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二戰時期的芬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战时期的芬兰
Remove ads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直接參與的最初兩場重大衝突是:1939年抵禦蘇聯入侵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年至1944年與德國及其他軸心國聯合對蘇聯發動的進攻性繼續戰爭。第三次衝突是1944年至1945年與德國的拉普蘭戰爭,這場戰爭是在芬蘭與同盟國簽署《莫斯科停戰協定》之後爆發的,該協定規定將納粹德國軍隊驅逐出芬蘭領土。

Thumb
1945 年 4 月 27 日,芬蘭士兵在挪威、瑞典和芬蘭三國界碑上升起國旗,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芬蘭戰事的結束。

蘇聯在冬季戰爭中征服芬蘭的企圖被挫敗[1][2],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芬蘭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國家。然而,芬蘭割讓了大約10%的領土給蘇聯,其中包括維伊普里(根據人口普查數據,以人口登記 / 教會和民事登記計算,它是當時芬蘭第二 / 四大城市[3])。芬蘭也被要求向蘇聯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正式承認對繼續戰爭的部分責任。冷戰期間,芬蘭的政治政策旨在安撫蘇聯,以維持良好關係。

Remove ads

背景

1919年,芬蘭成立共和制國家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在戰間期,芬蘭歷經了內部動盪與大蕭條的經濟危機。

1947年2月10日簽署的《巴黎和平條約》中認為,芬蘭是大德意志國阿道夫·希特勒的盟友,因此要求芬蘭必須負擔部分責任。[4]

芬蘭獨立及建立共和國

1917年俄國革命爆發,由於俄羅斯沙皇尼古拉斯二世在未指定繼任者的情況下宣布退位,使同為俄羅斯帝國一部分的芬蘭大公國沒有了領導人與繼承人,進而引發芬蘭憲政危機,芬蘭大公國元老院(今芬蘭共和國議會宣布元老院成為內政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然而,俄羅斯共和國臨時政府並不接受這一決定,同時下令提前舉行元老院選舉,這一行動被芬蘭民族主義者視為違憲。芬蘭大公國元老院隨後於1917年10月1日2日舉行了選舉。這次選舉的總投票率高於以往的選舉。親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社會主義政黨芬蘭社會民主工黨失去了在前兩次選舉中擁有的絕對多數席位,而非社會主義政黨加起來擁有了超過一半的席位。[5]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芬蘭勞工運動在芬蘭成立革命委員會,芬蘭元老院在蘇維埃俄羅斯的支持下宣布芬蘭元老院為最高權力機構,並在12月4日成立由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為首的內閣政府,內閣政府於12月6日通過《芬蘭獨立宣言》,正式宣佈芬蘭獨立。[6] 蘇聯布爾什維克政府於12月31日承認芬蘭獨立。

芬蘭獨立後,國內政局日益動盪,以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為首的保守政府以及傾向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進步組織芬蘭社會民主工黨關係日益惡化,加上列夫·托洛斯基弗拉迪米爾·列寧不斷的支持芬蘭社會民主工黨發動起義奪取政權,芬蘭國會因而授權佩爾·埃溫德·斯溫胡武德政府全權建立一支陸軍以穩定秩序,這使得雙方徹底決裂,芬蘭社會民主工黨的成員因此聯合在一起,展開武裝衝突。[6] 1918年1月,芬蘭元老院命令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將軍利用芬蘭當地的白衛隊解除芬蘭赤衛隊和全國俄軍的武裝。這項行動於1月27日開始,最終導致了芬蘭內戰的爆發[7]

芬蘭內戰分別由芬蘭元老院領導的白衛隊,和由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人民代表團領導的赤衛隊對抗。芬蘭內戰持續到5月16日,白衛隊在得到德意志帝國支持之後,終於佔領了赤衛隊的據點,贏得戰爭,使芬蘭從俄羅斯國的控制轉向德意志帝國的影響之中。10月9日,在德國的壓力下,芬蘭參議院和國會選出一位德國王子——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妹夫腓特烈·卡爾為芬蘭國王。隨後,德意志帝國就因為糧食短缺、厭戰情緒以及西方戰線的失敗而在德國十一月革命中崩潰,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1月11日因為德國投降而結束。[8]

