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拉·齊姆爾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拉·齊姆爾曼(捷克語:Jára Cimrman,亦作Jára da Cimrman,正式姓名:捷克語:Jaroslav Cimrman)是一位捷克虛構人物,被塑造成「捷克的全才」,常被尊稱為「大師」。此角色由伊日·謝巴內克與茲德涅克·斯維拉克於1966年創造。[1][2]

齊姆爾曼首次出現於1966年捷克斯洛伐克廣播電台的幽默節目《蜘蛛之家無酒館》,以蒸汽壓路機駕駛與雕塑家的身份登場。同年,創作者與其他合作者成立亞拉·齊姆爾曼劇院,以戲劇形式持續演繹齊姆爾曼的虛構生平與「遺作」。劇院作品至今在布拉格固定演出。
在設定中,齊姆爾曼被描繪為捷克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探險家、旅行家、哲學家、教授、劇作家、詩人、音樂家、建築師、犯罪學家、運動員、業餘醫生與藝術家。他的「貢獻」幾乎涉及各領域,因而成為捷克式幽默與民族自嘲的象徵。2005年,他在捷克電視舉辦的「最偉大的捷克人」票選活動中獲得最高票數。[3]
Remove ads
誕生

亞拉·齊姆爾曼最早於1966年9月16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廣播電台播出的幽默節目《蜘蛛之家無酒館》中被提及。當時他被描繪為蒸汽壓路機駕駛與雕塑家,並試圖在充氣展館中展出因壓路機輾過而變形的作品。該節目由茲德涅克·斯維拉克主持。[4]自此,齊姆爾曼的虛構生平與事蹟成為「亞拉·齊姆爾曼劇院」多數戲劇的靈感來源。
「齊姆爾曼」(Cimrman)一姓由伊日·謝巴內克構思,他在廣播中聽到霍穆托夫冰球選手奧托·齊姆爾曼的名字後深感喜愛,因而借用。[5]「亞拉」(Jára)則為營造藝術氣質而加上。角色靈感來源廣泛,主要取材於多位捷克歷史人物,包括阿洛伊斯·貝爾、瓦茨拉夫·斯沃博達·普盧姆洛夫斯基、雅庫布·赫龍·梅塔諾夫斯基和揚·埃斯基摩·韋爾茲爾。[6][7]
Remove ads
謝巴內克於1966年10月萌生創立「亞拉·齊姆爾曼劇院」(Divadlo Járy Cimrmana)的想法,並與同僚米洛尼·切佩爾卡、拉迪斯拉夫·斯莫利亞克以及斯維拉克迅速付諸實現。早期的導演工作由海倫娜·菲利波娃擔任。
劇院首場演出原計劃上演兩部「齊姆爾曼劇作」,一部由斯維拉克創作,一部由謝巴內克創作。然而,由於謝巴內克未能及時完成劇本,而斯維拉克的《行為》(Akt)篇幅過短,不足以構成完整晚場演出,劇團臨時決定在正式劇目之前加入一系列介紹齊姆爾曼生平的講座。這些「研討會」形式最終證明具有高度吸引力,並成為劇團日後演出的固定元素——每部劇作之前,皆配合專門撰寫的偽學術講稿,或多或少與齊姆爾曼作品相關。演員在此環節中以「齊姆爾曼學者」身份自居,將「大師」的作品作為科學研究的一部分進行闡釋,因此表演無需完全符合傳統戲劇要求。[8]這種刻意的笨拙感與「不專業」的表演風格,成為齊姆爾曼劇院的標誌之一。
最為人熟知的「齊姆爾曼學」體係由斯莫利亞克與斯維拉克打造,而謝巴內克不認同此路線,於1969年退出劇院,開始創作個人表演系列《齊姆爾曼沙龍》,風格更接近《蜘蛛之家酒館》的冷幽默,並由早期「齊姆爾曼學者」卡雷爾·薇樂碧的爵士樂輔助。然而,《齊姆爾曼沙龍》並未獲得如亞拉·齊姆爾曼劇院般的知名度;後者更貼近觀眾口味,因而逐漸融入捷克大眾文化。
Remove ads
生平
亞拉·齊姆爾曼的虛構生平由創作者與劇院成員逐步構建。設定中,他出生於維也納,年份介於1853至1884年之間。[9]其父為捷克裁縫利奧波德·齊姆爾曼(Leopold Cimrman),母親為奧地利女演員瑪琳娜·耶林科娃(Marlene Jelinková)。[10]童年時,他曾被誤當作女孩撫養,以替姐姐路易莎(Luise)穿舊衣服。儘管成長於混合家庭,但其自認為捷克人。
