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民主進步黨

中華民國政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主進步黨
Remove ads

民主進步黨(英語: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縮寫:DPP),簡稱民進黨,是臺灣主要政黨之一,也是中華民國目前的執政黨立法院(國會)第二大黨。成立於1986年9月28日,由黨外運動各團體在臺灣戒嚴黨禁解除前整合而成,為戰後臺灣首個本土路線政黨。以其為首的泛綠陣營、與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泛藍陣營,並列為臺灣的兩大政治陣營

事实速览 民主進步黨, 英語名稱 ...
事实速览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 ...

民進黨現任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秘書長徐國勇中央黨部位於臺北市華山。其以臺灣的自由民主、本土發展及國家獨立為主要政治理念,但因組黨之時為匯集各方反國民黨威權統治人士的集合體,隨著黨員間在經濟、社會等政治思想政治光譜的不一,遂在黨內形成多個派系

民進黨在2000年首度執政,實現臺灣歷史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但以「朝小野大」的少數派政府格局執政至2008年為止。2016年臺灣大選再度執政取得國會過半席次,達成同時掌握行政權及立法權的「完全執政」格局;至2024年臺灣大選失去國會多數席次,使其第二次組成少數派政府。

Remove ads

歷史

Thumb
華山商務大樓,為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所在地

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源自臺灣戒嚴時期黨外運動,其中的標誌性事件為1979年12月10日發生於高雄的美麗島事件。民主進步黨早期許多主要領導人都和美麗島事件有關。美麗島事件大審判八位受刑人(施明德林義雄黃信介陳菊呂秀蓮張俊宏姚嘉文林弘宣),除林弘宣外,其他七人都曾在出獄後擔任民主進步黨主席或代理主席。民進黨其他的領導層人物如江鵬堅許信良陳水扁王拓蘇貞昌謝長廷游錫堃等人也都與美麗島事件有所關聯。

1986年9月28日,為準備年底舉行的第一屆第三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以及第一屆第五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黨外運動人士於臺北市圓山大飯店舉行「『1986黨外選舉全國後援會』候選人推薦大會」,會中臨時動議提出組建新政黨,經過與會人士討論後,定名為「民主進步黨」。11月10日,民主進步黨召開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章、黨綱及紀律仲裁辦法等議案,江鵬堅當選第一屆黨主席。

黨外選舉後援會於1986年12月6日舉行的第一屆第三次增額國民大會代表選舉中當選11人;第一屆第五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中當選12人。民主進步黨共23位民意代表進入國會。

1987年11月10日,姚嘉文當選第二屆黨主席。

1988年10月29日,黃信介當選為第三屆黨主席。

1991年11月12日,許信良當選為第四屆黨主席。

1989年12月2日,縣市長選舉中,民主進步黨當選6席,包括執掌全國人口最多的臺北縣。12月25日,民進黨以「總統民選」及「聲援許信良」為訴求,發動大規模群眾遊行。[28]

1996年,黨主席施明德聯合新黨參選立法院院長,但以一票之差落敗。同年民主進步黨提名彭明敏和謝長廷參加1996年總統副總統選舉,但敗於中國國民黨提名的李登輝連戰

1997年縣市長選舉,民主進步黨拿下12席縣市長。加上陳水扁執政之臺北市,全國直轄市與縣市長席次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占全國的71.6%。

Thumb
Thumb
陳水扁、呂秀蓮是民主進步黨籍首位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2000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陳水扁和呂秀蓮獲得近四成的選票,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副總統,成為臺灣政治史上首次政黨輪替

2004年總統選舉中,國親聯盟的連戰和宋楚瑜三一九槍擊事件影響而以微弱差距敗選,陳水扁和呂秀蓮驚險連任正副總統。

2005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大慘敗,流失台灣大多數的縣市執政權,蘇貞昌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

2006年8月,已經退黨的前黨主席施明德發動百萬人民倒扁運動,要求總統陳水扁下台,陳水扁政府開始搖搖欲墜。

2008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提名時任代理黨主席的謝長廷以及蘇貞昌來參選正副總統,謝長廷和蘇貞昌都曾做過陳水扁政府的行政院院長,但謝長廷和蘇貞昌由於受到陳水扁家族貪腐案的影響而敗給了國民黨提名的馬英九蕭萬長,民進黨再度成為在野黨。選後謝長廷辭去代理黨主席為敗選負責,後由蔡英文接任黨主席,為首位女性黨主席。

