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英語:Samuel Josef Agnon,希伯來語:שמואל יוסף עגנון,1888年8月8日—1970年2月17日),以色列作家、文學家與詩人,196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作品涉及傳統的猶太人生活和語言與現代世界之間的衝突。他們還試圖重新奪回歐洲逐漸消失的傳統。在更廣泛的背景下,他還為拓寬敘述者在文學中的角色的特徵概念做出了貢獻。阿格農具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混合了現代希伯來語和拉比希伯來語。[1]
Remove ads
生平
施穆埃爾·約瑟夫·哈萊維·恰茨克斯於1888年出生於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的布恰奇。其出生日期在希伯來曆上為5648年阿夫月18日(公曆7月26日),但他始終聲稱自己是在「阿夫月九日」出生的,這一天是聖殿被毀日。
阿格農的父親沙洛姆·莫代凱·哈萊維雖受過拉比任命,但實際從事毛皮貿易,並與哈西德派猶太教保持着廣泛聯繫。他母親一方則與反對哈西德派的「密斯納格丁」派別相連。
阿格農未曾進入正規學校,而是由父母在家教育。他既研讀傳統猶太典籍,也接觸啟蒙運動的著作,並學習標準德語。八歲時,他開始用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寫作;十五歲時發表了第一首詩——一首描寫卡巴拉學者約瑟夫·德拉·雷納的意第緒語詩。此後,他持續以希伯來語和意第緒語發表詩歌與小說,作品發表於加利西亞的出版物上。[2]
1908年,他移居奧斯曼帝國治下的雅法。同年,他的第一篇在那裡發表的作品《錮女》(Agunot)刊登在文學雜誌《Ha`omer》上。他由此取筆名「阿格農」,並在1924年將其正式作為姓氏。1910年,《錮女》被譯為德語。1912年,在猶太作家優素福·海姆·布倫納的鼓勵下,他發表了中篇小說《願把斜坡變平原》(Vehaya Ha'akov Lemishor)。
1912年,阿格農前往德意志帝國,在那裡結識了埃絲特·馬克思。[3]二人於1920年結婚,育有兩子女。在德國期間,他先後居住於柏林與巴特洪堡。商人兼出版人薩爾曼·紹肯成為他的文學資助者,使其擺脫了經濟困境。從1931年起,他的作品由紹肯出版社出版,其短篇小說也定期刊登在紹肯家族所擁有的國土報上。他在德國繼續創作短篇小說,並與馬丁·布伯合作編纂哈西德故事選集。他的早期多部著作由布伯主持的柏林「猶太出版社」出版。
對德國同化的世俗猶太知識分子而言(如布伯與弗蘭茨·羅森茨維格),阿格農被視為猶太傳統的「正宗遺存」,一位深諳經典的宗教作家。格爾肖姆·肖勒姆甚至稱他為「猶太人的猶太人」。
1924年,阿格農的住宅發生火災,他的手稿與珍貴藏書幾乎全部毀於一旦。這一創傷性經歷在其後的一些小說中偶爾有所反映。同年晚些時候,阿格農重返巴勒斯坦,與家人定居在耶路撒冷的塔爾皮奧特。1929年,在反猶騷亂期間,他的私人圖書館再次被毀。[4]1931年,他的小說《迎親》(Hakhnasat Kalla)出版並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讚譽,由此奠定了他在現代希伯來文學中的地位。1935年,他發表了中篇小說《一個簡單的故事》(Sippur Pashut),背景設定在19世紀末的布恰奇。1945年,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昨日重現》(Tmol Shilshom),以20世紀初的巴勒斯坦為舞台,正式問世。[5]
Remove ads
文學生涯
阿格農的作品長期以來一直是許多希伯來語文學研究的重點對象。許多希伯來文學領域的重要學者曾撰寫專著與論文探討其作品。阿格農描寫猶太人的生活,但其筆觸與視角獨樹一幟。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致辭中,阿格農曾說:「有人在我的書中看到了那些我甚至從未聽說過的作家的影響;也有人看出了那些我聽過名字卻從未讀過其作品的詩人的影響。」他進一步強調自己最主要的靈感源泉是聖經中的故事。
