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華沙條約組織

國際軍事聯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华沙条约组织
Remove ads

華沙公約組織(俄語: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亦稱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組織華約,正式名稱為《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TFCMA),是蘇聯中東歐七個社會主義國家於1955年5月在波蘭華沙簽署的集體安全條約所建立的軍事聯盟。「華沙條約」一詞通常指條約本身及其軍事聯盟,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是東方集團國家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的軍事補充。[1][2][3][4][5]

事实速览 簡稱, 命名緣由 ...

在蘇聯的領導下,華沙條約組織作為軍事聯盟制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西方集團而建立。兩個組織之間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對抗;東西方陣營的衝突在意識形態的基礎上通過代理人戰爭進行。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都積極擴大軍事力量,並將結盟的國家納入各自的集團。華沙條約組織最大的軍事行動是1968年8月華沙條約組織入侵其成員國之一捷克斯洛伐克。除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外,所有成員國都參與了入侵,入侵導致阿爾巴尼亞退出華約。隨着1989年革命在東方集團的發展,華約開始瓦解,首先是波蘭的團結工聯運動,以及1989年波蘭議會選舉的成功和1989年8月的泛歐野餐[6][7][8][9]

1990年兩德統一後,東德退出了華約組織。1991年2月25日,在匈牙利舉行的一次會議上,剩餘六個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發表聯合聲明,華約將不復存在。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大多數後蘇聯國家不久後成立了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接下來的20年裡,一些華沙條約組織前成員國都加入了北約(東德通過與西德統一加入北約;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共和國作為兩個獨立國家分別加入北約),波羅的海國家也加入了北約。

Remove ads

歷史

開端

Thumb
波蘭華沙總統府,1955年5月14日華沙條約組織在此成立
Thumb
制定和簽署《公約》的會議

在華沙條約組織成立之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擔心西德重新軍事化,試圖與東德和波蘭簽訂安全條約,而且強烈抗議西德的重新軍事化。[10]華沙條約組織是西德重新武裝英語West German rearmament的結果。蘇聯和許多歐洲領導人一樣,擔心德國再次成為軍事強國和直接威脅。德國軍國主義英語German militarism的後果仍然是蘇聯和東歐的新鮮記憶。由於到1955年,蘇聯已經對東歐衛星國擁有控制權和駐軍,該協議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多餘的」,由於其構思倉促,北約官員將其稱為「紙板城堡」。[11][12][13][14]

Thumb
由於蘇阿決裂,阿爾巴尼亞於1961年停止支持華沙條約組織,並於1968年正式退出

1954年,蘇聯擔心德國軍國主義在西德死灰復燃,曾建議加入北約,但遭到美國的拒絕。[15][16][17]

1954年柏林會議時,蘇聯提出加入北約。蘇聯外交部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提議在盟國管制理事會退出和德國保持中立的條件下,讓德國統一併選舉出德國政府,但均被外交部長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美國)、安東尼·艾登(英國)和喬治·皮杜爾(法國)拒絕。1952年3月20日,在英國、法國和美國堅持認為統一的德國不應該是中立的,應該自由加入歐洲防務共同體(EDC)並重新武裝之後,關於德國統一問題的談判結束了。詹姆斯·鄧恩(美國)在巴黎會見了艾登、康拉德·阿登納(西德)和羅伯特·舒曼(法國),他申明「目標應該是避免與蘇聯討論,並向歐洲防務共同體施壓」。據約翰·加迪斯稱,「西方各國幾乎沒有興趣探索蘇聯的這一提議」,而歷史學家羅爾夫·施泰因格則斷言,「中立化意味着蘇維埃化」的信念,指的是蘇聯對芬蘭的政策,即芬蘭化,是拒絕蘇聯提議的主要因素。阿登納還擔心德國統一可能會導致基民盟在西德聯邦議院的領導地位。[18][19][20]