根據劇院設定,齊姆爾曼被認為是其時代最偉大的劇作家、詩人、音樂家、教師、旅行家、哲學家、發明家、科學家、偵探與運動家之一。晚年傳說中,他的行蹤與虛構波希米亞小鎮利普塔科夫(Liptákov)相關。劇院作品《行為》(Akt)中的研討會指出,利普塔科夫是他最後的居所,並發現裝有其「遺物」的木箱,成為重新發掘其事蹟的起點。《來自利普塔科夫的信使》(Posel z Liptákova)表明,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於利普塔科夫消失;而《傾盆大雨》(Lijavec)則指出,他可能在弗林布爾克養老院度過晚年。謝巴內克的《齊姆爾曼沙龍》則提出另一版本,稱其活動痕跡及疑似墳墓曾在科科任地區謝馬諾維採村被發現。
2023年播出的紀錄片《亞拉·齊姆爾曼的足跡》聲稱,齊姆爾曼可能於1921年5月21日在科科任地區去世。然而,捷克齊姆爾曼學者布魯克納博士與塔博爾斯基博士則聲稱,他們曾在布拉格盧浮咖啡館親眼目睹一位名為雅羅斯拉夫·特薩日(Jaroslav Tesař)的神秘老人,實為高齡齊姆爾曼。他仍定期創作。
關於齊姆爾曼的私人生活及後代長期不為人所知。劇院作品《來自利普塔科夫的信使》揭示,一支七人探險隊在利普塔科夫的「孤兒酒館」(U Sirotků)發現一名名為約瑟夫·施莫蘭茲(Josef Schmoranz)的男子,其頭頂帶有虛構的「天才隆起」,被認為可能是齊姆爾曼的孫子。雖其實際職業為公務員,但劇院演出中,他通常由小角色或幕後人員飾演,並被誤解為煙火技師,象徵繼承齊姆爾曼式勇氣。

亞拉·齊姆爾曼的虛構成就被描繪為跨越科學、藝術、發明與探索等多個領域。據傳,他向美國政府提交過巴拿馬運河建設方案,並附帶同名歌劇劇本;參與加利西亞的教育改革;與斐迪南·馮·齊柏林合作建造首艘以瑞典鋼材為骨架、捷克柳條編織吊艙的硬式飛船。由於被德國驅逐並標記為「騷亂製造者」,他曾在瑞士為歐米茄公司改良女士懷錶擺輪,並在阿爾卑斯山擔任短期助產工作。他對極地文化進行研究,據稱在逃離飢餓的姆拉斯克族時與北極點僅差七公尺;曾在巴拉圭創辦木偶劇院,並在維也納建立結合犯罪學、音樂與芭蕾的學校。蕭伯納保持大量書信往來等成就。[11]
齊姆爾曼被認為發明了優格,並無私協助多位世界名人,包括:替居禮夫婦搬運瀝青鈾礦、協助安東·契訶夫完成首例整形手術、修改托馬斯·愛迪生燈泡設計、協助古斯塔夫·埃菲爾尋找合租公寓、幫助詩人約瑟夫·瓦茨拉夫·斯拉德克修改詩作《林間泉水》、鼓勵安東·契訶夫創作的新小說等。他還提出哲學概念「外部主義」、發現「磁單極子」(後被經濟學家誤讀)、將雪人命名為「Játy」(後被英語訛傳為「Yeti」),並在20世紀末被虛構為光碟的發明者,原稱「齊姆爾曼碟」(Cimrmanův disk),材料為環保蜂蠟。其他虛構發明還包括兩件式泳衣、全脂牛奶及網際網路原理。他的代表作為長達七小時的歌劇《小米》(Proso)。 其墓誌銘據說寫道:
「未來屬於鋁。」 —— 亞拉·達·齊姆爾曼
儘管齊姆爾曼一生漂泊,他始終懷有對波希米亞的熱愛,這被認為是其性格最鮮明的特徵。他曾因愛國行為入獄,並努力學習捷克語,幾乎達流利程度。齊姆爾曼與摯友阿洛依斯·伊拉塞克的決裂,被視為其「捷克之心」的表現。他無法接受伊拉塞克在《古捷克傳說》中納入「布拉尼克騎士」故事,認為該描述會讓民族對當下苦難產生過度沮喪。他的日記中亦寫有:「我想看看我的祖國波希米亞。」1966年2月23日,波伊澤里(Pojizeří)地區的利普塔科夫村(Liptákov)發現一口盛有齊姆爾曼遺物的箱子。這些文件促成翌年成立「亞拉·齊姆爾曼人格與作品復興協會」(Společnost pro rehabilitaci osobnosti a díla Járy Cimrmana),該協會透過報刊、廣播及劇院推廣齊姆爾曼的遺產。
