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劉秉忠

中国元朝政治家、儒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劉秉忠
Remove ads

劉秉忠(1216年—1274年9月20日),原名,任官後,賜名秉忠法名子聰仲晦,號藏春散人,祖籍金國瑞州(今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元朝政治家、儒學家,世祖忽必烈時曾任宰相文正,贈太傅常山王。是建立元帝國都城上都大都、元朝政治體制以及國號的設計者。

Thumb

生平

出身世家,懷才不遇

劉秉忠生於官宦之家,他祖籍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先祖曾仕於遼朝,金滅遼後,曾祖父改仕金朝,為金邢州節度副使,遂以邢州為籍。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蒙古大將木華黎略定邢州,設都元帥府,劉秉忠的父親劉潤也在蒙古政權的地方機構中擔任下級官吏。據史書記載,劉秉忠生來「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羈」。他生性聰明,學習刻苦,八歲入學,每日即記誦詩書數百言。按當時定例,凡在蒙古貴族領地為官的漢人,都必須以兒子爲質。因此劉秉忠十三歲時,曾為質於都元帥府,得以目賭官場風雲,觀察到蒙人習俗和從政之要略。劉秉忠十七歲時,為養親糊口,充任了邢臺節度使府的令史,每日伏於書案之前記錄抄寫,掌管文書。[1]

時逢亂世,劉侃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於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被武安山天寧寺虛照禪師招至該寺內為僧,授法名子聰

後雲遊天下,至雲中時,留居南堂寺。

遇見伯樂,受到重用

海雲禪師奉召,路至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便邀之同行,隨後推薦給尚未即位的忽必烈,成為其重要謀臣。時人更以他才能卓著,稱其「聰書記」,位列「邢州五傑」之首。

劉秉忠出仕後,他與姚樞等人,制定「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針,大舉招賢納士。如當時的大儒許衡王恂張易等人入仕,為當時仍為藩王忽必烈出謀劃策。

劉秉忠跟隨忽必烈曾於元憲宗三年(1253年)和元憲宗四年(1254年)兩次征伐大理,及元憲宗九年(1259年)征宋時,力勸忽必烈「王者之神武不殺」,故破城後未妄加屠戮一人。

元上都蒙古語稱為「兆奈曼蘇默」,意思是「有一百零八座廟的地方」,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五一牧場」範圍內。它座落在灤河上游(閃電河)的北岸,背靠南屏山(龍崗),南面是著名的金蓮川平原。[2]元憲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選址興建新城。劉秉忠看中了前述地點,即恆州東、灤水北之龍崗。於是遵循漢族傳統的城市佈局理論,兼顧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點進行設計。建造工程在董文炳賈居貞謝仲溫等人的具體指揮下,在工匠的共同努力下,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其間排水堵源,克服了重重困難。中統元年(1260年),稱開平府;中統四年(1263年),加號上都。[3]

元憲宗九年(1259年),蒙哥可汗在釣魚城之戰中病故,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帶着劉秉忠、姚樞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稱帝

輔治天下,功勛卓著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正式稱帝,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年號「中統」,意即「中原正統」。[4]並實行中原制度,建立中書省和宣撫司等機構。

至元元年(1264年),在翰林學士承旨王鶚的建議下,元世祖忽必烈詔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

至元元年(1264年),劉秉忠因燕京是遼金舊都,且形勢衝要,建議定都於燕,被忽必烈採納,改燕京為中都。劉秉忠便在金中都大興府東北,築宮城、建宗廟。至元八年(1271年),改名為大都。時人高度讚揚了劉秉忠營造大都的功勞,把他比作周朝召公:「相宅卜宮,兩都並雄,公於是時,周之召公」(《藏春集》徐世隆《祭太保劉公文》)。[5]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上書忽必烈,建議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將政權名為「大元」,同時他亦向忽必烈進言「治亂之道,繫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參照漢人法律,改善法度、革除弊政。

劉秉忠先後頒章服,舉朝儀,給俸祿,定官制,是元朝政治制度的設計者。

而他擔任中書令期間,他除先後參與設計上都、以及國都大都兩座城市的工程外,還與同鄉郭守敬一同訂定授時曆。而在他任太子太保期間,更在他出家的地方修建了「紫山書院」,同時在此收徒講學,不但傳授儒家經典,也教授自然科學,使紫山書院成為學習研究科學技術的基地。

Remove ads

無疾而終

至元五年(1268年),劉秉忠辭去中書省要職,以作仙人之遊。至元十一年(1274年)春,劉秉忠陪伴忽必烈回上都(開平),準備在開平附近南屏山築一草舍閒居。至元十一年八月十九日(1274年9月20日)夜,突然無疾端坐而終,正是佛敎所謂的坐化、圓寂。享年五十九歲。忽必烈聞訊,悲悼不已,對左右說:「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大都,以至元十一年十月三十日(1274年11月29日)葬斂營葬,一切所須皆出內帑。至元十二年(1275年)正月,追贈劉秉忠爲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元成宗時,贈官太師,改諡「文正」。元仁宗時,進封爲常山王。而劉秉忠所制定的憲法,一直爲元王朝所遵循,他成爲元朝歷史上的重要謀臣。[6][7]

成就

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易經》及邵氏經世書》,並且精通於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屬等,論天下事如指諸掌。

其著作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