1918年12月16日,呂迪格·馮·德·戈爾茨將軍率領他的師離開赫爾辛基,尚未加冕的腓特烈·卡爾在四天後放棄了他的王位,芬蘭王國因此未能成立。芬蘭的地位從德意志帝國的君主制保護國轉變為獨立共和國。新的政府體制於1919年7月17日通過的《憲法法案》得到確認[9]

Remove ads

塔爾圖和約:1920

1918年11月9日,德國霍亨索倫王朝覆滅後,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相繼獨立,德國軍隊撤離芬蘭,英國船隻在波羅的海巡邏。曼納海姆芬蘭議會選為攝政王,隨著西方列強介入俄國內戰(1917年11月7日至1923年6月16日) ,芬蘭的政策轉向親協約國。曼納海姆原本贊成干預布爾什維克,但由於白俄政權拒絕承認芬蘭獨立,他的侵略政策被否決;隨後,布爾什維克在俄國的勝利阻止了芬蘭的敵對行動[10]

巴錫基維率領代表團前往愛沙尼亞塔爾圖,指示他們劃定一條南起拉多加湖,經奧涅加湖,北至白海的邊界。考慮到 1916 年建成的摩爾曼斯克鐵路的重要性,蘇聯代表團拒絕了芬蘭的邊界提議,1920 年 10 月 14 日的條約承認了一項邊界協議,其中芬蘭獲得了北部港口佩察莫(今佩琴加),成為芬蘭通往北冰洋的出口。其餘邊界則與前芬蘭大公國的邊界大致相同。芬蘭放棄了對東卡累利阿地區的主權要求,蘇聯則同意東南邊界不會移至彼得格勒以西[10]

冬季戰爭

Thumb
1939 年 12 月 20 日在紐約舉行的慰問儀式:從左到右:美國前總統赫伯特·胡佛亨德里克·威廉·房龍和時任紐約市長菲奧雷洛·拉瓜迪亞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關係緊張。芬蘭國內一些人仍懷抱著「大芬蘭」的夢想,將蘇聯控制的卡累利阿地區納入其中。而芬蘭邊境與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太過接近也引起了蘇聯領導階層的擔憂。 1939年8月23日,納粹德國與蘇聯簽署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其中包含一項秘密條款,將芬蘭劃定為蘇聯勢力範圍的一部分。

1939年 10 月 12 日,蘇聯開始與芬蘭就卡累利阿地峽漢科半島芬蘭灣各島嶼的處置問題進行談判​​,芬蘭人認為這些地方都是芬蘭領土。但最終未達成協議。 11 月 26 日,蘇聯指責芬蘭軍隊砲擊邁尼拉村。後來的研究表明,蘇聯實際上砲擊了自己的村莊,以便為退出與芬蘭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製造藉口[11]。 1939 年 11 月 30 日,蘇聯攻擊芬蘭。這次襲擊遭到國際聯盟的譴責,結果蘇聯於 12 月 14 日被驅逐出該組織[12]

Thumb
冬季戰爭第一階段

蘇聯入侵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紅色芬蘭人」[1][13],並最終將芬蘭併入蘇聯[14][15][16][17][18][19]。為此,在流亡至蘇聯的奧托·庫西寧領導下,蘇聯在特里約基建立了傀儡政府-芬蘭民主共和國[20]。紅軍的戰略目標包括將芬蘭一分為二,佔領北部的佩察莫和南部的赫爾辛基[21]

列寧格勒軍區領導人安德烈·日丹諾夫委託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創作了一首慶祝曲目《芬蘭主題組曲》,計劃在紅軍遊行樂隊穿過赫爾辛基時演奏[22]

