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史密斯 (專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密斯 (专辑)
Remove ads

史密斯》(英語:The Smiths)是英國搖滾樂隊史密斯的首張錄音室專輯,於1984年2月20日由Rough Trade唱片英語Rough Trade Records發行。這張專輯最初與製作人特洛伊·泰特英語Troy Tate錄製,但最終因結果不佳而被擱置,轉而由約翰·波特英語John Porter (musician, born 1947)重新製作。錄音工作在1983年9月間斷地在倫敦、曼徹斯特和斯托克波特進行,期間樂隊正在全國巡演。

事实速览 史密斯 The Smiths, 史密斯樂團的錄音室專輯 ...

這張專輯將強尼·馬爾清脆的吉他演奏與莫里西的文學化而憂鬱的歌詞相結合。歌曲探討了暗戀、孤獨、身份認同和社會疏離等主題。其中幾首曲目,如《繞着噴泉打轉英語Reel Around the Fountain》和《受難的小孩英語Suffer Little Children》,因其爭議性歌詞而引起媒體關注。

當時的評論褒貶不一,有些評論家稱讚其創作,而另一些則批評其製作。隨着時間的推移,回顧性評價將《史密斯》視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首張專輯,並廣泛認為是198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英國專輯之一。這張專輯在英國取得了商業成功,登上英國專輯排行榜第二位,並在榜單上停留了33周。

Remove ads

背景

1982年5月,強尼·馬爾拜訪了莫里西斯特雷特福德的住所,邀請他共組樂隊。兩人於1978年在曼徹斯特[1] 的一場帕蒂·史密斯音樂會上首次相識,因對文學和音樂的共同興趣而建立了聯繫。[2]經過協商,他們開始在馬爾的閣樓里共同創作歌曲,最初的草稿包括《晃搖籃的手》(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和《受難的小孩英語Suffer Little Children》等作品。[2]

1982年底時,莫里西已經選定了樂隊名稱「史密斯」。他解釋說這是「最普通的名字」,反映了他認為是時候讓「普通人」(“ordinary folk”)被看到的信念。[2]樂隊於1982年8月錄製了他們的第一張小樣,並於當年10月在曼徹斯特的Ritz英語The Ritz (Manchester)首次登台亮相。[3]1983年初,史密斯樂隊在喬爾頓-哈迪英語Chorlton-cum-Hardy的Drone錄音室錄製了第二張樣帶。[2]雖然EMI拒絕了這張錄音帶,但樂隊堅持不懈,在經理喬·莫斯(Joe Moss)提供的處所排練,並在當地的演出中首次亮相新作品。[2]

Remove ads

錄音和製作

在簽約獨立唱片公司 Rough Trade後,史密斯樂隊於1983年中開始準備錄製他們的首張專輯。由於Rough Trade負責人傑夫·特拉維斯英語Geoff Travis的建議,樂隊選擇了特洛伊·泰特英語Troy Tate(前淚滴爆炸英語the Teardrop Explodes吉他手)作為在倫敦沃平的象牙象工作室的製作人。[4]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樂隊錄製了十四首歌曲。[5]在他的自傳中,馬爾稱讚製作人特洛伊·泰特致力於捕捉樂隊的現場能量。然而,倫敦的熱浪使得錄音過程更加困難。史密斯樂隊在象牙象的一間炎熱的地下室錄音室錄音,據馬爾說,炎熱不僅令人不適,還使得他們的樂器難以保持調音狀態。[6]

在1923年8月一場大衛·詹森英語David Jensen主持的BBC演奏會中,史密斯樂隊遇到了製作人約翰·波特英語John Porter (musician, born 1947),他正在其中一個錄音室工作。特拉維斯對樂隊與特洛伊·泰特的錄音會持保留態度,事先給波特提供了一盤錄音帶,希望他能對其進行混音。波特告訴特拉維斯,這些錄音「走音且不合拍」。波特認為泰特的錄音會無法挽救,主動提出重新錄製專輯。儘管在一周前,莫里西在媒體上稱讚與泰特的合作「我們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結果會顯現出來」,但最終還是接受了波特的提議(特拉維斯也同意),而馬爾則猶豫不決。[5]馬爾後來回憶起,當樂隊審視完成的錄音時,莫里西感到不滿,其他成員也有一些保留意見。馬爾承認這些混音聽起來製作不足,不適合作為他們的首張專輯,儘管他認為這些錄音仍然捕捉到了樂隊當時的真實聲音。他不確定為什麼專輯會完全被擱置,而不是簡單地重新混音,但選擇不對這一決定提出異議。[7]