莫洛托夫擔心歐洲民主同盟將來會針對蘇聯,並「試圖防止形成針對其它歐洲國家的歐洲國家集團」,提出了一項「向所有歐洲國家開放,不考慮其社會制度」的歐洲集體安全總條約,該條約將包括統一的德國(從而淘汰歐洲民主同盟)。[21]

一個月後,擬議的《歐洲條約》不僅被歐洲防務共同體的支持者拒絕,也被反對者(如法國戴高樂主義領袖加斯東·帕萊夫斯基)拒絕,他們認為該條約「目前的形式是不可接受的,因為它將美國排除在歐洲集體安全體系之外」。蘇聯隨後決定向美國、英國和法國政府提出新的建議,接受美國參與擬議的《歐洲總協定》。由於反對蘇聯提議的另一個論點是,西方列強認為該提議「針對北大西洋公約及其清算」,蘇聯決定宣布他們「準備與其他利益相關方共同審查蘇聯參與北大西洋集團的問題」,並規定「美國加入《歐洲總協定》不應以三個西方大國同意蘇聯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為條件」。不久之後,蘇聯的所有提議,包括加入北約的請求,都被英國、美國和法國拒絕。英國將軍黑斯廷斯·伊斯梅北約擴張的堅定支持者,他反對蘇聯1954年提出的加入北約的請求,稱「蘇聯加入北約的要求就像一個要求加入警察部隊的頑固不化的竊賊」。[22][23][24]

1954年4月,阿登納首次訪問美國,會見了理查德·尼克松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約翰·福斯特·杜勒斯。EDC的批准被推遲,但美國代表向阿登納明確表示,EDC必須成為北約的一部分。

由於曾經被納粹德國侵略,法國也擔心德國重新武裝。1954年8月30日,法國議會否決了EDC使其失敗,並阻礙了美國對歐洲政策的一個主要目標:將西德與西方陣營在軍事上聯繫起來。美國國務院開始制定替代方案:西德將被邀請加入北約,或者在法國阻撓的情況下,將實施規避法國否決權的策略,以使德國重新武裝。[25][26][27]

Thumb
一輛典型的蘇聯軍用吉普車UAZ-469,被華沙條約組織的大多數國家使用

1954年10月23日,西德最終決定加入北約。1955年5月9日西德加入北約時,挪威外交部長哈爾瓦爾德·蘭格稱「我們大陸歷史上的一個決定性轉折點」。1954年11月,蘇聯要求籤訂一項新的《歐洲安全條約》,以便最後一次嘗試不使西德重新軍事化,但沒有成功。[28]

1955年5月14日,蘇聯和其它七個東歐國家「重申他們希望建立一個基於所有歐洲國家參與的歐洲集體安全體系,無論其社會和政治制度如何」,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以回應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加入北約,宣布:「重新軍事化的西德和後者融入北大西洋集團增加了另一場戰爭的危險,並對和平國家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和平的歐洲國家必須採取必要措施維護其安全」。[29][30]

華約的創始成員國之一東德被蘇聯允許重新武裝,並成立了國家人民軍作為東德的武裝力量,以對抗西德的重新武裝。[31]

蘇聯專注於自己的戰後重建,奪取和轉讓了德國的大部分工業廠房,並利用蘇聯主導的合資企業向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索取戰爭賠償。它還制定了有意有利於該國的貿易安排。蘇聯控制着東歐衛星國,他們聽從克里姆林宮的命令。歷史學家馬克·克萊默總結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個十年裡,東歐向蘇聯的資源淨流出約為150億至200億美元,大致相當於美國根據馬歇爾計劃向西歐提供的援助總額。」[32]

1956年11月,蘇聯軍隊入侵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匈牙利,鎮壓了匈牙利革命。此後,蘇聯與波蘭、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簽訂了為期20年的雙邊條約,確保蘇聯軍隊部署在這些國家。[33][34]

Remove ads

成員國

Thumb
1987年5月,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的七名代表在東柏林舉行會議。從左至右:古斯塔夫·胡薩克(捷克斯洛伐克)、托多爾·日夫科夫(保加利亞)、埃里希·昂納克(東德)、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蘇聯)、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沃伊切赫·雅魯澤爾斯基(波蘭)和阿諾斯·卡達爾(匈牙利)

