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伊朗核問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朗核问题
Remove ads

伊朗核問題,簡稱伊核問題,是伊朗於1950年起開發核工業所引發的國際問題。伊核問題在2006年初成為伊美關係的核心問題。2015年4月2日,伊朗、伊核問題6國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協議,以系統性解決伊朗核問題[1],但因2018年美國宣布單方面的退出協議並恢復對伊朗的制裁,伊朗開始重啟鈾濃縮活動。2025年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空襲後事態升級,以及歐洲醞釀恢復對伊制裁,使伊朗核問題的前景更加複雜化。

Thumb
伊朗阿拉克核反應堆。

歷史

早期

Thumb
1968年伊朗報紙:伊朗核能科學家四分之一是女性

1950年代,伊朗開始核能源開發,而當時美國與伊朗的巴勒維政府是盟友關係,伊朗在中東的作用可以有助以色列抵抗阿拉伯國家

1979年之後

Thumb
2003年,伊朗與伊核問題歐洲三國(E3)的談判。
Thumb
2013年,伊核問題六國(P5+1)舉行伊朗核問題磋商。
Thumb
2015年,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舉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全面行動計劃》談判。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巴勒維下台流亡。1980年,美伊斷交,其後美國多次指責伊朗秘密發展核武器。美國在兩伊戰爭後對伊朗進行經濟及軍事制裁。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煉出核電站燃料鈾。12月18日,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自2003年伊朗宣布成功提煉出以來,聯合國已通過四個制裁伊朗的決議,美歐還出台了制裁法案。聯合國對伊朗制裁主要集中在禁止伊朗參與國外核領域的投資、運輸和金融活動。美國則切斷伊朗所有金融機構與美國銀行體系的聯繫,包括對向伊朗能源、貿易公司和央行提供物質支持的機構的制裁。2003年6月1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發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主席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來源請求]:「迅速糾正總幹事巴拉迪在其報告中提到的伊朗在執行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關的保障協定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立即和無條件地簽署和執行保障協定的附加議定書

」9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通過決議要求伊朗[來源請求]:在10月底前公開其核計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突擊檢查其核設施,終止提煉濃縮鈾 。11月26日,再次通過決議[來源請求]

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組裝濃縮鈾離心機。3月13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批評伊朗沒有公開其部分核計劃。6月1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協助解決核計劃的剩餘問題。6月底,伊朗恢復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但暫停提煉濃縮鈾。9月21日,伊朗宣布開始將37噸鈾礦料中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9月18日,理事會在維也納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終止一切與製造核武器有關的核活動。11月,德法英3國與伊朗在多輪會談後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德法英承諾提供核技術、核燃料和一座輕水反應堆。11月29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1月22日,伊朗宣布中止鈾濃縮。

2005年8月1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9月2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

2006年開始,伊核問題六國開始與伊朗展開談判[2]。2006年1月10日,伊朗恢復中止了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五常任理事國,伊朗)之一。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3]6月1日,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外長級會晤在維也納結束。與會各方達成一項共識,在伊朗中止鈾濃縮活動的前提下向其提供一項具有吸引力的方案。[4]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第1696號決議,要求伊朗在8月31日之前暫停所有與鈾濃縮相關和後處理的活動,並呼籲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開展合作。[5]8月22日,伊朗正式向俄、美、中、英、法、德六國遞交了伊朗對伊核問題六國方案的答覆。[6] 10月25日,伊朗官方證實已成功安裝了第二批鈾濃縮設備,即164台離心分離機。[7]12月23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1737號決議,決定對伊朗實行一系列與其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禁運、凍結資產和監督相關人員出國旅行等制裁措施。[8]

2007年2月2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有關伊朗履行安理會1737號決議情況的報告。報告認定伊朗未能在安理會規定的60天限期內停止其有爭議的鈾濃縮活動。[9]3月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閉門會議決定,將該機構對伊朗的55項核技術援助項目減少22項,有4項是國家項目,其餘18項屬地區或跨地區的合作項目。[10]3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747號決議,加大了對伊朗核和導彈計劃相關領域的制裁,同時強調繼續尋求通過談判解決伊核問題。[11]3月28日,伊朗原子能組織中止伊朗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全面保障協定的部分輔助安排,以回應聯合國安理會第1747號決議。[12]4月9日,伊朗總統馬赫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宣布,伊朗已有能力進行工業規模核燃料生產。[13]

