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曼徹斯特

英國英格蘭西北區域大曼徹斯特郡的都市自治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彻斯特map
Remove ads

曼徹斯特(英語:Manchester, 聆聽i/ˈmænɪstə(r), -ɛs-/[2][3]),即曼徹斯特市[注 1](英語:City of Manchester),中文俗稱「曼城[注 2][4][5][6],是英國英格蘭西北部的城市都會自治市大曼徹斯特郡的中心城市,英國核心城市。2024年,曼徹斯特人口約為59萬人,是大曼徹斯特都市區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且是英格蘭西北第一多,英國第四多的城市。曼徹斯特是一個典型的英格蘭北部工業城市[7],於1853年正式獲得城市地位;工業底蘊使工蜂成為了曼徹斯特的象徵[8][9],如今蜜蜂也是曼徹斯特的官方標誌之一[10]

事实速览 曼徹斯特市 City of Manchester, 主權國家 ...

曼徹斯特建立在厄韋爾河梅德洛克河英語River Medlock匯流處的砂岩陡岸上,其建立肇始於羅馬人於公元1世紀在此建立的兵營馬穆西烏姆英語Mamucium,這座城市也因其得名。此後,本為一座小鎮的曼徹斯特隨着工業革命而崛起。18世紀末期,資本主義在這座城市萌芽,因市內興盛的紡織業,讓曼徹斯特進入了史無前例的迅速城市化,成為全世界第一座工業化的城市[11][12][13]全世界第一條城際通勤鐵路在此誕生,19世紀開通的曼徹斯特運河也讓這座城市能夠通向愛爾蘭海。曼徹斯特此時是棉加工業的中心[11],這便賦予了這座城市「棉都英語Cottonopolis」的稱號。曼徹斯特也曾因倉庫眾多而有着「倉庫城市」的別稱。在戰後,曼徹斯特因工業式微而進入衰落,但隨之而來的去工業化和城市改造也讓這座城市如今的面貌煥然一新。隨着1996年愛爾蘭共和軍恐怖襲擊事件,曼徹斯特進入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並於2002年主辦了英聯邦運動會

曼徹斯特被譽為「北方之都」[14][15][16][17],是英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其多項指標均名列英國第二,僅次於首都倫敦,尤其是在其經濟、藝術、文化、科研、交通運輸、媒體和體育地位上。如今的曼徹斯特大學及其前身見證了原子裂變世界上第一台存儲程式電腦英語Manchester baby的誕生以及石墨烯的發現。步入21世紀,曼徹斯特的發展愈發強勁,為這座城市帶來了與伯明翰競爭英國第二大城市這一頭銜的資本[18][19]。自2022年起,曼徹斯特也是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世界級城市榜單中唯一獲評任一Beta級別的英國城市[20]

曼徹斯特南臨柴郡平原英語Cheshire Plain,北東兩側背靠奔寧山脈其市中心西側與索爾福德隔河相望,與之構成了共同的建成區[21]。曼徹斯特歷史上是蘭開郡的一部分,並在20世紀跨過默西河,將河南原屬柴郡的郊區,如懷森蕭英語Wythenshawe,納入市內[22][23]。1974年,曼徹斯特與周圍市鎮聯合組成大曼徹斯特郡,成為該郡的一個都市自治市,曼徹斯特與其中的斯托克波特泰姆賽德奧爾德姆羅奇代爾貝里索爾福德特拉福德接壤。「曼徹斯特」一名有時也用來指整個都市區、或整個都市郡[24][25][26]。整個大曼徹斯特的市區總人口在英國排名第三。