在先前的談判中,蘇聯一直在邊境集結兵力,當時已部署了由16個師組成的4個集團軍,另有3個師正在部署中;而芬蘭軍隊只有9個較小的師[21]。蘇聯在部署的裝甲部隊和空軍數量上也佔據壓倒性優勢。芬蘭人必須保衛長達1287公里(800英里)的邊境,這讓他們處於明顯劣勢[21]

Remove ads

1939年11月第一次攻勢

冬季戰爭中,蘇軍發動了兩次攻勢,其間有短暫的歇息[23]。戰爭主要在三個地區展開。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地區是蘇軍作戰的主要焦點。蘇軍在該地區發動了雙管齊下的進攻,一支鉗形攻勢在地峽與芬軍交戰,另一支則繞過拉多加湖,試圖包圍芬軍。這支部隊隨後將推進至維伊普里並佔領該城。第二條戰線位於卡累利阿中部,蘇軍計劃推進至奧盧城,將該國一分為二。最後,蘇軍計畫從北部進攻,佔領佩察莫地區[24]

第一次襲擊發生在1939年11月30日,蘇聯空襲了赫爾辛基市,並在整個芬蘇邊境進行了輔助攻擊。這起攻擊事件立即使曾經嚴重分裂的芬蘭人民團結起來,保衛家園和國家,而無需舉行任何全民公投[25]

到 12 月下旬,蘇聯軍隊陷入困境,兩條主要戰線陷入停滯,而芬蘭軍隊的反攻力度超出了預期。由於 12 月底三次進攻中有兩次失敗,蘇聯指揮部下令停止行動。到 12 月 27 日,芬蘭發現蘇聯軍隊正在卡累利阿地峽挖掘戰壕[26]。在北部,芬蘭軍隊被迫退到瑙齊(英語:Nautsi),但在增援部隊的幫助下,芬蘭軍隊佔領了高地,阻止了蘇聯軍隊向佩察莫以南推進。在此期間,芬蘭軍隊騷擾了蘇軍的補給縱隊,並對蘇聯的防禦陣地進行了突襲[27]

1940 年 1 月,隨著蘇聯軍隊重新評估其戰略,並重新武裝和補給,芬蘭進入了一段平靜期[28]。 1 月 29 日,莫洛托夫推翻了特里約基傀儡政府,承認呂蒂政府為芬蘭合法政府,並告知其蘇聯願意進行和平談判[29]

Remove ads

1940年2月第二次攻勢

最後一個階段始於 1940 年 2 月,主要砲火於 2 日開始並持續至 11 日,同時對關鍵目標進行了偵察[30]。蘇軍使用新裝備和新材料,也開始採用將預備隊輪換到前線的戰術,從而對芬蘭守軍保持持續壓力[31]。相對於芬蘭的資源,紅軍就像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彈藥和補給,因為攻擊之前總是先進行砲火攻擊,然後進行空襲,最後是隨機的部隊調動。芬蘭軍方和政府領導人開始感到,保衛國家的唯一希望在於與莫斯科談判和平條約[32]

芬蘭人民,包括軍人和平民,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所表現出的堅韌不拔贏得了全世界的同情;然而,來自其他國家的物質支持非常有限,因為芬蘭的鄰國都不願意派遣軍隊與蘇聯開戰。

當蘇聯軍隊突破卡累利阿地峽的芬蘭防線並向維堡推進時,外交解決方案的必要性變得更加明顯[33]

莫洛托夫起草的和平提案於2月中旬送達赫爾辛基。提案對芬蘭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蘇聯割讓更多土地,並對其實施嚴厲的外交和軍事制裁。到了2月28日,莫洛托夫已將他的提案變成48小時期限的最後通牒,迫使芬蘭領導層迅速採取行動[34]。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簽署,敵對行動於隔天結束。根據條約條款,芬蘭割讓了9%的領土給蘇聯。這比蘇聯在冬季戰爭前要求的還要多[35]

Remove ads

臨時和平

冬季戰爭後的和平時期在芬蘭國內被廣泛認為只是暫時的,即使在1940年3月宣布和平後也是如此。隨後,芬蘭經歷了一段匆忙的外交努力和重新武裝的時期。蘇聯持續對芬蘭施加巨大壓力,加速了芬蘭改善國家安全的努力。