2012年8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發布報告稱伊朗已經安裝了完成一處深層地下核燃料生產設施所需的四分之三的核離心機。[14][15]

2016年伊朗核協議簽署

2015年4月2日,伊核問題各談判方在瑞士洛桑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伊朗核談判達成了框架性協議。這一框架性協議將為六月末達成最終的具體協議鋪平道路[15]。2015年7月14日,伊朗與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伊核問題六國經過漫長談判後,就限制伊朗發展核武及解除對伊朗的制裁問題達成協議[16]該全面協議由正文及五個技術附件組成,五個技術附件分別涉及核、制裁、民用核能合作、聯委會及實施等五方面內容。伊朗還同意15年內將鈾濃縮濃度限制在不超過3.67%的範圍內,聯合國對伊朗的彈道導彈制裁將保留8年。[2] 2016年1月16日,新華社報道稱,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證實伊朗完成了開始執行伊核全面協議的必要準備步驟。美國白宮同日發表聲明說,總統奧巴馬已簽署行政命令,根據伊核協議規定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莫蓋里尼和扎里夫同日宣布,鑑於伊朗履行了伊核問題全面協議承諾,與伊朗核問題有關的經濟和金融制裁按照全面協議要求當天得到解除。[17]

Remove ads

2018年美國退出協議

2017年1月,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後開始採取對伊朗強硬政策,先後退出伊核協定和阻止伊朗石油出口,迫使伊朗做出停止履行部分伊核協定的決定,伊朗核問題出現反覆[18]

2018年5月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並將恢復對伊朗的制裁。[19]同時,伊朗總統魯哈尼表示,將暫時留在伊核協議,繼續履行伊核協議內容。[20]2018年11月,美國宣佈對進口伊朗石油的國家進行制裁,但中國大陸、印度、日本、韓國、台灣、土耳其、意大利和希臘從伊朗進口石油得到豁免,但有效期至2019年5月2日截止[21]。對此伊朗大為不滿,2019年5月8日,伊朗總統魯哈尼宣布將停止履行伊核協議部分承諾,停止出售鈾濃縮過程中產生的多餘重水以及濃縮鈾。但如果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和中國能在兩個月內為伊朗找到一個出售石油和處理銀行交易的機制,伊朗將恢復履行這些承諾[18]

2019年5月21日,伊朗將豐度為3.67%的濃縮鈾產量提升4倍,不過該舉措依舊在伊朗核協議框架內[22]。6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帶去川普口信前往伊朗會談,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表示不接受安倍轉達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口信,同時反向對安倍明確表示,不值得為特朗普傳遞任何信息。伊朗對美國沒有任何信任可言,歐巴馬時代與美國進行的談判,都「不是一段愉快的經歷」。過去40年有許多美國總統都想摧毀伊朗,但均以失敗告終,現在伊朗不會發展核武器。不過哈梅內伊特別說明「即便伊朗真計劃發展核武器,美國也無可奈何,美國的禁令不會是伊朗擁核的障礙。而美國自身擁有龐大的核武庫,沒資格在核武器問題上對任何國家指手畫腳。」[23]

Remove ads

合約近乎全毀

2020年1月3日,美國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發起無人機空襲,刺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卡西姆·蘇萊曼尼。1月5日晚,伊朗政府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伊朗暫停履行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第五階段對伊限制措施,伊朗持有離心機的數量將不再有任何限制[24]。2020年5月,美國取消了「核制裁豁免」[25]

2020年9月19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美國恢復所有針對伊朗的聯合國制裁措施[26]。9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27個支持伊朗核、導彈和常規武器項目的相關實體與個人實施制裁和出口管制[27]。12月2日,四家中國和俄羅斯公司因涉嫌參與伊朗核計劃而遭到美國制裁[28]

2021年1月4日,伊朗宣佈已恢復提煉濃度為20%的濃縮鈾[29]

2021年4月10日,伊朗啟動納坦茲核設施內的164台IR-6型離心機,這標誌著伊朗開始生產濃縮鈾[30]。4月13日,伊朗宣佈開始將濃縮鈾豐度提高至60%[31]

