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反韓情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反韓情緒是指中國對韓國人或文化的反對、敵意、仇恨、不信任、恐懼和普遍厭惡。這在中國有時被稱為嫌韓(不喜歡韓國)情緒,有些人認為這是由韓國人認為的傲慢引起的,這種傲慢挑戰了中國人傳統上與其5000年文明聯繫在一起的優越感。[1]
韓國於199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關係,兩國關係在一段時間內緩慢改善以允許更多的經濟融合,但兩國之間仍然存在緊張關係。[2]
在中國民眾中,韓國文化在21世紀開始流行。[3]然而,在兩國政治、文化等高度互動的背景下,兩國間因各種紛爭而產生的反韓情緒仍不顯著。
二戰前歷史

在朝鮮日治時期,大量中國移民湧入朝鮮半島,至1925年已達4.6萬人。這些被稱為"苦力"的移民群體,因其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加劇了當地就業環境惡化,引發朝鮮民眾強烈不滿。[4]
萬寶山事件的爆發使矛盾進一步激化。該事件本是滿洲地區中朝農民間的普通糾紛,但日本殖民當局在朝鮮半島散布不實報道,宣稱大量朝鮮人在事件中遇害[5][6]。這些煽動性報道直接導致朝鮮半島爆發大規模排華暴動,繼而引發中國境內的反朝報復行動。
史學爭議
圍繞高句麗和渤海國的學術爭議在中國國內引發了反韓情緒。這些爭議主要聚焦於兩個核心問題:一是這兩個古國統治階層的民族歸屬問題,二是它們的歷史應當劃歸現今哪國的歷史範疇。
現代體育
恐韓症是中國球迷創造的一個術語,指的是自1978年以來中國國家足球隊與韓國國家足球隊進行了約30場比賽卻始終無法取勝的長期現象。這種挫敗感可能導致了在中國舉辦的足球比賽中多次發生針對韓國人的暴力事件,包括1999年奧運會預選賽、2001年友誼賽以及2004年另一場奧運會預選賽等。[7]
2000年在北京舉行的中韓友誼足球賽中,因中國隊失利,部分中國球迷對韓國觀眾實施了暴力襲擊。[8]
2004年雅典奧運會足球預選賽長沙站比賽期間,中國隊失利後再次發生球迷騷亂,導致一名韓國觀眾受傷。[7][9]
在2002年韓日世界盃期間,圍繞韓國隊比賽的一系列事件引發廣泛關注,成為中國部分民眾對韓國產生負面情緒的熱議話題。中國一些媒體對韓國隊的賽場表現進行了負面報道。[10]
隨着韓國隊歷史性闖入四強,其先後戰勝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強隊的比賽過程引發爭議。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裁判多次存在爭議的判罰客觀上對韓國隊有利,導致比賽結果出人意料。[11][12][13]
在中國,反韓情緒同樣有所顯現。據報道,由於擔心遭到當地漢族民眾的敵視,中國境內的朝鮮族居民往往不敢公開為韓國隊加油助威。[10]
Remove ads
在台灣地區,由於棒球賽事中的激烈競爭,當地民眾與韓國之間存在一定對立情緒。[14][15][16]
儘管棒球是台灣地區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但當地棒球隊在國際賽事中多次負於韓國,這引發了球迷的不滿情緒。[17]台灣媒體曾多次對韓國棒球選手進行爭議性報道,[18]例如今日新聞台灣版曾用"高麗棒子"這一貶稱指代當時效力於克里夫蘭守護者隊的韓國外野手秋信守。[19]雖然該報道後來修改了措辭,但已引發韓國媒體關注。[20]台灣棒球迷常以"高麗泡菜"、"高麗棒子"等稱呼韓國棒球隊,[17]對韓國大聯盟球員的言語攻擊也時有發生。
在長春舉行的2007年亞洲冬季運動會期間,部分韓國運動員在頒獎儀式上展示寫有"長白山是我們的領土"字樣的標語,引發爭議。中國體育官員隨即遞交抗議信,指出此類政治行為違背奧林匹克精神。該事件成為當時中國國內反韓情緒升溫的導火索之一。[21][22][23][24]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中韓兩國間的對立情緒進一步激化。在首爾站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中國留學生與當地抗議者發生衝突。[25][26][27]
衝突期間,有抗議者向韓國示威人群投擲物品,導致一名記者受傷。在首爾廣場酒大堂,部分支持北京奧運會的中國民眾還與韓國抗議者、藏族人士、西方遊客及警方發生肢體衝突。[28]此事引發韓國政府向中方提出嚴正抗議,並在韓國網絡社區掀起新一輪反華浪潮。[1]