芬蘭曾嘗試與瑞典和英國達成防禦協議,但二戰的政治和軍事局勢使這些努力無果。芬蘭隨後向納粹德國尋求軍事援助。隨著德國對蘇聯的攻擊(巴巴羅薩行動)臨近,兩國合作進一步加強。德國軍隊抵達芬蘭並佔據陣地,主要在拉普蘭,並準備從那裡入侵蘇聯。

莫斯科和平協定之後

Thumb
1940 年 6 月臨時和平期間坦佩雷的交通
Thumb
約有31.5萬芬蘭人用金戒指換取了「鐵戒指」。金戒指讓芬蘭政府用於購買芬蘭冬季戰爭所需的軍事裝備,以及莫斯科和平協定後防空所需的裝備。

《莫斯科和平協定》對芬蘭人來說是一個打擊。它被視為芬蘭1930年代外交政策的最終失敗,該政策建立在多邊擔保的基礎上,以獲得類似國家的支持,首先是國際聯盟建立的世界秩序,後來是奧斯陸集團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支持。芬蘭對此的直接反應是擴大和強化這項政策。芬蘭曾依賴善意和民族友誼作為外交手段,但在和平協定後則改為建立具有約束力的雙邊條約,而與蘇聯和納粹德國等意識形態對手的冷淡關係也必然需要緩和。

芬蘭尤其尋求與以下國家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 改善關係:

  • 瑞典和挪威
  • 英國
  • 蘇聯
  • 納粹德國

除了納粹德國外,所有這些嘗試都遭遇重大障礙——要麼是因為莫斯科擔心芬蘭會脫離蘇聯的勢力範圍,要麼是因為世界大戰的整體狀況。

Remove ads

芬蘭的反應

Thumb
地圖紅色部分為芬蘭於莫斯科和平協定中割讓給蘇聯的領土

芬蘭輿論渴望收回被迫匆忙離開[[卡累利阿 (芬蘭歷史省份)|芬蘭卡累利阿[[的12%芬蘭人口的家園,並將希望寄託在普遍認為二戰結束後即將舉行的和平會議上。因此,「Välirauha」(臨時和平)一詞在這份嚴苛的和平協定宣布後變得流行起來。

為了抗議《莫斯科和平協定》,兩名部長辭職,總理呂蒂被迫立即組成新內閣。為了更好地凝聚國民共識,除極右派愛國人民運動外,所有政黨都參與了新內閣的組成。

呂蒂和曼納海姆最終選擇了羅爾夫·維廷(Rolf Witting)擔任外交部長一職,因為他不太傾向於英國,更適合改善與納粹德國和蘇聯的關係。

建立北歐防衛同盟的嘗試

在冬季戰爭的最後幾天,時任芬蘭外交部長韋伊諾·坦納和時任瑞典首相佩爾·阿爾賓·漢松曾提及組成北歐國防聯盟的可能性,該聯盟可能也包括挪威和丹麥,以穩定該地區的局勢。1940年3月15日,該計劃公佈並提交議會討論。然而,3月29日,蘇聯宣布組成聯盟將違反《莫斯科和平協定》,導致該計畫擱置。4月,德國先後入侵丹麥[36]挪威[37],自此連組成一個規模較小的斯堪的納維亞防務聯盟的選項都已破滅。

重新武裝

儘管和平協定簽署,但由於世界大戰的不斷擴大、糧食供應的困難以及芬蘭軍隊的疲軟,戰爭狀態並未解除。審查制度並未廢除,並被用來壓制對莫斯科和平協定的批評以及最明顯的反蘇言論。

持續的戰爭狀態使總統屈厄斯蒂·卡利奧得以任命曼納海姆元帥繼續擔任總司令,並監督芬蘭國防軍的重組和新邊界的防禦工事。在動盪時期,這項任務至關重要。和平協定簽署後一週內,防禦工事便沿著1,200公里長的薩爾帕防線(芬蘭語: Salpalinja)啟動,重點是芬蘭灣塞馬湖之間。薩爾帕防線的防禦工事比曼納海姆防線更為完整、更堅固。[38]

