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冀東抗日聯軍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冀東抗日聯軍,又稱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1938年由中共河北省委與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共同組建,主要活動於冀東地區。該武裝力量,由高志遠任總司令,王仲華(董毓華)任政治主任,李運昌、洪麟閣任副總司令,曾於1938年7月發動冀東大暴動。1938年10月,主力被撤退至平西抗日根據地整訓,總司令高志遠因「勾結吳佩孚,企圖投敵叛國」被處決,王仲華、白乙化曾繼任總司令。後被整編入八路軍。
歷史
1935年11月,日本扶植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正式成立,冀東各縣徹底徹底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6年12月5日[1],中共河北省委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示,在天津成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華北各界救國聯合會。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後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提出「武裝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不讓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寸土!為保衛國土流最後一滴血!」8月22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洛川會議)上,毛澤東提出「紅軍可以一部於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游擊戰爭」[2][3]。
1937年9月,華北各救會改組為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並在武漢國民政府備案。冀東地區是華北地區最早淪陷的,成為華北自衛會的工作側重點,計劃配合八路軍挺進冀熱邊區,發動抗日武裝鬥爭,開展敵後游擊戰爭[4]。1937年9月,中共冀熱邊特委在古冶東興書店、馬城大生全書局建立聯絡站;中共中央北方局派紅軍幹部李潤民、孔慶同等在冀東舉辦游擊戰幹部訓練班[3]。
1937年12月13日,在華北自衛會的組織下,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李運昌在灤州馬城民團團總高志遠位於多餘屯村的家中召開冀東十縣人民抗日代表會議。會上正式宣布成立「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冀東分會」,推選高志遠、李運昌、洪麟閣、楊十三、王平陸、黎巨峰等為冀東分會領導成員;會議決定加強抗日救國宣傳,組織開展抗日游擊戰爭[5],以遷安為中心,在遵化、豐潤、灤縣、興隆等縣首先組建抗日游擊隊,發動游擊戰爭[3]。議定高志遠、殷煥章、陳宇寰被確定為灤縣南部地區開展游擊戰的負責人[6],高小安為豐灤邊地區的負責人[3]。高志遠是灤州馬城民團的團總,因刺殺冀東著名漢奸劉佐周而具有不小的名氣。洪麟閣是遵化縣地北頭村滿族人,曾在馮玉祥部隊擔任多年軍法官,曾主編唐山《工商時報》,曾在天津河北工學院工作。楊十三是遷安縣楊團堡村人,河北工學院教授,多年從事造紙工業研究,是天津社會知名人士[4]。陳宇寰是灤縣小陳莊人,1931年被推舉為胡各莊一帶168村的聯莊會會長[7]。
