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亞非語系
人類的主要語係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亞非語系,又稱非亞語系,全稱亞細亞-阿非羅語系,舊稱閃米特-含米特語系(省稱閃含語系)[6][7],是現今世界的主要語系之一,包含300種語言[8],主要分布在亞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島、北非和非洲之角。全球有5億人母語為亞非語系語言,使之成為世界上母語人口第4多的語系,位在印歐語系、漢藏語系和尼日爾-剛果語系之後[9]。大多數語言學家將亞非語系分為六個不同的語族:柏柏爾語族、乍得語族、閃米特語族、庫希特語族、奧摩語族和已滅絕的埃及語族。[10]亞非語系中的絕大多數語言都被認為起源於非洲大陸,只有閃語族起源於西亞。
亞非語系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是現代標準阿拉伯語,而如果包括所有阿拉伯語變體的母語人口在內,亞非語系的「阿拉伯語」共有3.1億人作為母語,廣泛分布在西亞、北非和東非地區[11]。其他廣泛使用的亞非語系語言還包括豪薩語[12]、奧羅莫語、阿姆哈拉語、索馬里語、希伯來語[13]、提格里尼亞語、卡拜爾語、亞拉姆語[14][15]和中阿特拉斯柏柏爾語[16]。除上述的現存主要語言之外,許多具有極大歷史價值的已滅絕語言也屬於亞非語系,如埃及語、阿卡德語、聖經希伯來語和古亞拉姆語等。
歷史語言學界尚未就亞非語系共同祖語——即原始亞非語——最初的使用時間和地點達成共識。不過,大多數學者認為亞非語系的發源地在非洲東北部,具體的推測包括非洲之角、埃及和撒哈拉東部。也有一部分學者主張其起源於黎凡特。[17]即便是最晚的合理推斷,原始亞非語的使用年代也足以使亞非語系成為當代語言學界普遍認可的最古老的語系。[18]對於原始亞非語的起源時間,不同的重建方案差異較大,從公元前18000年到公元前8000年不等。[19]
亞非語系的比較研究面臨一個主要障礙:各分支在文字記錄上的巨大差異。閃米特語和埃及語早在公元前四千紀就已有文字記載,而柏柏爾語、庫希特語和奧摩特語則往往直到19世紀或20世紀才開始有系統記錄。[20]儘管尚未建立起系統的音變規律來解釋這些分支之間的關係,但亞非語系的語言之間確實存在不少共同特徵。其中最關鍵的,是一套相似的代詞體系,這是判斷某語言是否屬於該語系的一個重要標準。[21]其他廣泛共享的特徵包括:一個帶前綴m-的名詞構詞方式(將動詞派生為名詞);動詞形式中元音a與高元音之間的交替現象;性別和複數的標記方式相近;以及音系層面的某些細節,比如咽擦音的存在。此外,一些特徵雖然並非在所有分支中都有,但也出現在多個分支中,例如:通過詞尾變化進行的特殊動詞變位(見於埃及語、閃米特語和柏柏爾語);通過詞頭變化進行的動詞變位(見於閃米特語、柏柏爾語和庫希特語);以前綴t-、s-、m-分別表示中動、使動和被動語態(見於閃米特語、柏柏爾語、埃及語和庫希特語);以及用詞尾派生形容詞的方式(見於埃及語和閃米特語)。
Remove ads
名稱

在當今學術界,這一語系最常見的名稱是「亞非語系」(Afroasiatic或Afro-Asiatic),其次是「含閃語系」(Hamito-Semitic)或「閃含語系」(Semito-Hamitic)。[22][23]其他曾被提出但尚未廣泛接受的名稱還包括「紅海語系」(Erythraic/Erythraean)、「利斯拉姆語系」(Lisramic)、「挪亞語系」(Noahitic)和「拉麥語系」(Lamekhite)。[24][25]
弗里德里希·米勒在其1876年的著作《語言學綱要》中首次提出「含米特-閃米特語系」這一名稱,用以指稱該語系。[26]該名稱的變體「閃米特-含米特語系」主要見於較早的俄語文獻中。[22]這個名稱中的兩個部分來源於《創世紀》中「諾亞眾子」提到的挪亞的兩個兒子:「閃米特」取自長子閃,「含米特」則取自次子含(見《創世紀》5:32)。[27]在「諾亞眾子」中,諾亞的三個兒子被描繪為若干族群的共同祖先,其中閃被視為猶太人、亞述人和亞蘭人的祖先,而含則是埃及人和古實人的祖先。不過,這種族譜式的分類並不反映這些民族語言的實際來源。例如,「諾亞眾子」中將迦南人列為含的後代,而希伯來語如今被歸為迦南語團;而埃蘭人則被歸入閃的後裔,但他們所使用的語言與希伯來語毫無親緣關係。[28]「閃米特」一詞最早由奧古斯特·路德維希·馮·施勒策於1781年提出,其靈感來源於萊布尼茨1710年的早期建議。[29]「含米特」一詞則由歐內斯特·勒南於1855年首次使用,用來指代那些在形式上與閃米特語言相似,但無法確證其屬於該語系的語言。[29]將非洲人與聖經中的含聯繫起來的觀念,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紀的聖依西多祿,因此在19世紀早期,一些學者曾籠統地談及「含語」或「含米特語」。[30]