Remove ads

重新談判

2021年4月,伊朗核協議簽署國開始重新談判。5月1日,伊朗副外長阿拉格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在部分已經達成共識的問題上,條文起草工作正在進行,但這項工作進展緩慢。[32]5月8日,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表示,他對重新恢復履行全面協議的談判進展感到樂觀,稱「幾乎所有主要制裁都已經解除」,但美國和其他協議方尚未回應。[33]8月,易卜拉欣·萊希就任伊朗總統後,談判暫時中止。[34]11月4日,伊朗與西方國家決定於當年11月29日恢復核談判。[35]

2022年2月4日,美國拜登政府恢復了對伊朗的「核制裁」豁免,即解除部分制裁。[25]

2022年8月4日,伊朗副外長兼伊朗核問題首席談判代表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與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其他相關方代表舉行會談。[36]

2022年10月12日,伊朗原子能組織證實,在納坦茲核設施中已啟用新一套離心機級聯。[37]

2023年,伊朗境內出現濃縮程度接近武器等級的鈾痕跡。3月3日, 國際原子能總署署長拉斐爾·馬里亞諾·格羅西來到德黑蘭與伊朗官員會談。談判結束後,格羅西表示雙方同意重新連接數個核設施的監控攝影機,以恢復此前被削弱的原子能機構對伊朗核設施的攝影監控力度,並加快檢查速度[38]。9月16日,格羅西表示,伊朗決定撤銷指派在當地數名開展核查活動經驗豐富的機構視察員,他強烈譴責「這不成比例和前所未有的單方面措施」,影響原子能機構在伊朗的核查活動的正常規劃和開展。[39]

聯合國核監督機構於2025年6月12日通過1項譴責伊朗不遵守應盡義務的動議,以在將本案送交聯合國之前再度對德黑蘭提出警告。伊朗隨即強勢回應,稱將打造1座新的濃縮鈾設施[40]

Remove ads

2025年事態升級

2025年1月,流亡海外的反對派組織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NCRI)指控伊朗正在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主導下研發遠程導彈技術,部分設計基於朝鮮導彈模型。該組織稱,「加埃姆-100」(Ghaem-100)與「西莫爾格」(Simorgh)等導彈可搭載核彈頭,射程最遠達3000公里(1900英里),能覆蓋包括歐洲部分地區在內的目標。[41][42]目前這些指控尚未得到獨立驗證,但鑑於NCRI過往多次爆料後經核查屬實,相關說法值得深入調查。[43]

2025年3月,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致信伊朗尋求重啟談判。[44][45][46]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後續回應稱:"某些霸權政府堅持談判並非為解決問題,而是企圖強加自身期望",該表態被視為對信件的直接回應。[47][48][49]

2025年3月下旬,哈梅內伊高級顧問阿里·拉里賈尼表示,若伊朗遭受美國、以色列或其盟友攻擊,將被迫發展核武器。[50]

4月,特朗普透露伊朗已決定就核計劃與美國展開談判。[51]4月12日,兩國在阿曼舉行首次高級別會談;[52]4月19日在意大利舉行第二輪會談。[53]5月16日,特朗普向伊朗提出方案並警告需迅速行動「否則將面臨嚴重後果」。[54][55]5月17日,哈梅內伊譴責特朗普「在追求和平問題上撒謊」,稱其「不值得回應」,並指責美方要求「荒謬透頂」。[56]他同時重申以色列是必須剷除的「癌性腫瘤」。[57]

2025年5月31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稱伊朗已將60%純度濃縮鈾庫存大幅提升至408公斤以上,較2月增長近50%,該純度僅略低於武器級水平。[58]機構警告此存量若進一步濃縮可製造多枚核武器,並指出伊朗仍是唯一生產此類材料的無核武器國家,稱此情況「令人嚴重關切」。[58]6月,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NCRI)披露伊朗正通過名為「卡維爾計劃」的新項目發展核武器。據其指控,該項目承接先前AMAD計劃,涉及塞姆南省六個致力於彈頭及相關技術研發的基地。[59][60]

