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光碟

扁平的,通常是圓盤,用於編碼二進制數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光碟
Remove ads

光碟(英語:Optical disc,又譯作光盤)於1965年由美國發明家占士·羅素英語James Russell (inventor)發明[1],當時所儲存的格式仍以類比訊號(Analog)為主。它是用激光掃描的記錄和讀出方式保存信息的一種介質。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時開始普及,具有存放大量資料的特性,1片12cm的CD-R約可存放1小時的MPEG1的影片,或74分鐘的音樂,或680MB的資料。

Thumb
Melody的90分鐘超長白金CD光碟片

原理

光碟的記錄利用了雙重自動修正的編碼[2]:當音訊以24-bit從模擬信號轉變為數碼訊號之後,會先加入第一組的check digit成為一串28-bit的訊號;然後這28-bit的信號會平均分佈在28組相連的數據串,並有1-bit的差異,再加入第二組的check digit。這樣,即使光碟的物理介質受到損傷,由於有雙重的自動修正,使解碼器亦能把大多數損傷移除,無損音訊的品質。

光碟類型

紅外激光

  • CD (Compact Disc)
  • VCD(Video Compact Disc)
  • SVCD(Super Video Compact Disc)

紅色激光

藍色激光

Thumb
光碟結構

其他

  • MD
  • LD
  • 磁光碟
  • CCCD:(Copy Control CD)一種防止複製的CD,使用普通民用設備只能錄到MD裡,用電腦光驅無法複製到電腦上。
  • UMD:(Universal Media Disc,簡稱UMD)是索尼電腦娛樂(SCE)的掌上型遊戲機PlayStation Portable(PSP)上首次應用的光盤規格。

歷史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以下超越目前的第三代光盤,有容量超過(1 TB)的潛力:

光盤種類概述

更多信息 種類, 容量 ...

光碟種類與規格

更多信息 種類, 規格 ...

更多信息 讀取速度與已量產最高倍速, 世代 ...

更多信息 DVD壽命, 光碟種類 ...
更多信息 讀取速度, 資料速率 ...

環保問題

由於光碟製程的進步,基於成本考量已鮮少使用貴金屬做為反射層。因此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業者以沒有經濟價值與回收處理不合成本為由,並不樂意回收處理棄置光碟。台灣的環保署,在2002年委外執行「棄置光碟片回收清理探討計畫」的研究顯示,估計每年共約產生990噸(約6000萬片)以上的棄置光碟片[8]

注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