Remove ads
評價與影響



2005年全國性調查《最偉大的捷克人》中,齊姆爾曼獲得最多票數,但最終被排除在正式排名之外,只獲得榮譽獎。[12][13]隨後,約有四萬人簽署請願書寄往捷克電視台,譴責該決定。據說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在請願中表示:「齊姆爾曼將比我們所有人都長壽。」[14]
2007年,《iDnes.cz》舉辦的民調中,讀者提名可能角逐捷克總統的候選人,齊姆爾曼名列第二,僅次於卡雷爾·施瓦岑貝格,但後續投票時遭編輯部排除。[15]2010年,齊姆爾曼在電視節目「捷克七大奇蹟」票選中勝出,擊敗的對手包括查理四世、隱形眼鏡與捷克啤酒等。[16]
2013年10月,捷克鑄幣廠發行紀念獎章,以慶祝亞拉·齊姆爾曼劇院成立45週年,並於布拉格小城廣場的馬洛斯特蘭斯卡音樂廳舉行發表會。獎章材質包括黃金、白銀與黃銅,限量發行:黃金500枚、白銀1000枚、黃銅2000枚,部分收益捐贈給「憲章 77 基金會」。獎章設計者為雅羅斯拉夫·魏格爾與米蘭·西皮納(Milan Sypěna)。[17]
2014年11月,捷克郵政發行面值為A與Z(分別用於國內及國際普通郵件)的郵票,郵票上繪有亞拉·齊姆爾曼的虛構肖像,以及「亞拉·齊姆爾曼的136種可能相貌之一──圓形郵票的發明者」的字樣。該設計由齊姆爾曼劇院演員雅羅斯拉夫·魏格爾構思,其子米哈伊爾(Michal)負責繪製,這是捷克郵政史上首次發行圓形郵票。[18][19]
Remove ads
- 1969年,茲德涅克·斯維拉克、謝巴內克與維萊布內共同製作了偽紀錄片《線索通往利普塔科夫》(Stopa vede do Liptákova),這是首部以齊姆爾曼為主題的電影作品。
- 1983年,拉迪斯拉夫·斯莫利亞克與斯維拉克執導電影《躺著的、睡著的亞拉·齊姆爾曼》,該片以歷史背景呈現齊姆爾曼的生平與創作,斯維拉克本人飾演主角。
- 1984年,斯莫利亞克與斯維拉克執導的《溶解與釋放》(Rozpuštěný a vypuštěný)雖未直接提及齊姆爾曼,但劇情明顯取材自其虛構作品(如《包廂謀殺案》)與人物(如特拉赫塔警探、比爾漢茲爾工廠主)。
- 1987年黑色喜劇《不確定的季節》(Nejistá sezóna)以半自傳形式描繪劇團在籌備新劇首演過程中,面對共產政權審查干預的幕後故事。
- 2007年,推出短篇偽紀錄片《阿爾泰遠征——齊姆爾曼與鹿》。
- 2023年,旅行紀錄片迷你影集《亞拉·齊姆爾曼的足跡》於捷克電視台播映。[20]
Remove ads
多個自然、文化及教育場所以亞拉·齊姆爾曼命名,包括:
- 小行星7796。
- 2005年,位於塞米利的諾佐夫(Nouzov)開放了齊姆爾曼世界最低瞭望塔。
- 2007年6月17日,在斯維塔瓦河畔布熱佐瓦舉行了齊姆爾曼隱蔽瞭望塔落成典禮,出席者包括斯維拉克、雅羅斯拉夫·魏格爾與切佩爾卡。
- 2010年6月,在坦瓦爾德揭幕雕塑《霧中的齊姆爾曼》(Jára Cimrman v mlze),同時將當地的Jas電影院更名為「亞拉·齊姆爾曼Jas電影院」。[21][22]
- 2013年,伊澤拉山脈普里霍維采建成亞拉·齊姆爾曼燈塔瞭望塔。
- 2014年,在南波希米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揭幕雕塑《齊姆爾曼的果核》。
- 布拉霍夫岩群亦有岩塔以齊姆爾曼命名,附近還有「特拉赫塔督察」與「比爾漢茲爾」岩塔。[23]
- 自2014年起,利索拉耶設立了亞拉·齊姆爾曼小學(Základní škola Járy Cimrmana Lysolaje)。