2025年6月10日,特朗普稱伊朗在談判中正變得「更具挑釁性」。[61]6月11日,伊朗國防部長阿齊茲·納西爾扎德警告中東美軍基地:「若衝突強加於我……所有美軍基地均在我們射程範圍內,我們將果斷在駐在國境內實施打擊」。[62]美國駐伊拉克使館隨即撤離全部人員。[63][64][65]也門胡塞武裝揚言若伊朗遭襲將對美發動攻擊。[66][67]美軍中央司令部(CENTCOM)提交多套對伊打擊軍事方案。[68]英國發布阿拉伯海灣船隻威脅預警。[69]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向國會指稱伊朗正試圖實現核突破。[70]

2025年6月12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年來首次認定伊朗未履行核義務。[71]伊朗隨即宣布將新建濃縮鈾設施並安裝先進離心機作為反制。[72]6月13日晚,以色列發動,旨在應對伊朗對「以色列生存「的威脅的「雄獅崛起行動」,對德黑蘭、納坦茲等城市的伊朗核設施、導彈工廠、軍事基地及指揮官展開大規模空襲。[73][74]

6月13日當天,以色列作為空襲行動組成部分攻擊該核工廠,伊朗軍方聲稱擊落一架以軍無人機。[75]伊朗官方媒體稱,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侯賽因·薩拉米及兩名高級核科學家在空襲中喪生:前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費雷敦·阿巴西及德黑蘭伊斯蘭自由大學校長穆罕默德·邁赫迪·德黑蘭奇[76]

6月21日,美軍轟炸福爾多燃料濃縮廠、納坦茲核設施及伊斯法罕核技術中心。[77]特朗普在白宮講話中宣稱對摧毀福爾多設施負責,表示「伊朗關鍵核濃縮設施已被徹底夷平」。[78]

2025年7月2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批准伊朗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的法案。該法案禁止國際原子能機構觀察員進入伊朗境內核查。[79]

2025年8月,伊朗與歐洲多國達成協議,重啟旨在全面恢復德黑蘭核濃縮活動的談判。法國、英國和德國表明,若伊朗拒絕參與談判,可能通過「快速恢復」機制重新實施聯合國對伊制裁。[80]

2025年8月28日,E3成員國(法國、德國和英國)啟動「快速恢復制裁」機制,擬對伊朗實施海外資產凍結、武器交易禁令、彈道導彈計劃發展懲處措施,並進一步限制其軍事與核活動。[81]E3外長致聯合國安理會主席的信函中指出,自2019年以來伊朗「持續蓄意中止履行伊核協議承諾」,包括「積累高濃度濃縮鈾庫存——此舉缺乏可信民用理由,且對無核武計劃國家而言史無前例」。信函詳述伊朗在E3「始終恪守伊核協議義務」背景下的多項違約行為。[82]

該機制啟動後開啟30天窗口期,旨在促使「因拒絕配合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而引發危機」的伊朗重返談判,否則將全面恢復制裁。據歐洲新聞台報道,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希譴責此舉「毫無正當性、非法且缺乏法律依據」,並承諾「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將作出適當回應」。[83]

Remove ads

核設施

Thumb
伊朗核設施主要分布區。

以下是伊​​朗核能設施部分列表(IAEA、NTI和其他來源):[84][85]

  • Tehran Research Reactor(TRR) — small 5MWt research reactor
  • 伊斯法罕,Uranium Conversion Facility(UCF)
  • 納坦茲,Fuel Enrichment Plant(FEP) — 用於生產濃縮鈾工廠
  • 納坦茲,Pilot Fuel Enrichment Plant(PFEP) — 濃縮鈾生產和研發中心
  • 伊朗核設施(FFEP) — 用於生產UF
    6
    濃縮至高達20% 鈾-235
  • 阿拉克,伊朗核能研究反應爐(IR-40英語IR-40反應爐) (正在建設中,無電力輸出)
  • 布什爾核電廠(BNPP)

納坦茲核設施

納坦茲位於德黑蘭東南約220公里處,是伊朗主要的鈾濃縮基地。[86]該設施包括地下燃料濃縮廠(FEP)與地上小型試點燃料濃縮廠(PFEP),地下廠區配備大型氣體離心機級聯。伊朗在此部署了數千台第一代IR-1離心機及更先進的IR-2m、IR-4、IR-6等型號。截至2025年,納坦茲已將鈾濃縮至60%的鈾-235濃度,接近武器級水平。[87]伊朗還在鄰近的"科爾加茲拉山"深處開鑿新的離心機組裝基地,其抗空襲能力可能顯著優於現有主設施。[86][88]

