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八丈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丈語
Remove ads

八丈語日語八丈方言/はちじょう ほうげん羅馬字Hachijō hōgen,當地人稱作島語言島言葉/しまことばshima kotoba日語發音:[ɕima kotoba],是日語中最獨特的一支方言,在另外一些分類方案中是日本語系下的單獨一支(與本土日語、北琉球語群南琉球語群並列)。[5]以此語為母語的人口分佈在八丈島青島沖繩縣大東群島也說此語言,他們是在明治時代伊豆群島遷過去的。根據相互理解性的標準,八丈語可被視作獨立於日語的一種獨特語言。[2]:100-120

事实速览 八丈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 ...
Thumb
伊豆群島的位置

八丈語是上代東國方言的後代,保留了8世紀《萬葉集》中吾妻方言詩和《古風土記》所載常陸國方言特徵。八丈語和九州方言的詞彙也有相似之處,目前尚不清楚這意味着什麼。[6]

八丈語脫胎自上古日語東國方言日語日本語の方言#上代東国方言,保留有很多上古日語的特色,與今日其他地區的日本語變體差別迥異,難以互通。但由於島民與本土交流變得頻繁,加上大氣電波的標準日語廣播對民眾的影響,會說八丈語的當地人變得愈來愈少。2009年2月19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瀕危語言[7][8]

Remove ads

分類與方言

伊豆群島的八丈方言根據八丈支廳內歷史上不同的村莊建制,可分為八組。八丈島上有大賀鄉、三根、中之鄉、樫立、末吉方言;八丈小島上有宇津木、鳥打方言;青島村自成一支。大賀鄉與三根方言十分相似,中之鄉與樫立也是如此;而青島方言和末吉方言與它們都不太相同。宇津木、鳥打方言沒有被歸入八丈語,儘管鳥打方言在語音上和大賀鄉十分相似。[9]:196–198大東群島方言未被分類。

八丈語及其方言的分類由John Kupchik[10]:7國立國語研究所(NINJAL)[9]:162–166[11]:9分別獨立作出,在日本-琉球語系內部的分類地位如下:

  • 日本-琉球語系
    • 日本語族
      • 上代東國方言/上古日語東部方言
        • 八丈語
          • 大賀鄉-三根方言(坂下方言)
          • 中之鄉-樫立方言(坂上方言)
          • 末吉方言
          • 青島方言
      • 中-西部上古日語
    • 琉球語

青島和樫立方言與其他方言、與彼此均有較大差別。青島方言與其他方言在語法上有細微的差異,[1]:39詞彙上則有明顯不同。樫立方言在詞彙上和鳥打方言、八丈島諸方言十分相近,但經歷了一些獨特的音變,例如/s、ɾ/消失;其他村莊的人把失去後者稱作シタギレチャッチャ(sitagirecjaQcja)「無舌者」。[9]:191–201

八丈島的方言和其村莊一樣,常被分為「坂上」和「坂下」兩支。位於西北部的大賀鄉和三根屬於坂下,而位於南部的中之鄉、樫立和末吉屬於坂上,儘管末吉方言與其他「坂上」方言並不太相近。[2]:95–96因此,末吉方言經常被排除在「坂上」方言之外。

由於八丈語剩餘的使用者人數不詳,每種方言剩餘的使用者人數也不詳。自1969年八丈小島被遺棄為無人島後,一些講宇津木和鳥打方言的人搬到了八丈島,並繼續講八丈語,不過他們的語言似乎已經與坂下方言趨同。[2]:95–96截至2009年,鳥打方言至少還有1名話者,宇津木方言至少還有5名。[12]

Remove ads

音系

音位配列

與標準日語類似,八丈語音節可表示為(C)(j)V(C):可選的聲母輔音C;可選的顎介音/j/;強制的音節核元音V;可選的韻尾/N或Q/。韻尾/Q/只能出現在詞中,音節核可以是短元音或長元音。

介音/j/表示前面的輔音顎化,有時也會導致特定輔音調音部位調音方法發生變化。與日語相似,這些變化可在音位上被分析為顎化與不顎化的兩類輔音。[2]:63–66然而,從形態、跨方言的視角來看,將顎化輔音視作/C+j/的序列要更加直接,本文也用此方法,遵循Kaneda (2001)的分析。[1]:15–16另外,當元音以閉前元音/i/起首,前面的輔音(若有)也會與有/j/一樣被顎化。

