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人工合成牛胰島素與諾貝爾獎」,是一則經網絡謠言誤導的中國歷史事件。此一謠言主張「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理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由於政治因素未能獲獎。
![]()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
起源
在有案可稽的紀錄中,欒建軍的《中國人誰將獲得諾貝爾獎——諾貝爾獎與中國獲獎之路》(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以及吳東平的《華人的諾貝爾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是最早提及相關主張的著作[1]。
主要內容
相關創作版本眾多,但內容大同小異[2]。主旨皆在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仍未出現本土、本國籍的諾貝爾獎科學家,是本可避免的歷史遺憾,由於申報程序、評審不公等問題,最終未能獲獎。
此一主張的基礎事實,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曾與北京大學化學系合作,歷經六年努力,於1965年9月17日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其後的發展,則被渲染為[1][3][4]:
- 四人幫成員江青主張諾貝爾獎是「資產階級的獎金」,中國不需要。
- 中國政府與學者楊振寧曾各自向諾貝爾獎委員會兩度推薦此一成果。
- 由於「文革」期間強調集體主義,因此中方提交了4名候選人,超過了諾貝爾獎「不授予3人以上」的規定,故中國科學家未能獲獎。
基於上述傳聞,又衍生若干「改編版本」,如網路名人袁騰飛曾聲稱:
“ | 這個結晶牛胰島素,是咱們中國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結果諾貝爾獎委員會給咱們發來邀請函,讓咱們往上報,你有幾個人能夠獲獎啊,應該有幾個啊,報幾個啊。單項獎,至多三個,我們報了二百多人,我們把研究所掃地的,做飯的,刷廁所的全報上去了。我們是社會主義,我們只有集體主義,沒有個人主義,沒有工人給你掃地,做飯,刷廁所,你臭知識分子你結晶什麼牛啊你,結晶耗子去吧,就報上去了。那報上去了,那你想人家能批准嗎?瑞典國王跟掃地的刷廁所的握手?你侮辱的是瑞典民族!對吧!那咱這事就吹了。[5] | ” |
Remove ads
主要謬誤
謠言與現實不符處甚多,如:
事實
前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薛攀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所長王揚宗分別於2005年9月16日、2014年12月19日在《中國科學報》發表文章闢謠[1][6]。
- 經過
- 1966年4月19日,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通過國家鑑定。但有列席者反對爭取諾貝爾獎[1]。
- 1972年,學者楊振寧建議總理周恩來,將上述成果推薦予諾貝爾委員會,但周氏拒絕[1]。
- 1977年6月12日至30日,學者錢三強率領中科院團隊訪問澳大利亞,該國科學家建議錢氏,將上述成果推薦予諾貝爾委員會[1]。
- 1978年9月,楊振寧準備提名中國科學家角逐諾貝爾獎,並就此知會政協主席鄧小平。同一時期,中科院收到瑞典皇家科學院來信,要求中方推薦來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1]。
- 1978年11月3日,國家科委黨組與中科院黨組舉行聯席會議,同意上述成果申報諾貝爾獎[1]。
- 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錢三強主持總結評選會議,徵選出4名候選人,分別是:鈕經義、鄒承魯、季愛雪、汪猷。基於多方考慮,最終保留鈕經義為唯一候選人[1]。會議報告總結:
“ | 我們建議,以鈕經義同志一人名義,代表我國參加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工作的全體人員申請諾貝爾獎金,擬由楊振寧教授和王應睞教授分別推薦。[1] | ” |
Remove ads
評價與影響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滂在《新京報》專訪中指出,事實上從未有人因「合成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中國團隊的成果是基於弗雷德里克·桑格的原創發現而來,在現實中「人工合成」胰島素也沒有應用價值[9]。
在很多國家與國際科學界,(許多)諾獎候選人的(多次)落選,是符合常識的正常現象[10],但在中國遭到泛政治化。原因在於當年為止中國本土無人獲獎,亦不存在未來的候選人[11]。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