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勞尼·莫爾貝里
芬兰电影导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勞尼·安特羅·「莫勒」·莫爾貝里(芬蘭語:Rauni Antero "Molle" Mollberg)(1929年4月15日生於海門林納 – 2007年10月11日卒於洛伊馬[1][2]),芬蘭學者、電影導演和電視導演。
童年與青年時期
莫爾貝里的父母是馬蒂·瓦爾德馬爾·莫爾貝里(Matti Valdemar Mollberg,1901–1972)和埃利娜(埃利)·威廉明娜·莫爾貝里(Elina (Elli) Vilhelmiina Mollberg,娘家姓阿霍寧(Ahonen),1900–1983)。莫爾貝里出身於平凡的家庭,父親是汽車司機,父母曾在多處房屋擔任管理員職務,莫爾貝里也參與其中幫忙。他原本有三個兄弟,但雙胞胎兄弟雷諾(Reino)在一歲時夭折。失去兄弟影響了莫爾貝里後來的創作,促使他將托伊沃·佩卡寧(Toivo Pekkanen)的著作《我的童年》(Lapsuuteni)改編為電視電影。他曾表示自己「用電影描繪着唯一主題,那就是歡樂與悲傷,生與死」。[3]
求學期間,莫爾貝里做過各種零工,例如曾在海門林納市政廳街(Raatihuoneenkatu)上的「薩圖林納」(Satulinna)電影院擔任引座員。從小就在各種場合表演的莫爾貝里,在商業學校期間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了在廣播中演出的機會。[4]
Remove ads
職業生涯
1945–1946年就讀商業學校後,莫爾貝里曾在五金店當實習生[5],但於1947年進入了芬蘭戲劇學校,[6]並於1950年畢業[1]。與莫爾貝里同期的學員包括尤西·尤爾卡(Jussi Jurkka)、米科·尼斯卡寧、蒂娜·林內(Tiina Rinne)和韋科·西尼薩洛(Veikko Sinisalo)等人。[7] 畢業後,莫爾貝里在約恩蘇市立劇院工作了一年,但和萊奧·約凱拉(Leo Jokela)以及萊奧·霍卡寧(Leo Hokkanen)一起被解僱了[8],原因是劇院劇目轉向了輕歌劇,而莫爾貝里不會演唱。[9]
莫爾貝里曾中途服兵役,之後開始在庫奧皮奧聯合劇院擔任演員兼導演[10],並在庫奧皮奧的戲劇界活躍了十二年。他遠離了庫奧皮奧的社交圈,約爾馬·薩維科(Jorma Savikko)在其莫爾貝里傳記中對此表示疑惑,是否因此導致《1965年戲劇世界》(Teatterin maailma 1965)對那段時期一無所知。他創立了「青年劇團」(Nuorisolinja),並因其為該劇團所做的出色工作於1957年獲得了首個「明娜雕像獎」。[11]
1958年,莫爾貝里被選為瀕臨解散的庫奧皮奧藝術家協會(Kuopion Taiteilijaseura)主席。[11] 該協會當時財政困難,之前從市政府獲得的補助微薄,但莫爾貝里從當地商界和各種組織籌集支持,使協會得以自立。「藝術日」(Taidepäivät)被改為「庫奧皮奧藝術周」(Kuopion taideviikko),並邀請了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參與。[12] 庫奧皮奧市於1962年授予他「庫奧皮奧獎學金」,1963年他再次獲得藝術家協會的「明娜雕像獎」。獎學金公告中寫道:「[莫爾貝里]擁有非凡的能力,能夠全身心投入工作,不知疲倦、毫無怨言地投身於他所承擔的任何事務。」[13]



莫爾貝里於1963年開始在芬蘭廣播公司擔任電視戲劇導演[1]。他很快成為芬蘭廣播公司第二頻道(TV2)戲劇部導演,並長期擔任該職位(1968–1986)。