八丈語區分三級音節重量,取決於音節的韻母:

  • 音節帶短元音且無韻尾(如ko)。也可分析為1音拍
  • 音節帶短元音且有韻尾(如koN),或帶長元音且無韻尾(如koo)。也可分析為2音拍
  • 超重音節帶長元音且有韻尾(如kooN)。也可分析為3音拍

超重音節在八丈語中幾乎不存在,也幾乎不參與任何動詞變位。它們即便出現,韻尾也往往會消失,長元音也可能縮短,使其變為重音節。當使用後者時,羅馬音可用聯結符表示為⟨kogo͡oN⟩,或徑直寫作短元音⟨kogoN⟩「這邊走」;本文採用前一種寫法。這些被縮短的元音和短元音的長度完全相同,但它們在不同方言間的反映仍和長元音相同(後詳)。

還有少數詞存在以N做韻核的音節,如ンンマキャ(NNmakja)「好吃」[m̩ː.ma.kʲa](詞根為NNma-,與日語美味いuma-i同源)。

元音

八丈語所有方言都有下列5個短元音:[1]:15–16

更多信息 前元音, 央元音 ...
  1. /u/與標準日語的相同,一般是不圓唇的[ɯ]或壓唇的[ɯᵝ],此處仍記作[u]

八丈語很多長元音實際上是雙元音。其中大部分的音值在不同方言間差異不小,有些方言中是單元音,另一些方言中是雙元音。因此,本文的「長元音」也會包括雙元音。不同方言間長元音的對應相當的直接:[1]:17–28[9]:129–134, 191–201

更多信息 本文, ii ...
  1. 坂上方言部分話者的口音中,雙元音的第一個組分已經變為[i]或介音/j/,這一音變一般會引發前接輔音的顎化。樫立方言的顎化比中之鄉方言更普遍。變化後的元音常被寫作⟨ea/ia/jaa⟩。[2]:100, 149–151
  2. [ɪ][e̝]常分別記作⟨i⟩和⟨e⟩~⟨ė⟩。
  3. [ɐ]常記作⟨a⟩。
  4. [ʊ]常記作⟨o/u⟩。
  5. 不同文獻描述的三根方言在/eː//ei//oː//ou/合流與否存在差異。Kaneda (2001)認為它們尚未合流,在轉寫中區分它們,而NINJAL (1950)則只列出了[ei][ou][1]:27–28[9]:129–134, 191–201
  6. 青島方言[ɔu]常被記作⟨au/ao⟩。

aĭ、uĭ、oĭ較罕見,主要產生自縮略形式。

另外,少數話語標記中還有鼻化元音,如oĩ「我的天!」及hõõ「哦?」或「哦吼!」。

Remove ads

輔音

八丈語的輔音與標準日語的基本相同,大多數輔音都能接所有元音或/j/[1]:15–16

更多信息 唇音, 舌冠音 ...
  1. 宇津木方言中,元音間的/b/偶爾會實現為唇擦音[β][9]:196
  2. T塞擦音[d͡z~d͡ʑ]和擦音[z~ʑ]實際上無別。本文都寫作塞擦音。
  3. 宇津木方言的/s//t͡s/合流。[9]:195[2]:59
  4. /h/接閉後元音/u/時,實現為唇音[ɸ];被顎化時,實現為硬顎音[ç][2]:41–42另外,中之鄉方言部分話者在低元音/a/前也會將其發作[ɸ],如ha[ɸa]「齒」;hara[ɸaɾa]「腹」。其他所有環境的/h/都實現為[h]
  5. 宇津木方言的/ɾ/依不同的音韻環境與/j/零聲母合流。具體地,共同八丈語/ɾa、ɾo、ɾj/在宇津木方言中一般變為[ja、jo、j]/ɾi, ɾu/變為[i, u]/ɾe/變為[je][e][9]:192–194
  6. /ɾ/少見於詞首(主要出現在日語漢字詞中),傾向於變為/d/。如八丈語デエネン(deeneN);日語「來年」(rainen)。[2]:50–51
  7. /j、w/分別後接/i、u/時會消失,如向格助詞i~jii的變體jii[iː]
  8. /N/僅見於韻尾,與聲母位置的m、n對應。默認實現為舌背音[ɴ~ŋ],若後跟阻礙音或鼻音,則其發音部位與後跟的音變為相同的。[2]:62
  9. /Q/表示後接輔音的延長,如日語的促音。與標準日語不同的是,八丈語的Q還能出現在濁音之前。[2]:62–63
Remove ads