此事引發的另一爭議是首爾廣播公司提前泄露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彩排畫面。北京奧組委官員對此表示遺憾。[29][30]中國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廣泛報道,這一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中國民眾對韓國的不滿情緒。
在賽事期間,中國觀眾時常對韓國選手報以噓聲,轉而支持其他參賽隊伍——其中甚至包括日本隊。[31][32]
這一現象引發韓國媒體廣泛報道,其中最受關注的是中國觀眾在韓日對決中為日本選手加油的情形——由於歷史原因,這在以往被視為禁忌。中韓分析人士指出,這種轉變與中日關係的改善有關:日本選手近年對華展現的友好姿態,以及雙方在二戰歷史問題上的緩和,促使中國民眾對日態度發生微妙變化。[33][34]
Remove ads
在2018年國際足聯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期間,當中韓兩國足球隊為爭奪2018年國際足聯世界盃出線權正面交鋒時,反韓情緒再次顯現。這一情緒主要源於THAAD部署問題——韓國決定在本土部署該系統的舉動被中方視為對其主權的威脅,由此引發的抵制韓貨浪潮使中國國內的反韓情緒重新抬頭。[35]這場備受矚目的世預賽最終以中國隊1:0戰勝韓國隊告終。由於兩國關係緊張,賽事期間警方始終處於高度戒備狀態。[36]
2022年北京冬奧會期間,中韓關係出現波折。開幕式上中國展示的朝鮮族傳統服飾引發韓國輿論爭議,韓方部分人士質疑這是"文化挪用"。[37]
為表達立場,多位韓國藝人在社交媒體發布身着韓服的照片,這一舉動引發中國部分網民不滿,導致這些藝人遭到網絡攻擊。[38]
海外華人與留學生群體
在韓中國留學生反映的遭遇成為國內反韓情緒的又一來源。據報告,部分留學生遭遇當地人的負面態度,被貼上"不文明、貧窮、無知"等刻板標籤。[39][40]
中央民族大學朝鮮族教授黃有福指出,朝鮮族同胞撰寫的在韓受歧視經歷,是中國網民反韓情緒的重要催化劑。[41][42][43][44]
當代文化爭議

2005年,當中韓兩國就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爭議時,中國國內的反韓情緒顯著升溫。[45][46] 中方主張江陵端午祭源自中國端午節,並提出將兩地端午習俗聯合申遺的建議。[47]這場"端午之爭"成為中韓文化領域最具標誌性的爭議事件之一。
韓國方面堅持認為,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市特有的文化傳統,與中國端午節存在本質區別,因此拒絕了中方聯合申遺的提議。儘管遭遇中國反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仍將江陵端午祭單獨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8] 申遺成功後,中國部分媒體發文指責韓國"竊取中國文化",並對中國端午節"輸給"韓國表示遺憾與憤慨。[49]
聯合國申遺爭議後,中國媒體和網絡又接連出現一系列類似指控。2007年,中國媒體謠傳韓國試圖將漢字申報世界遺產的消息,引發軒然大波。[50]相關不實報道還擴散至香港和台灣地區媒體。[51]
受這些事件影響,2007年中國《國際先驅導報》開展的一項網絡調查顯示,韓國被評為中國網民最反感的國家。[52]不過,儘管網絡爭議不斷,中國民眾對韓國的整體觀感仍屬正面。一項民調顯示,50.2%的受訪者認為中韓關係"良好",40.8%認為"一般",而持明顯反韓立場的受訪者僅占4.4%至6.1%。[53]
由於中國國內反韓情緒高漲,多家在華韓國企業遭受衝擊。以2017年6月為例,韓國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在華銷量驟降64%,其旗下起亞汽車銷量也下滑58%。[54] 截至2018年,樂天集團正考慮出售在華百貨門店,集團方面將這一決策歸因於持續的反韓抵制浪潮。[55]
2020年10月13日,防彈少年團成員RM在談及朝鮮戰爭時表示韓國與美國共享苦難歷史。此番言論在中國引發強烈反響,官媒批評其無視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部分網民隨後發起抵制韓國商品及藝人的行動。[56][57]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