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內莉·薩克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內莉·薩克斯(德語:Nelly Sachs,1891年12月10日—1970年5月12日),德國猶太裔詩人、劇作家。1966年與以色列作家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評審認為其傑出的抒情與戲劇作品以觸動人心的力量詮釋了以色列人的命運。薩克斯在德國柏林出生,1940年為躲避納粹黨在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而流亡瑞典。她的作品皆以德文創作,戰後發表許多與納粹黨在歐洲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有關的詩作。
經歷
內莉·薩克斯於1891年出生於德國柏林舍訥貝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其父格奧爾格·威廉·薩克斯(1858–1930)與母親瑪格麗特·卡格爾(1871–1950)皆為天然橡膠製造商,從小便家境富裕。由於身體羸弱,她自幼在家接受教育。雖展現出舞蹈天賦,但因父母的反對態度而未被鼓勵發展專業訓練。她自小性格內向、一直受到家人的保護,終身未婚,還與塞爾瑪·拉格洛夫及希爾德·利瓦伊保持廣泛書信往來。[1]
隨着納粹掌權,她們一家日益陷入恐懼,甚至一度失語,後以詩句回憶道:「當大恐怖降臨/我便沉默。」1940年,她與年邁母親在拉格洛夫的幫助下獲准離境,乘坐納粹德國飛往瑞典的最後一班航班逃到瑞典,僅比猶太人被押送至集中營的日期提前一周。[2]1952年,她獲得瑞典國籍。
逃到瑞典後,她與母親居住在斯德哥爾摩的一間兩室小居中,薩克斯長期獨自照料母親,並靠翻譯文獻維持生計。母親去世後,她精神狀況急劇惡化,多次出現精神病性發作,包括幻覺、偏執及妄想症,並在被迫精神病院度過數年。即使在住院期間,她仍堅持寫作,之後逐漸恢復到可以獨立生活,儘管心理健康始終脆弱。據稱,她最嚴重的一次病發與赴瑞士領獎途中聽到德語有關。然而,她始終對年輕一代德國人保持寬容態度,並與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英格博格·巴赫曼等戰後德語作家保持書信往來。
Remove ads
寫作生涯
薩克斯與詩人保羅·策蘭的深厚友誼常被後人提及。兩人不僅因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的而產生共鳴,也因對猶太與基督教信仰實踐的興趣、以及在文學表現上的相近而緊密聯繫。儘管他們的詩歌意象多屬獨立發展,卻常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在各自面臨藝術界的矛盾時,這份友誼尤為重要。策蘭在其作品接受度不高,並遭到法國作家克萊爾·格爾指控抄襲之時,深陷挫敗,而薩克斯則捲入與芬蘭裔猶太作曲家摩西·佩爾加門特摩西·佩爾加門特的長期糾紛。
薩克斯的詩歌具有極強的抒情性,早期作品受到德國浪漫主義影響明顯,且多以基督教意象為靈感。她青年時期在柏林創作的詩篇中,常以傳統浪漫主義的主題和修辭,來映射其一段不幸的愛情,她在年輕時愛上一位非猶太青年,但此人最終死於集中營。得知這一消息後,薩克斯悲痛不已,並將個人的愛情悲劇與猶太民族的集體命運交織在一起,創作出大量以戀人之死與民族劫難結尾的詩篇。在這些作品中,她的身份已不再是失戀者,而是猶太民族在歷史與上帝面前受難的化身。其哀悼與浪漫色彩的結合,與卡巴拉思想中的意象相呼應:舍吉納作為上帝在世間的臨在,為與其子民的分離而痛哭。因此,浪漫主義不僅成為她文學轉型的契機,也推動她從德國詩人自覺地轉向猶太詩人,語言風格隨之變化。從早期較為華麗的表達過渡到高度凝練、超現實的寫法,她不斷重複並變奏塵埃、星辰、氣息、石頭與寶石、血液、舞者、離水之魚、瘋狂與永恆挫敗的愛情等意象,雖難以為所有讀者完全理解,卻始終令人動容與震撼。
1961年,薩克斯獲得以她名字命名的首屆「內莉·薩克斯獎」,該獎由德國多特蒙德設立,每兩年頒發一次。此後,多特蒙德市又委託作曲家瓦爾特·施特芬斯根據她的劇作《艾利》譜寫歌劇,並於1967年首演。1966年,她與以色列作家阿格農共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在發言中指出,阿格農代表的是以色列,而她則代表猶太民族的悲劇,並朗誦了自己的詩作《在逃亡中》。[3]
Remove ads
主要作品
- 著有《在死亡的寓所中》、《星晨黯淡》、《逃亡與變遷》、《無人再知曉》、《進入無塵之境》、《死亡依然在慶生》、《熾熱的謎語》、《尋找生者》等詩集。
- 創作詩劇《艾利》。
作品在台灣的出版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薩克斯》,九五出版,1981年。
參考資料
-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
- 諾貝爾官方網站內莉·薩克斯自傳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