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劇場效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劇場效應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網絡迷因。部分觀點稱,這個概念是由盧梭提出,概念是指十八世紀的巴黎就像一個大劇場,每個巴黎人既是觀眾,又是演員,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我異化。這一概念提出後,很多領域中都有涉及,並有不同的解釋[1]:259。

解釋
在營銷中
在推銷過程中,如果營銷員當眾進行產品演示,邊演示邊解說,能夠渲染情景氛圍,直接作用於潛在顧客的感性思維,讓顧客採取決策步驟。[3]:102–104
在教育中
劇場效應在中國教育中表現為同伴影響[4],意思是人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其同類或同伴的影響[5],反映為學生群體內部進行相互比較和參照[4]。這種效應對於中國教育的競爭白熱化和內捲化現象有較強解釋力,常被用於解釋中國教育的過度競爭現象[6]。目前,中國學生競相參與校外培訓就是典型的劇場效應[7][8]:41。這種效應在班級內更加明顯,班級或學校同伴影子教育參與率越高,學生個體參與影子教育的概率越大;同時,其在不同社會經濟地位及城鄉家庭之間影響程度不同,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中等或城市中的學生影響更大[4]。劇場效應的具體表現為:少數老師主動辦班為學生補課,沒有得到及時制止,使自己班級的學生成績超過其他班級,在系統內獲得獎勵和肯定,從而引發了示範作用,其他老師也相繼跟進,超額工作、加班補課被視為本分[1]:259–260。
劇場效應會形成惡性循環,對學校、社會以及家庭產生不良影響,會削弱學校育人功能,維持社會不平等代際傳遞,並且增加家庭經濟壓力[9]。其導致教育競爭進一步加劇,出現「雞娃」「海淀媽媽」等畸形教育產物,家長和學生之間在相互博弈後陷入囚徒困境,學生的學業負擔不斷加重,違背了教育本質和規律[4]。在競爭的過程中,每個人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結果可能導致集體受損[7]。
劇場效應形成的關鍵因素在於政府等管理者的失職[4][9]。當政府缺乏對校外補習市場的有力監管時,校外補習機構為了巨大收益,必然會進行泛濫和過度宣傳,以製造緊張的氛圍[9][10]。同時,目前中國基礎教育的服務質量沒有達到公眾的要求,以及中國現行教育系統的競爭性評價體系片面追求學校的升學率和學生的學業成績,都是劇場效應形成的主要原因[9]。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