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印度-太平洋語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印度-太平洋語系是由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於1971年提出的總語系,目前認為此說謬誤。其將新幾內亞美拉尼西亞巴布亞諸語言安達曼語系(或至少大安達曼語系)、塔斯馬尼亞諸語言結合到一起。格林伯格找到的同源詞後來成了範圍較小的跨新幾內亞語系證據。一般被認為是孤立語言庫孫達語(可能還包括其他未分類語言)也被包括進來。[1]:5692–56951971年的原始假設中並未包含「澳大利亞原住民語言」。

事实速览 印度-太平洋語系, 地理分佈 ...

假設

印度-太平洋語系假說將新幾內亞的非南島語言與新幾內亞東邊或西邊的特定語言結合起來,首先由格林伯格於1971年作出。支持者Merritt Ruhlen認為印度-太平洋語系是一個內部多樣性極大而十分古老的語系,甚至遠比反映6000年前的民族遷徙的南島語系古老。他注意到,新幾內亞至少4萬年前就已有現代人類居住,有一定冗餘的估計還要再加1到1.5萬年。[2]路易吉·路卡·卡瓦利-斯福扎則認為印度-太平洋語系是非常多相的語系,內含700種語言,可能老於4萬年。[3]

接受程度

格林伯格的假說基於對詞彙相似性的大致估計和形態相似性,尚未經過標準的比較法檢驗,也沒有對祖語的構擬。塔斯馬尼亞語言已經滅絕了,其證據如此稀少以至於許多歷史語言學家都認為它們不可分類。羅傑·布倫奇以該理由反駁印度-太平洋語系假說,注意到它「標榜純粹的語言學實踐...它方便地將一大片地區所有捲毛人群的非南島語言全放在一起。」他寫道,如果不談對巴布亞諸語言的更深入研究和史前史研究,印度-太平洋語系也是不可接受的,它「只存在於相信者的眼中」。[4]無我(2001)[5]如此回覆:

種族觀念仍被不加批判地用在語言分類上。晚至1971年,約瑟夫·格林伯格還試圖重彈「自孟加拉灣西邊的安達曼群島直到塔斯馬尼亞的大部分非南島語言都屬於一個單一的發生學語系」的老調。這個假說跟Finck1909年的「Sprachen der ozeanischen Neger」沒什麼不同,這個假說已經用了「印度-太平洋」的名字,其最終根植於體質人類學的「泛尼格利陀理論」。(參Skeat&Blagden 1906: 25–28)。 格林伯格為證實印度-太平洋語系舉出的語言證據沒有說服力,相似的詞彙和表面的類型學相似不能說明語言間存在親緣關係,況且這些還是基於使用者的身體素質。

自格林伯格的工作以來,新幾內亞語言主要由斯蒂芬·沃姆研究。沃姆提出的跨新幾內亞語系包含格林伯格印度-太平洋語系假說70%的語言,[2]不過其內部結構完全不同。沃姆還認為大安達曼語系、西巴布亞語系(不屬於跨新幾內亞)和帝汶的特定語言間的詞彙相似性「相當地引人注目,近乎同形[...]例子也不算少」,但認為是底層的影響,而不是語言間直接的聯繫。[6]

Pawley (2008)發現除塔斯馬尼亞和安達曼語以外的所有印度-太平洋分支都包含跨新幾內亞語系的語言,這可以解釋比格林伯格提供的更堅實的同源詞。但是因為這些跨新幾內亞語言混合了其他語系的語言,連接起各個分支的同源詞並不支持格林伯格「所有巴布亞語言都有親緣關係」的論斷。[7]

Remove ads

詞彙比較

下表比較了不同「印度-太平洋語系」語言和祖語的基礎詞彙.

更多信息 詞義, 庫孫達語[8] ...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