「閃含語系」這一術語在英語學界中已基本被棄用,但在其他語言的學術文獻(例如德語學界)中仍然常見。[31][32]由於這一名稱存在多個問題,許多學者已選擇摒棄它,並對繼續使用提出批評。其中一個常見的反對理由是,「含米特」這一部分誤導性地暗示了該語系中存在一個與閃米特語並列的、起源統一的「含米特語族」,而實際上並無此類單一分支。此外,約瑟夫·格林伯格指出,「含米特」一詞帶有種族主義色彩,而「閃含語系」這一說法也誇大了閃米特語在整個語系中的核心地位。[33][34][35]與此相對,維克托·波爾霍莫夫斯基認為,這個名稱只是延續自傳統慣例,並不比「印歐語系」暗示「印度語」與「歐洲語」的對立來得更強烈。[25]由於這個術語曾被多位重要學者採用,也出現在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標題中,因此完全取代「閃含語系」一詞仍然存在一定困難。[35]
雖然「亞非語系」這一名稱是在1960年由約瑟夫·格林伯格推廣開來的,但最早提出這一術語的可能是莫里斯·德拉福斯,他在1914年以法語形式afroasiatique首次使用。這個名稱的含義在於,它是唯一一個在非洲和亞洲兩地都擁有大量使用者的重要語系。[25]不過,由於「亞非語系」這個名稱可能令人誤以為其涵蓋所有在非洲和亞洲使用的語言,語言學家伊戈爾·季亞科諾夫於1980年提出了「非亞語系」(Афразийские)這一替代說法。該名稱如今主要在俄羅斯學界中使用。[34][25]
「利斯拉姆語系」和「紅海語系」也是曾被提出的替代名稱。其中,「利斯拉姆」一詞來自亞非語系的詞根lis-,意為「舌頭」或「語言」,以及埃及語rmṯ,意為「人」;而「紅海語系」則是指該語系的核心分布區——紅海周邊地區。這兩個名稱雖有一定的語言學或地理依據,但尚未獲得廣泛認可。[22]
Remove ads
特徵
亞非語系的語言主要的共同特徵是:
分布與分支

學界普遍認為,亞非語系包含五到八個分支。其中有五個是公認的分支:柏柏爾語族(也稱「利比亞-柏柏爾語族」)、乍得語族、庫希特語族、埃及語族和閃米特語族。[36]大多數學者還認為奧摩語族可以作為第六個分支。[10]由於這些分支之間的關係被認為相隔較遠,許多語言學家傾向於將亞非語系稱為一個「語門」,而非聯繫更緊密的「語系」。[37]
M·維多利亞·阿爾曼薩-維拉托羅和西爾維婭·施圖布諾娃·尼格雷利指出,亞非語系大約包含400種語言;[38]《民族語》則列出了375種。[39]不過,不少學者估計的數量更少。具體數字因對「語言」和「方言」的劃分標準不同而有所差異。[37]
柏柏爾語族(或稱「利比亞-柏柏爾語族」)目前大約有1600萬使用者。[40]它們常被視為一種語言的多個方言,[41]但也有學者主張,柏柏爾語實際上應被視為一個包含約十二種語言的語族,它們之間的差異相當於羅曼語族或日耳曼語族內部的語言差異。[42]歷史上,柏柏爾語曾廣泛分布於整個北非地區(埃及除外);[43]然而自公元7世紀起,隨着阿拉伯語的傳播和影響,它在許多地區逐漸被阿拉伯語取代。[44][45]
有兩種已滅絕的語言可能與現代柏柏爾語有關。[46]其一是努米底亞語,它通過使用利比亞-柏柏爾字母寫成的千餘條短銘文得以留存,這些銘文分布於整個北非,時間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紀及以後。[45]其二是關切語,這是一種曾在加那利群島上使用的語言,於17世紀滅絕。[46]現代柏柏爾語的較長書面材料出現得較晚,最早也要到16或17世紀才有記錄。[47]
Remove ads
乍得語族包含150到190種語言,是亞非語系中現存語言數量最多的分支。[48]乍得語族通常被劃分為三個主要分支:東乍得語支、中乍得語支和西乍得語支。[49]除豪薩語外,大多數乍得語分布在乍得盆地。[50]豪薩語是乍得語中母語使用者最多的語言,同時也是尼日利亞北部廣泛使用的通用語,[51]第一和第二語言使用者總數可能高達8000萬至1億。[48]除豪薩語外,另有八種乍得語的使用者約為10萬人左右;而其他許多乍得語使用人數極少,面臨消亡風險。[52]到目前為止,只有大約40種乍得語言得到了語言學界的系統描述。[48]