在1940年夏季和秋季,芬蘭收到了冬季戰爭期間和戰爭結束後購買和捐贈的物資,但曼納海姆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對軍隊的狀況做出較為正面的評價。 1940年,軍事開支上升至芬蘭國家預算的45%。軍需採購優先於民用需求。曼納海姆的地位和持續的戰爭狀態使得軍隊得以有效管理。

繼續戰爭

1941 年 6 月 21 日,芬蘭開始「帆船行動」,向非軍事化的奧蘭群島部署軍隊。巴巴羅薩行動於 1941 年 6 月 22 日開始。 6 月 25 日,蘇聯對芬蘭城市發動空襲,隨後芬蘭宣戰並允許駐紮在芬蘭的德國軍隊開始進攻戰。芬蘭人將由此引發的戰爭稱為「繼續戰爭」。 1941 年夏秋兩季,芬蘭軍隊發動攻勢,奪回在冬季戰爭中失去的領土。芬蘭軍隊也進一步推進,特別是向奧涅加湖方向(拉多加湖以東)推進,從北部結束了對列寧格勒市的封鎖,並佔領了東卡累利阿,那裡居住著許多芬蘭族人,但嚴格來說,當地以前從未成為芬蘭的一部分。

這導致約瑟夫·史達林於 1941 年 8 月 4 日向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請求幫助恢復芬蘭和蘇聯之間的和平關係。芬蘭拒絕了蘇聯提出的以領土讓步換取和平條約的提議,這後來導致英國於 12 月 6 日向芬蘭宣戰(美國與芬蘭保持外交關係直到 1944 年夏天)[39]。位於芬蘭北部的德國和芬蘭軍隊較不成功,在銀狐行動中未能攻下俄羅斯港口城市摩爾曼斯克

1941年7月31日,英國發動EF行動,以示對蘇聯的支持。這些攻擊並未成功。

1941年12月,芬蘭軍隊轉入防禦陣地。這導致前線長期相對平靜,直至1944年。在此期間,從1941年開始,尤其是在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慘敗之後,芬蘭斷斷續續地進行了和平磋商。這些談判並未達成任何協議。 1943年9月,史達林格勒戰役幾個月後,芬蘭表示不承認德國在義大利北部宣布 成立的傀儡義大利社會共和國,以此顯示脫離德國獨立。

1944 年 3 月 16 日,羅斯福呼籲芬蘭與納粹德國斷絕關係[40]

1944年6月9日,紅軍對芬蘭發動了大規模戰略攻勢,取得了巨大的兵力優勢,令芬軍措手不及。這次攻擊將芬軍逼退至冬季戰爭結束時的陣地。最終,蘇軍的攻勢在塔利-伊漢塔拉戰役中陷入僵局,當時蘇軍仍在芬蘭主要防禦工事薩爾帕防線前方數十至數百公里處。然而,戰爭耗盡了芬蘭的資源,人們認為該國將無力再承受一次大規模攻擊[41]

1944年,芬蘭局勢不斷惡化,導致芬蘭總統里斯托·呂蒂以個人名義向德國保證,只要他擔任總統,芬蘭就不會與蘇聯進行和平談判。作為交換,德國向芬蘭提供了武器。然而,在蘇聯的攻勢停止後,呂蒂辭職了。由於戰爭原因,選舉無法舉行,因此議會選舉芬蘭總司令、芬蘭元帥曼納海姆為總統,並委託他進行和平談判。

芬蘭前線已成為蘇聯領導層的次要活動,因為他們正爭分奪秒地搶在西方盟軍之前抵達柏林。由於芬蘭人給紅軍造成了慘重傷亡,大部分蘇聯部隊被迫從芬蘭前線撤離。 1944年9月4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並於9月19日簽署了《莫斯科停戰協定》,蘇聯和英國為一方,芬蘭為另一方[42]