該基地歷史上多次遭破壞行動(如震網網絡攻擊與不明爆炸)[86]。2025年6月13日,在伊朗-以色列戰爭(雄獅崛起行動)初始階段遭以色列空襲;[89]同年6月22日被美軍轟炸。

福爾多核設施

福爾多(位於庫姆市附近,德黑蘭西南約100公里處)是一座建於山體內的地下濃縮設施。[86]該基地最初設計容納約3000台離心機,於2009年曝光,其工程結構顯示具備抗空襲能力。[86]根據2015年伊核協議,福爾多被轉為無濃縮活動的研究基地,但伊朗自2019年起恢復其濃縮功能。截至2025年,伊朗已在福爾多使用先進IR-6離心機將鈾鈾-235濃縮至60%的濃度。[87][90]該設施規模較小但防禦堅固,引發國際社會對核擴散的特別關注。國際原子能機構受伊朗中止《附加議定書》影響,其核查人員已失去日常出入權限。[91]2025年6月,伊朗宣布計劃在該設施增裝先進離心機。[92]

布什爾核電站

布什爾核電站是伊朗唯一的商業核電站,位於伊朗南部波斯灣沿岸。[86]該站點一期工程為一座1000兆瓦電功率的壓水反應堆(VVER-1000),由俄羅斯援建,於2011至2013年間投入運行。俄羅斯持續為布什爾1號機組提供濃縮燃料並處理乏燃料,此舉顯著降低了核擴散風險。[86]伊朗與俄方合作建設兩座同型號VVER-1000反應堆,於2020年代末投產。[86]該電站全面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管,其運行受該機構密切監控。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伊朗必須定期申報反應堆及燃料情況並接受核查。[86]

阿拉克核設施

阿拉克位於德黑蘭西南約250公里處,是伊朗IR-40重水反應堆及配套重水生產廠的所在地。[86]這座熱功率40兆瓦的反應堆目前仍在建設中,設計採用天然鈾燃料和重水慢化技術,其乏燃料副產品可生成鈈。[86]若按原設計運行且伊朗具備後處理能力(目前尚未擁有)[93],阿拉克反應堆每年可生產約1-2枚核武器所需的鈈原料。[86]根據伊核協議,伊朗同意暫停阿拉克項目並將反應堆改造成更小規模、防擴散的版本。2016年1月,伊朗拆除原反應堆堆芯並灌注混凝土使其失效。[93]截至2025年中,伊朗正在國際協作下修改反應堆設計以限制鈈產量,該反應堆尚未投入運行。[91]廠區內的重水生產設施(年產能25噸)持續運轉,為反應堆及醫學研究提供重水;根據保障監督承諾,伊朗的重水庫存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監控。[93]

伊斯法罕核技術/研究中心

伊斯法罕(位於德黑蘭以南約350公里)是伊朗核燃料循環體系與科研活動的重要基地。該基地設有鈾轉化廠(UCF),可將黃餅(鈾濃縮物)轉化為六氟化鈾(UF6)氣體——此為鈾濃縮的原料。該廠已為納坦茲與福爾多生產數百噸六氟化鈾。基地內還建有燃料製造廠,生產研究堆核燃料(如德黑蘭研究堆燃料板、阿拉克原型堆燃料)。[93]

德黑蘭研究堆

德黑蘭研究堆位於伊朗原子能組織總部,是一座5兆瓦池式研究堆。該堆由美國於1967年通過"原子為和平"計劃提供。初裝料為高濃鈾,1987年改造後使用19.75%低濃鈾[86]。其用於醫用同位素(如鉬-99)生產與科學研究,2009年因外部燃料供應短缺,伊朗決定自主生產20%濃度核燃料,引發國際爭議。[93]

其他核設施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25年5月報告,伊朗多處未申報地點仍是其歷史核活動調查核心:

  • 圖爾庫扎巴德(Turquzabad):2018年由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指認為秘密核倉庫,核查人員於2019年在此檢測到人造鈾顆粒[1]
  • 瓦拉明(Varamin)與馬里萬(Marivan):2020年IAEA核查員獲准勘查時發現未申報核材料痕跡[1]
  • 拉維桑-希安(Lavisan-Shian):因2003年後被拆除,核查人員始終未能進入,但持續受機構關注[1] IAEA結論指出,這些地點(可能包括其他)均屬伊朗直至21世紀初未申報核計劃的組成部分[1]。

