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冷戰 (1948-195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冷战 (1948-1953年)
Remove ads

冷戰(1948年-1953年)是指從1948年盟國管制理事會喪失能力到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時的冷戰時期。

事实速览 冷戰 (1948年-1953年), 日期 ...
Thumb
1953年世界陣營圖

這些年的世界領導人如下:

Remove ads

歐洲

柏林封鎖

Thumb
觀看C-54在滕珀爾霍夫機場降落的柏林人(1948年)

馬歇爾計劃實施後,西德引入了一種新貨幣,以取代貶值的德國國家馬克和1946年共產選舉損失,1948年6月,蘇聯切斷了通往柏林的地面道路。

在柏林封鎖當天,一名蘇聯代表告訴其它占領國:「我們警告你們和柏林人民,我們將實施經濟和行政制裁,柏林只流通蘇聯占領區的貨幣。」

此後,地面和水路交通被切斷,鐵路和駁船交通停止,蘇聯最初停止向非蘇聯占領的柏林地區平民提供食物。由於柏林位於蘇聯占領的德國境內,而其它占領國之前要經過蘇聯的同意才能進入柏林,因此為該市提供補給的唯一方法是有限的空中走廊。

到1948年2月,由於戰後大規模的軍事削減,美國軍隊已減少到552000人。非蘇聯柏林地區的軍事力量總計只有8973名美軍、7606名英軍和6100名法軍。包圍柏林的蘇聯地區的蘇聯軍隊共有150萬人。駐柏林的兩個團對蘇聯的進攻幾乎沒有抵抗力。蘇聯駐德國軍事管理局認為英國、法國和美國除了默許外別無選擇,因此慶祝了封鎖的開始。此後,美國、英國、法國和其他國家發起了大規模的食品、水和其他物資空中供應運動。蘇聯人嘲笑「美國人徒勞地試圖挽回面子,維持他們在柏林站不住腳的地位。」空運的成功最終導致蘇聯在1949年5月解除了封鎖。[1][2]

然而,蘇聯軍隊仍然能夠毫不費力地征服西歐。1948年9月,美國軍事情報專家估計,蘇聯在德國占領區和波蘭共有約48.5萬名士兵,在歐洲共有約178.5萬名士兵。與此同時,1948年的美軍人數約為14萬人。[3]

Remove ads

蘇南衝突

南斯拉夫領導人約瑟普·布羅茲·鐵托與蘇聯在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後,鐵托與斯大林發生分裂,隨後南斯拉夫於1948年6月被驅逐出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蘇聯在貝爾格萊德發動的政變失敗。蘇聯和南斯拉夫的分裂在歐洲產生了兩支獨立的共產主義力量。東方集團開始了一場反對「鐵托主義」的激烈運動,描述了西方和南斯拉夫在世界各地發動代理人戰爭使共產主義政權更迭,決裂導致了包括東德在內的許多主要黨幹部受到迫害。[4]

1954年和1975年,由於西方和南斯拉夫之間的關係緩和,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分裂並解散。[5]

北約

Thumb
北約東方集團

1949年,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丹麥、葡萄牙、挪威、比利時、冰島、盧森堡、意大利和荷蘭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這是美國170年來第一個歐洲聯盟。西德、西班牙、希臘和土耳其後來加入了這一聯盟。東方集團對西方集團進行了報復:1949年蘇聯實驗了第一個原子彈;1950年2月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同盟條約;1955年,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蘇聯、阿爾巴尼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蘭建立了這一軍事聯盟。

NSC 68

美國迅速採取行動,升級和擴大「圍堵」。在1950年的一份NSC 68秘密文件中,他們提議加強聯盟體系,將國防開支提高兩倍,並開展精心策劃的政治宣傳活動,說服美國公眾打贏代價高昂的冷戰。杜魯門下令研製氫彈。1950年初,美國首次努力反對越南的共產黨勢力;計劃組建一支西德軍隊,並準備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以保證美國在那裡的長期駐軍。

歐洲以外的地區

冷戰發生在世界各地,但與歐洲發生的時間有所不同。

非洲發生了非殖民化運動,並在20世紀50年代基本完成。在拉丁美洲,美蘇之間第一次重大對抗發生在1954年的危地馬拉。1960年,當古巴新政府轉向蘇聯尋求支持時,古巴成為蘇聯支持的反美力量中心。