多餘屯會議後,高志遠先後聯絡大李莊民團隊長李文芳、長凝民團隊長王寶三、殷莊等十村聯莊會會長殷煥章、汀流河民生醫院院長劉冠英等,秘密謀劃暴動事宜。同時,派陳國武潛入汀流河警察所開展策反工作,策動警察倒戈抗日。陳宇寰則聯絡晁子孚、張子川、曾生遠、高榮久、陳家寶、戚樹雨、於從傑等人到遷安一帶活動,購置了100多枚手榴彈運到小陳莊,並以168村聯莊會會長身份,在各村聯莊會間奔走宣傳,動員各村聯莊會抗日[3]。灤南司各莊完全小學校董吳紫陽與中共地下黨卞振東聯絡劉天瑞、趙書銘、戚熙齋、劉正奎等50多名知識分子和群眾準備暴動[8],灤南吳莊村中共黨員吳紹舟聯絡了30多名愛國青年和暑期還鄉的學生……[3]
Remove ads
1938年5月下半月,中共河北省委以華北抗日會總會名義,在天津法租界濱江道基泰大樓五層的會議室召開秘密會議,討論冀東人民抗日武裝大暴動事宜。華北武衛會黨團書記李楚離,軍事部長王仲華(董毓華),李運昌、高志遠、洪麟閣、楊十三等參會,李楚離主持會議。會議通報了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已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開闢冀東抗日根據地部署的要求,在平西齋堂會師,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且四縱正在加緊挺進冀東,要求以四縱到達冀東的時間為準,發動冀東抗日武裝大暴動,時間大體在7月中旬。會議決定組建華北抗日聯軍,下設三個軍區[a],冀南為第一軍區,冀中為第二軍區,冀東為第三軍區,軍區下屬若干總隊,總隊以下設大隊、中隊、小隊。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慣稱冀東抗日聯軍,高志遠當選為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總司令,李運昌、洪麟閣當選為副總司令。根據高志遠、李運昌和洪麟閣分別主要活動在遷安、灤縣和遵化縣等地鄉村的實際情況,總隊之上分設三個路軍,三人各兼一個路軍的總指揮。由於暴動部隊組建尚不完備,統一指揮難以實現,所以暴動期間三路抗聯部隊互不隸屬,各自全權行動。會議決定由華北武衛會委員兼軍事部長王仲華作為總會代表到高志遠處指導和協助工作;李楚離作為總會代表與楊十三到洪麟閣處協助工作,並準備在遵化縣農村迎接四縱部隊[4][3][9]。
1938年6月底,中共冀熱邊特委以華北武衛會冀東分會名義,在豐潤縣田家灣子召開軍事會議,會議由軍事部長李運昌主持,黎巨峰、王大中、楊十三、洪麟閣以及高志遠的代表劉冠英等參加了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冀東抗日聯軍行動綱領》,公布了隊伍建制和任職命令。冀東抗聯計劃組建6個總隊,每個總隊2000人左右。抗聯共分為三路軍,第一路司令由洪麟閣兼任,轄第一總隊、第二總隊;第二路司令由李運昌兼任,轄第三總隊、第四總隊、第五總隊;最後一路的司令員由高志遠兼任,轄第六總隊[3]。會議將1938年7月16日確定為統一暴動日期。然後,隨着八路軍第四縱隊於5月31日從平西齋堂出發,到6月下旬,已先後攻克昌平、興隆等縣城,到達薊縣的靠山集、將軍關、黃崖關一線,準備進入遵化、玉田、遷安等縣境。1938年6月底,中共冀熱邊特委書記李運昌到唐山,與中共地下黨員、偽冀東道警察科長朱欣陶取得聯繫,從朱欣陶處得知,暴動計劃已被日偽偵知,日軍正在準備頒布繳槍令,收繳散落在冀東民間的20多萬支槍。李運昌連夜趕回冀熱邊特委所在地,緊急磋商後決定將武裝暴動提前到1938年7月6日舉行,並火速密報各縣委及暴動中心地區[9]。1938年7月3日夜,高志遠、王仲華等人在多餘屯村高家召開緊急會議。7月4日早晨,駐灤縣保安隊到多餘屯去捉拿高志遠等人,糯米莊民團隊長犧牲。高志遠、王仲華等暴動領導聞訊走脫,在灤河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7月9日提前暴動[5]。7月5日凌晨,日偽軍又襲擊灤縣大門莊,搜捕正在準備發動暴動的張鶴鳴、張振宇等人未果[4][3]。
