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俾士牧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佐治·俾士(英語:Rev. George Piercy,1829年2月27日—1913年7月16日)為英國大英循道會差會(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首位來華傳教士,在中國傳道31年,建立教堂,開辦學校、醫院,並以粵語白話文翻譯西方屬靈書籍,被譽為「中華循道公會之父」(The Father of the Chinese Methodist Church)[3]。
Remove ads
生平
佐治·俾士生於英國北部約克郡壁克靈區(Pickering),青年時投身海員工作,經歷兩次海上旅程後轉為務農為生。
1851年1月31日(咸豐元年),21歲的俾士以義務傳教士身份自費抵達香港,但抵港後才得知他原定要接觸的英兵循道會友羅斯中士(Sergeant Ross)已於一星期前病世,同年12月北上廣州傳道。
當時清政府已簽訂《南京條約》約十年,西方人士要進入中國仍然有一定困難。雖然不能進城,他便在城門口派單張。後在倫敦傳道會華人牧師梁發的幫助下開始傳教活動,在廣州十三行以商行職員身份進行隱蔽的傳教,他又不斷寫信給英國循道公會,報告事工情況及進展。
1852年4月,俾士申請成為英國循道海外差遣員,獲批准後,差會增派畢治(Rev. W.R.Beach)牧師和郭修理(Rev. Josiah Cox)牧師,帶著倫敦英國循道公會的差會任命俾士為牧師的公文來華。
1853年,俾士終於得到教會的支持,正式按立他成為牧師及承認他是首位循道公會來華的差遣員,在廣州南門外增沙街開設「增沙惠師禮堂」並附設男校「新沙書院」,遂組成廣州教區(發展成後來的中華循道公會華南教區,下轄有包括香港的七個教區,1914年名為中華循道公會),擔任第一任教區長。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循道公會的傳教士們避難澳門,在澳門誕生中國第一批循道公會華人教友。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後,避地澳門[4]的俾士等傳教士再度返回廣州工作,但鑒於澳門的良好環境,他們決定保留澳門居所作為循道會傳教士休養之所,並制定了按家庭輪流到澳門休假的制度,傳教士設堂傳教,並在廣州增沙創設「聖道書院」,培養華籍牧師[5]。
1860年至廣東佛山開拓,在古洞街賃房佈道。
1861年在南關增沙購屋作禮拜堂,後稱增沙堂。
Remove ads
著作
俾士以粵語白話文(又稱「羊城土話」或「羊城土白」)針對廣東地區傳教工作而翻譯及撰寫的通俗讀物,包括:
- 《公禱書》
- 《衛理七篇講章》
- 《天路歷程(土話)》(羊城土白,1871)
- 《曉初訓道》羊城:太平堂小書會,同治七年(1868年)[11]
- 《以利亞記略》羊城:增沙書室鐫,同治二年(1863年)[12],(受何進善著《約瑟紀畧》史傳體章回小說所啟發而撰寫)
- 《啟蒙詩歌》羊城:惠師禮堂,同治二年(1863年) [13]
- 《初學問答》(四冊,1861—1864)
- 《教會法要》
- 《地理略論》(1855)
- 《新禱文全書》(1859)
- 《聖經擇要詳論》(1863)
- 《歌頌詩章》(1863)
- 《對中國的愛——紀念廣州第一位循道會女教師耿瑪麗》(Love for China : Exemplified in Memorials of Mary Gunson, the First Female teach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 at Canton) (1865)、
- 《一位資深傳教士關於中國鴉片罪惡的證言》(A Veteran Missionary's Evidence as to the Evils of Opium in China)(1896)
- 《倫敦的華人:事實與呼籲》(The Chinese in London:A Fact and an Appeal)(1883)[14]
- 路加福音(1871),歌羅西書(1872),保羅達會小書(1872),迦拉太書-腓立門書(1872),舊約創世紀(1873),創世紀、迦拉太-腓立門(1872-1873),新約全書(馬太福音傳、馬可福音傳、路加福音傳、約翰福音傳、使徒行傳、哥羅西書(1873/1871-1873)),新約全書(1877),羅馬人書=啟示錄(1877),馬太福音(1882),馬可傳福音書(1882),創世紀(1887),新約全書:羅馬書-啟示錄(1899)
Remove ads
家譜
俾士的祖父是一位鐵匠,父母親(John and Hannah Piercy)務農為生,家中七名孩子中排行第六。
- 元配溫樂鍾(Joan Wannop,1830-1878) 同為大英循道會差會(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ary Society)來華傳教士,與俾士牧師在中國產下三男二女,包括
1882年,俾士返回英國倫敦續弦,再娶循道會女傳教士
- 泰勒(Anne Maria Taylor),育有二子二女,包括
- 長子威福烈Wilfred Ashton
- 長女Lilian Mary
- 次子Arthur Conrad
- 次女Annie[17]
紀念
- 黃作編著:《華南循道公會百年簡史(1851-1950)》(香港:香港聯區,1950)
- 盧約翰(John Rose)著,楊林譯:《苦難重重的教會––––循道公會華南教區開基一百年的歷史(1851-1951)》(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84)
- 文國偉:《循道衛理入神州》(香港:循道衛理聯合教會,1995)
- 盧龍光、湯開建、張照、顏小華:《苦難中成長的教會-英國循道公會佛山傳教發展史:1851-1949》 (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1。ISBN 9789627706250)
- Jane Ashby:A Life Remembered: George Piercy, 1829-1913: The Yorkshire Farm Boy Who Founded a Mission in Canton, China 中譯《創建廣州教會的約克郡農場男孩俾士的生活回憶(1829—1913)》(2016)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