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臺中縣
中華民國曾經存在的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臺中縣為中華民國已廢止的行政區,位於中臺灣的臺中都會區內,以人口計曾為台灣第三大縣,下轄3市5鎮13鄉,縣政府設於豐原市。2009年6月23日,行政院核准「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於2010年12月25日升格臺中市。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11月27日) |
Remove ads
地理
臺中縣位於臺灣中部,北與苗栗縣、新竹縣接壤、南臨彰化縣、南投縣、東方與宜蘭縣、花蓮縣相鄰,西臨台灣海峽,中央包圍著原臺中市。
臺中縣東半部為雪山山脈南端,為大甲溪流域上游;中央包括臺中市為台中盆地,盆地以西為縱向的大肚台地,俗稱大肚山;大肚山以西則為沿海的平原。
境內河川主要皆由東向西,流入台灣海峽。主要河川由北而南有:
歷史
早期為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宰族、洪雅族等台灣平埔族群和泰雅族部落定居於此。17世紀,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成立大肚王國。[1][2]
明鄭時期,鄭經繼位之後,隸屬天興州。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次年設台灣府,將天興州改為諸羅縣(今嘉義至基隆)。雍正元年間,設立彰化縣(今雲林至臺中)。1887年,台灣建省之後改為台灣縣。
日治時期,1895年8月改為台灣民政支部。1896年台中縣設立(今之臺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1901年改縣為廳。1920年,改為臺中州;下設台中、彰化兩市及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設州廳,郡市設郡市役所,街庄設街庄役場,分層辦理地方事務。
1945年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設臺中縣,縣治設於員林,原轄台中、彰化兩市,改為省轄市,大屯等十一郡改設區署,街庄改設鄉鎮,並將南屯、西屯、北屯三鄉,改隸於臺中市。1950年10月25日,臺灣的行政區由8縣9市重新劃分為16縣5市,原臺中縣、彰化市合併劃分為台中、彰化、南投三縣,彰化市改為縣轄市,在新的區劃塵埃落定之前,豐原鎮、清水鎮曾爆發縣治之爭,雙方人馬紛紛發動連署,向當時的臺灣省參議會陳情豐原與清水之爭,延續到第一屆臺中縣縣長選舉。豐原鎮鎮長陳水潭與清水鎮鎮長蔡卯生再次槓上,後來演變成臺中縣的紅派與黑派之爭。臺中縣縣治最終改設於豐原鎮。
1976年3月1日,豐原鎮改制為豐原市。1993年11月1日,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1996年8月1日,太平鄉改制為太平市。2010年,臺中縣與臺中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臺中縣走入歷史。
-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後,臺中州政府改為臺中縣政府。短暫的與臺中市政府合署使用臺中州廳廳舍後,縣政府旋即遷至員林國小校舍辦公。
- 1950年臺中縣與彰化市轄區合併劃分為之臺中、彰化、南投三縣,臺中縣政府遷至豐原鎮中山路瑞穗國小校舍辦公。[3]:2-3
- 1976年縣政府遷入同一街區面向中興路的新建大樓(今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址)辦公。[3]:5-7
- 1996年縣政府再遷往位於陽明街的新建大樓(今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辦公。
- 2010年,臺中縣與臺中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原縣政府址改為陽明大樓(臺中市政府的第二辦公大樓)。
-
1976年的臺中縣政府大樓(今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址)
-
1996年的臺中縣政府大樓(今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
-
臺中市政府陽明大樓
政治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臺灣脫離日本統治,臺中州改制為臺中縣,彰化市改制為省轄市。
-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臺中市改制為省轄市,並將北屯鄉、西屯鄉、南屯鄉劃入臺中市,縣治遷至員林鎮,共轄有11縣轄區57個鄉鎮。