莫斯科停戰

1944 年 9 月 19 日,芬蘭和蘇聯簽署了《莫斯科停戰協定》,結束了繼續戰爭,但最終的和平條約直到 1947 年才在巴黎簽署。

和平條件與1940年《莫斯科和平協定》中達成的條件相似,芬蘭被迫割讓芬蘭卡累利阿部分地區、薩拉部分地區以及芬蘭灣的島嶼。新的停戰協議也將整個佩察莫省移交給蘇聯。芬蘭也同意共產黨合法化並禁止法西斯組織。最後,停戰協議還要求芬蘭將德國軍隊驅逐出其領土,這導致了拉普蘭戰爭

拉普蘭戰爭

Thumb
作為焦土政策的一部分,伊瓦洛的村莊在德軍撤退期間被摧毀。

拉普蘭戰爭是芬蘭與納粹德國在芬蘭最北部的拉普蘭地區爆發的戰爭。德國在該地區的主要戰略利益是佩察莫地區的礦。

起初,雙方都保持謹慎,這反映了兩國先前曾合作對抗共同敵人的立場。但到了1944年底,戰火愈演愈烈。芬蘭和德國曾達成非正式協議,並制定了德軍從拉普蘭撤退至挪威的時間表。蘇聯不接受這份「友好協議」,並向芬蘭施壓,要求其在驅逐德軍撤出拉普蘭的行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從而加劇了敵對狀態。

德軍採取焦土政策,在撤退過程中將芬蘭北部地區夷為平地。約10萬人失去家園,加重了戰後重建的負擔。然而,實際傷亡相對較輕。芬蘭損失約1000人,德國損失約2000人。 1945年4月,芬蘭軍隊將最後一批外國軍隊驅逐出芬蘭。

戰後

戰爭對芬蘭的基礎設施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從1944年秋開始,芬蘭陸軍和海軍進行了多次掃雷行動,尤其是在卡累利阿、拉普蘭和芬蘭灣。海上掃雷活動一直持續到1950年。水雷造成了許多軍人和平民傷亡,尤其是在拉普蘭地區。

根據《巴黎和平條約》,芬蘭被列為納粹德國的盟友,承擔戰爭責任。條約要求芬蘭支付巨額戰爭賠款,並規定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附近的波卡拉地區需租借給蘇聯作為軍事基地,租期五十年[43]。這些賠款最初被認為會嚴重損害芬蘭經濟,但芬蘭仍決心支付。 1948年,蘇聯將賠款減少了25%,並於1952年付清。波卡拉於1956年歸還芬蘭。

在隨後的冷戰時期,芬蘭的地位獨一無二。它深受蘇聯的影響,但卻是二戰前蘇聯邊境上唯一保留民主和市場經濟的國家。1948年,芬蘭與蘇聯簽訂了《友誼、合作和互助協定》,蘇聯同意芬蘭保持中立地位。蘇聯解體前,芬蘭均衡地向東、西方採購武器。

評估

芬蘭與納粹德國

Thumb
1941 年 8 月 22 日,在卡累利阿基斯廷基(Kiestinki),坐在火車前方的是芬蘭士兵,後方是德國武裝黨衛隊志願者。

在繼續戰爭(1941-1944 年)期間,芬蘭戰時政府聲稱自己是納粹德國對抗蘇聯的共同交戰國,並棄權簽署了《三國同盟條約》。在此期間,芬蘭依賴來自德國的糧食、燃料和武器裝備,並受其影響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納粹領導階層認為,反共產國際協定(與《三國同盟條約》相比較不正式)是芬蘭對納粹「忠誠度的試金石」[44]。芬蘭領導在戰爭期間遵守了許多與德國就實際合作達成的書面和口頭協議。芬蘭是德國進攻蘇聯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允許德國軍隊在進攻前駐紮在芬蘭,並幾乎立即加入了對蘇聯的攻擊。芬蘭簽署的 1947 年《巴黎和平條約》聲明芬蘭是「希特勒德國的盟友」,應對這場衝突承擔部分責任[45][46]

