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共產主義小組 (德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产主义小组 (德国)
Remove ads

共產主義小組(德語:Kommunistische Gruppen,簡稱K-Gruppe)指的是西德的一系列傾向毛主義小黨和小團體。它們隨着社會主義德國學生聯盟德語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 Studentenbund的瓦解,以及隨之而來的20世紀60年代西德學生運動的衰落而出現。它們主要在20世紀70年代上半葉在西德新左翼內部發揮了一定作用。「共產主義小組」這一稱呼主要由其他左翼競爭團體以及媒體使用,用來作為對這些數量眾多、往往內部激烈分裂的組織的總稱,同時也暗示了它們共同將自己視為共產黨幹部組織的認同。

Thumb
1972年5月1日,弗賴堡「五一」遊行中的共產主義小組。

在全德範圍內,在議會外的左翼政治環境中相對有影響力的組織,主要是德國共產黨/馬列及其眾多分裂出來的派別、德國共產黨(重建)德語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Aufbauorganisation),以及西德共產主義聯盟德語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此外,還有在一些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的政黨:比如在德國北部的共產主義聯盟、西南部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的德國共產主義工人聯盟德語Kommunistischer Arbeiterbund Deutschlands,以及巴伐利亞的重建德國共產黨工人聯盟德語Arbeiterbund für den Wiederaufbau der KPD

據憲法保衛局的統計,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各個「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總數大約在1.5萬人左右。然而,在其意識形態領袖毛澤東於1976年去世後,它們很快就失去了影響力。此後,不少活動人士轉而投身於新興的和平與環保運動,並加入了由此產生的綠黨。那些原本通過工廠干預和企業小組寄望於立即革命的毛派活動分子,也開始在企業委員會和工會中進行長期投入。[1]真正得以長期存續下來的,只有1982年成立的德國馬克思列寧主義黨

最初,並不把托洛茨基主義團體、以東歐現實社會主義為取向的德國的共產黨以及西柏林統一社會黨算作「共產主義小組」。不過,如今媒體有時會比較寬泛地使用這個概念,把左翼黨德國社民黨之外所有傾向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小黨派和組織統稱為「共產主義小組」。

Remove ads

歷史發展

學生運動的根源

所謂「歷史性的」共產主義小組大約從1968年起出現,正值20世紀60年代學生運動高潮的尾聲。它們大多源自正在瓦解的社會主義德國學生聯盟德語Sozialistischer Deutscher Studentenbund中的不同思潮和地區性團體。儘管這些組織積極爭取學徒、工人,尤其是1956年被取締的共產黨老黨員,但大多數共產主義小組仍然主要帶有學生和知識分子的印記。

許多共產主義小組的典型特徵在於其成員帶有某種精英化的氣質。與學生運動不同,它們往往提倡一種禁慾的生活方式。在文化方面,共產主義小組常常以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普羅文學、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或者阿爾巴尼亞的民間文化作為參照。[2]

根據古納爾·辛克斯的一種觀點,出身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之所以會接受威權式的權力與服從模式,往往與戰爭及戰後時期家庭關係的破裂有關。在那段尋找方向的歲月里,他們產生了強烈的認可需求和群體歸屬感,甚至發展到帶有宗派主義的程度。[3]

Remove ads

意識形態模範

幾乎所有的共產主義小組都自認為是歷史上德國共產黨的合法繼承者。它們還在一點上達成共識:自1956年去斯大林化以來,堅決拒斥東歐的共產主義,將其斥為「修正主義」。相反,它們大多以毛澤東的中國社會主義模式,或去斯大林化之前的蘇聯為參照。在毛澤東逝世以及中國路線轉變之後,一些團體還一度把目光投向霍查領導下的阿爾巴尼亞,或柬埔寨紅色高棉的政權。

所有共產主義小組都聲稱自己代表着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並由列寧加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或者是在當下對其進行恰當的繼承與發展。然而,分歧始終存在於一個問題上:在當時的各類共產主義思潮、領導人物和國家當中,究竟誰才真正代表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和昔日的德國共產黨。這些分歧不僅存在於不同的共產主義小組之間,有時甚至存在於同一集團內部。由此引發的爭論、分裂與新組織的建立,對外人而言往往難以理解。一派所斥為「修正主義」的,往往正是另一派奉為通往共產主義真道路的東西。正因如此,批評者過去和現在都常常指責共產主義小組傾向於意識形態上的「自我撕裂」和政治上的宗派主義。儘管如此,也曾有人嘗試強調共同點,努力克服內部分裂。個別情況下甚至出現了與此前曾被強烈排斥的托派團體的合作,例如1986年聯合社會黨的成立。然而,到那個時候,共產主義小組的影響力早已大幅衰退。

要求取締

基民盟曾要求取締共產主義小組。禁令的對象包括西德共產主義聯盟德語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德國共產黨以及德國共產黨/馬列。提出這一主張的理由之一是,共產主義小組被認為是通往恐怖主義的連接點。[4]

過渡至新的社會運動和綠黨

當時西德的各個共產主義小組無論是在聯邦層面還是州層面,都未能直接取得顯著的政治影響力。只有個別情況下,共產主義小組的幹部在企業委員會和一些工會中擁有一定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一些共產主義小組在大型大學的學生會中發揮了較為重要的作用。此外,在部分新社會運動的活動中,例如環保運動和平運動反帝運動,共產主義小組的成員也將他們的主張帶了進去。

通過這些運動,許多前共產主義小組的活動人士後來在綠黨找到了新的政治歸宿,例如溫弗里德·克雷奇曼拉爾夫·菲克斯德語Ralf Fücks溫弗里德·納赫特韋德語Winfried Nachtwei克里斯塔·薩格爾德語Krista Sager約沙·施米爾德語Joscha Schmierer西德共產主義聯盟德語Kommunistischer Bund Westdeutschland)以及于爾根·特里廷德語Jürgen Trittin共產主義聯盟)。安特耶·沃爾默則是反帝國主義聯盟德語Liga gegen den Imperialismus的成員。也有個別前共產主義小組成員後來加入了社民黨(如烏拉·施密特),或自1990年起加入了民主社會主義黨(如安德烈亞·居西德語Andrea Gysi)。

Remove ads

共產主義小組列表

西德

更多信息 組織, 存續年份 ...
Remove ads

其他國家

更多信息 組織, 存續時間 ...
Remove ads

與現有共產主義組織的對比

共產主義小組這一社會政治現象與已有的、具有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政黨相對獨立。這與西歐的一些情況不同,例如意大利法國及其他若干國家,在那些地方,大型共產黨作為承認多元主義的「歐洲共產主義」的代表力量,直到今天仍然在各自的國家議會中保持着相對強大的政治地位。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