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二十三坊 (迪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二十三坊是指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位於新疆迪化城區23座規模較大的回民清真寺的統稱。二十三坊由來自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遷疆的回民建設,現二十三坊的清真寺大部分位於天山區內,也有的座落在沙依巴克區。目前有的成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的得以重新修建,有的已無蹤跡可循。清末到民初時期,二十三坊不僅主持紀念聖紀節伊斯蘭教節日、活動,還修建各類學校、建立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解決坊民間的民事糾紛等。

形成和發展

乾隆年間起,或因從軍戍邊屯田、或因天災人禍逃難,或因移民、發配等,自陝西、甘肅、青海等地前往新疆的回民人數增多。[1]隨着回民穆斯林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逐漸聚居,開始在迪化首建清真寺——北梁寺(今文昌閣)。然而隨着妥明反清,並最終遭到劉錦棠的撲滅,北梁寺於光緒二年(1876年)停止宗教活動。但聚居在迪化城西關、南關等地的回民穆斯林依然有着宗教活動的需求,一些原本簡易的禮拜點開始擴建為清真寺,同時新的清真寺也在修建。到清末,迪化的回民清真寺呈現數量多但建築簡陋的特點,唯有城區或開發較早的農村地區方有歷史久、規模大的清真寺。[2]

清末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二十三坊的說法開始出現,指的便是迪化城區23座規模大的回民清真寺。[2]乾隆至金樹仁主政新疆時期,包括二十三坊在內的各坊主要組織架構為有宗教職權最高的掌教阿訇一人,負責傳教、祈禱、禮拜等宗教事務。另設有管理寺坊事務的社首一人及分管財務、雜務等事務的鄉老三到五人。[1][3]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主政新疆的盛世才令新疆各族組建自己的新疆文化促進會,為此二十三坊的宗教人士和代表開會並決定要建立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回文會)。1934年,在固原寺召開了新疆回族文化促進會成立大會。自此到新疆和平解放,因回文會的指導,二十三坊各坊的組織形式改為理事會制。除掌教阿訇依然管理宗教事務外,設理事長1人,理事若干人,理事會管理寺坊內各事務。[1][3]。期間,二十三坊各坊利用自己的房舍開辦如小學、夜校、婦女學校等。每月,二十三坊的阿訇和理事長會與回文會的委員會召開會議,以解決民事糾紛、匯報回文會工作等。每年聖紀節,二十三坊的坊民會集中進行誦經等活動,各大坊輪流主持。[4]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馬良駿受二十三坊一致推舉成為新疆回族總教長。當時,馬良駿每日在陝西大寺講經,二十三坊的阿訇會前往聽講。[1]二十三坊的說法一直持續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前後。[1]

Remove ads

寺坊及教派

回民穆斯林的「坊」也被稱為哲瑪爾提(阿拉伯語:جماعة)。清末民初,「坊」不單指用於宗教活動的場所,還包括其社會活動的場所。一個教坊通常以清真寺為中心,加上周圍穆斯林社區形成既有宗教功能又有民政功能的單位。[1]

當時,迪化的回民穆斯林以格底目英語Gedimu教派為主,蘇菲派門宦又以虎夫耶為多數,故常以「大坊寺」稱格底目派的寺坊與虎夫耶的寺坊;被稱為「小坊寺」的坊屬於哲合忍耶派,哲合忍耶派後又分為沙溝派和板橋派。另也有部分為卡迪里耶派、依赫瓦尼派。新疆的回民穆斯林雖有教派之別,鮮有教派之爭。[1][3][5]

命名與建築

迪化二十三坊的命名大致可分為三種。其一為以省、縣等地名命名的清真寺,包括陝西大寺(陝西)、陝西老坊寺(陝西省)、青海寺(青海)、鳳翔寺(鳳翔)、邠州寺(邠州)、固原寺(固原)、河州寺(河州)、肅州寺(肅州)、蘭平坊(蘭州平番,後來分開的蘭州寺和永登寺)、巴里坤寺(巴里坤)等。其二為以其所在街巷命名的清真寺,包括頭道巷寺、山西巷寺、寬巷寺、寧固寺(寧固巷)等。其三為以方位和象徵名詞命名的清真寺,包括迪化城西的西坊寺,位於城東小東梁的東坊寺,靠北車市巷的北坊寺,南門以外的南坊寺(包括後拆為南大寺和南坊坑坑寺)以及西大寺等;以象徵性名次命名的包括河壩沿寺、西大橋寺、城內坊(寺)等。另外,撒拉族的撒拉寺也位列二十三坊之一。[1][3][6]

二十三坊現存建築的建築風格大致可分為中原傳統建築式樣和伊斯蘭建築式樣。陝西大寺、陝西老坊寺等的禮拜大殿平面均呈凸字形,前部為單檐歇山頂,後部為重檐川亭頂。北坊寺、南大寺等平面呈長方形,為兩脊搭連式建築。山西巷寺等則為有着圓拱穹頂的伊斯蘭建築式樣。[2]

各坊情況

更多信息 寺名[a], 現狀圖片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