音系過程

除上述變化之外,八丈語還有一些別的條件音變:

/t、d/擦化

後接高元音/u、i/(無論長短)時,塞音/t、d/變為塞擦音,分別同c/t͡s/、z/d͡z/合流。[2]:52–61

舌冠音顎化

後接高元音/i/(無論長短)或介音/j/時,舌冠音n、t、d、c、z、s從齒齦音變為硬顎音。於是t-j、c-j變為cj[t͡ɕ];d-j和z-j變為zj[d͡ʑ];s-j變為sj[ɕ],n-j變為nj[ɲ][2]:44–50[2]:52–61[1]:15–16

/j/已經是硬顎音了,任何類似於**/jj/的序列都會被簡化為/j/

舌冠塞擦音c、z偶爾會自發地顎化為cj、zj,比較宇津木方言ミゾマ(mizoma)[mʲid͡zoma]和樫立方言ミジョマ(mizjoma)[mʲid͡ʑoma]「下水道;排水」,比較日語「溝」(mizo)。[2]:52–54, 264

元音接合

除上述長元音之外,八丈語一般不允許出現跨詞素的連續元音。若通過複合、加綴、輔音省略等手段造出了相鄰的元音,兩個元音會發生接合。兩個元音接合的情況如下表:

更多信息 -e, -i ...
  1. 元音與主題標記助詞wa的共時接合一般會被詞素邊界阻斷。
  2. 值得注意的是,e-e、o-o分別產生ei、ou,而不是**ee和**oo。
  3. 青島方言和末吉方言中,i-o組合同現代ii。詞中的*io則規則變為jo,如ショ(sjo)「潮」←上古日語「潮」(sipo)。

值得注意的不規則變化有:

  • a-woou,如1.1Aʼ類動詞的活用,其詞幹以...aw-結尾,如utaw-「歌」→作定語*utaw-o→utou。
  • e-waa,見於某些方言人稱代詞接主題標記-wa(ware-wa→wara)。
  • o-waa,見於狀態動詞-ar-的活用(*-arowa→-ara)、系詞dara的活用(*darowa→dara)、新型否定-Nn(ak)-的活用(*-Nnakowa→-Nnaka),等等。

詞源上一般都遵循這些規則,但也有些例外:

  • *uwaa,見於*kuwa→ka「鋤頭」(與日語「鍬」(kuwa)有關)。
  • *ieei,見於一些二段動詞活用,如*kierowa→keirowa「消失」(與上古日語「消ゆ」(ki1yu、ki1ye-)有關)。
  • *ueei,見於*suerowa→seirowa「設置」(與日語「據える」(sueru)有關)。
  • *uiei,見於*uttui→uQcei「前天」(與日語「一昨日」(ototoi)有關)。
  • *eiee,見於一個詞:*tame(s)ite→tameete「試着」(tamesowa「嘗試」的分詞形式,與日語「試す」(tamesu)有關)。[1]:155
  • *owaou,見於一個詞:*kowasowa→kousowa「摧毀」(與日語「壊す」(kowasu)有關)。

元音接合可被詞法統一阻斷,也可被其他方言或本土日語影響。

不接合

作為上述元音接合規則的例外,有些特殊情況下元音[i]接短元音a、o、u時不會發生接合,而是變成長元音aĭ、oĭ、uĭ。這一般發生在/ɾe/變成[i]之後,如wra「我們」(來自warera)和nomardou「儘管喝酒」(來自nomararedou)。這種現象取決於不同方言、不同話者。

不接合的元音在宇津木方言中較為普遍,這主要是因為其他方言中的ri、ru、re因為詞中/ɾ/的消失變為[i][u][e]。因此,古代的ari和aru合流為[ɐi][ɐu],與共同八丈語ei、ou相同。比較:[9]:192–194

更多信息 共同八丈語, 三根方言發音 ...
Remove ads

輔音延長

大多數輔音在延長時沒有特殊變化:t[t]→Qt[tt]。也有些例外,主要是以/Q/結尾的前綴引起的:

