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美尼亞民族大會
1917年政治會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美尼亞民族大會(亞美尼亞語:Հայոց ազգային կոնգրես,又稱東部亞美尼亞人大會[1][2])是一個政治會議,旨在為俄屬亞美尼亞人提供代表權[3][4][5]。第一次大會於1917年10月11日(俄歷9月28日)在梯弗里斯的藝術劇院召開。[6][7][8][9][10]在俄國革命之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和外高加索的混亂帶給亞美尼亞人和俄羅斯帝國內其他少數民族尋求民族自決的機會。作為其最重要的歷史貢獻,民族大會的後繼組織亞美尼亞民族委員會在1918年5月28日宣告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成立。[4]
成員
大會共有來自俄羅斯帝國各地的代表204人,[1]絕大多數較有影響力的亞美尼亞政治派系都參加了大會,只有亞美尼亞的布爾什維克因意識形態立場衝突拒絕參與。[11]絕大多數大會成員來自於亞美尼亞革命聯盟(達什納克)。[6][10]
各黨派成員如下:[12]
- 亞美尼亞革命聯盟(達什納克):113人
- 亞美尼亞人民黨:43人
- 社會革命黨:23人
- 社會民主黨:9人
- 無黨派人士:7人
- 此外還有部分來自西亞美尼亞的少數派代表,如安德拉尼克·奧扎尼安等。
功能
由於當時的埃里溫省並未有實際的政府機構,亞美尼亞民族大會當時代行當地的政府職能。[13]按照理理查德·霍萬尼斯揚的說法,大會是「自沙皇俄國政府外高加索地區以來,東亞美尼亞最全面的代表性集會。」[6]
大會的主要目標包括制定軍事戰略,為種族屠殺的難民提供援助,並確保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人運行的機構實現地區自治。[4]大會還呼籲高加索前線的軍事化。[14][15]此外,亞美尼亞民族大會也支持俄羅斯臨時政府的戰時政策和立場,[16]提出重新按民族劃分省份邊界。大會還試圖推動亞美尼亞學校的世俗化和亞美尼亞中學的民族化。[14]
大會於1917年10月26日(俄歷13日)解散前,共組織了十八次會議。[17]
後續
在解散之前,大會已經在1917年10月建立由亞美尼亞人管理的國家議會,還成立了由15名成員組成的亞美尼亞民族委員會。[18]這一組織由阿維蒂斯·阿哈羅尼揚領導。[5]最終,亞美尼亞民族委員會在阿拉姆·馬努基揚的帶領下,在1918年5月28日宣布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的獨立。[3][4][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