-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南投區、玉山區、能高區、竹山區等5鎮7鄉合併分出南投縣,原省轄彰化市與彰化區、員林區、北斗區的7鎮14鄉合併分出彰化縣,臺中縣由豐原區的1鎮4鄉、大甲區的4鎮4鄉、東勢區的1鎮3鄉、大屯區的4鄉等21個鄉鎮組成,縣治遷至豐原鎮,轄6鎮、15鄉。
- 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縣治豐原鎮升格為縣轄市。
- 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大里鄉升格為縣轄市。
- 民國八十五年(1996年)太平鄉升格為縣轄市,臺中縣至廢除前下轄3市(豐原市、大里市、太平市)、5鎮(大甲鎮、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東勢鎮)、13鄉(龍井鄉、大肚鄉、大安鄉、外埔鄉、后里鄉、潭子鄉、大雅鄉、神岡鄉、石岡鄉、新社鄉、霧峰鄉、烏日鄉,和平鄉為山地鄉),最北面為海線地區的大甲鎮鄰近苗栗縣苑裡鎮,最南面為霧峰鄉鄰近南投縣,而東面為和平鄉鄰近花蓮縣與宜蘭縣以及新竹縣。
Remove ads
由於臺中市及大肚山使臺中縣形成三塊明顯分隔的區域,因此習慣上分為山(山線)、海(海線)、屯(屯區)三個區域。三個區域扣除和平鄉面積特大但人口特稀,其餘三地面積及人口數量皆差異不大,各約莫50萬人口,形成位居中央的臺中市100萬人口的衛星城鎮。
- 山線範圍:
包括臺中市以北、大肚山以東的範圍,由於區內地形及文化上有明顯落差,自新社河階以東的區域可再區分為山城地區[4],包含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及和平鄉。而台中盆地北緣與后里台地,包括豐原市、潭子鄉、大雅鄉、神岡鄉及后里鄉,則為普遍代表的山線地區。
- 海線範圍:
大肚台地以西至海岸的地帶,包括大甲鎮、大安鄉、外埔鄉、清水鎮、沙鹿鎮、梧棲鎮、龍井鄉及大肚鄉等八鄉鎮。
- 屯區範圍:
位於臺中市東南側的四個鄉市。由於緊鄰臺中市區,因此與之互動比山線或海線頻繁,並且在都市擴張下市區人口大量遷入,發展及規劃與台中市關聯度相當緊密,都市化程度也較山線及海線為高。包括大里市、太平市、霧峰鄉及烏日鄉。
Remove ads
交通

高速鐵路(台灣高鐵)
|
|
|
|
註:國道一號與國道三號的左右是按照地理位置編排。
教育
太平市
大里市
霧峰鄉
烏日鄉
豐原市
后里鄉
東勢鎮
新社鄉
潭子鄉
大雅鄉
- 國立中科實驗高級中學
- 臺中縣私立惠明學校
沙鹿鎮
梧棲鎮
清水鎮
大甲鎮
觀光與文化
- 古蹟文物

內政部二級古蹟
內政部三級古蹟
國定古蹟
文化機構
旅遊景點
文學
- 文學史及其相關論述
目前為止,有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陳玉滿等多人合著的《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陳明台《台中市文學史初編》。碩博士論文方面,有:蘇玉築〈當代台灣「大台中」書寫─以中、彰、投四縣市作家作品為探討對象〉、郭貞蘭〈台中縣大屯區傳說故事研究〉、劉肇中〈台中東勢客家民間故事研究〉、趙雅玲〈大肚地區民間文學之研究〉、張宏誠〈台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等。
- 民間文學的採編、出版
- 胡萬川總編的《潭子鄉閩南語謠諺集》、《大甲鎮閩南語故事集》、《大甲鎮閩南語歌謠集》、《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一)~(三)、《大安鄉閩南語歌謠集》、《外埔鄉閩南語故事集》、《外埔鄉閩南語歌謠集》、《石岡鄉客語歌謠集》(一)~(二)、《石岡鄉閩南語歌謠集》(一)~(二)、《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沙鹿鎮閩南語歌謠集》(一)~(三)、《沙鹿鎮諺語、謎語集》、《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一)~(七)、《東勢鎮客語歌謠集》(一)~(二)、《東勢鎮閩南語故事集》、《和平鄉泰雅族故事歌謠集》、《梧棲鎮閩南語故事集》(一)~(二)、《新社鄉閩南語故事集》(一)~(二) 等。
- 林沉默著《新編台中縣地方唸謠:臺灣囝仔歌》;縣立文化中心編《台中縣客語歌謠》;沙鹿鎮公所製作《台中縣閩南語歌謠專輯》;浦忠勇編、著《台灣鄒族民間歌謠》。
- 基金會及文學社團
推廣及贊助文學活動的基金會,有「鄭順娘文教公益基金會」。[5];全國性的文學團體有「台灣省文藝作家協會」、「台灣現代詩人協會」。
- 文學活動
台中縣文化局在民國90年6月25日啟用台中縣「作家之屋」,該屋原是台中櫟社詩人張麗俊的故居,被闢為「作家之屋」,除了古蹟再利用、保存詩人的文物之外,還有保存台中縣文學史料的作用。在刊物的編輯、出版方面,台中縣立文化中心時期,以及五都改制以前的台中縣文化局,持續發行《中縣文獻》、《中縣文藝》。
姊妹縣市
臺中縣至廢除前曾締結七個姐妹城市:
統計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