Remove ads

名稱

來源

曼徹斯特(Manchester)一名是來自於拉丁語古名 Mamucium,或者其變體 Mancunio。普遍認為這些名字是從一個更早的凱爾特布立吞語的名字拉丁化而來的)[27][28][29],其詞根是**mamm-,意思是「乳房」,對應曼徹斯特建立在一座如乳房形狀的山上的特點[27][28]。但一說曼徹斯特一名可能是來自於**mamma(「母親」),源自當地的一尊河流神祇。這兩個詞根仍能在當代的凱爾特語言中找到,例如愛爾蘭語*mam 意為「乳房」,但同樣的詞在威爾士語中意思則是「母親」[30]。名字的後綴 -chester 則是來自於古英語的 ceaster(指古羅馬城塞,其本身也是來自於拉丁語 castra 的借詞)[27][28]古羅馬在不列顛的統治迎來尾聲時,當地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這個後綴來描述一些與羅馬軍事駐地相關的地方了[31]。根據中世紀時的一些早期記載,曼徹斯特當時名為 Mameceaster[32]

Remove ads

稱謂

英語中,曼徹斯特人稱作 Mancunian(s),或源於曼徹斯特維多利亞時代的拉丁語名 Mancunium[30]。在威爾士語中,曼徹斯特則稱為 Manceinion。如今曼徹斯特又常縮略為MCRManc;有時也包括不太常見的 ‘Manny’,但這個名字在當地人看來有冒犯的意味[33]MCR 是一個曼徹斯特較為正面的簡稱[34],同時也是「曼徹斯特城區」 (Manchester city region) 的縮寫[35][36],此簡稱也具有一些官方使用的案例[37]。曼徹斯特具有許多與其工業革命當中的地位相關的暱稱,包括「倉庫城市」(warehouse city)和「棉都」(cottonopolis)。如今曼徹斯特也被廣泛稱為「北方之都」(capital of the North[14][15][16][17],反映了曼徹斯特在英格蘭北部的重要地位。

如今,曼徹斯特在各個地區的中文名均為「曼徹斯特」,包括粵語以及兩岸三地以及新馬的華語。在中華民國前期,此市曾一度稱為「曼哲斯特」[38]。也有將曼徹斯特稱作「曼切斯特」的情況[39][40]。如今在華人群體當中,有時也會將曼徹斯特簡稱為「曼城[4][5][41],但這個名稱較為非正式,且通常是曼徹斯特城足球俱樂部的簡稱。

使用範圍

另外,儘管「曼徹斯特」一名狹義上僅指代大曼徹斯特郡下轄的曼徹斯特都會自治市[24],但在官方、民間等的場合下,近年來將曼徹斯特一名用於周邊更廣區域的案例也屢見不鮮[36]。例如曼徹斯特聯足球俱樂部(「曼聯」)實際上位於曼徹斯特周邊的特拉福德,以及一些名義上位於曼徹斯特的外國領事館實際上也位於周邊地區。另外也有官方層面上的「曼徹斯特城區 (Manchester city zone, Manchester city region)」「曼徹斯特郵區 (Manchester post town)[25][26][36]等案例。這些案例當中,曼徹斯特一名所涵蓋的範圍明顯大於其實際的市區範圍[注 3]

囿於曼徹斯特獨特的棉紡織業歷史在工業發展史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曼徹斯特」一名有時也用來修飾其他具有相似發展歷程的城市。例如印度古吉拉特邦艾哈邁達巴德也因而被稱為「印度的曼徹斯特」[42]芬蘭坦佩雷也有着「芬蘭的曼徹斯特」[43]或「北方的曼徹斯特」[44]之稱。日本大阪也常被形容為「東方的曼徹斯特」(日語:東洋のマンチェスター),兩城也因紡織業和工業結緣,於2025年成為了姊妹城市[45][46]

Remove ads

歷史

早期歷史和中世紀時期

羅馬人征服不列顛前的鐵器時代,今曼徹斯特境內最初居住着一支凱爾特人部落,稱為布里甘特人。他們的據點橫亙整個英格蘭北部。居住在今大曼徹斯特郡境內的肥沃低地內的布里甘特人部落,中心據點位於曼徹斯特市中心的一座砂岩露頭上,此處如今坐落着曼徹斯特座堂[47]