國共內戰

1945年日本投降後,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爆發了第二次國共內戰。蘇聯於1945年與中國國民黨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並否認支持中國共產黨。結果中國共產黨最終以優越的軍事戰術獲勝。儘管國民黨在人數和武器方面具有優勢,最初控制的領土和人口比對手大得多,並得到了相當多的國際支持,但在與日本的長期戰爭和內部衝突消耗。此外,中國共產黨能夠填補蘇聯軍隊撤出東北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從而獲得了中國的主要工業基地。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中國北方和東北與國民黨作戰,到1949年底,中國大陸幾乎全部被中國共產黨占領。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60萬國民黨軍隊和200萬難民,主要來自政府和商界,從大陸逃到台灣島。1949年12月,蔣介石宣布台北為中華民國(ROC)的臨時首都,並繼續宣稱中華民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

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敵對行動在整個冷戰期間持續存在。儘管美國拒絕協助幫助國民黨「收復大陸」,但美國繼續支持中華民國,以防止台灣被中國占領。在西方集團的支持下(大多數西方國家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保留了在聯合國的席位,直到1971年。

Remove ads

茉莉芬事件

茉莉芬事件於1948年9月18日在東爪哇省馬迪翁市發生,叛亂由人民民主陣線(FDR)發起,該陣線團結了印度尼西亞所有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團體。這場叛亂在其領導人被印度尼西亞國民軍逮捕並處決3個月後結束。

這場起義始於阿米爾·謝里夫丁內閣的垮台,原因是簽署了有利於荷蘭的《倫維爾協議》,最終被第一屆哈達內閣所取代。這導致阿米爾·謝里夫丁宣布反對哈達內閣政府,並宣布成立人民民主陣線。

在此之前,在1948年8月13日至14日的印尼共產黨政治局會議上,印尼共產黨人物慕梭提出了一個名為「Jalan Baru」的政治概念。他還希望成立一個印度尼西亞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由共產主義者、印度尼西亞工黨和社會黨組成。

1948年9月18日,印尼共產黨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亞蘇維埃共和國。此外,共產黨還在帕提發動叛亂,綁架了被認為反對共產黨的團體成員。

對這場運動的鎮壓行動開始了,行動由阿卜杜爾·哈里斯·納蘇蒂安領導。印度尼西亞政府還向第一軍事行動運動申請了蘇迪曼司令,蘇迪曼將軍命令加托·蘇布羅托上校和桑戈諾上校動員軍隊和警察鎮壓叛亂。

1948年9月30日,馬迪翁被印度尼西亞國民軍占領。慕梭在蘇莫羅托逃跑時被槍殺,阿米爾·謝里夫丁中爪哇省被捕後被處決。1948年12月初,茉莉芬事件最後以印尼政府成功鎮壓宣布結束。

Remove ads

朝鮮戰爭

Thumb
杜魯門總統簽署了一項公告,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開始參與朝鮮戰爭

1950年初,美國首次承諾與日本簽訂和平條約,以保證美國在日本長期駐軍。一些觀察家(包括喬治·凱南)認為,和平條約導致蘇聯於1950年6月25日批准了一項朝鮮入侵韓國的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朝鮮半島沿北緯38度線被分為蘇聯和美國占領區,蘇聯在朝鮮建立了共產主義政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在聯合國監督的選舉後,韓國民選政府上台。

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入侵韓國。由於擔心金日成獨裁統治下的朝鮮可能威脅到日本並助長亞洲的其它共產主義運動,杜魯門派遣美軍並獲得聯合國的幫助來對抗朝鮮入侵。蘇聯抵制聯合國安理會,同時抗議安理會未能讓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因此沒有否決安理會批准聯合國反對朝鮮入侵的行動。來自韓國、美國、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菲律賓、荷蘭、比利時、新西蘭和其他國家的聯合國軍聯合起來阻止了朝鮮入侵。在中國協助朝鮮後,戰線最後沿新三八線穩定下來。

1953年7月,斯大林去世後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斯大林一直堅持要求朝鮮繼續戰鬥。在朝鮮,金日成建立了一個高度集權和殘酷的獨裁政權,賦予自己無限權力,並產生了強大的個人崇拜

氫彈

1952年11月,美國首次試驗了氫彈,1953年8月,蘇聯首次試驗了核彈,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而不是核裂變,並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部署。

文化

Thumb
臥倒並掩護

對核戰爭的恐懼促使美國聯邦政府民事防護部門製作了公共安全電影,展示了保護自身免受蘇聯核攻擊的方法。1951年的兒童電影《臥倒並掩護》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喬治·奧威爾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於1949年出版。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想象中的未來世界生活,在這個世界裡,極權政府已經達到了可怕的權力和控制水平。在《一九八四》,奧威爾挖掘了未來幾十年內困擾西方國家的反共情緒。在冷戰的背景下,他的描述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蘇聯共產主義。1945年出版的著名極權統治寓言《動物莊園》引發了類似的反共情緒。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