庫希特語族大約包含30種語言,[53]如果將奧摩語也納入其中,則數量更多。[54]這些語言主要分布在非洲之角,以及蘇丹和坦桑尼亞。[53]傳統上,庫希特語族被劃分為四個分支:單獨成支的貝扎語(約有300萬使用者)、中庫希特語支、東庫希特語支和南庫希特語支。[55][53]在所有庫希特語中,只有奧羅莫語的使用者超過2500萬;其他使用者超過百萬的語言包括索馬里語、阿法爾語、哈迪亞語和錫達馬語。[53]許多庫希特語的使用人數則相對較少。[54]庫希特語似乎與該地區已知的古代書面語言(如麥羅埃語和古努比亞語)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56]最早的庫希特語文本可能出現在1770年前後,[53]而該語族中只有少數幾種語言在20世紀初才建立起了書寫系統。[54]
Remove ads
埃及語族僅包括一種語言,即埃及語(通常被稱為「古埃及語」),歷史上使用於尼羅河下游流域。[19]埃及語的文字記載始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最終在公元1300年左右滅絕,使其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長書寫歷史的語言。[45]埃及語通常被劃分為兩個主要時期:早期埃及語(約公元前3000年至前1300年),包括古埃及語和中古埃及語;晚期埃及語(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1300年),包括晚古埃及語、世俗體和科普特語。[19]科普特語是唯一用字母書寫並標註元音的階段,而此前的埃及語使用的是僅表示輔音的聖書體。[58]在科普特語時期,有證據表明存在六種主要方言,推測這些方言在更早時期就已存在,只是由於科普特以前的文字系統無法展現它們。另有跡象顯示,中古埃及語所依據的方言與古埃及語不同,而古埃及語又在某些特徵上更接近晚期埃及語。[59]儘管埃及語在口語中已被阿拉伯語取代,[60]但科普特語至今仍作為科普特正教會的禮儀語言而保留使用。[61]
Remove ads
奧摩語族大約包含30種語言,其中大部分至今仍未被語言學界系統描述。[50]除岡扎語在蘇丹使用外,所有奧摩語均使用於埃塞俄比亞西南部。[62]奧摩語族通常分為北奧摩語支(或稱達莫語支)和南奧摩語支(或稱阿羅語支),其中南部分支受尼羅特語影響較大。迪佐語群屬於北還是南奧摩語,目前尚無定論。[50]奧摩特語中使用者最多的兩種語言是沃萊塔語和加茂-戈法-達烏羅語,每種語言的使用人數約為120萬。[54] 多數語言學者認為奧摩語應構成亞非語系的第六個分支。[10]它過去曾被歸入庫希特語族,[63]至今仍有部分學者堅持這一觀點。[64]然而,也有學者質疑奧摩語是否屬於亞非語系,理由是它缺乏亞非語系形態學上的若干典型特徵。[10]
閃米特語族包含約40到80種語言。[65]如今,閃米特語分布於北非、西亞、非洲之角,以及馬耳他島,是亞非語系中唯一一個有成員起源於非洲以外的分支。[66][65]在所有亞非語中,阿拉伯語的母語使用者數量最多,[38]約有3億人,廣泛分布於亞洲和非洲兩大洲;而埃塞俄比亞的阿姆哈拉語則有約2500萬使用者。就現今使用人數而言,閃米特語族是亞非語系中規模最大的分支。[67]
多數研究者將閃米特語族劃分為兩個分支:東閃米特語支,包括已滅絕的阿卡德語;以及西閃米特語支,包括阿拉伯語、亞蘭語、迦南諸語(如希伯來語),以及埃塞俄比亞的閃米特語,如吉茲語和阿姆哈拉語。[68]西閃米特語內部的分類仍存在爭議。在這些語言中,只有埃塞俄比亞閃米特語被認為起源於非洲。[65]閃米特語最早的書面記錄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土地包括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北部和埃及。[66]
此外,還有一些擬議的分支,至今也未能得到大多數學者認可:[23]
Remove ads