條約的創始簽署國包括:

  •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華沙條約組織除蘇聯以外唯一一個獨立的成員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擺脫了蘇聯衛星國的地位。)

觀察員國

 蒙古:1963年7月,蒙古人民共和國根據條約第9條要求加入華約。由於中蘇交惡,蒙古仍處於觀察員地位。在第一次蘇聯倡議被中,羅馬尼亞阻止了蒙古加入華沙條約組織。蘇聯於1966年同意在蒙古駐軍。[40][41][42][43]

最初,中國朝鮮北越擁有華約觀察員地位,但中國於1961年因蘇阿決裂而退出,中國支持阿爾巴尼亞對抗蘇聯,是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交惡的體現。[44][45]

冷戰期間的華約

Thumb
1968年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期間,布拉格街頭的蘇聯坦克標有白色十字架,和捷克斯洛伐克坦克做區分

冷戰期間,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從未在歐洲直發生直接衝突;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的盟友在歐洲實施了旨在相互遏制的戰略政策,同時在更廣泛的冷戰國際舞台中努力爭取更大的影響力。包括支持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豬灣入侵骯髒戰爭柬越戰爭等。[46][47]

冷戰期間,華約做好了與北約對抗的準備。1956年後,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削減了蘇聯陸軍,建立了戰略火箭部隊,強調了軍隊的核能力。1957年,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因為反對削減陸軍而被從政治局免職。蘇聯和華約部隊在入侵演習中反覆演練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如1964年捷克的計劃,法國里昂將在入侵的第九天被占領,以及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儘管如此,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軍隊擁有的戰區級核武器太少,無法滿足戰爭計劃的要求。總參謀部堅持入侵西歐的計劃,直到蘇聯解體後,研究人員才獲得了東歐集團的文件,才公開了蘇聯大規模入侵西歐的計劃。[48][49][50]

Thumb
1981年阿姆斯特丹抗議北約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核軍備競賽

1956年,在伊姆雷·納吉政府宣布匈牙利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後,蘇聯軍隊入侵該國並推翻了政府。蘇聯軍隊鎮壓了全國性的起義,導致約2500名匈牙利公民死亡。[51][52]

華約成員國唯一的聯合行動是1968年8月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除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外,所有成員國都參與了入侵。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只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支持。阿爾巴尼亞在華約入侵一個月後退出華約。[53][54]

1985年4月,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在華沙舉行會議,將聯盟延長了三十年。[55]

Remove ads

冷戰的結束

Thumb
1989年,泛歐野餐會在匈牙利-奧地利邊境舉行

1989年革命推翻了華沙條約國家的成員國。1989年8月的泛歐野餐是華沙條約組織結束的開始。這一事件可以追溯到奧托·馮·哈布斯堡的一個想法,導致東德公民大規模流亡,媒體報道的東歐民眾感到統治者的權力喪失,鐵幕完全倒塌。儘管萊赫·瓦文薩領導下的波蘭新團結政府最初向蘇聯保證,它將繼續留在華約中,但這打破了東歐的束縛,東歐在軍事上無法再被《華沙條約組織》團結在一起。1987年蘇聯經濟改革使獨立的國家政治可行,暴露了蘇聯式計劃經濟模式的缺點和失敗,並導致1991年蘇聯解體。從1989年到1991年,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東德、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蘇聯的共產黨政府被推翻。[56][57][58][59][60]

隨着冷戰的結束,幾個華沙條約組織國家(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參加了美國領導的海灣戰爭中解放科威特的軍事行動。

1991年2月25日,華沙條約組織在匈牙利舉行的剩餘條約國家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會議上宣布解散。1991年7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在布拉格正式終止了1955年華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組織,從而在與蘇聯建立了36年的軍事聯盟後廢除了華沙條約。1991年12月26日,蘇聯正式解體。[61][62]