史密斯樂隊於1983年9月開始與波特合作。由於巡演的承諾,樂隊不得不以零散的方式進行錄製。馬爾後來回憶說:「與約翰合作立刻讓我們看到了成果……他和我建立了音樂和個人關係,這種關係令人振奮……他不僅培養了我,還培養了整個樂隊。」錄音工作在倫敦的矩陣錄音室(Matrix Studios)開始,大部分工作是在曼徹斯特郊外的冥王星錄音室(Pluto Studios)進行的一周內完成的。最後一次疊錄英語Overdubbing錄製於11月在倫敦的伊登錄音室英語Eden Studios (recording facility)進行。[8]在下個月聽完專輯的最終混音後,莫里西告訴波特和特拉維斯,專輯「還不夠好」。然而,這位歌手表示,由於專輯的成本達到6000英鎊,「(他們說)專輯必須發行了,沒有回頭路可走」。[9]

Remove ads

音樂風格與歌詞

音樂評論家們將《史密斯》歸類為另類搖滾[10] 獨立搖滾[11]後龐克[12] 專輯。馬克·林多爾斯(Mark Lindores)描述歌詞為「令人不安」,強調其主題範圍從暗戀和性困惑到同性戀[13]同樣,加里·馬爾霍蘭英語Garry Mulholland寫道,專輯涉及諸如虐待兒童等困難主題。[14]道格拉斯·沃爾克英語Douglas Wolk將專輯的美學描述為「陰鬱、性坦率和情境模糊」,認為莫里西在專輯中的大部分歌詞都暗示了成年人和兒童之間「可怕」的行為。[15]音樂評論家斯蒂芬·托馬斯·厄爾瓦恩英語Stephen Thomas ErlewineAllMusic上將他們的歌曲描述為「充滿活力,生機勃勃,在流行音樂中發展出一種新的獨特聲音」。[16]地下絲絨丑角合唱團等樂隊對史密斯樂隊影響尤深。[17]開場曲《繞着噴泉打轉英語Reel Around the Fountain》是一首近六分鐘的作品,源自莫里西對早期形成性性經歷的反思,似乎是與一位年長伴侶的經歷。歌曲以他克制的低音區人聲為支撐,為專輯定下了憂鬱的基調。[18]你已獲得一切英語You've Got Everything Now》為專輯引入了更快的節奏,將生動的編排與莫里西對競爭對手的尖銳表達相結合。其歌詞表達了對自己生活方向的遺憾,儘管他仍然堅持一種道德或情感上的優越感。[18]

《可悲的謊言》(Miserable Lie)以一種克制的、受後朋克啟發的引子開始,隨後節奏突然加快,重新煥發出強烈的活力。這種結構變化為莫里西在專輯中最不受約束的演唱之一打開了空間,他在歌曲中升入了不穩定的假聲[18]《漂亮女孩造就墳墓》(Pretty Girls Make Graves)的編曲以安迪·魯爾克英語Andy Rourke的貝斯線和馬爾的吉他為中心。歌詞中,莫里西回憶了一次與一位自信且充滿性魅力的女性的經歷,這讓他感到不安,最終導致被拒絕。[18]《晃搖籃的手》體現了專輯傾向於放棄傳統副歌,轉而採用綿長的敘事性歌詞。馬爾閃亮的吉他伴隨着莫里西平靜的演唱,儘管歌詞暗示了更黑暗、可能帶有暴力色彩的主題。[18]病態依舊英語Still Ill》由穩定的中速節奏驅動,[18]提及對過去的懷念。[19]歌詞探討了身份、自治和社會期望等主題,莫里西提及了對身體和精神控制的問題,呼應人們對英國性觀念的擔憂,尤其是在法律變動之後。[18]