1938年7月6日晚,300多名抗日戰士在灤縣港北村集合,建立由中共灤縣縣委直接組織的冀東抗日聯軍第五總隊,李潤民任總隊長,中共灤縣縣委委員高培之任政治部主任,中共黨員張鶴鳴任副總隊長兼參謀長,負責北寧鐵路以南地區的暴動活動。冀東抗日聯軍第五總隊的成立標誌着冀東抗日大暴動正式爆發。7月7日,李運昌和胡錫奎(王瑞清)以遷安縣西莊為基地,在北寧鐵路以北地區的遷安縣岩口鎮組織和領導暴動,建立華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二路軍司令部和第四總隊[4]。7月7日,失聯中共黨員劉守仁在灤南的川林村宣布暴動,幾天時間發展到500餘人,後被編為冀東抗日聯軍第五總隊獨立大隊[10][3]。7月8日,洪麟閣、楊十三在李楚離的指導和協助下,在遵化縣地北頭村起義,建立了第一路軍司令部和第一總隊、第二總隊。1938年7月9日,高志遠、陳宇寰等人在王仲華的指導和協助下,在灤縣馬城、胡各莊一帶起義,成立了軍區司令部和第六總隊。7月12日,駐灤縣安各莊的冀東偽政府警防隊隊長周維新率隊通電起義,組成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三軍區第二路第九總隊。7月13日,盧龍縣簡易師範學校校長高敬之在盧龍縣無稅莊率眾起義,成立「華北人民抗日軍」,並率隊占領盧龍縣城,不久與第五總隊會師,改編成冀東抗日聯軍第二十三總隊,由阮務德擔任政治部主任[4]。
1938年7月13日,中共薊縣縣委先後在盤山天成寺和城南楊家板橋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發動抗日暴動。7月14日,縣委書記王崇實和李子光組織王景軒、蘇甦等人攻下邦均鎮警察三分局,組建三區隊。7月14日夜,白砥中和七區救國會負責人郝希武率眾在七區起義,7月15日天明時攻克下倉鎮警察所。薊縣境內隨後發生多起暴動,相繼組建多個總隊。7月15日,撫寧縣七家寨村自衛團總許維純和奉天南滿醫科大學學生茹振泰等人率眾起義,攻占台頭營鎮,建立了臨撫抗日游擊大隊[4]。7月16日,吳紫陽組織800多人在吳莊暴動,司各莊一帶的知識分子和群眾紛紛攜械參加,到7月底發展到兩千人,被編為抗日聯軍第十四總隊,由吳紫陽任總隊長[8]。7月16日,李運昌率領冀東抗日聯軍第二路的5個總隊和特務大隊占領趙各莊礦和窪里、古冶兩個車站,斷絕北寧鐵路交通,策應開灤礦工起義。中共唐山工委書記周文彬等隨後組織開灤煤礦工人起義,在唐山礦區建立起一支工人武裝[4]。
到8月初,僅灤南地區就有2.14萬各界群眾投身抗日[3],高志遠部在灤縣南部的暴動隊伍共有12個總隊,約2萬餘人[11]。冀東大暴動期間,冀東地區北起興隆、青龍長城沿線,南到渤海濱,西起潮白河,東到山海關,共有21個縣發動了抗日暴動,參加人員達20萬。其中,冀東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李運昌部5.5萬人,共組成28個總隊,12個獨立大隊和區隊;高志遠部1.4萬人,共13個總隊;第一路洪麟閣部4500多人,共3個總隊。國民政府忠義救國軍北方支隊第七路軍、九路軍,以及草莽出身的丁萬有部都曾發動大規模作戰。冀東大暴動先後創建11個抗日政權,在武漢會戰時牽制了侵華日軍,支援了全國抗戰[9]。
Remove ads
1938年8月中旬,李運昌、胡錫奎、李楚離等人率冀東抗日聯軍與鄧華率領的八路軍第四縱隊在遵化與豐潤、遷安三縣交界地帶的鐵廠鎮會師。鐵廠會師後不久,中共冀熱邊特委於8月22日致電八路軍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並請轉蔣介石委員長及全國將士、抗戰團體,報告了冀東抗日大暴動所取得的偉大成果。8月29日,第十八集團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葉劍英致函蔣介石,轉達了該電文[4]。