Thumb
位於凱瑟菲爾德的古羅馬軍營(馬穆西烏姆)遺址的地基
Thumb
在原址重建的馬穆西烏姆要塞

曼徹斯特的建城史肇始於公元前一世紀所建立的古羅馬兵營,即此後的城堡。位於如今曼徹斯特市中心,厄韋爾河[48]支流梅德洛克河英語River Medlock流經的這片區域,位於羅馬人的兩處重要城池(即如今位於切斯特約克的兩座羅馬古城德瓦英語Deva Victrix埃伯拉肯)之間的交通要道。為防範凱爾特人對於這兩座羅馬城池的侵擾,羅馬將領阿古利可拉於公元79年占領了該地,並建造了名為馬穆西烏姆英語Mamucium[譯名請求]的兵營。馬穆西烏姆依山傍水,坐擁天然的地理優勢,易於防守[32]。此後,曼徹斯特境內便持續有人居住[49]。城堡在整個古羅馬時期重建多次,後來也因此成為了來往柴郡約克郡的交通樞紐。

羅馬人在不列顛尼亞的定居活動約於三世紀終止,位於馬穆西烏姆的平民聚落或於三世紀中葉廢棄,但該堡壘可能維持着小規模駐軍直至三世紀末或四世紀初[50]。直至工業革命之前,城堡遺址一直保持荒廢。如今在城堡的原址凱瑟菲爾德英語Castlefield仍可見其遺蹟,其地基仍清晰可見。該遺址於1984年首次面向公眾開放[51],其位於如今的丁斯蓋特火車站周圍,如今是一處遺址公園。

Thumb
在曼徹斯特列文修爾姆英語Levenshulme附近拍攝的尼科溝遺蹟,畫面朝向西方

自羅馬人撤離後,從中世紀早期直到諾曼征服的這段時間之內,曼徹斯特的腹地從凱瑟菲爾德逐漸偏向厄韋爾河和厄爾克河的匯流處[11][52]。公元六至十世紀,諾森布里亞麥西亞王國威塞克斯王國等王國在英格蘭西北部的紛爭使得曼徹斯特的歸屬幾經易手。已知在六世紀晚期至七世紀前半葉,曼徹斯特屬於諾森布里亞王國[52]。在這段時期的某一個時間點,曼徹斯特境內挖掘了一道名為尼科溝Nico Ditch)的溝渠。關於溝渠何時建造、由誰建造以及為何建造,歷來眾說紛紜。其作用可能是用於劃界、亦或是用於抵禦維京人的入侵[52][53]。這道溝渠橫貫整個曼徹斯特境內,其部分節點在英國屬於在冊古蹟,如今在曼徹斯特的一些地方仍能見到尼科溝的遺蹟。

中世紀,曼徹斯特的中心位於如今的曼徹斯特座堂周圍[54]。根據《末日審判書》,曼徹斯特及今大曼徹斯特郡大部當時隸屬於索爾福德百戶區英語Salford Hundred(或稱索爾福德郡),其占地約350平方英里(910平方公里)[32],但人口僅有約3000人,境內的教堂也僅有兩座(一座坐落於如今曼徹斯特座堂的位置,另一座則在阿什頓安德萊恩[55][56])。如此地廣人稀,足以看出曼徹斯特當時的荒廢[56]。在如今維多利亞火車站和如今座堂之間的切塔姆音樂學院英語Chetham's School of Music原址,曾建有一座城堡,可俯瞰厄韋爾河和厄爾克河[57][58]。雖然城堡本身當時平平無奇,但是在1215年,城堡由當地的封建領主改建為一座城堡宅邸,作為莊園的政治中心[54][59]。1422年,當時的封建領主英語Thomas de la Warre下令在教堂原址建造了一座學院教堂,並在約一個世紀後竣工,是為此後的曼徹斯特座堂。原本的封建宅邸成為了神職人員的住處,並於1653年被棉花商人漢弗萊·切塔姆英語Humphrey Chetham收購[32][48]。其院內現存切塔姆音樂學院英語Chetham's School of Music以及著名的切塔姆圖書館