  • h的延長:h延長時,變為Qp[pp]—例如oQ-(強化前綴)+hesowa「推」→oQpesowa「推」。[14]
  • n和m的延長:n或m延長時,分別變為Nn[nn]或Nm[mm]—例如,hiQ-(強化前綴)+magarowa「彎折」→hiNmagarowa「彎折」。
  • s的延長:s或sj延長時,會產生一個插音[t],分別變為Qc[tt͡s]或Qcj[tt͡ɕ]—例如hiQ-(強化前綴)+simerowa「系」→hiQcimerowa「系」。這一特徵見於除末吉方言外的所有方言,末吉方言規律變為Qs[ss]和Qsj[ɕɕ][2]:59–63

坂上方言(其他方言偶見)中,/N/後接濁阻礙音會變為/Q/:

  • b、d、g、z的特殊延長:坂上方言中,古Nb、Nd、Ng、Nz常會變為Qb、Qd、Qg、Qz。例如,jomowa「讀」的分詞在樫立方言中是joQde[jodde],不同於其他大多數方言的joNde[jonde]
Remove ads

連濁

與日語一樣,八丈語也會發生連濁,即清阻礙音在組成複合詞時濁化:

更多信息 無連濁, 有連濁 ...

其他音不受連濁影響。

語法

八丈語的主要語法特徵有中心詞後置、左向分支、話題優先論元省略,默認語序為SOV,名詞無之分,也幾乎沒有的變化。

八丈語保留了一些上古日語—特別是上代東國方言(EOJ)—的語法特徵:[10][1]:3–14, 35–38, 109–120

  • 形容動詞用定語後綴-ke來自EOJ。比較上古日語西部方言-ki1>現代日語~い(-i)。
  • 動詞定語後綴-o ~ -ro'來自EOJ。比較上古日語西部方言和現代日語-u ~ -ru。
  • 從動詞派生狀態詞的中綴-ar-來自EOJ。比較上古日語西部方言-e1r-。
  • 動詞過去時後綴-ci ~ -zi,來自上古日語-si(-ki1的定語)。
  • 動詞推量形-naw-來自EOJ-nam-。比較上古日語西部方言-ram-、現代日語-rō。
  • 存在動詞arowa可用於所有主語,沒有有生性
    • 動詞irowa(與日語iru同源)只有「坐」的本義。
  • 助詞ga、no均用於標記主格屬格
  • 許多疑問助詞基於an-,如ani「什麼」、aNde「為什麼」、aNsei「為什麼」。比較上古日語西部方言nan-:「何」nani、なんで(nande)「為什麼」、なぜ(naze)「為什麼」。
  • 日語的繫結日語係り結び/かかりむすび羅馬字kakari-musubi仍可見於疑問助詞ka(與日語か/ka有關)和焦點助詞ka、koo(可能與日語こそ/koso有關)。這一現象在中世日語中逐漸消亡,江戶時代已經徹底消失。[15]:358–361
  • 原始日語*e和*o常常沒有經歷高化,保留了原貌,EOJ也如此。上古日語西部方言中,這兩個元音常常與i1和u合流。

八丈語也有不見於現代標準日語的自己的變化:

  • 許多情景下的動詞後綴-u ~ -ru被新的陳述式-owa ~ -rowa取代。
  • k-和g-詞幹動詞的分詞(te形)以-Qte、-Nde結尾,不同於現代日語方言的-ite和-ide。


  • 一些動詞詞彙基於類祈願式後綴-oosi,某種程度上與中古日語的祈願式~ま欲し-(a)maosi有關。

詞彙

八丈語有大量無法從日語同源詞推出的詞彙。這主要是因為八丈語的主體來自上古日語東部方言(上代東國日語),或發生過不規則變化。

更多信息 八丈語, 上代東國方言 ...

八丈語也保留了大部分日語方言中已經廢棄不用的詞,如:[1]:159–168

更多信息 八丈語, 同源詞 ...
  1. 從二段動詞不規則地變為1.1B類動詞,最可能是經過上古日語定語形式*kop-uro,重分析為kopur-o。[1]:147–158

也有些詞在標準日語中確實存在,但詞義發生了變化:[2]:147–269

更多信息 八丈語, 日語同源詞 ...

八丈語也有一些來源不明的詞:[2]:71–92

更多信息 八丈語, 詞義 ...

另見

參考

閱讀更多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