Remove ads

華沙條約組織武裝部隊歷任首長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司令
華約武裝部隊歷任總參謀長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大將
  • 1962年-1965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8年-1976年:謝·馬·什傑緬科大將
  • 1976年-1989年:阿納托利·伊萬諾維奇·格里布科夫大將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爾·尼古拉耶維奇·洛博夫大將
歷任駐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達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萬洛維奇·崔可夫蘇聯元帥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蘇聯元帥
  • 1957年-1960年:馬特維·瓦西里耶維奇·扎哈羅夫蘇聯元帥
  • 1960年-1961年8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萬·伊格納季耶維奇·雅庫鮑夫斯基蘇聯元帥
  • 1965年1月-1969年:帕維爾·康斯坦丁諾維奇·科舍沃伊蘇聯元帥
  • 1969年-1971年:維克托·格奧爾基耶維奇·庫利科夫大將
  • 1971年-1972年:謝苗·康斯坦丁諾維奇·庫爾科特金上將
  • 1972年7月-1980年:葉夫根尼·菲利波維奇·伊萬諾夫斯基大將
  • 1980年-:米哈伊爾·米特羅法諾維奇·扎伊采夫大將
蘇聯北集群駐波蘭歷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諾維奇·羅科索夫斯基波蘭元帥
  • 1949年-1950年:庫茲馬·彼得羅維奇·特魯布尼科夫上將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拉濟耶夫斯基中將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諾夫中將
  • 1955年-1958年:庫茲馬·尼基托維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晉大將)
  • 1958年-1963年:格奧爾基·伊萬諾維奇·赫塔古羅夫上將
  • 1963年-1964年:謝爾蓋·斯捷潘諾維奇·馬里亞欣(1964年4月晉坦克上將)
  • 1964年:A·C·魯達科夫中將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諾夫上將
  • 1967年-1968年:伊萬·尼古拉耶維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晉上將)
  • 1968年-1973年:馬戈麥德·坦卡耶維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3年-1975年: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晉坦克上將)
  • 1975年-1978年:奧利格·菲多羅維奇·庫利舍夫(1976年10月晉上將)
  • 1978年2月-:尤里·費奧多羅維奇·扎魯金(1978年2月晉上將)
蘇聯中央集群歷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組建,駐奧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銷。1968年10月16日重新組建,駐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萬·斯捷潘洛維奇·科涅夫蘇聯元帥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維奇·庫拉索夫(1948年11月晉大將)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爾·彼得羅維奇·斯維里多夫中將
  • 1953年-1954年:謝爾蓋·謝苗諾維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晉大將)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謝·謝苗諾維奇·扎多夫大將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亞歷山大·米哈伊諾維奇·馬約羅夫(1969年2月晉上將)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謝夫(1972年11月晉上將)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謝苗諾維奇·蘇霍魯科夫(1977年4月晉上將)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費耶維奇·亞佐夫上將
蘇聯南集群歷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組建,駐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1947年撤銷。1956年據蘇匈兩國政府協定重新組建而成,駐紮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托爾布欣蘇聯元帥
  • 1947年:維亞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維奇·茨韋塔耶夫上將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爾·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將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將
  • 1961年-1962年:帕維爾·伊萬諾維奇·巴托夫大將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萬諾維奇·普羅瓦羅夫上將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萬諾夫(1970年4月晉上將)
  • 1975年-1979年4月:費多特·菲利波維奇·克里夫達(1976年2月晉上將)
  • 1979年4月-:B·N·西韋諾克上將
Remove ads

結構

 
 
 
 
 
 
 
 
政治協商委員會
 
 
 
 
 
 
 
 
 
 
 
 
 
 
 
 
 
 
 
 
 
 
 
 
 
 
 
 
 
 
 
 
 
 
 
 
 
 
 
 
 
 
常設委員會
 
 
 
 
 
 
 
 
 
聯合秘書處
 
 
 
 
 
 
 
 
 
 
 
 
 
 
 
 
 
 
 
 
 
 
 
 
 
 
 
 
 
 
 
 
 
 
 
 
 
 
 
 
 
