienne Marcel)暗中勾結,意圖藉助市民起義顛覆查理五世的統治。但當巴黎市民於1358年發動扎克雷起義(Jacquerie)時,卡洛斯卻臨陣退縮,未提供實質性支持。最終,他率納瓦拉、皮卡第及諾曼底聯軍,成為鎮壓起義的主力,藉此向王室示好以換取政治資本。

Thumb
描述科什雷勒戰役的畫作

1361年,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一世無嗣而亡,卡洛斯以「勃艮第的瑪格麗特外孫」身份主張繼承公國。然而,約翰二世作為菲利普繼父兼法王,以「勃艮第的約娜之子」為由強行接管公國,並將其轉封幼子菲利普(即後來的勃艮第公爵「大膽腓力」)。卡洛斯對此強烈抗議,甚至聯合英格蘭勢力對抗法王。1364年,查理五世在科什雷勒戰役中徹底擊敗卡洛斯[53],迫使其放棄在法國境內的所有領地與政治訴求。

兩個佩德羅的戰爭

特拉斯塔馬拉的恩里克

費爾南多戰爭

卡斯蒂利亞爭奪葡萄牙王位

Thumb
1360年的伊比利亞

1391年大屠殺

1391年,伊比利亞半島爆發了一場針對猶太人的系統性暴力浪潮,史稱「1391年大屠殺[54]。這場屠殺席捲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王國,並為1492年猶太人被全面驅逐埋下伏筆[55]

14世紀末,經歷中世紀晚期危機的伊比利亞半島深陷經濟危機與政治動盪。卡斯蒂利亞內戰(1366–1369)後,新王恩里克二世的親信煽動反猶情緒,將社會矛盾轉嫁至猶太社區[56]。與此同時,多明我會修士文森特·費里埃等傳教士公開宣揚「洗禮或死亡」[57],鼓動民眾「淨化」基督教社會。

1391年6月6日,暴亂首先在塞維利亞爆發——這裡是卡斯蒂利亞最富有的猶太社區所在地[57]。暴民洗劫猶太聚居區,焚燒會堂,數千人遭屠殺或被迫改宗。暴力迅速蔓延至卡莫納科爾多瓦、托萊多等城市,阿拉貢的巴塞羅那瓦倫西亞赫羅納亦未能倖免。在哈恩,暴民將猶太人驅趕至廣場,強迫他們在十字架前皈依;在巴塞羅那,精英階層無力阻止暴亂,城市陷入無政府狀態[57]。據記載,僅托萊多一地便有超3000名猶太人喪生。

面對危機,卡斯蒂利亞國王恩里克三世(時年11歲)與阿拉貢國王胡安一世顯得束手無策[56]。地方政府或默許暴力,或消極應對,司法體系徹底失效。大屠殺後,約半數西班牙猶太人選擇改宗天主教(即「馬拉諾」),但皈依未能消除歧視,新基督徒被懷疑秘密踐行猶太教。1492年,天主教雙王以「維護信仰統一」為由,頒布《阿爾罕布拉法令》,驅逐所有拒絕改宗的猶太人[58][59]

卡斯佩妥協方案

Thumb
卡斯佩妥協方案

1410年,阿拉貢國王馬丁一世去世,因無合法子嗣,阿拉貢王位空缺兩年,引發繼承權爭奪。於是為了防止此前恩里克二世發動的王室內戰悲劇再度重演,1412年,阿拉貢各領地(阿拉貢本部、加泰羅尼亞、瓦倫西亞、馬略卡)各派組成仲裁委員會,通過投票選定卡斯蒂利亞的攝政費爾南多作為阿拉貢新王,稱費爾南多一世,從此,巴塞羅那王朝在阿拉貢的統治結束,特拉斯塔馬拉王朝從此入主阿拉貢聯合王國[60]

征服那不勒斯

恩里克四世和卡斯蒂利亞內戰

阿爾卡索瓦斯和約

伊比利亞大婚

收復失地運動的終結

大航海時代

托爾德西利亞斯和約

政治制度

軍事

社會經濟

文化宗教

文化

語言

哥特語

卡斯蒂利亞語

阿拉貢語和加泰羅尼亞語

宗教

建築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