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1950年建立的一所学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簡稱人大附中或RDFZ,創辦於1950年4月3日,聯合校總部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內。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是北京市政府及教育部支持建設的北京市首批示範高中校,並接受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領導。人大附中是北京市及全國範圍內的知名中學[5][6][7][8][9],G30學校成員校。2020年,人大附中被教育部評為首批國家級示範高中。[10]
人大附中與北京市十一學校、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101中學、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合稱「海淀六小強」。[11][12]
Remove ads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初中部、高中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亦稱國際課程部, ICC(International Curriculum Center))、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計劃(簡稱早培)與三高足球培訓基地等學部。人大附中也在中國設有多個分校,海外地區,如美國亦設有人大附中分校。[13]並依教育部指示對多所學校如北京農業大學附屬中學及恆大皇馬足球學校等實施教育資源支援,人大附中對這些學校派出管理團隊和骨幹教師。[14]
校園
聯合校總部校園占地142畝。校園共有四棟教學樓、兩棟宿舍樓、一棟綜合功能樓(食堂和多媒體報告廳)、一棟辦公樓、一個游泳館、一個圖書館、一個膠囊體育館(羽毛球場和籃球場)、一個天文台、一個操場(足球場和田徑場)和數個室外籃球場。
- 主教學樓正對學校大門,又稱畢業樓或高中樓,是一棟現代化教學樓。其地下1層為乒乓球館與健身房,1-5層為初三與高三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6層為信息學教室,7層為會議中心,8層為數學等學科教研室及公用教室,監控室等。
- 東教學樓是人大附中的古老建築,為人大附中在現址建校時所設計,目前能容納學生約1500人。1995年在東教學樓西側擴建了一座四層小樓,與其合為一體,成為其正面,稱作逸夫教學樓。在2013年時,東教學樓拆除改建,改建完畢後多簡稱為逸夫樓。在2016年,逸夫樓地下一層的報告廳正式落成。逸夫樓共設有地上7層與地下2層。其中地上1到7層主要用於容納高一與高二年級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亦有實驗室和機房等;地下1層有大禮堂,用作某些活動及公開講座等,另有許多階梯教室;地下2層為訓練中心。
- 科學實驗樓總面積為6000多平方米,建於1992年。一至四樓分別建有各類實驗室、電教中心、汽車模擬駕駛室以及遠程教學、多媒體視聽、計算機網絡等多種專用教室。四樓之上的樓頂還建有直徑為9米的天文穹頂,安裝有大型天文望遠鏡。
- 南教學樓一般用於指代毗鄰又相對獨立的ICC教學樓與初中教學樓兩座教學樓。ICC教學樓共設地上6層,用於容納來自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無地下空間;初中教學樓共設地上8層與地下1層,其中地下1層與地上1層為實驗室,地上2到5層用於容納初一與初二的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地上6到8層為宿舍。
- 臨時建築樓簡稱臨建樓。由足球場北看台改建而來,共設兩層,主席台位於臨建樓二樓正中,主要用於容納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計劃(早培)的部分年級與三高足球培訓基地教學班及教師辦公室、競賽及橋牌教室。
- 綜合功能樓的最近一次翻修在翟小寧校長治下的2018年開工,並最終於2019年由當時新接任的劉小惠校長正式宣布改建完畢。綜合功能樓的地下1層為小賣部,地上1-3層為食堂,4層建有多媒體報告廳。
另有辦公樓,科研南樓,圖書館,藝術宮和游泳館,體育館等建築。
-
主教學樓 - 本部畢業年級
-
原東教學樓 - 現已改建
-
ICC教學樓
-
從中心花園望向東校門
足球場是學校大型活動的主要地點,每周一的升旗儀式都在此舉行。學生會在體育課和課餘時間在足球場上運動,學校每年也會舉辦校內足球聯賽。
-
足球場上的線性介質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
-
雪後的足球場
學校歷史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前身)出於工農建設人才培養的考量,在北京海淀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工農速成中學,為「北京市實驗工農速成中學」,是人大附中的最早前身。學校從1月開始籌備,直到同年4月即宣布開學。後來,該學校隸屬於中國人民大學。
1963年,隨着中國大陸工農教育需求的變化,人大附中正式成為普通中學,終止工農速成教學職能。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爆發,中國人民大學停辦。受此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更名為北京市第一七二中學,並改隸屬於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
1977年,中國人民大學復辦。原北京市第一七二中學恢復「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名,並劃回隸屬至中國人民大學。海淀教委的角色也自此由主辦轉為主管和監督職責。同年,因恢復高考,人大附中部分教師迅速行動,編寫數學複習教材。前任人大附中校長、數學教師劉彭芝在此期間擔任數學教學職責時,還曾因解題困難而前往中科院向數學家陳景潤求助。[15]
1978年,人大附中開始進行超常兒童教育實驗工作。1987年,人大附中開辦首屆高中超常兒童實驗班。[16]
1999年,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成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樂部的第一批基地校之一。[15]
2012年9月,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成立。[17]
2025年8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幹部會議,宣布任宓奇為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小惠因已到退休年齡而被免去校長一職。宓奇於2003年進入人大附中從事物理任教工作,後被調往人大附中三亞學校任該校校長,曾推動人大附中三亞學校的發展建設。[2]
人大附中身為北京乃至全國頂級學校之一,多年來經常湧現出北京高考的理科或文科狀元。[15]
Remove ads
關聯學校
該學校最早前身可以追溯至創建於1964年的西頤中學以及雙榆樹三中,2001年兩校合併為西頤實驗中學,2003年學校改由人大附中承辦並改為此名,為中學六年制學校。2022年學校轉回公辦。
-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玉泉學校: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閔莊南路,前身是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玉泉校區,2015年經海淀區教委批准增設初中部並改為現名,2022年,學校加入人大附中分校教育集團,接受人大附中分校的對口幫扶。該學校表面上自2023年起招收高中生,但實際上,這些高中新生會在掛有首師附玉泉學校學籍前提下直接前往人大附中分校就讀。
人大附中西山學校創建於2009年,位於北京海淀上地以西青龍橋以東,2022年學校轉為公辦校,為中學六年制學校,除普通中學外該學校還設有美國AP高中國際部。此外,該學校也是蘋果公司支援建設的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時候會使用蘋果的設備。
人大附中第二分校前身是建立於1964年的藍靛廠中學。2009年人大附中承辦該校並改為現名,原為中學六年制學校,現正在向十二年一貫制過渡,2022年起該學校新建綜合樓,預計2024年完工。

