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的地域歧视
偏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的地域歧視是基於人們的原籍地、民族、民系、語言、方言或當前所在省區對他們的公開偏見。中國龐大的國土面積和人口,使得人們對人口統計學的理解與地域有很大關係,而且在公民的出生省份之外通常很少有生產生活活動。從歷史上看,內部移民受到嚴格控制,今天也存在許多使公民自由流動的障礙。對少數民族和漢族地區群體的待遇比較,可能取決於基於成長地點的優先假設,對出生在那些在城市地區以外的待遇最為明顯。
當中國移民在一個新地區定居時,當地居民會基於新移民的出生地而形成社會態度和偏見。如果大量新居民從某一地區遷出,就會表現為次民族偏見,引發社會緊張。 [1]
目前,中國共產黨將區域主義定義為基於其所在省份對另一個人的不利行為或消極態度。中國政府承認這是一種有害但是普遍存在的偏見。 [2]
區域歧視也表現為對說特定語言方言的個人或一群人的歧視。
歷史
區域主義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一部分。一般而言,中國南方被認為比中國北方更具地域性。客家人雖然被視為漢人,但在傳統上卻受到廣東人的憎恨和鄙視。這被認為導致了各種衝突,例如血腥的土客衝突。
中國大陸的情況
在中國,一所大學通常為每個省設置固定的錄取名額,因為來自本省的學生人數較多。由於中國各地大學的數量和質量差異很大,有人認為,學生在錄取過程中會因所在地區而受到歧視。但是,這種歧視近幾年得到了改善。例如,近幾十年來,北京高校對北京學生的錄取分數線大幅提高,北京學生的分數線與外省學生的分數線相比,明顯處於前列。 [3]對比各省高校本地招生比例,可以看出,北京高校的本土學生錄取比例遠低於其他省份本地學生的比例。 [4]
在中國的早期,公務員的申請主要是針對本地人的。戶籍登記通常出現在個人身份證件上,導致許多用人單位和地方政府根據申請人的居住地進行歧視。但現在這種歧視有被扭轉的趨勢,比如北京很多公司拒絕招聘北京人,因為他們認為北京本地人的懶惰導致了本地人失業率居高不下。 [5]
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執政後,中國政府開始使用戶籍制度來控制的城市和農村地區之間的人員流動。個人被廣泛地歸類為「農村」或「城市」戶口。城鎮居民享受到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福利,中國8億農村居民被視為二等公民。 [6]
數百萬離開鄉村生活的人仍然滯留在在城市社會的邊緣,並被指責為城市犯罪率和失業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城市居民的壓力下,地方政府繼續對這些人實施歧視性規則。例如,農民工的子女不准進入城市學校。他們必須和祖父母或叔叔住在一起,才能上當地的家鄉學校。他們被中國政府稱為留守兒童。 2005年,有一份中國研究人員報告指出,在中國大約有1.3億家庭兒童遠離父母生活。 [7]
作為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不公平歧視通常遵循一個社會所持有的特定區域陳規定型觀念。
許多來自河南的農民和農民工因片面的媒體報道與妖魔化而遭受各類歧視。歧視的原因包括河南省擁有中國最多的農民人口,以及改革開放後河南省的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以及20世紀一系列在河南發生的自然災害和政治悲劇的難民與受害者不斷向外移民導致。 [8]
在2019冠狀病毒病流行期間 ,許多中國大陸居民拒絕湖北居民或來自湖北的人就餐和住宿。 [9]
由於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以及媒體宣傳的北京人的熱情好客,北京大力宣傳了「北京精神」的城市口號。 [10]然而,這種款待並沒有換來平等的尊重。北京人歡迎這些來北京創業的人。儘管如此,部分外地人還是開始歧視北京人,因為他們認為北京人因為享受較為有利的高考制度和教育資源,不必和教育資源不足省份的人一樣經過激烈的競爭,在智力和努力上不如他們,以至於連工作機會都不願意提供給北京人。 [11]
隨着越來越多來自中國西南或中部(尤其是河南和山西)的移民湧入上海,他們經常被指責為上海近年來犯罪率和失業率上升的罪魁禍首。他們常常被上海戶口的便利性和社會效益所吸引。因此,上海居民有時也受到農村人的鄙視和歧視。 [12] [13]
中國廣東以外地區不會說粵語、潮州話或客家話等地方語言的人,被稱為「北佬」或「北姑」(字面意思是「北方小伙」或「北方女孩」)。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初期,長期居住在廣東的本土居民會迴避他們認為洗澡比當地人少的農民工,並且認為他們不願意學習粵語。由於香港與廣東接壤,香港與中國大陸的衝突也激化了區域主義。[14]
與粵語有關的語言衝突包括2010年廣州撐粵語行動等事件,以及廣州一所學校將粵語教材引入課堂的事件,被一些北方人指責為「助長分裂主義」。 [15]由於爭議,該項目被當地政府關閉。 [15]對粵語的壓制,以及非粵語人口大量遷移到該地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普查的數據,廣州只有大約一半的人口是廣東本地人), 導致一些粵語愛好者指責地方當局想要對粵語進行「文化種族滅絕」。
在福州,福建以外地區不會說閩語等福建其它地方語言的人,一般情況下被稱為「北囝」、「外江儂」、「◯◯囝」(「◯◯」一般指地方,如「下南囝」、「廣東囝」、「上海囝」等。有極端的福州居民會直接稱呼農民工為「◯◯鬼」)或「兩個聲」(僅馬祖)。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長期居住在福州的本土居民也會刻意迴避有農民工待的場所,並且認為他們不願意學習閩語。由於外地人口的流入同時導致福州市的犯罪逐步高升[16],導致長期居住在福州的本土居民對農民工有厭惡感。甚至在談戀愛時家長也會告誡子女不要找福州或福建以外的人結婚。同時也會告誡小孩晚上盡量不要出去玩而要待家裡玩。
香港和澳門
在中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有些人歧視大陸公民,稱他們為「dai luk lou」(大陸佬),因為他們來自中國大陸地區。 [17] 2012年,香港媒體《蘋果日報》上由一群香港居民資助的整版廣告稱中國大陸公民為「蝗蟲」。 [18] 2020 年,在反修例運動與COVID-19 大流行期間,據報道,香港有 100 多家餐廳拒絕為中國大陸客戶提供服務。 [19] [20] [21]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