2025年6月12日(即伊朗-以色列戰爭爆發前一日),伊朗在遭受國際原子能組織二十年來首次正式譴責後,宣布啟用第三個主要鈾濃縮基地並已部署運行離心機。儘管未公開具體位置,伊朗官員稱該設施"安全無懈可擊"。[92][94][95][96][97][98]伊朗誓言在戰後將繼續推進鈾濃縮活動。[99]

各方態度

伊朗

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於2016年1月19日表示,美國在伊朗與各國達成伊核協議後,「欺騙了」伊朗。哈梅內伊在當天寫給伊朗總統魯哈尼的一封信中指出,伊朗應提防美國這樣的國家,因為幾乎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下令解除對伊朗經濟制裁的同時,美方又對伊朗推出一系列新制裁措施。[100]

Thumb
川普於記者會上撕毀協議

美國

美國將採取不排除戰爭在內的一切手段以阻止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在簽下美俄START條約時奧巴馬說美國,俄國和其他國家在要求伊朗面對不能遵守核不擴散條約的義務時的後果。「我們不會容忍藐視不擴散條約的行為,在一個關鍵性地區挑起軍備競賽的風險,及威脅國際社會和我們集體安全信用度的行為」[101]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伊朗核問題談判達成全面協議,中方發揮的作用十分重要。美方感謝中方為達成這一歷史性協議所作貢獻。美方希望同中方繼續協調合作、共同努力,確保全面協議得到實施。[102]

2018年5月8日美國現總統特朗普卻突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並將恢復對伊朗的制裁,撕毀協議。[19]

美國內部對伊朗的觀點長期對立,分為主戰派與主和派兩種觀點[103]。主戰派觀點認為,現在不動武,後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安全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傾向動武。美國前總統喬治·W·布什、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美國總統川普均支持此觀點。[來源請求]

主和派觀點則認為,目前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104],美國政府處於「要麼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麼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況且對於伊朗的原子能發展現今有莫斯科與北京反對直接動武。美國前吉米·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支持此觀點[來源請求]

中國

2012年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伊朗核計劃提出嚴正批評,表明中國"堅決反對伊朗開發和擁有核武器",同時警告伊朗不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並指出此舉將被國際社會視為侵略行為。關於對伊商業合作,溫家寶總理明確表示商業合作與外交立場互不隸屬。[105]

2015年4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出,伊核談判經過多年曆程,已取得重要進展。中方作為重要一方,始終積極參與談判進程,發揮了建設性作用。[15]

2015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奧巴馬的通話中強調,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達成,有力維護了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為國際社會提供了通過談判解決重大爭端的有益經驗,向世界發出了積極信號。安理會剛剛通過決議,這標誌着全面協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支持[102]

俄羅斯

截至2025年,俄羅斯與伊朗保持密切工作關係,並直接參與其民用核計劃[106][107]。俄方不僅完成了布什爾核電站的建設(該站使用俄羅斯生產的鈾燃料),還有逾200名俄羅斯技術人員正參與該地點另外兩座反應堆的建造工程。[107]

2025年6月3日,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俄方信任伊朗關於核計劃的官方聲明:"關於(對)伊朗方面計劃發展核武器的指控,我們主要依據伊朗的官方聲明,即該共和國無意也無計劃擁有核武器。這是我們在該問題上的基本立場。"至少自2007年起,總統普京始終強調無證據表明伊朗尋求核武器[3]。2009年9月11日,總理普京曾反對對伊朗使用武力或追加制裁[4]。2025年6月21日,普京再次聲明:"俄羅斯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同樣,從未掌握任何證據表明伊朗準備獲取核武器,我們已多次就此告知以色列領導層。"[108]

日本

2010年8月,日本針對伊朗核計劃實施新制裁,包括禁止與部分伊朗銀行交易並限制能源領域投資。內閣官房長官仙谷由人表示,此舉旨在推動核不擴散進程並阻止伊朗核開發。[109]