莫爾貝里於1973年完成的首部長片電影《大地是首罪惡之歌》(Maa on syntinen laulu),改編自蒂莫·庫斯塔·穆卡的小說,獲得了評論界和觀眾的雙重成功。該片贏得了三項尤西獎(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導演)以及在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的特別獎。該片吸引了709664名影院觀眾,根據2003年的統計數據,它是芬蘭影史票房排名第11位的本土電影。[14]
莫爾貝里的第二部票房成功之作是1985年完成的《無名戰士》(Tuntematon sotilas),改編自韋伊諾·林納的同名小說。與埃德溫·萊內(Edvin Laine)在30年前完成的林納小說改編電影相比,莫爾貝里起用了更年輕和更不知名的演員。莫爾貝里版本的電影吸引了590271名影院觀眾[14]。
莫爾貝里在1978年至1988年間擔任藝術教授,並於1989年獲得藝術院士稱號。他獲得的榮譽還包括1980年的芬蘭獅子勳章以及五項尤西獎。[2]
勞尼·莫爾貝里在韋西拉赫蒂的科爾皮涅米(Korpiniemi)舊校舍擁有一套公寓兼電影工作室,自1960年代起一直使用至1997年。1997年,他在洛伊馬購買了奧里蘇奧(Orisuo)的舊小學作為住所和工作室,並在那裡居住直至去世前夕。[15][16]
莫爾貝里患白血病四年後,於2007年10月11日在洛伊馬健康中心因肺炎去世。[2]他被安葬在海門林納的阿赫韋尼斯托(Ahvenisto)公墓。[17]
Remove ads
戲劇導演埃拉·莫爾貝里(Eira Mollberg)是勞尼·莫爾貝里的女兒。她撰寫了一本關於父親的書《莫勒,我的父親》(2008年),書中暗示,這位殘忍的父親毀掉了妻子和兒子的心理健康。電影導演韋科·阿爾托寧(Veikko Aaltonen)曾長期與勞尼·莫爾貝里合作,擔任助理導演、編劇、剪輯師和錄音師。他於2021年完成了一部關於莫爾貝里的紀錄片《恐龍》(Dinosaurus)。阿爾托寧表示,莫爾貝里對待演員的方式,在他那個時代或許不足為奇,但若以2017年MeToo運動的標準來看,這些方式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曾參與電影《大地是首罪惡之歌》編劇的帕努·拉亞拉後來回憶,在拍攝過程中,馬和狗遭到毆打,演員也受到惡劣對待。許多在莫爾貝里電影中出演過的演員,例如在《無名戰士》中飾演維爾霍·科斯凱拉(Vilho Koskela)的里斯托·托里拉(Risto Tuorila),都曾講述過自己因此遭受的心理創傷。
電影《朋友們,同志們》(Ystävät, toverit)的另一位編劇、作家約尼·斯基夫特斯維克(Joni Skiftesvik)曾在其自傳體小說《白色豐田帶走了我的妻子》(Valkoinen Toyota vei vaimoni)中強烈批評身兼製片人、導演和編劇的莫爾貝里,指責他在電影製作階段「踐踏了他」。斯基夫特斯維克稱,部分獲得芬蘭電影基金會批准的劇本內容未被拍攝,整段整段的劇情被刪除,主題被改動,莫爾貝里還利用其製片人的權力,在未與編劇協商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個人主題強行塞入電影中。
儘管如此,莫爾貝里在同行和電影觀眾中仍然享有極高的聲譽。[18].
Remove ads
電影作品
- 大地是首罪惡之歌 (1973)
- 一個還不錯的男人 (1977)
- 米爾卡 (1980)
- 無名戰士 (1985)
- 朋友們,同志們 (1990)
- 天堂的孩子 (1994)
- 絕非兒戲 (1964)[1]
- 在羅伊尼拉家 (1965)
- 我的童年 (1967)
- 工廠陰影下 (1969)
- 戰爭隱士 (1972)
- 神聖瘋狂 (1975)
- 莫勒的失物招領:按鈴男孩 (1990)
- 青年時光 第1部:米科歸鄉 (1999)
- 青年時光 第2部:大人來訪 (1999)
- 青年時光 第3部:樹在行走 (2000)
- 青年時光 第4部:海庫萊寧的笑聲 (2001)
- 青年時光 第5部:科爾皮寧兄弟 (2002)
- 青年時光 第6部:旅程 (2004)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