2012年,民進黨提名時任黨主席的蔡英文和蘇嘉全參加2012年總統選舉,但敗給了國民黨的馬英九和吳敦義,蔡英文因此而辭去黨主席。

2014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奪下13席縣市長。

Thumb
Thumb
蔡英文、陳建仁當選第14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

2016年總統選舉蔡英文陳建仁當選正副總統,同時民進黨首次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蘇嘉全和蔡其昌當選立法院正院長,民進黨首次全面執政。[28]

2018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丟失了大多數縣市的執政權,當時兼任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後由基隆市市長林右昌接任代理主席。

2019年1月,前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正式接任民進黨主席。

2020年總統選舉,蔡英文和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正副總統,與四年前一樣在立法院再次囊括過半席次,游錫堃和蔡其昌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民進黨再度全面執政。

2020年5月,蔡英文第二度以總統身分兼任民進黨主席。

2022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面臨自1989年以來最大慘敗,未能取得大多數縣市的執政權,當時兼任黨主席的總統蔡英文辭去黨主席為敗選負責,後由高雄市市長陳其邁接任代理主席。

2023年1月18日,副總統賴清德正式接任民進黨主席。

Thumb
Thumb
賴清德、蕭美琴是現(第16)任中華民國正副總統,亦為中華民國第三位民主進步黨籍總統、副總統。

2024年總統選舉,賴清德和蕭美琴雖然當選正副總統,但得票率僅四成;同時民進黨丟失原先在立法院過半優勢,退居國會第二大黨,繼2008年後再度成為少數派政府

迄今為止,民進黨共有三位黨員擔任總統(陳水扁、蔡英文和賴清德);三位黨員擔任副總統(呂秀蓮、賴清德和蕭美琴)[註 1];七位黨員擔任行政院院長(游錫堃、蘇貞昌、謝長廷、張俊雄、賴清德、陳建仁和卓榮泰);九位黨員擔任行政院副院長(游錫堃、張俊雄、葉菊蘭、蔡英文、邱義仁林錫耀、陳其邁、鄭文燦鄭麗君);兩位黨員擔任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和蘇嘉全);一位黨員擔任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兩位黨員擔任考試院院長(姚嘉文和周弘憲);兩位黨員擔任考試院副院長李逸洋和周弘憲)。

Remove ads

政治理念

黨綱

1988年4月17日,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四個如果」決議文:「如果國共片面和談、如果國民黨出賣台灣人民利益、如果中共統一台灣、如果國民黨不實施真正的民主憲政,則民進黨主張台灣獨立。」

1991年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前,民進黨正式通過台獨黨綱,黨綱內容正式有主張台獨的立場。

民進黨在1999年陳水扁正式參選總統後,為求執政的預備,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行政地位,認為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其國號目前依照《憲法》,定為「中華民國」。後來曾任黨主席的蘇貞昌賴清德均表示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無需再宣佈獨立。[29][30]

201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民進黨發言人鄭運鵬代表黨中央發出「一直都捍衛中華民國」的聲明,批評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談判及對話時,只提及「兩岸同屬一中」而不提及中華民國,沒有堅守及捍衛台灣的主權。國民黨方面則認為此為選戰策略的兩面手法,但是亦有部分人士認為此與民進黨近年的凍獨議題(凍結「台獨黨綱」)有關[31]

民進黨主張遵循民主自由的憲政秩序;施行成長均衡的經濟財政;建立公平開放的福利社會;創新精進的教育文化;全球國際的國防外交;以臺灣的名義來爭取加入聯合國;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用文攻武嚇脅迫台灣[32]

意識形態

在民進黨黨綱裡的「基本綱領」中,財政方面提到:「制訂合乎社會正義的財稅制度,縮短國民所得差距,杜絕貪污浪費,減輕人民稅賦負擔。重建有秩序的金融制度,以利企業籌措資金,改善民間儲蓄收益。」「為避免政治酬庸及市場獨占壟斷並提高經營效益,應確立公營事業開放民營之原則;部分具有獨占或寡頭壟斷且短期未能開放民營之公用事業,應調整其功能並接受民意機關之嚴格監督。」此外亦有主張推動中間偏左進步主義社會民主主義思想,代表人物為蔡英文[33][34]。民進黨亦因為其本土立場而被認為具有保守主義的成分,例如在社會議題上較為保守的台灣長老教會也在黨內具有一定影響。

