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夫·法奇

法國政治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夫·法奇
Remove ads

伊夫·法奇[註 1](法語:Yves Farge,1899年8月19日—1953年3月30日)是法國新聞工作者。國際和平運動領袖,法國全國和平理事會主席,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委員。

事实速览 伊夫·法奇, 法國供應部長 ...

生平

Thumb
伊夫·法奇代表法蘭西共和國臨時政府於1944年8月25日簽署「關於釋放政治犯的命令」
Thumb
紀念牌匾

1899年生於普羅旺斯地區薩隆。先後在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馬賽讀中學[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尼斯醫院從事傷員護理工作。戰爭結束後,父親在馬賽病逝。他先後在貨運公司和貿易公司工作,期間曾參與高等美術學院的繪畫課程。25歲時,他以馬賽肥皂廠總代理商的身份到達法屬摩洛哥卡薩布蘭卡[1]。秘密成為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卡薩布蘭卡區域書記。期間,他因頻繁在報紙發表關於殖民主義的政治性評論文章,被撤去代理商職務。之後只能通過組織畫展和出售畫作謀生[1]

1931年搬到巴黎[1]。在那裡,他為亨利·巴比塞創辦的《世界》雜誌和光明社工作。也為格勒諾布爾的《多菲內快報》工作,擔任主編[1]

1938年9月,因為不滿慕尼黑協定的簽署,投身於抵抗運動。在里昂擔任《里昂進步報》編輯。在維希法國時代,他創立了愛國者組織韋科爾游擊隊」,後來被戴高樂將軍任命為法蘭西民族委員會(地下)羅訥省分會委員[2],與納粹德國占領者和法國維希政府進行不屈的鬥爭[3]

1946年,他在喬治·皮杜爾總理政府出任供應部長[註 2],致力於解決黑市的酒水走私現象。1947年成立法國全國和平理事會,擔任主席[2]。他是第一屆世界和平大會的75位發起人之一,並當選為常設委員會執行局委員。在第二次大會上當選為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務委員[4]

1952年5月,他赴中國北京參加「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紀念大會」,隨後前往中國東北朝鮮調查美國細菌戰的事實證據[3],6月9日與曾參加細菌戰的美國空軍戰俘奎恩進行談話[5],8月委託巴黎法蘭西出版業聯合會出版了《在中國和朝鮮的目擊記》[6][註 3]一書。

1952年12月獲斯大林和平獎[7],1953年3月25日在莫斯科領獎[8],同時參加了斯大林的葬禮[9]

Remove ads

意外去世

1953年3月28日,伊夫·法奇到達格魯吉亞,調研格魯吉亞經濟和文化發展情況。29日夜,他和隨行的人在從哥里返回第比利斯的途中與一輛卡車相撞。伊夫·法奇受到重傷,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往醫院。而法奇夫人和其他乘客在這一意外事件中都沒有受傷[10]

醫生診斷認為,他的頭骨大腦受了重傷,右半身已經失去知覺,心血管的機能受到嚴重障礙。30日晚21時情況惡化,當晚去世[10](一說31日凌晨[2])。

4月1日,伊夫·法奇的靈柩由飛機從第比利斯運到莫斯科[11]。2日運抵巴黎,停放在巴黎科學協會的大廳[12]。4日安葬於拉雪茲神父公墓[13](一說葬於阿爾卑斯濱海省尼斯[1][2])。

有謠言認為伊夫·法奇實際上是被蘇聯當局下令暗殺的,只是偽造出車禍的樣子。阿爾卡季·瓦克斯貝格在1995年紐約出版的《斯大林與反猶太》一書中提到了這個觀點[14]

蘇聯持不同政見者薩哈羅夫院士在回憶錄中寫道:「法奇赴莫斯科領取和平獎時,曾與之前接受過自己訪談的醫生會面,詢問他們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治療。他們自然回答說情況很好,但其中一個人不知不覺地掏出袖子,讓法奇看到了遭受酷刑的痕跡。法奇暗自吃驚。斯大林當局曾經下令不要讓外國人對蘇聯感到好奇,所以他的死也是理所當然...(當然,我也無法證實這一點的真實性)」[15]

Remove ads

榮譽

注釋

  1. 又譯「伊夫·法爾熱」,「伊夫·法爾日」。
  2. 原文:Ministre du Ravitaillement
  3. 原文:Témoignage sur la Chine et la Corée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