2012年1月13日,首相野田佳彥聲明對伊朗核計劃持有"強烈擔憂",並指出國際社會存在共識。他強調"日本的基本立場是通過外交與和平手段解決問題",同時透露日本五年內已將伊朗原油進口量削減約40%。[110]

印度

印度與美國的快速關係發展為其外交決策帶來挑戰。[111]作為未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的擁核國家,印度對周邊可能出現新的核武裝國家表示關切,總理曼莫漢·辛格明確反對伊朗獲取核武器。[112]印度於2005年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投票支持因伊朗違反NPT保障協議而將其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13]並於2006年頂住國內壓力再次投下支持票。[114]印度左翼政黨批評政府在此問題上屈服於美國壓力。[113]

印度隨後迅速淡化事件影響,重申致力於深化與伊朗的關係,[115]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伊朗核問題,[116]但強調無法「對周邊核擴散問題視而不見」。[117]

儘管面臨美國強烈批評,印度仍繼續推進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氣管道項目談判。印度亟需確保能源供應以支撐經濟快速增長,該管道有望緩解其能源安全憂慮。美國擔憂該項目將破壞國際社會孤立伊朗的努力。[118]

印美核協議背景下的立場

印度並非NPT締約國。據美國副國務卿尼古拉斯·伯恩斯稱,印度對伊朗的投票為印美核能合作協議掃清了道路。[119][120]批評者指出,在伊朗被指控違反NPT之際,印美核協議本身削弱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21]反對意見認為,布什政府通過承諾與印度核合作,推翻了1978年《核不擴散法案》以來的法律禁令,違反了NPT禁止向印度等非締約國轉讓核技術的義務[122][123][124][125]。《哈佛國際評論》社論承認印美核協議「破壞現行核規則」,但堅持伊朗核計劃無論NPT如何規定仍是「不可接受的風險」,並強調「無論NPT內容如何、伊朗對NPT作何解釋,伊朗核計劃始終是不可接受的風險」。[126]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採取中立政策,在緩解地區緊張局勢中扮演非交戰角色。2006年,總理肖卡特·阿齊茲與土耳其總理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秘密訪問伊朗,勸說總統馬哈茂德·艾哈邁迪·內賈德改變核計劃方向,指出當前政策不符合伊朗及地區利益。[127]在持續阻止伊朗擁核的同時,巴基斯坦通過外交聲明支持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128]

2010年,外長沙阿·馬哈茂德·庫雷希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指出,伊朗缺乏面臨直接安全威脅的「正當理由」發展核武器,敦促伊朗「接受美國示好」,並強調伊朗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締約國應遵守條約。[129]

2009年,巴基斯坦核武器計劃核心人物阿卜杜勒·卡迪爾·汗宣稱曾協助伊朗核計劃,建議伊朗沿用其1970年代為巴核計劃建立的供應網絡,以"制衡"以色列在中東的力量。此說法與其2004年"個人行為"的供詞矛盾,卡迪爾·汗聲稱此舉獲得巴政府許可。[130]

阿拉伯國家聯盟

2009年阿拉伯聯盟秘書長阿穆爾·穆薩說以色列的核計劃比伊朗的更令人憂心。[131]同年一批阿拉伯國家開始採取經濟手段試圖讓俄中支持禁止伊朗核項目。[132]

八國集團

2003年從IAEA開始調查核問題起,G8反覆聲明了對此問題的關切。2003年G8峰會上領導人們說 "我們不會忽略越加擴散的對伊朗尖端核項目的暗示。"[133]

在2008年日本G8峰會上領導人們聲明:[134]

我們對於伊朗核項目帶來的核擴散風險、及伊朗不斷地不能履行其國際義務的行為深表關切。我們敦促伊朗立刻履行UNSCR 1696, 1737, 1747 和1803條款,特別是立刻停止其提純核元素行為。我們也要敦促伊朗完全地和IAEA合作,包括對最近IAEA理事長提出的報告中提到的問題作出澄清。我們堅定地支持並提供合作於中,法,德,俄,聯合王國和美國及歐盟最高會議去有創新性地通過談判解決這一問題,並敦促伊朗正面地對他們於2008年6月提出的建議回應。我們也讚揚其他G8成員的努力,特別是日本提出的高層次對話,這是向着和平與外交地解決問題邁出的一步。我們歡迎金融行為力量協助各國在相關UNSCR條款下履行他們的義務.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