兩岸關係

為了積極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當時以施明德許信良為首的民進黨領導階層自1995年開始,曾先後提出「大膽西進」、「大聯合」、「大和解」等主張。民進黨於2000年成為執政黨後,黨內對於臺灣前途及國家定位問題乃至對中經貿政策,在堅持台灣主體性的前提下,呈現多元論述的狀態。

Thumb
一部分民進黨立委舉行召開中國政策辯論記者會(2013年)

2000年5月20日,陳水扁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四不一沒有」主張。2002年8月2日,陳水扁總統在世界台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東京年會上提出一邊一國論。2006年1月1日,陳水扁總統宣布緊縮兩岸政策,將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轉變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6年1月26日,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就職典禮時,陳水扁總統指示:民進黨應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2006年1月29日, 陳水扁總統在春節談話中表示考慮是否要廢除國統會、廢除國統綱領。2006年2月7日,民進黨發布新聞稿「邁向正常國家 廢除國統綱領」。之後原定3月所舉行的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行政院發布「積極管理」政策,引起預定參加辯論之部分的人選反彈、退出辯論,辯論會因而取消。2007年3月4日,陳水扁總統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二十五周年慶晚宴上,並提出「台灣要獨立台灣要正名、台灣要新憲、台灣要發展,沒有所謂的左右路線問題,只有問題」的「四要一沒有」訴求。

2008年大選再度成為在野黨後,民進黨「逢中必反」的中國政策受部分人批評及詬病[35][36]。2015年2月15日,蔡英文於登記參選民進黨總統提名時指出,民進黨與國民黨在兩岸問題上的最大不同在於「鞏固國家主權」[37]

2019年1月2日,蔡英文總統召開臨時記者會回應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的《習五條[38],表示:「始終未接受九二共識,堅決反對一國兩制[39]

2025年3月13日,賴清德總統於敞廳明確指出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40],並同時發布恢復軍事審判法等十七條因應策略[41]

Remove ads

組織機構

民主進步黨的組織架構分為中央、地方兩級,中央包含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全代會)、中央黨部執行委員會(中執會)與中央黨部評議委員會(中評會);而地方則包含縣市黨員(代表)大會縣市黨部執行委員會縣市黨部評議委員會

全國黨員代表大會是民主進步黨最高權力機關,每一年由中執會召集一次,主要職責是修改黨綱、黨章、選舉或罷免中央執行委員及中央評議委員等。

中央黨部執行委員會是黨內常設執行機關,主要職責是執行全代會決議、制訂及執行黨政計劃、編制預算及決算、議決重要人事案等。中執會由中央執行委員(中執委)組成,由全代會直接選出30人、候補5人,任期2年。中執委互選10人為常務執行委員(中常委),由於中常委為黨內核心職務,因此也是各派系競逐的焦點。黨主席直轄市市長、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幹事長及書記長為當然中執委及當然中常委,任期依其職務調整;長亦為當然中執委,並互推一人為當然中常委,任期依其職務調整[42]

中央黨部評議委員會同樣為黨內常設執行機關,主要職責是對黨的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審查預決算等。中評會由中央評議委員(中評委)組成,由全代會直接選出符合資格[a]的11人、候補3人,任期2年。中評會主任委員由中評委互選一人,任期亦為2年[42]

若民進黨在野,黨主席則為黨員直選,任期2年,可以連任1次;若民進黨執政,則由總統兼任黨主席,如總統未出任黨主席,則同樣由黨員直選,任期與總統任期相同[42]

中央黨部還下設組織推廣部、社會運動部、新聞輿情部、青年發展部、性別平等事務部、客家事務部、原住民族事務部、新住民事務部、國際事務部、中國事務部等10個部,財務委員會、政策委員會等2個會;新媒體中心、民意調查中心等2個中心;1所黨校(臺灣民主學院)和1個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民進黨也在各地方設立海外黨部、地方黨部與基層組織。