親密無間英語Hand in Glove》早前在1983年5月作為史密斯樂隊的首支單曲發行,其黑暗、氛圍濃厚的配器和情感強烈的演唱標誌着樂隊的風格。馬爾閃爍的吉他線條和安迪·魯爾克細膩的貝斯工作相結合,營造出一種令人難忘的新浪潮音樂氛圍。莫里西的歌詞充滿了浪漫的絕望和宿命論,既表達了渴望,也傳達了失去的必然性。[18]有何不同?英語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採用了更傳統的搖滾結構,具有強勁的節奏和突出的吉他鈎子。其充滿活力的編排與專輯中更多憂鬱的基調形成對比,莫里西充滿激情的演唱,尤其是在高亢的結尾部分,為歌曲增添了獨特的戲劇性。[18]《我不欠你什麼》(I Don't Owe You Anything)通過緩慢的節奏和低調的情感基調放慢了節奏。歌詞圍繞拒絕和情感疏離展開,莫里西反思了單方面的感情以及被取代的必然性。[18]

受難的小孩英語Suffer Little Children》體現了荒原謀殺案英語Moors murders,案件涉及1965年時五名兒童被性侵和謀殺,地點靠近莫里西在曼徹斯特的家。[18]專輯發行時,這首歌的主題引發了爭議,一些零售商將其下架。事後,莫里西與受害者萊斯利·安·道尼(Lesley Ann Downey)之母安·韋斯特(Ann West)建立了聯繫,使她相信這首歌是出於真誠和尊重的意圖而創作的。[20]這迷人的男子英語This Charming Man》的歌詞採用第一人稱敘述,講述了一位男主角在偏遠的山丘上刺破自行車輪胎。一位穿着考究、駕駛豪華汽車的陌生人提供搭便車。儘管最初猶豫不決,主角最終還是接受了。在駕駛過程中,兩人調情,但主角因自我意識而掙扎,哀嘆道:「我今晚本想出去,但我沒有一件衣服可穿」。司機寬慰他說:「一個如此英俊的人還要擔心這個真是太可怕了」。[21]

美術設計及發行

Thumb
《史密斯》專輯封面所用原圖

專輯於1984年2月20日發行。[22]其時,莫里西稱《史密斯》是「流行音樂史上的一個路標」,並期待「最高的批評讚譽」。專輯大多獲得了好評,取得了較高的排行榜位置,但被簡單頭腦英語Simple Minds的《雨中閃光英語Sparkle in the Rain》阻攔登頂。[23]單曲《有何不同?英語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於1984年1月16日剪短後發行,登上了英國單曲排行榜第12位。[24]《這迷人的男子》作為第六首曲目被收錄在所有Sire唱片發行的美國版專輯中(LP、CD和磁帶),以及Rough Trade的英國版磁帶中。[25]在Rough Trade於1989年破產後,華納音樂集團購買了史密斯樂隊的版權。[26]1992年,WEA重新發行了樂隊的作品,此後所有版本的《史密斯》都包含了《這迷人的男子》。[27]

《史密斯》的封套由莫里西設計,封面圖片選自保羅·莫里西英語Paul Morrissey1968年電影《英語Flesh (1968 film)》中一張美國演員喬·達歷山德羅英語Joe Dallesandro的裁剪劇照。[28][29]莫里西的這張照片拍攝於1984年6月10日,由大倫敦議會在倫敦朱比利花園英語Jubilee Gardens, Lambeth組織的「就業,為了改變英語Jobs for a Change」戶外音樂會上。[30]葛萊美獎在專輯發行40周年時寫道:「儘管題材如此,《史密斯》的封面並不張揚明星氣質;它看起來像是從一本發霉的雜誌中撕下來的。這與音樂完全一致——有時閃亮,有時陰暗,某些地方似乎反製作。這種氛圍從一開始就是重點——因此他們的樂隊名稱」。[31]

專輯以首周第二位的成績進入英國專輯排行榜並在榜33周,[32]並在英國獨立單曲和專輯榜上登頂,[33]在史密斯確立其在1980年代英國音樂場景中的地位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專輯在國際上也表現良好,歐洲百大專輯榜上最高排名第45位,[34]並在榜單上停留了21周。[35]在首輪進榜後,專輯於9月重新進入歐洲榜單,額外停留了三周。[36]

Remove ads

評價

同期評價

更多信息 評論得分, 來源 ...