關於亞非語系內部各分支之間的關係及其分類,目前尚無統一意見。[73]馬塞爾·科昂在1947年曾表示,他未發現任何支持內部進一步分組的證據。[78]然而,也有許多學者提出過不同的分類方案。到2012年為止,卡斯滕·波伊斯特統計的此類假說已多達27種。[79]
截至2019年,關於亞非語系內部關係的研究中出現了一些共同趨勢。許多分類方案根據某些語法特徵的存在或缺失,認為奧摩語是最早從亞非語系中分化出去的分支,通常接下來是乍得語。[80]然而,關於乍得語的位置,學界存在明顯分歧。與主張乍得語早期分化的觀點相對,俄羅斯學派的學者往往認為乍得語與埃及語關係密切;[81]而依賴詞彙共享比例的學者則常將乍得語與柏柏爾語歸為一類。[82]哈羅德·弗萊明(1983年)、克里斯托弗·埃雷特(1995年)和萊昂內爾·本德爾(1997年)三位學者雖然在很多方面意見不一,但都同意奧摩語是最早分化出的分支。[83]相比之下,依據詞彙共享的研究則常得出庫希特語與奧摩語構成一個共同分支的結論。[82]此外,那些支持亞非語系起源於亞洲的少數學者,通常認為閃米特語是最早分化出來的分支之一。[17]由於學者們對哪些語言特徵是原始亞非語繼承下來的,哪些是後期創新的存在根本分歧,不同學者所繪製的譜系樹也大相徑庭。例如,將埃雷特與伊戈爾·季亞科諾夫的分類圖進行比較,就可清楚看出這種差異。[84]
針對上述分類嘗試,湯姆·居爾德曼提出批評。他認為,試圖通過某些形態特徵的有無來劃分亞非語系的內部關係是不可靠的,因為無法排除目前缺乏某些形態特徵的語支在歷史上曾經擁有這些特徵。這意味着,某些形態特徵的存在本身也不能作為劃分語支的依據。[85]波伊斯特也指出,還有其他因素可能掩蓋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例如對特定語族的記載和理解程度不夠——歷史上這種情況出現在埃及語,現在則更多體現在奧摩語上。[86]吉恩·格拉格同樣認為,對於奧摩語的研究仍遠遠不夠,而亞非語系的語言學家至今仍未找到足夠令人信服的同源特徵(同言線)來作為確立親緣關係的基礎。[80]
為避免在分類過程中陷入「哪些特徵是原始的、哪些是繼承的」這一難題,一種常用的方法是採用計算方法,例如詞彙統計學方法。這類方法的早期嘗試之一是弗萊明在1983年的研究,[17]之後亞歷山大·米利塔列夫和謝爾蓋·斯塔羅斯金也採用這一方法構建了亞非語系的譜系樹。[87][88]弗萊明在2006年再次使用這一方法,但得出的結果與米利塔列夫和斯塔羅斯金的版本不同。[86]赫齊卡亞·巴科夫欽和大衛·威爾遜批評這種方法本質上不適合用來判斷語言間的親緣關係。[84]他們指出,這種方法甚至無法識別出亞非語系中一些研究充分的分支之間所存在的明顯共性。[89]
Remove ads
有人提出,如果最早講亞非語的人群確實起源於埃及南部、中蘇丹和/或埃塞俄比亞,那麼他們可能沿尼羅河向北遷徙,與居住在黎凡特和西奈半島部分地區的納圖夫人發生了融合。這一過程促成了亞非語系從非洲本土向外擴散,進入黎凡特、中東和阿拉伯半島,並由此形成了一個更高層級的分支,為庫希特語和閃米特語的共同祖先奠定了基礎。隨着這些人群繼續沿紅海沿岸「下傾」進入阿拉伯半島,一部分人又渡海返回非洲,進入今吉布提、埃塞俄比亞以及整個非洲之角,形成了另一條擴散路徑,也就是庫希特語族。這一過程有助於解釋為何非洲大陸上的其他語支與庫希特語之間在語言上似乎存在較大的差異,而庫希特語卻與閃米特語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如果庫希特語的原始使用者是直接由中東部非洲的亞非語人群發展而來,或是從埃及反向遷徙而來,這種情況就難以解釋了。[85]
回到紅海的另一邊,最初講亞非語的人群經歷了下一次重大的分化:一部分人向西遷徙,進入撒哈拉地區(可能是在其「綠色時期」),由此產生了一個可能的「柏柏爾-乍得語派」。這個語支再次發生了二重分化,一部分由原始使用者延續,另一部分則與膚色較深的撒哈拉以南人群融合。而留在非洲東北部的人們所說的語言,則隨着時間推移逐漸演變為古埃及語。[80]
奧摩語可能最初確實如早期觀點所說,是分離的「南庫希特」分支,但根據上述假設以及與其他語支之間明顯的方言斷裂,奧摩語或許源於一支沿青尼羅河逆流遷徙、返回埃塞俄比亞的人群,這一遷徙可能發生在柏柏爾-乍得語派分化的前後。因此,有可能形成了兩條語支路徑:一是「奧摩-埃及語派」與「柏柏爾-乍得語派」,另一種可能是「奧摩語族」與「柏柏爾-乍得-埃及語派」。[87][88]
參看
注釋
引用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