 
 
 
 
 
裝備委員會
 
後勤委員會
 
 
 
 
 
 
 
 
 
 
 
 
 
 
 
 
 
 
 
 
 
 
 
 
 
 
 
 
 
 
 
 
 
 
 
 
 
 
 
 
 
國防部長委員會
 
 
 
 
 
 
 
 
 
 
外交部長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
 
 
 
 
 
 
 
 
 
 
 
 
 
 
 
 
 
 
 
 
 
 
 
 
 
 
 
 
 
 
 
 
 
 
 
 
 
 
 
 
 
 
軍事委員會
 
 
 
 
總參謀部
 
 
 
 
技術委員會
 
 
 
 
 
 
 
 
 
 
 
 
 
 
 
 
 
 
 
聯合武裝部隊
一體化部隊


  • 政治協商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各締約國黨的總書記或第一書記、國家元首、總理、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組成。負責協商和決定締約國的國防、政治、外交和經濟等重大問題。下設常設委員會(駐莫斯科),聯合秘書處(執行機構,設在莫斯科)。
  • 國防部長委員會:為華約的最高軍事機構。由締約國國防部長、華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等人組成。主要任務是研究共同的軍事政策及聯合武裝部隊的訓練、演習、組織建設等問題。
  • 外交部長委員會:負責協商各締約國的對外政策。
  • 聯合武裝部隊司令部:為華約的軍事指揮機構。負責對華約武裝部隊的領導、訓練、裝備和調動等。各締約國派一名將軍作為常駐代表,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任總司令,其他成員國的國防部長或副部長任副總司令。

華沙條約的組織政治協商委員會處理政治事務,條約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控制着指定的多國部隊,總部設在波蘭華沙。

Thumb
蘇聯元帥伊萬·科涅夫擔任該條約的第一任最高指揮官(1955-1960年),而陸軍將軍阿列克謝·安東諾夫擔任該條約第一任聯合參謀長(1955-1962年)

華沙條約組織是一個集體安全聯盟,但它與北約有很大不同。從法律上講,華沙條約組織的八個成員國承諾共同防禦任何受到攻擊的成員;條約簽署國之間的關係建立在相互不干涉成員國內政、尊重國家主權和政治獨立的基礎上。[64]

然而,該協議直接反映了蘇聯的威權主義蘇維埃帝國背景下對東方集團無可爭議的統治,而蘇聯帝國與美國對西方集團的統治是不可比擬的。華沙條約組織的所有指揮官都必須同時是蘇聯的高級軍官,並且任命的任期不明確:指揮和控制成員國所有軍隊的華沙條約組織統一武裝部隊最高指揮官也是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華沙條約組織聯合武裝部隊聯合參謀長也是蘇聯武裝部隊第一副總參謀長。相反,北約秘書長和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是固定任期的職位,由所有成員國的官員通過協商一致隨機輪流擔任。[65]

儘管美國對北約擁有領導權(主要是軍事和經濟霸權),但北約的所有決定都需要北大西洋理事會的一致共識,各國加入聯盟不受控制。在華沙條約組織中,決定最終由蘇聯獨自做出;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在加入該條約的談判中,以及在所做的決定中,都未能獲得同等的能力。

雖然華約名義上是一個「防禦性」聯盟,但該條約的主要職能是維護蘇聯對其東歐衛星國的控制權,該條約唯一的直接軍事行動是入侵其成員國捷克斯洛伐克,防止其脫離蘇聯控制。[66]

Remove ads

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

Thumb
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的華沙條約組織,顯示蘇聯及其衛星國(紅色)和兩個獨立的非蘇聯成員國: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粉紅色)