1938年8月27日,八路軍第四縱隊黨委與冀熱邊特委召集冀東抗日聯軍各部隊負責人在鐵廠鎮舉行聯席會議,會議由鄧華主持,胡錫奎、李運昌、李楚離、王仲華、周文彬、楊十三、陳宇寰等出席了會議。會議確定了建立、堅持冀熱邊根據地的方針,決定整訓冀東抗日暴動部隊,成立冀察熱寧軍區。會議推舉四縱司令員宋時輪任冀察熱寧軍區司令員,鄧華任冀察熱寧軍區政治委員,高志遠、李運昌、洪麟閣任副司令員,李鍾奇任參謀長,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軍區下設5個軍分區,由高志遠、李運昌、洪麟閣在現有起義部隊基礎上各組織一個軍分區,四縱派幹部組織兩個軍分區。同時,會議議定成立冀察熱寧行政委員會,由華北人民武裝自衛委員會領導成員、國民黨人士劉紹襄任主任,並任命了一些縣的抗日政權縣長,決心加快建立健全各縣的抗日政權,建立抗日秩序[4]。
Remove ads
1938年9月初,李運昌率部配合四縱主力進軍都山,以期開闢都山抗日根據地。進軍途中,李運昌部在森羅寨、包各莊一帶殲滅偽滿軍一個營,俘虜營長及以下官兵200餘名。但其後,四縱及抗聯部隊連續遭到了敵軍圍剿,被迫放棄創建都山抗日根據地的計劃。1938年9月,侵華日軍為應對冀東地區的抗日武裝大暴動,開始從華中地區回調部隊,企圖與關東軍、滿洲國軍一道夾擊冀東的八路軍和抗聯部隊。八路軍第四縱隊未能建立依託深山的抗日根據地,四縱黨委於1938年9月中旬在遷安縣蓮花院村(今屬遷西)召開幹部擴大會議,商議整頓部隊和建立根據地問題。會議決定四縱僅留少數部隊配合地方起義武裝在冀東堅持鬥爭,四縱主力和部分抗聯部隊撤到平西根據地整訓。蓮花院會議後,四縱準備西撤,但因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及晉察冀軍區均不同意四縱和冀東暴動隊伍西撤,僅宋時輪帶領一部分部隊西撤至薊縣、平谷、密雲一帶山區,鄧華仍率部隊在冀東活動[9]。
1938年10月8日,八路軍四縱黨委與中共河北省委、冀熱邊特委、冀東抗日聯軍負責人在豐潤縣九間房召開會議,會議由鄧華主持,馬輝之、姚依林、胡錫奎、李運昌、李楚離、王仲華、高志遠、洪麟閣、楊十三等人出席會議。會議提出四縱和抗聯主力西撤,高志遠等與會者多數人表示支持,僅李運昌和洪麟閣反對。隨後,部隊開始西撤。高志遠所率抗聯部隊與鄧華帶領的八路軍支隊為西撤的第一梯隊,加上之後的洪麟閣、李運昌兩個梯隊,總計有5萬餘人[9]。
1938年10月10日,西撤的第一梯隊行至薊縣馬伸橋鎮一帶時,遭到日軍阻擊,冀東抗日聯軍高志遠部副司令陳宇寰在山頭村戰鬥中犧牲,是冀東暴動隊伍中犧牲的第一個將領。高志遠部跟四縱部隊一起衝過潮白河封鎖線順利進入平西時,因隊伍傷亡、失散嚴重,僅剩下一千六七百人。10月15日,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一路軍司令洪麟閣在薊縣馬伸橋鎮一帶的戰鬥中犧牲。洪麟閣犧牲後,李楚離繼任一路軍司令員,率領第二梯隊的隊伍繼續西行。楊十三因嚴重的胃病發作,帶女兒楊效昭潛回天津治病。李運昌和胡錫奎等人率領二路軍西撤途中,也遇到的敵人截擊、圍殲。李潤民、阮務德等相繼犧牲[4]。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及北方局領導多次與四縱往來通電,希望四縱克服困難,堅持在冀東創建抗日根據地,但四縱仍堅持執行了西撤計劃[9]。
10月下旬,李楚離率一路軍餘部,與李運昌率領的二路軍受阻部隊在平谷縣山區的樊各莊匯合。經過兩天的激烈爭論,李運昌等人認為剩餘隊伍已經無力闖過敵人重兵把守的潮白河、平古路兩道封鎖線,決定停止西撤,返回豐、玉、遵一帶山區堅持冀東抗日游擊戰爭。至此,參加西撤的5萬人冀東抗日聯軍隊伍,除高志遠部的一千六七百人和薊縣、遵化一帶暴動隊伍的幾百人,隨四縱主力最終到達平西外,跟李運昌、胡錫奎、李楚離等人東返的只剩有六千多人[4][9]。