更多信息 職位, 姓名 ...
更多信息 職位, 姓名 ...
更多信息 職位, 姓名 ...
Remove ads

派系

民主進步黨歷史上有最多黨員的時期是2009年,共有黨員總數458,551人,至2012年民主進步黨全國黨員總數有335,643人,其中民主進步黨全國黨代表共計287人(包括全國各個地區黨部284人、勞工黨部2人、全國原住民代表1人)。民主進步黨成立之初,是反中國國民黨黨外人士的聯合體,是在野政治明星及地方山頭的結合體。由於各領導人政治閱歷及社會經濟基礎的不同,彼此在政治觀念,運動路線等方面存有較大的分歧,形成形態各異的諸多山頭派系。主要有「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黨外編聯會)人馬形成的新潮流系、「黨外公職人員公共政策研究會」(黨外公政會)中「美麗島連線」人馬形成的美麗島系[44],還有原黨外公政會的康系、前進系和超派系等。隨著台灣政治形勢發展,各派系勢力不斷變化,並重新分化組合。康系瓦解,分別被美麗島系和新潮流系所收編,前進系亦併入美麗島系。

長期以來,民主進步黨內存在著新潮流系與美麗島系之間的較量。兩大派系在運動目標、政治路線以及國民黨政權性質和台灣前途走向等方面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歧異,甚至嚴重對立與激烈較量。

2006年7月23日,民主進步黨全國黨員代表大會中,立法委員王幸男提出的「解散派系」提案,在出席的279位黨代表中,獲得153票贊成票,以過半票數通過。除了禁止以派系名義設辦公室、招募會員、對外募款,亦規定黨內公職人員不得加入派系,並將解散派系的配套措施送至全代會議決。但其後仍有實質延續或新成立的派系存在。

更多信息 派系, 簡介 ...

以下為消失及拆解的派系:[48]

更多信息 派系, 簡介 ...
Remove ads

參與的主要選舉

總統副總統選舉

更多信息 選舉, 總統候選人 ...

國會選舉

更多信息 選舉, 區域、原住民、團體 ...
Remove ads

地方首長選舉

更多信息 選舉, 得票率 ...
Remove ads

注釋

  1. 中評委候選人須具有下列資格之一:
    1. 曾任縣市級或中央級組織執行委員、評議委員。
    2. 曾任縣市以上行政首長。
    3. 曾任省市議員以上民意代表。
    4. 曾任法官、檢察官。
    5. 具有律師、會計師資格。
  2. 1991年底之前,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一屆立法院僅有少數增額民大會代表與立法委員定期改選。佔絕大多數由中國大陸選出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第一屆立法委員中華民國政府堅持「法統」而無限延長任期不必改選,俗稱「萬年國會」。因此民主進步黨當時在國民大會立法院內所佔的整體席次比例,遠遠低於選舉所得之比例。
  3. 黨外運動人士於1986年增額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選舉競選時宣佈籌組「民主進步黨」。由於當時戒嚴時期之黨禁仍然有效,相關侯選人實際上以無黨籍參選。
  4. 國民大會立法院自第二屆起在臺灣全面改選,所有席次均由臺灣人直接選舉產生,包括以區域與原住民立委單一選票的政黨得票率,來分配政黨不分區立委名額。
  5. 民主進步黨雖為第五屆立法院第六屆立法院第一大黨,但泛藍陣營仍掌控多數席次。
  6. 依據2005年選出之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之第七次憲法增修條文立法院自第七屆起立法委員人數減半,選舉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兩票分別決定區域及原住民立委,以及不分區立委。
  7. 第7屆立法委員選舉為創黨後,歷次選舉最大敗選,也是民主進步黨在立法院內所掌握席次,首度降低至國會全面改選前的比例。
  8. 第9屆立法委員選舉,再度取得立法院第一大黨地位,並首度掌握立法院多數主導權,至2024年第十一屆立法院選舉後又退為第二大黨。
  9. 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2縣之縣長首次開放民選。
  10. 省長直轄市長首次開放民選。此為唯一一屆臺灣省省長選舉,民主進步黨提名陳定南為省長、蘇貞昌為副省長侯選人。此次選舉唯民主進步黨提名副省長候選人,其他的候選人並無此舉。
  11. 直轄市與縣市長席次首次超過中國國民黨,「綠色執政」下的人口占全國的71.6%。
  12. 預定於2010年改制直轄市的相關6臺北縣臺中縣臺南縣高雄縣)首長任期延長一年,並未舉行改選。
  13. 各級地方選舉合併,全國共6直轄市、13、3之首長同時舉行改選。

參考資料

相關學術研究書目

註腳

關連項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