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共重慶市委枇杷山辦公樓舊址
文保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共重慶市委枇杷山辦公樓舊址是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的一座磚木混合結構蘇式建築,由中國建築史學家陳明達設計,建成於1953年,在1953年至1954年期間作為中共重慶市委辦公樓所用,現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使用。2009年12月15日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列入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Remove ads
概況
中共重慶市委枇杷山辦公樓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枇杷山正街72號,緊鄰枇杷山公園南大門右側,是由公營重慶建築公司設計修建的一座蘇式建築[1]:13-14,具體設計並監督施工的是當時任職於該公司的中國建築史學家陳明達[2]。囿於地形地勢,該建築並不拘泥於蘇式建築的左右中軸對稱,而是採用偏中心的近十字形平面布局,隨地形由前向後層層遞升,與地勢和周邊環境融合[3]。陳明達將中國古代建築研究運用到其設計之中,還借鑑了西方現代主義建築手法,以簡單的幾何形體作多樣組合,儘量避免繁複冗餘的裝飾,外立面線條明晰、簡潔明快。陳明達曾隨梁思成考察過中國西南地區40餘個縣城的古建築,因此大樓具有西南大區時期的典型風格[3]。
該建築由主樓、塔樓、前樓和後樓組成。該建築大門處海拔高程320米,整體坐西北朝東南,背靠枇杷山,面朝長江[1]:2。建築占地總面積約4851平方米,大樓總建築面積5389.3平方米(除梯步),其中主樓建築面積3760.8平方米,前樓建築面積668.5平方米,後樓建築面積960平方米。大樓前後設有四個花園及一個消防池,占地面積約2964平方米。主樓,前後樓樓層之間交錯相接,主樓高17.55米,前後樓高16.3米。[4]
該建築磚混結構,歇山頂,蘇式扣隼紅色板瓦鋪作屋頂,米黃色牆面,無花飾矩形窗戶,柱網式基本布局,主體3層,塔樓4層,有110間房間。建築平面以橫向矩形為橫軸,前後兩側各延伸出一個矩形(前樓在主樓正門西側向南延伸,後樓位於主樓東側向北延伸)。建築外觀融入西式建築風格。採用獨立柱和條石混合基礎,600厘米×600厘米磚柱、黏土磚及混合砂漿砌築外牆承重;主屋架為木質,高5.7米,淨跨12米,下弦採用木板包夾、螺栓固定,木樓板、頂層吊頂天棚。底層地面採用水磨石拼接成菱形紋、回格紋、雲雷紋等多種圖案。[4]
由於該建築建設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在大樓原屋面板瓦背面,全部模印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銘文,還印有當年燒制板瓦的工廠名字。[3]
Remove ads
歷史
1937年,四川軍閥王陵基強占了枇杷山,並在山上修建了一座占地30餘畝的私人別墅,取名為「王園」。抗戰時期,王園周圍分布了眾多抗戰機構、名人寓所,周邊文化底蘊較為深厚。[1]:6-8[5]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西南進軍時,中共中央西南局已決定接管重慶後設中共川東區黨委兼重慶市委(黨委書記依次為謝富治、陳錫聯、張霖之、曹荻秋)。12月初,解放軍進入重慶城,川東區黨委接管了王園。此時考慮到在重慶的工作量大,為便於開展工作,中共中央西南局認為需要單獨設立重慶市委,遂將川東區黨委班子一分為二,重慶市委和市政府的工作由陳錫聯、張霖之、曹荻秋主持。12月上旬,由於工作地方太小,市委機關由學田灣別墅「潛園」(原為某軍閥的公館)遷入「王園」辦公。當時剛經歷過抗戰和國共內戰,百廢待興,不支持大興土木建設辦公樓;且重慶是三級機關(中共中央西南局機關及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中共川東區黨委及川東行署機關、重慶市級機關)所在地,機關辦公用房需求量很大,而「王園」面積較大,能勉強滿足市委機關辦公需要:因此,重慶市委選擇枇杷山作為辦公地點被認為可能是「迫不得已」。[1]:6-8