Remove ads

紡織貿易和工業的勃興

商業造就了曼徹斯特的歷史地位[60]。在中世紀,曼徹斯特的商業逐漸發展,早在1282年就有了關於曼徹斯特境內存在市場的記載[61]。1301年,曼徹斯特獲御准成為一座集市鎮market town),逢禮拜六開市[62],每年可以舉辦一次節會。1363年前後,弗拉芒人開始在曼徹斯特定居[63]。他們多以紡織為生,生產羊毛布、亞麻布並進行貿易,促進了曼徹斯特工商業的繁榮。後來,棉花(以及粗布英語fustian[64])也逐漸進入了市場。新航路的開闢以及貿易的開闢也提高了羊毛製品的利潤,奠定了曼徹斯特的紡織業基礎[65],也是這座城市得以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城市的濫觴。紡織業的發展以及曼徹斯特與倫敦城的連接使其一度成為清教徒的領地,使其因而在議會與國王的衝突當中同情議會派。1642年,保皇派意圖占領當地的一個彈藥庫,隨之而來的衝突使得一名紡織工人遇害,亦被一些人認為是英國內戰的首位傷亡。因此,亦可以說因此曼徹斯特在英國內戰史上也具有重要位置。

Thumb
1790年,蒸汽動力的紡紗機取代了產能低下的珍妮機[32]。圖為約1820年代安考茨英語Ancoats地區的紡織廠

曼徹斯特的發展與棉花密不可分,這可從其維多利亞時代的稱謂「棉都英語Cottonopolis」看出。從十四至十八世紀,棉製品在歐洲的紡織品貿易中一直處於抬頭的趨勢,曼徹斯特也成為了在周邊城市的紡織品貿易中占絕對優勢的交易地[11]。十七世紀,大量弗拉芒人湧入曼徹斯特,促成了紡織業的建立和發展,使曼徹斯特得到進一步開發[66]。此時,從印度進口的布料引發了舉國潮流,替代了傳統的毛紡織品,帶動了棉紡織業的內需[67]。此時,曼徹斯特也出現了經營紡織品出口貿易的商人[67];他們乘勢開闢紡織品的銷路,因此帶動了曼徹斯特紡織業的發展,也帶動了英國的全球貿易[68]

Thumb
Thumb
兩張從克薩爾高沼眺望曼徹斯特城區的油畫,分別來自1820年(左)和1852年(右),可觀察到厄韋爾河。可以看到這片區域30年間從田園風光到工廠林立的劇變。

自十八世紀起,工業革命使得曼徹斯特成為當時紡織業的中心地帶之一。曼徹斯特以及周邊的蘭開郡南部、柴郡北部的谷地依山傍水,潮濕多雨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使得當地十分適宜建造水力蒸汽動力的紡織廠[32][69][70]。這片谷地之於工業革命的重要程度絲毫不亞於硅谷之於信息革命[70]:科技的革新極大提高了紡織品的產能,其效率令傳統的手工業望塵莫及。因此,儘管英國的氣候並不適合種植棉花[71],但當時絕大部分的棉紡織業都集中在該區域。曼徹斯特也一度曾是全球最為高產的棉花加工中心[72],市內紡織廠眾多。最初的三家紡織廠建於1780年代;同時,由於英國在三角貿易中的參與,以及加勒比海美國南部的棉花種植園產能的爆發式增長,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規模迅速擴張[68][73]。1800年時,曼徹斯特已有42家紡織廠;數量於16年後又翻了一番[68]

Thumb
利物浦路火車站附屬的倉庫,即現今的1830倉庫,是I級登錄建築

紡織業的勃興,使曼徹斯特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的城市[13][12][74],曼市東北郊的安考茨英語Ancoats也成為了世界上首個工業區。工業的發展造就了空前規模的市場經濟。此時,曼徹斯特亦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棉產品市場[11][75]。1729年,一家商品交易所(後來的皇家交易所前身)開通[76]。十八世紀末,紡織品貿易的繁榮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紛至沓來,曼徹斯特紡織廠的紗布和織物也因而能夠遠銷海外[77]。「曼徹斯特」一詞在國際上甚至也成了紡織品的代名詞。許多大型倉庫也在同一時期開通,用於分銷、轉運工業品。這些倉庫促進了商業的發展,讓曼徹斯特成為「倉庫城」。