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1968年退出)是例外。阿爾巴尼亞於1968年正式退出該組織,以抗議其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繼續成為華沙條約組織的正式成員有其自身的原因,例如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認為華約可以保護自己免受入侵的威脅,這樣他就可以把自己推銷為民族主義者,以及有特權接觸北約同行,並在各種歐洲論壇上擁有席位,否則他就不會擁有這些席位(例如,羅馬尼亞和蘇聯領導的華沙條約組織其餘部分在制定《赫爾辛基協議》時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團體)。當安德烈·格列奇科接管華沙條約組織時,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實際上都脫離了該條約組織。20世紀60年代初,格雷奇科發起了旨在阻止羅馬尼亞教義異端傳播給其他條約成員的計劃。羅馬尼亞的領土防禦理論威脅到了《公約》的統一和凝聚力。沒有其他國家能像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那樣成功逃離華沙條約組織。例如,羅馬尼亞坦克部隊的主力是當地開發的型號。1963年,作為華沙條約組織演習的一部分,蘇聯軍隊最後一次部署到羅馬尼亞。1964年後,由於羅馬尼亞拒絕參加聯合條約演習,蘇聯軍隊被禁止返回羅馬尼亞。[67][68]

Thumb
1989年12月的羅馬尼亞TR-85坦克(羅馬尼亞的TR-85和TR-580坦克是華沙條約組織中唯一受到1990年《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限制的非蘇聯坦克)

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執政之前,羅馬尼亞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與華沙條約組織的其他國家不同。在某種程度上,它甚至比古巴(一個與蘇聯結盟的共產主義國家,不是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更獨立。羅馬尼亞政權基本上不受蘇聯政治影響,齊奧塞斯庫是唯一公開反對開放和改革的人。由於布加勒斯特和莫斯科之間有爭議的關係,西方不認為蘇聯對布加勒斯特所奉行的政策負責。該地區的其他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情況並非如此。1990年初,蘇聯外交部長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含蓄地證實了蘇聯對齊奧塞斯庫的羅馬尼亞缺乏影響力。當被問及在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不到兩周後訪問羅馬尼亞是否有意義時,謝瓦爾德納澤堅稱,只有親自前往羅馬尼亞,他才能想出如何「恢復蘇聯的影響力」。[69][70][71]

羅馬尼亞於1958年要求並獲得蘇聯軍隊完全撤出其領土。羅馬尼亞的獨立運動於1964年4月22日達到高潮,當時羅馬尼亞共產黨發表了一項宣言,宣布:「每個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都有主權……制定、選擇或改變社會主義建設的形式和方法。」「不存在『父』黨和『子』黨,不存在『上級』和『下級』黨,只有享有平等權利的共產黨和工人黨大家庭。」以及「沒有也不可能有獨特的模式和配方」。這相當於從莫斯科宣布政治和意識形態獨立。[72][73][74][75]

Thumb
羅馬尼亞IAR-93 Vultur並不是華沙條約組織非蘇聯成員設計和製造的唯一戰鬥機。另見捷克L-39信天翁噴氣式飛機

阿爾巴尼亞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後,羅馬尼亞仍然是唯一一個擁有獨立軍事理論的條約成員國,該理論否認蘇聯使用其武裝力量,並避免絕對依賴蘇聯的軍事裝備來源。羅馬尼亞是唯一一個在發生武裝襲擊時沒有義務對蘇聯進行軍事防禦的非蘇聯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是華沙條約組織中唯一沒有蘇聯軍隊駐紮在其領土上的成員國。1964年12月,羅馬尼亞成為華沙條約組織唯一一個所有蘇聯顧問,包括情報和安全部門的顧問都退出的成員國(阿爾巴尼亞除外,阿爾巴尼亞將在4年內完全退出條約組織)。羅馬尼亞不僅沒有參與與克格勃的聯合行動,而且還成立了「專門從事反克格勃反間諜活動的部門」。[76][77][78][79][80]

羅馬尼亞在中蘇交惡中保持中立。是全球事務中最具影響力的共產主義小國,這使羅馬尼亞被世界公認為共產主義世界的「第三勢力」。羅馬尼亞的獨立——20世紀60年代初通過擺脫蘇聯衛星國地位而實現——得到了莫斯科的容忍,因為羅馬尼亞沒有與鐵幕接壤——被社會主義國家包圍——也因為其執政黨不會放棄共產主義。[81][82][83][84]