芬蘭在德國盟友中是個異類,因為它保留了一個獨立的民主政府。此外,在戰爭期間,儘管德國人多次試圖強化芬蘭軍隊的指揮,芬蘭仍將其軍隊置於德國指揮體系之外。儘管希特勒反對,芬蘭在列寧格勒圍城戰中只發揮了次要作用,並拒絕切斷摩爾曼斯克鐵路[44]

芬蘭猶太人並未遭受迫害,即使在芬蘭右翼極端分子中,他們也受到廣泛容忍,因為極右運動的許多領導人都來自猶太神職人員。在大約500名猶太難民中,有8人被交給德國人,芬蘭總理帕沃·利波寧於2000年為此正式道歉。芬蘭軍隊運作的野外猶太教堂可能是蘇德戰爭中一個獨特的現象[47]。芬蘭猶太人與其他芬蘭人並肩作戰[48]

大約有 2,600 至 2,800 名蘇聯戰俘被移交給德國,以換取德國關押的約 2,200 名芬蘭戰俘。2003 年 11 月,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向芬蘭總統塔里婭·哈洛寧提交了一份正式請求,要求芬蘭當局對此次戰俘交換事件進行全面調查[49]。隨後,海基·伊利坎加斯(Heikki Ylikangas)教授的研究表明,約有 2,000 名交換的戰俘加入了俄羅斯解放軍。其餘的人,主要是軍隊和政治官員(其中有 74 名猶太人,根據姓名估計),很可能死於納粹集中營[50][51]

芬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Thumb
冬季戰爭勳章
Thumb
芬蘭炸藥包汽油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是個例外:它是歐洲三個首都未被佔領的參戰國之一(另外兩個是蘇聯和英國)。[ 40 ]雖然芬蘭站在德國一邊,但其本土猶太人和幾乎所有難民都免受迫害[52]。它是唯一一個與納粹德國並肩作戰,並在戰爭期間保持民主的國家。事實上,它是歐洲大陸唯一一個在參戰後仍然保持民主的國家。

根據芬蘭的記錄,在繼續戰爭期間,共有19,085名蘇聯戰俘死於芬蘭戰俘營,這意味著芬蘭俘獲的蘇聯戰俘中有29.6%未能倖存。高死亡率主要歸因於營養不良和疾病。然而,約有1000名戰俘被槍殺,主要是在試圖逃跑時[53]

1941年至1944年,芬蘭軍隊控制東卡累利阿期間,為關押俄羅斯平民設立了幾座集中營。第一座集中營於1941年10月24日在彼得羅扎沃茨克建立。在這些被關押的平民中,有4361人[54]主要因營養不良而死亡,其中90%死於1942年春夏[55]

芬蘭從未簽署三國同盟,但自 1941 年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德國就援助芬蘭對蘇聯進行軍事進攻,並在 1944 年與蘇聯單獨媾和之前,在 1944 年抵禦蘇聯進攻。芬蘭在 1939 年至 1945 年間全程由民選總統和議會領導。因此,一些政治學家稱這是少數幾個民主國家與一個或多個其他民主國家(即盟軍中的民主國家)交戰的例子之一[56]。然而,芬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所有的軍事交戰都是針對一個專制政權——蘇聯,由於缺乏與其他民主國家的直接衝突,其他人認為芬蘭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不能作為兩個或多個民主國家之間戰爭的例子[57]

芬蘭總統塔里婭·哈洛寧在2005年發表演說時表示:「對我們來說,世界大戰只是一場針對蘇聯的單獨戰爭,我們並沒有欠任何人情。」芬蘭總統毛諾·科伊維斯托在1993年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然而,芬蘭在二戰期間參與了一場單獨衝突的觀點在芬蘭國內仍然存在爭議,在芬蘭以外也普遍不被接受[46]。2008年,《赫爾辛基日報》對28位芬蘭歷史學家進行了民意調查,其中16位表示芬蘭曾是納粹德國的盟友,6位表示並非如此,6位沒有表態[58]

參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