《史密斯》的早期評論褒貶參雜。《新音樂快遞》評論員唐·沃森(Don Watson)聚焦於樂隊的主唱,寫道:「莫里西最擅長捕捉的是一種絕望的概念,這種絕望完美地反映在他同伴們平淡無奇的聲音中,是對朋克理想的死亡,而(他)已經足夠年長,足以曾親身經歷」。[39]高保真英語High Fidelity (magazine)》評論員韋恩·金(Wayne King)對這張唱片幾乎沒有好評。他寫道:「忘掉音樂吧,這是一種稀釋版的R.E.M.回聲與兔人風格的叮噹作響的『新迷幻』吉他、貝斯和鼓」。[40]相反,《Creem英語Creem》雜誌的戴夫·迪馬蒂諾(Dave DiMartino)稱《史密斯》為「一件令人驚嘆的音樂作品」,並評論說「他們唱的是其他樂隊從未唱過的東西,而且唱得很好。」他說:「我多年來還沒有對一張專輯如此着迷」,並總結道:「美與丑、健康與疾病,所有這些都是史密斯樂隊不試圖定義的毫無意義的術語,他們選擇只是刺探這些差異」。[41]

科特·洛德英語Kurt Loder為《滾石》撰文,稱讚《史密斯》「出人意料地溫暖和有趣」,堅持認為「這張唱片值得仔細聆聽」,並指出莫里西對異性戀拒絕和同性戀孤立的痛苦回憶。他寫道,專輯的歌曲「節奏如此誘人,以至于堅持聆聽的人很可能會在幾乎沒有警告的情況下被征服」。[37]羅伯特·克里斯特高為《村聲》撰文,給出了B−的評分,並指出莫里西「對時間和音高代碼的略微扭曲關係至少與馬爾備受讚譽的真正吉他一樣編碼了他微弱的旋律」。他認為莫里西由於其「略微不扭曲的對短暫性的關係」而成為「一個即時的邪典英雄」,將他的吸引力比作「詹姆士·泰勒效應」,其中「過度敏感被視為一種精神成就,而不是一種疾病」。[38]

年終列表上,《史密斯》被《旋律製造者英語Melody Maker》評為1984年第二佳專輯,[42]面孔英語The Face (magazine)》評為第八,[43]新音樂快遞》評為第九,[44]並在Pazz & Jop英語Pazz & Jop評論家投票中排名第22。[45]

Remove ads

遺產

更多信息 評論得分, 來源 ...

隨着時間推移,《史密斯》在媒體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讚譽,儘管其遺產的確立花費了好幾年時間。1987年8月樂隊解散的消息傳出時,《新音樂速遞》寫手丹尼·凱利英語Danny Kelly (journalist)仍然不為所動,對他們的首張專輯進行了負面重新評估。到1989年,人們對這張唱片的看法終於開始轉變。[39]

AllMusic斯蒂芬·托馬斯·厄爾瓦恩英語Stephen Thomas Erlewine給專輯打了五顆星,稱這張專輯是在合成器流行和後朋克主導的時代中「令人振奮的新紀元的開始」。他指出,史密斯樂隊的聲音與傳統的英國吉他流行並沒有根本性的不同,但卻是「對這一形式的驚人顛覆」,馬爾的「富有創意的詞曲創作」和莫里西「獨特的諷刺、機智和博學」的歌詞使其與眾不同。[16]達里爾·伊斯利(Daryl Easlea)為BBC音樂英語BBC Music撰文,稱《史密斯》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意圖聲明」,並指出它「以一種類似於兩十年前披頭士樂隊的方式定義了英國北部的流行音樂」。伊斯利補充說,這張專輯「完全抽離於時代,而定義了時代」,並將專輯歸功於為獨立音樂繪製了「一個新階段」。[51]來自《後果》的利比·卡德莫(Libby Cudmore)寫道,「即使是莫里西後來的罪行也無法玷污聽眾對這張唱片的純粹熱愛」。[20]