儘管羅伯特·R·金和丹尼斯·德勒坦等歷史學家反對使用「獨立」一詞來描述羅馬尼亞與蘇聯的關係,而是支持「自治」,因為該國繼續是共產主義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並致力於社會主義,但這種方法無法解釋為什麼1963年7月羅馬尼亞阻止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華沙條約組織,為什麼1963年11月羅馬尼亞在其他與蘇聯結盟的國家棄權時投票贊成聯合國在拉丁美洲建立無核區的決議,或者為什麼1964年羅馬尼亞反對蘇聯對中國提出的「強有力的集體反擊」(這些都是1963-1964年期間的例子)。蘇聯的虛假信息試圖說服西方,齊奧塞斯庫的授權是與莫斯科勾結的偽裝。在某種程度上,這是有效的,因為一些歷史學家開始看到莫斯科在羅馬尼亞的每一項倡議背後都發揮了作用。例如,當羅馬尼亞成為唯一一個與以色列保持外交關係的東歐國家時,一些歷史學家推測這是莫斯科的突發奇想。然而,仔細檢查後,這一理論就失敗了。即使在冷戰期間,也有人認為羅馬尼亞的行動是在蘇聯的命令下進行的,但蘇聯對這些行動的憤怒是「令人信服的真實」。事實上,蘇聯有時只是公開與西方結盟,對抗羅馬尼亞人。[85][86][87][88][89]

Remove ads

戰略

華沙條約組織成立的原因是蘇聯防止中東歐成為西方陣營的勢力範圍,其政策也受到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原因的推動。蘇聯可以制定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並成為全球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者。由此產生的一個推論是,如果一個國家「違反」了勃列日涅夫主義中明確規定的核心社會主義思想,即脫離蘇聯勢力範圍,就有必要進行軍事干預。[90][91][92]

成員國

Thumb
華沙公約成員國冷戰時和北約對峙圖
更多信息 國家, 加入 ...
Remove ads

和北約的比較

兩個聯盟公佈的數據(1988-1989)[93]
北約估計 華約估計
類型 北約 華約 北約 華約
軍人 2,213,593 3,090,000 3,660,200 3,573,100
作戰飛機 3,977 8,250 7,130 7,876
全面打擊飛機 不適用 不適用 4,075 2,783
直升機 2,419 3,700 5,720 2,785
戰術導彈發射器 不適用 不適用 136 1,608
坦克 16,424 51,500 30,690 59,470
反坦克武器 18,240 44,200 18,070 11,465
裝甲步兵戰車 4,153 22,400 46,900 70,330
大砲 14,458 43,400 57,060 71,560
其他裝甲車 35,351 71,000
裝甲車發射橋 454 2,550
防空系統 10,309 24,400
潛艇 200 228
核動力潛艇 76 80
大型水面艦艇 499 102
航空母艦 15 2
配備巡航導彈的飛機搭載艦艇 274 23
兩棲戰艦 84 24

後華沙條約組織

Thumb
共產主義崩潰前後北約在中歐和東歐的擴張

1999年3月12日,捷克共和國、匈牙利和波蘭加入北約;保加利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和斯洛伐克於2004年3月加入;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於2009年4月1日加入。[94]

蘇聯的繼承國俄羅斯和其它一些後蘇聯國家於1992年加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CSTO),1996年加入上海五國,2001年烏茲別克斯坦加入後更名為上海合作組織(SCO)[95]

2005年11月,波蘭政府向國家記憶研究院公開了華約檔案,該研究所於2006年1月公布了約1300份解密文件,但波蘭政府保存了100份文件,等待其被軍事解密。最終,波蘭保存的100份文件中有30份被公布;70個仍然是秘密和未公布的。在公布的文件中,有華約的核戰爭計劃和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在所謂的北約首次打擊後,使用核武器對萊茵河以東的奧地利、丹麥、德國和荷蘭進行短暫而迅速的入侵和占領。[96][97]

更多信息 原華約成員國, 退出華約時間 ...

參見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