隨着四縱和抗日聯軍的撤退,整個冀東暴動便逐漸平息。日偽軍重新占領各個縣城,殺害了很多人。西撤導致整個起義隊伍和根據地損失90%以上,撤到平西和冀東保留的抗聯人員只剩餘3000人。冀東暴動遭受挫折,也可以說是失敗了[12][13]。
Remove ads
後續發展
在平西整訓的冀東抗日聯軍,與八路軍四縱的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等一道編入直屬八路軍總部的冀熱察挺進軍,由蕭克擔任司令員兼政委。蕭克接到高志遠司令部秘書、中共地下黨員陳飛報告,高志遠計劃投靠吳佩孚。掌握證據後,蕭克將高志遠逮捕。先在政治部鋤奸部舉行預審,從冀東請了法律專家按照國民政府法律做了審判。然後在挺進軍駐地山南村舉行公審大會,由冀東法律專家主審,公訴人楊春甫提出公訴,陳飛等人提供證據,出席者多為中共冀熱察區黨委工作人員,以及國民黨特別代表劉紹襄[14][15]。1939年4月27日,高志遠因「勾結吳佩孚,企圖投敵叛國」,被冀熱察冀挺進軍軍政委員會、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以漢奸罪的罪名在山南村執行槍決,同時被處決的還有冀東抗聯司令部參謀處處長李榮久[5][15]。
1939年2月[16],白乙化率抗日民族先鋒隊由山西來到平西抗日根據地,編入冀熱察挺進軍,與在平西整訓的冀東抗日聯軍合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王仲華任司令員,白乙化任副司令員[17][18],朱其文、吳濤分別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王亢任參謀長。華北人民抗日聯軍轄一、三兩個大隊和一個特務連,共計一千多人,才山任第三大隊隊長。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的大隊、中隊和機關幹部中的絕大多數均來自抗日先鋒總隊[16]。1939年6月,董毓華在淶水縣蓬頭村軍區醫院病逝[19],白乙化繼任總司令。1940年1月,華北人民抗日聯軍改編為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第十團,後改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白乙化任團長,才山任團參謀長,吳濤任政委[20][18][21]。
Remove ads
李運昌等人決定返回冀東後,李運昌和李楚離分別率部從南北兩路返回冀東。李運昌部再返回途中與日軍小林部隊一個旅團遭遇,嚴重減員。為保存有生力量,李運昌在遷安縣蓮花院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抗聯部隊分散,等待何時的時機再重新集中。到1938年11月,李運昌部在遷安縣柳溝峪集中時,司令部直屬部隊僅剩130人[3]。李運昌在柳溝峪召集全體同志開會,回顧中國革命的艱辛歷程,講述紅軍長征的事跡,鼓勵同志們堅持鬥爭。到1938年底,李運昌部已經重新集結起抗聯部隊1400餘人。他們與其他的冀東游擊部隊,以及八路軍四縱留下的三個支隊相互配合,堅持開展抗日游擊戰,開闢冀熱遼根據地奠定了基礎[9]。
柳溝嶺會議後,于振忠和張振宇、趙玉清等到北寧鐵路以南地區重新組織抗日隊伍,進入1939年路南隊伍恢復至200多人。1939年8月,路北八路軍游擊支隊150餘人和蘇然率領的抗聯五總隊300多人,從史家窪跨過北寧鐵路到達甄莊,與路南地方游擊隊會合[13]。
編制
冀東抗日聯軍在發動冀東大暴動之初,原計劃組建6個總隊,每個總隊2000人左右。洪麟閣兼一路軍司令,政治主任楊十三,轄豐玉遵一帶組織的第一、第二總隊;李運昌兼二路軍司令,政治主任王瑞清,轄第三(薊縣)、第四(豐灤遷)、第五(灤縣)三個總隊;高志遠部轄第六總隊[22]。
Remove ads
備註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