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跨性別權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跨性別是一個概括性術語,用來描述性別認同或性別表現與指定性別不同的人。[1]跨性別認同在中國病理化和去病化經歷了曲折歷史;儘管該國存在相關醫療資源和法律規範,但中國跨性別群體仍面臨着法律阻礙、設施缺乏以及社會歧視問題。
性別變更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2年出台的《性別重置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要求規範性別重置手術對象「年齡大於18歲且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未在婚姻狀態、性別重置的要求至少持續5年以上」[2],並需要提供「手術對象提供已告知直系親屬擬行性別重置手術的相關證明」、「當地公安部門出具的手術對象無在案犯罪記錄證明」等材料。
在中國,跨性別者可在接受性別重置手術後更改法定身份證件(身份證及戶口本)上的性別。根據公安部《公安部三局關於公民實施變性手術後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8〕478 號)及《公安部三局關於公民實施變性手術後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2〕131 號)的規定,跨性別者手術後進行性別標記變更需要向公安局提交的材料有:
從2022年開始,根據國家衛計委新規,更改法定身份證件不再需要完成全序列性別重置手術,僅需完成切除生殖和性腺器官(睾丸,陰莖;乳房,卵巢)即可。[3]
《高等學校學生學籍學歷電子註冊辦法》規定:「學歷註冊並提供網上查詢後,學校不得變更證書內容及註冊信息,不再受理學生信息變更事宜。註冊信息確有錯誤的,須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確認後方可修改。」多個報道顯示畢業後學歷信息和學位證書中的性別信息難以變更,僅有孤例宣稱成功。[4][5]
病理化和去病化
1989年,非政府組織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發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CCMD-2),其中「性心理障礙」新設子類「同性戀」、「變裝癖」、「易性癖」等。1994年發布的第二版修訂版(CCMD-2-R)將「性心理障礙」復稱為「性變態」,其下新設三個子類:內含「同性戀」的「性指向障礙」、內含「異性裝扮癖(異裝癖)」的「性偏好障礙」、內含「性別變換癖(易性癖)」的「性身份障礙」[6]。其中,「性身份障礙」指所認同的性別與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一致。[7]
2001年發布的CCMD-3將「精神疾病」更名為「精神障礙」;「性變態」復稱為「性心理障礙(性變態)」;「易裝」和「易性」從「癖」更名為「症」。世紀之交,CCMD在精神科診斷中廣泛應用,此後逐漸讓位於國際標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4年起正式等效採用世界衛生組織編撰的國際疾病分類(ICD)作為國家標準。1990年世衛批准、2002年中國大陸施行的ICD-10[8]存有「性身份障礙」。[9]
2018年發布的ICD-11正式刪除剩餘有關性傾向的診斷編碼[10]。而非順性別認同則從精神障礙轉而被視作性健康疾患[11]:「性健康相關情況」類的「性別不一致」[12]縮減取代舊版「精神與行為障礙」類的「性身份障礙」,並從中剔除「F64.0 易性症」和「F64.1 雙重角色異裝癖」等症[9]。
2020年11月,中國大陸衛健委印發並要求參照執行其制定的《精神障礙診療規範(2020年版)》,其中「性身份障礙」再被列為「精神障礙」,下設「易性症」、「雙重異裝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礙」等症[13],更接近於CCMD-3,而非ICD-11。[14]
2022年4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15]《國家限制類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規範(2022 年版)》[16],將「易性病」表述調整為不含疾病表述的「易性症」;同時,增加了對「性別焦慮/性別不一致」診斷同等效力的認可,並做出將手術年齡限制下調至18歲,且取消了需要一年心理治療的術前要求等修改。[16]
Remove ads
醫學資源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回龍觀醫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等醫療機構可以進行易性症相關診斷[17][18]。
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19][6]、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20][21]、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2]、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23]等醫療機構為跨性別者提供性別肯定激素治療。
2022年12月1日,中國藥監局禁止網絡銷售環丙孕酮、雌二醇和睾酮,即女性化和男性化中最基本的藥物[24][25],以規範性別肯定治療過程。
1983年1月10日,王大玫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為跨性別女性張克莎秘密實施性別肯定手術,這是在中國大陸實施的首例性別肯定手術。[26]1990年,何清濂在上海長征醫院為一名跨性別女性秦慧英實施了性別肯定手術,這是中國大陸第一例公開報道的性別肯定手術。[27]
截至2017年,上海四一一醫院趙燁德醫生已經完成了超過1000例性別肯定手術[28]。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也為跨性別者提供性別肯定手術治療[21]。
社會資源
中國大陸的公共設施較少提供性別中立的廁所、更衣室或公共浴室,但是近年來無性別廁所逐漸推廣開來。[29][30]而性別隔離的傳統廁所、更衣室或公共浴室具備有效隔斷的比例仍然低於歐美國家,不乏隔板或隔牆過低、缺少其中一面甚或無隔斷的情形。這令部分氣質陰柔者、跨性別者和間性人等生畏,遭受嘲笑、霸凌,甚至輟學。[31]
社會認同
北京大學針對跨性別者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跨性別者在教育方面受歧視的現象較為普遍[32]。中國學校在招生(部分學校和特定專業)、儀容儀表規範(髮型、着裝等)、如廁、住宿、體檢、軍訓、兵役、體育課及考試、體質與健康測試等方面都存在着性別隔離要求,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籍性別參與各項活動,如不遵守會面臨記過等處分。
扭轉
情況總結簡表
注釋
維基新聞中的相關報導:買激素比買毒藥難 中國跨女掀自殺潮
- 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發布《公安部三局關於公民實施變性手術後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有關問題的批覆》(公治〔2002〕131號):「對於申請變更戶口登記性別項目的公民,只要其出具國家指定醫院為其成功實施變性手術的證明,經縣市公安機關審核後,公安派出所應予辦理性別項目變更手續。」
- 《高等學校學生學籍學歷電子註冊辦法》規定:「學歷註冊並提供網上查詢後,學校不得變更證書內容及註冊信息,不再受理學生信息變更事宜。註冊信息確有錯誤的,須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核確認後方可修改。」而性別變更不算註冊信息的「錯誤」。多個報道顯示學歷信息和學位證書中的性別信息難以變更,僅有孤例宣稱成功。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43]。」《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三條、第二十六條重申了上述宗旨。然而法律、法院或政府並未將針對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別特徵或跨性別的歧視納入性別歧視。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四條規定:「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享有個人信息依法得到保護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九條規定,廣告不得含有民族、種族、宗教、性別歧視的內容。然而法律、法院或政府並未將針對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性別特徵或跨性別的歧視納入性別歧視。
- 法律未予以明文禁止,但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异婚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此外,亦不承認台灣等境外同性婚姻。
- 若已結婚的夫妻有一方完成法律性別變更,婚姻狀態不會自動解除,仍需辦理離婚手續。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意定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家庭成員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定執行。」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零一條規定:「有配偶者收養子女,應當夫妻共同收養。」結合上下文相關規定,非互為(異性)配偶的二人,即包括同性伴侶,無法共同收養子女。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八條和第一千一百零二條關於收養人應當具備條件的規定,並未提及收養人的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或性別特徵,故LGBT人士未被排除單身收養子女的資格。但第一千零九十八條要求收養人「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實際詮釋可能不利於LGBT人士。
-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14號)第三條,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不得實施任何形式的代孕技術;其第二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實施代孕技術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3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追究(即《刑法》第336條規定的非法行醫罪)。《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規範》規定:「禁止實施代孕技術」。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辅助生殖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