重慶市委接管「王園」作為辦公地之時,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多次指出:重慶市委不應設在「王園」,「王園」應該給人民作公園[6]。時任西南局第一書記的鄧小平認為重慶市民文化娛樂休閒場所太少,也認為「王園」應當作為公園[5]。而陳錫聯、張霖之認為市委機關沒有合適的辦公場所,要求仍駐「王園」。鄧小平對此認為:「現在可以暫住,反正枇杷山要作為公園才好。」鄧小平還曾因此事批評陳錫聯為「官僚主義」,陳錫聯對此寫了檢討[5][7]。
由於辦公用房有限,重慶市委入駐枇杷山後,陳錫聯、張霖之和市委辦公廳人員在「王園」內,而市委組織部等機關只能在其附近接管房屋辦公,工作聯繫不便。不久,中共中央西南局決定興建一批黨政機關辦公用房和公共建築,其中就包括中共重慶市委會大樓。1950年,鄧小平召見當時任職公營重慶建築公司的陳明達和張家德,具體安排中共重慶市委辦公樓、西南軍政大禮堂(即今重慶市人民大禮堂)和中共西南局辦公大樓三座建築的設計施工事宜,期間鄧小平談到興建這幾座建築的「底線」:黨政機關辦公樓要簡樸實用,儘量節約政府開支,以便將更多資金投入工農業生產,使人民群眾休養生息;要以充足資金投入大禮堂的建造……而兩個辦公樓雖說要節儉,但也應考慮到建築美觀問題,「相信建築師可以開動腦筋,『巧婦能為無米之炊』。」[8]。[1]:8-9
1951年5月10日,大樓奠基開工,由公營重慶建築公司負責設計、修建,具體設計並監督施工者為陳明達。1953年,大樓建成並交付使用,重慶市委各部門相繼遷入此樓。[2]
1954年,西南大區一級行政機關依照當年6月20日公布的《中央人民政府關於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併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撤銷,中共決定將位於中山四路的原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在今重慶市委大院內)作為重慶市委辦公地,1954年底至1955年春節前,市委機關各部門相繼遷離枇杷山。在曹荻秋主持下,重慶市委按劉伯承、鄧小平原來的意見,將「王園」交由重慶市博物館(今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之前身)和枇杷山公園管理處,給重慶人民「打文化牙祭」[9]。
1955年4月,原重慶市委辦公大樓作為博物館文物展覽大樓使用[4]。同年6月12日,重慶市博物館由市中區桂園遷至枇杷山。同年7月23日,重慶市公用事業管理局發文對枇杷山公園內各單位用房做了局部調整,該大樓仍作博物館陳列大樓使用。其間為便於陳列展出,大樓內部部分隔斷牆被打通或打掉後用木板牆隔斷[4],結構上未進行大規模改動,外立面及周邊環境保持原貌。此後該地一直作文物展覽使用,直到2001年因年代久遠、老化嚴重被評估為危房而停止使用。2005年,重慶市博物館新館建成並遷出該地。2007年3月9日,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將中共重慶市委枇杷山辦公樓舊址房產劃歸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現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將該樓修繕後用作其周轉庫房。[1]:11-12

Remove ads
2007年6月,重慶市渝中區房屋安全鑑定所對該樓做了鑑定,發現建築有諸多問題:外牆表面風化,抹灰局部空鼓脫落,底層牆體潮濕;部分木板腐朽損壞嚴重,存在蟻患;頂層天棚局部抹灰垮落,木板條損壞,天棚有滲水現象;屋檐板局部損壞脫落,屋面蓋瓦局部破損造成雨水滲漏,等等。同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委託四川省地質工程勘察院對舊址做了地質勘察。為配合修繕工作,做好留取原始資料的工作,重慶市文物考古所組織技術人員於2007年9月17日至10月2日對整座大樓、及三座花園進行了為期16日的現場測繪。2008年6月18日,中共重慶市委會辦公大樓舊址修繕工程正式動工,同年11月21日,時任重慶市副市長譚棲偉、重慶市文廣局局長汪俊、副局長程武彥視察了修繕工程工地,譚棲偉對舊址所在片區整體風貌改造做出了指示。2010年2月5日,修繕工作全部完成,大樓於5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1]:32, 37, 42, 44, 121
2009年12月15日,中共重慶市委枇杷山辦公樓舊址被公布為重慶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2019年12月3日被列入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1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