- 動物學家弗拉基米爾·沃赫拉利克(Vladimír Vohralík)於2002年將在捷克西北部發現的烏拉爾姬鼠亞種命名為 Apodemus uralensis cimrmani。[24] 其他以齊姆爾曼命名的物種包括蠍子(Heterometrus cimrmani、Parabuthus cimrmani、Butheoloides cimrmani)、黑莓(Rubus jarae-cimrmanii)以及寄生於高冠變色龍的球蟲(Isospora jaracimrmani)。
在萊托赫拉德2004年立有齊姆爾曼雕像,2010年設立齊姆爾曼博物館與紀念室,2012年又有小巷以其命名。 2015年,弗朗齊什科維·拉茲涅(Františkovy Lázně)音樂與藝術學校改名為亞拉·齊姆爾曼藝術學校(ZUŠ Járy Cimrmana Františkovy Lázně)。
捷克境內多個城鎮設有以齊姆爾曼命名的街道或廣場。此外,寧布爾克亦有團體推動以齊姆爾曼命名的街道。來自布拉提斯拉瓦的Roman Kučera建立了網站Cimrman.sk,收錄並公開了目前最大規模的「亞拉·齊姆爾曼足跡資料庫」。其中包括街道、紀念牌、瞭望塔等以齊姆爾曼命名的地點,並附有地圖與照片。[25]該計畫於2023年1月26日被收錄至「捷克紀錄資料庫」。
Remove ads
2007年8月,一支名為「阿爾泰·齊姆爾曼遠征隊」(Expedice Altaj Cimrman)的捷克登山隊攀登了中亞阿爾泰山脈一座無名高峰(海拔 3,610 公尺,位於特克列尤谷地上方,靠近阿爾泰最高峰別盧哈山,座標 49°53′4″N,86°36′4″E)。參與遠征的亞拉·齊姆爾曼劇院演員向阿爾泰地方政府提出將山命名為「亞拉·齊姆爾曼峰」,並附副標題「捷克—阿爾泰友誼之山」,申請獲批准。[26][27]
然而遠征準備期間即伴隨名為 Národ tobě(〈國家獻給你〉)的募款活動,出現反對聲音。反對者指出,遠征帶有商業化色彩,且阿爾泰山峰極有可能原本就有在地名稱,傳統上不會以人物命名。另一支四人小型遠征隊於2007年7月9日率先登頂,並提出山名「特克列尤·巴日」(Tekelju Baž)。
亞拉·齊姆爾曼僅在齊姆爾曼劇院戲劇中直接登場,其中在《驟雨》(Lijavec)由茲德涅克·斯維拉克飾演,過去亦由拉迪斯拉夫·斯莫利亞克、揚·赫拉別塔、格納季·魯姆列納及安德烈·克羅布輪流出演。 《來自利普塔科夫的使者》(Posel z Liptákova):出現齊姆爾曼的孫子約瑟夫·施莫蘭茲(Josef Schmoranz),由彼得·雷丁格或格納季·魯姆列納飾演,過去亦曾由瓦茨拉夫·科特克、揚·卡什帕爾(Jan Kašpar)、約瑟夫·考德爾卡(Josef Koudelka)及安德烈·克羅布演出。
在1983年電影《躺著的、睡著的亞拉·齊姆爾曼》,成年齊姆爾曼由斯維拉克飾演,童年由菲利普·施瓦爾茨(Filip Švarc)飾演,青少年由揚·翁格爾(Jan Unger)飾演,高齡時期由瓦列里·卡普拉諾娃(Valerie Kaplanová)出演;父親利奧波德亦由斯維拉克兼飾,母親瑪琳·耶林科娃-齊姆爾曼諾娃由愛麗絲·什捷霍娃(Alice Štěchová)飾演,妹妹路易莎由埃莉什卡·西羅娃(Eliška Sirová)飾演。
迷你劇《亞拉·齊姆爾曼的足跡》(Stopy Járy Cimrmana):齊里·什盧普卡·斯維拉克(Jiří Šlupka Svěrák)飾演布拉格盧浮咖啡館中的神秘客人雅羅斯拉夫·特薩日(Jaroslav Tesař)。此外,齊姆爾曼亦出現在偽紀錄片《足跡通往利普塔科夫》(Stopa vede do Liptákova)及《阿爾泰遠征——鹿群中的齊姆爾曼》(Expedice Altaj – Cimrman mezi jeleny),但僅以畫質不佳的影像或遠景呈現。
另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