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發達社會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發達社會主義(俄語:развитой социализм),又稱現實社會主義[1](реальный социализм),是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國家在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時期流行的意識形態術語,以指稱代該時期各國共產黨所推行的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2]。主要提出者是米哈伊爾·蘇斯洛夫。
定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真實的社會主義」或「現實社會主義」一詞逐漸成為東歐集團國家描述自身政治經濟制度及其社會模式的主要委婉語。法律上通常被稱為「(民主)人民共和國」的這些國家由共產黨所統治,其中一些國家實行專制統治,並且採用計劃經濟模式和宣傳社會主義和/或共產主義作為其意識形態。 引入「真實的(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社會主義」一詞是為了解釋所傳播的意識形態框架與這些國家社會面臨的政治和經濟現實之間的明顯差距[3][4][5]。 正如美國共產黨活動家歐文·西爾弗(Irwin Silber)在 1994 年所說的那樣:
「現實社會主義」一詞(儘管有引號)並不是一種諷刺。事實上, 雖然顯然含有隱含的諷刺意味,但是該短語本身是由蘇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創造的,並且被蘇聯共產黨及其支持者廣泛使用,用於與那些提出與蘇聯發展的制度顯著不同的社會主義模式的人進行論戰。它的要點是, 蘇聯模式的各種替代方案只存在於其擁護者的頭腦中,而「真正的社會主義」存在於現實世界中[6]。
Remove ads
起源
1967年,在紀念十月革命五十周年時,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首次表示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
1971年,在蘇共二十四大上,肯定了「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結論。
1977年,蘇聯把「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這一説法寫入憲法當中。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
1983年,蘇聯領導人尤里·安德羅波夫宣稱:「蘇聯正處於『完善發達社會主義的這一漫長歷史階段的起點』。」
1985年,「蘇聯已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這一説法從理論刊物中逐漸消失。
基本特點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發達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提出者米哈伊爾·蘇斯洛夫將「發達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十條:
- 利用科技革命最新成就,保證生產力高度發展;
- 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和集體農莊合作社;
- 不斷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福利;
- 完善按勞分配原則;
- 加強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鞏固勞動階層的聯盟;
- 在民族平等和共產主義共同理想的基礎上,發展各民族的思想政治、經濟、文化;
- 把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轉變為共產主義的全民國家;
- 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和政治覺悟,形成科學的馬列主義世界觀;
- 加強共產主義兄弟國家的合作;
- 加強黨對社會生活一切領域的領導。
在中蘇論戰中所起的作用
真實的社會主義一詞的另一個方面與中蘇論戰和蘇聯及其衛星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及毛澤東主義的追隨者之間的其他意識型態分歧有關。受中國所啟發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世界範圍內迅速發展,成為蘇聯思想的「激進左翼」替代品,它聲稱蘇聯不再是社會主義國家,而且背叛了革命。為了反駁修正主義的這一主張,蘇聯人將他們的版本稱為「真實的社會主義」,暗示他們認為其他社會主義模式是不現實的[9]。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