於2011年建校,是人大附中承辦的、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十二年一貫制公立學校。建校時設有三個校區,後增設三個校區,形成一校六址。

人朝分實驗學校是一所中學六年制的民辦中學,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原校名為「人大附中朝陽分校」或「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實驗學校」,2022年變更為現校名。
前身是成立於1961年的衛國中學(原北京市衛戍區子弟學校)和1962年的翠微中學,2014年4月30日,兩校合併並改由人大附中承辦,使用現今名稱(原衛國中學作為初中部,原翠微中學作為高中部),為中學六年制學校。2020年增設小學部,位於翠微東里12號(原北京市第189中學、北京市信息管理學校翠微校區)。
-
人大附中翠微學校高中部
-
人大附中翠微學校初中部
-
人大附中翠微學校小學部

位於北京海淀區北部,由人大附中成立於2017年,學校於2017年起招收小學生,2019年遷入新校區並開始招收初中生,2022年起招收高中生,是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前身是成立於1998年的北京市第二中學亦莊學校,2020年以前改由人大附中承辦並改為現名,是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人大附中豐臺學校,是人大附中承辦的位於北京豐臺的中學六年制學校。
校區最早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冬成立的通縣女子師範講習所,後改為北京市通州區第三中學,2016年人大附中承辦該校並改為現名,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於2021年建成,籌建時曾稱人大附中通州學校,現為北京市教委和人大附中聯合總校聯合直管學校,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該學校前身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中葉建立的隆恩寺中學,進入21世紀後被改擴建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京西分校,2019年7月,學校改由人大附中西山學校承辦成為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成員校,改為現名,是十二年一貫制學校。
是人大附中在北京市境外直接承辦的第一所分校,為十二年一貫制學校,共有兩個校區,2017年建成。
2024年,經海淀區教委批准,北京十九中加入人大附中聯合總校(教育集團),人大附中對北京十九中實施幫扶。同時,十九中的部分優秀生源也開始受到人大附中直升政策的照顧。[18] 北京市第十九中學的最早前身可以追溯至1916年由基督教堂海淀堂成立的培元女子小學,1924年擴張為完全小學,20世紀40年代擴張為同時具有小學和初中學段的培元學校(也就是當時的「北平私立培元初級中學校」和「北平私立培元小學校」),1952年隨中央人民政府關於學校私轉公的要求,經過調整,培元學校中學部吞併1951年成立的的藍靛廠中學班(與1964年成立的藍靛廠中學無關)並組建為「北京市第十九中學」。身為現今海淀區境內第一所完全中學。此外,十九中主校區與中國人民大學的距離較近。
- 人大附中美國分校(合辦)
歷任校長
友好學校
知名校友 [a]
- 高玉寶,中國知名軍隊作家
- 張暖忻,導演,1982年金雞獎導演特別獎獲得者,1958屆[35]
- 張木生,政治評論家,1965屆
- 韓 健,中國男歌手
- 許 晴,中國女演員,1988屆
- 張冠梓,中國社會科學院人事教育局局長,東莞市副市長[36]
- 楊 禹,中國中央電視台特約評論員[37]
- 曾子墨,鳳凰衛視主持人,1991屆[38]
- 金刻羽,全球青年領袖,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終身教授,1997屆[39]
- 劉思達,1998屆,多倫多大學法學院教授。[40]
- 趙 婷,1997級,導演,其電影《無依之地》使其獲第78屆金球獎、第93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 周揚青,網絡紅人,2006屆 [41]
- 鍾道然,作家[42]
- 金聖權,中國音樂劇演員、歌手
- 楊沛宜,中國女歌手,2016屆[43]
- 楊祺如,演員,2017屆[44]
- 蔡雨桐,中國女歌手,銀河少年電視藝術團前團員,2021屆
- 杜卡妮,中國女演員,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演員,2022級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