獨立報》指出,樂隊對其首張專輯的挫敗感在1984年晚些時候《滿帽空虛英語Hatful of Hollow》的發行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張精選集匯集了早期的BBC現場錄音,這些錄音錄製得很快,與專輯形成對比,更好地捕捉了他們聲音的即時性和原始能量。[52]商業報紙《早間城市英語City A.M.》將《史密斯》描述為「一張奇怪、不完美的專輯」,指出其略顯貧乏的製作和不均勻的節奏。然而,它也讚揚了專輯的亮點,指出第二面開頭的三首曲目——《病態依舊》、《親密無間》和《有何不同?》——「定義了樂隊」,即使樂隊在隨後的幾年中會超越這些早期的高峰。[53]偏鋒雜誌》質疑了《史密斯》的曲目排序,特別是為什麼充滿活力且令人難忘的單曲《有何不同?》明明在一個月前發行,卻被安排在專輯的後面。該刊還認為,《這迷人的男子》應該從一開始就成為專輯的一部分,稱其為1983年最好的單曲之一。[54]

Remove ads

榮譽

音樂評論家加里·馬爾霍蘭(Garry Mulholland)在其著作《音樂之恐懼》(Fear of Music)中將《史密斯》列為自1976年以來261張最偉大專輯之一。儘管他指出了專輯製作的平淡和陰鬱,但他讚揚了專輯喚起了一種獨特的「歌中的曼徹斯特」,這與伊恩·柯蒂斯馬克·E·史密斯英語Mark E. Smith的作品截然不同。馬爾霍蘭強調,這張專輯挑戰了1980年代中期的流行音樂慣例——無論是選擇喬·達歷山德羅作為封面,還是馬爾克制的叮噹作響的吉他演奏,或者更顯著的是莫里西對性的戲劇性厭惡,他將其稱為對浪漫和純真的解構。[14]

偏鋒雜誌》將專輯列為「1980年代最佳專輯」榜單中的第51位,稱「一個憤世嫉俗、性壓抑的奧斯卡·王爾德門徒,他熱愛朋克但唱腔像個失靈的弗蘭克·辛納屈,卻與一位才華橫溢、創意無限的吉他手合作,這位吉他的影響如此廣泛,以至於有時很難聽出來,他們組成了80年代最偉大的詞曲搭檔之一」。[55]PopMatters》將專輯列入其「1980年代12張必聽另類搖滾專輯」名單,稱:「莫里西的職業生涯在《史密斯》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而馬爾的細膩吉他彈奏和約翰·波特的簡潔製作使這些歌曲更加深刻」。[10]

1989年,《滾石》雜誌將這張專輯評為1980年代100張最偉大專輯中的第22位。[56]2003年,該專輯在該雜誌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500張專輯」榜單中排名第481位。[57]該雜誌在2012年更新的榜單中將其排名提升至第473位,稱其為「莫里西憂鬱機智和馬爾吉他叮噹作響的展示」。[58]該專輯在《滾石》雜誌評選的「史上100張最佳首張專輯」中排名第51位。[59]它在《衛報》評選的英國百大專輯榜中排名第21位。[60]

Remove ads

曲目列表

所有曲目均由莫里西作詞,強尼·馬爾作曲。 [61]

更多信息 第一面, 曲序 ...
更多信息 第二面, 曲序 ...
更多信息 美版黑膠/磁帶和英版磁帶, 曲序 ...

製作名單

署名來自專輯封套。[61]

Remove ads

排行榜

更多信息 榜單(1984年), 最高位置 ...

認證

更多信息 地區, 認證 ...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