此外,阿格農也承認受到德國語言與文化,以及更廣泛的歐洲文學的影響——這些作品大多是他通過德文譯本閱讀的。2010年,由以色列和德國學者合作、部分由希勒爾·魏斯編輯的論文集《阿格農與德國:德意志世界在S.Y.阿格農作品中的存在》出版,專門探討這一主題。正在興起的現代希伯來文學同樣對他產生了影響,尤其是他的友人約瑟夫·德拉·雷納的創作。在德國期間,阿格農還曾與著名希伯來語學者哈伊姆·納赫曼·比亞利克和阿哈德·哈阿姆有過交往。
他一生所途經的不同社區,在其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 加利西亞:體現在《迎親》《一座城市及其豐盈》《一個簡單的故事》《夜宿之客》等作品中。
- 德國:反映於〈費爾海姆〉、〈至此〉、〈兩城之間〉等短篇小說。
- 雅法:見於〈效忠誓言〉、《昨日重現》與〈沙丘〉。
- 耶路撒冷:如〈特希拉〉、《昨日重現》、〈伊多與伊南〉、《希拉》。
尼察·本-多夫曾分析阿格農在創作中對「暗示性」「自由聯想」與「夢境般的想象場景」的運用,並指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與念頭,往往成為其人物命運的決定性因素。[6]
阿格農的部分作品還被改編為戲劇,例如《迎親》《願把斜坡變平原》《醫生離婚記》。此外,基於阿格農寫給妻子的書信改編的劇作《親愛的埃斯特萊因》曾在耶路撒冷上演。
Remove ads
獲獎
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阿格農曾兩次獲得比亞利克文學獎,並兩度榮獲以色列獎。[7]
1966年,他因「以獨具特色的敘事藝術展現了猶太民族生活的主題」而獲頒諾貝爾文學獎。這一獎項由他與德國猶太裔作家內莉·薩克斯共同獲得。在頒獎典禮上,阿格農以希伯來語自我介紹道:「由於歷史性的災難——當年羅馬的提圖斯摧毀了耶路撒冷,以色列民族被迫流亡——我誕生在流亡中的一座城市。但我始終將自己視為生於耶路撒冷的人。」[8]
頒獎典禮恰逢猶太教的光明節,並且在安息日的周六舉行。阿格農因信仰虔誠,推遲了出席典禮的時間,直至當天夜晚完成了兩個重要的宗教儀式:結束安息日的哈夫達拉祈禱以及點燃光明節的燭台。
在晚年,阿格農的聲望極高。一次他向市政府抱怨住所附近的交通噪音妨礙寫作,市政府遂將該路段封閉,並豎立標牌,上面寫着:「禁止一切車輛通行,作家正在創作!」
去世與紀念

阿格農於1970年2月17日逝世於耶路撒冷。他的女兒埃穆娜·亞龍在其身後繼續整理並出版了他的作品。阿格農的個人檔案由家人捐贈給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他位於塔皮奧特的故居建於1931年,採用包豪斯風格建築,後來被改建紀念阿格農的博物館,其書房亦被完整保存,成為展示的重要部分。[9]阿格農的肖像、部分著作目錄及諾貝爾獲獎演講,曾印製在以色列第二套五十謝克爾紙幣上。[10]
在耶路撒冷的吉瓦特·奧拉尼姆社區,主幹道以「沙伊·阿格農大道」命名;在距他故居不遠的塔皮奧特區,還建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猶太會堂。烏克蘭布恰奇同樣為阿格農立下紀念。當地歷史博物館設有關於他的專題展覽,他的半身像被安放在故居對街廣場的基座上;其出生並度過少年時期的舊居則被保存並標註為紀念地,門前的街道亦用「阿格農街」命名。
此外,以色列還發展出一種名為「阿格農療法」的方法,藉助他的文學作品幫助老年人表達情感。[11]
Remove ads
榮譽
- 1966年諾貝爾文學獎
- 曾獲威希修獎金,兩獲比爾里克獎,兩獲以色列獎。
作品
- 《婚禮的華蓋》
- 《一個簡單的故事》
- 《語古南伊和譯伊》
- 《訂婚記》
- 《願把斜坡變平原》
- 《大海深處》
- 徐進夫/譯,《當代以色列小說選》,台北市:台灣商務,1971年。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蘇羅可夫/艾格農》,台北市:九五文化,1981年。
- 《一個簡單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 《婚禮華蓋》,灕江出版社,1995年
參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