棉加工業促進了進出口貿易和商業的成長,並以曼徹斯特和利物浦為其核心,促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67][78]。自工業革命以來,從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的交通逐漸發展,將世界各地的棉花輸送至曼徹斯特,並將當地的產品銷往海外。1736年,厄韋爾河和默西河的通航英語Mersey and Irwell Navigation使曼徹斯特的船只能夠通航至海邊的碼頭。英國首條完全人工開鑿的運河——布里奇沃特運河Bridgewater Canal)亦於1761年開通。水運的發展大大提升了煤炭的運輸效率,削減了棉花的運輸成本[63]。隨着曼徹斯特逐漸發展成如今工業化城市的雛形[68]利物浦港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也日趨上升[78]。1830年,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的啟用更加速了貿易全球化的發展,這也是世界上首條完全採用蒸汽動力的客運鐵路。到了1835年,「曼徹斯特無疑是世界上第一座工業化城市,也成為了最偉大的工業化城市」[75]。原本為棉花產業所製造的機械,後來也因製造業的廣泛發展而精細化、多元化,如今能夠進行壓花等的精美工藝;原本僅生產漂白劑和染料的化工業也擴充至其他領域[79]

Remove ads

城市近代化和政治訴求

Thumb
Thumb
此兩張曼徹斯特地圖分別來自約1650年代(上)和1801年(下),凸顯了曼徹斯特的城市化。由於地圖朝向不同,曼徹斯特的對岸索爾福德在兩張地圖中處於相反的位置

早在大約1720年代,小說家笛福就曾將曼徹斯特形容為「英格蘭最大的區區一座村莊 (‘the greatest mere village in England’)[80][81]。有看法認為,笛福也影射了曼徹斯特當時在政治上落後尷尬的地位,表示了他對這座遠大於許多城市的重要集鎮不具城市地位的質疑[82]。笛福身處曼徹斯特時,當地人口已有2萬人,但在十九世紀初期,曼徹斯特的人口隨着棉產業的勃興增長至近8萬人[32]。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曼徹斯特史無前例的城市化所帶來的就業機會,使得許多工人從英國各地以及愛爾蘭湧入該城市務工,期間曼徹斯特歷經飛速發展[83][84][85]。進入十九世紀,曼徹斯特的人口於幾十年間一度膨脹了25倍[86],並於1850年增長至30萬人[60],1861年增長至35萬人[87]

作為資本主義的中心[88],19世紀的曼徹斯特見證了許多圍繞着民生、工人權益,以及呼籲獲得更多政治代表的示威運動[89]。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曼徹斯特的地位,但曼徹斯特卻仍施行落後、封建莊園制度。紡織品貿易的衰退以及工人的待遇,也讓當地的許多人日漸不滿於該城的政治現狀,紛紛要求投票權。這一系列不滿促成了1817年的「毯子遊行英語Blanketeers」,當時示威者主要是蘭開郡的織布工。

Thumb
一幅記述1819年發生的彼得盧大屠殺的畫作

此後,示威於1819年演變為血腥衝突。8月16日,一場大規模示威於聖彼得廣場舉行,有5–6萬人參加,其訴求包括要求當局給予曼徹斯特在下議院的代表權。而當局卻對這場民主化運動進行了鎮壓:騎兵衝進示威人群衝殺,導致18死600-700傷[90][91]。這場慘絕人寰的事件後來以聖彼得廣場和臨近發生的滑鐵盧戰役為名,稱為「彼得盧屠殺」;英國著名的報紙《衛報》(時稱《曼徹斯特衛報》)也緣此誕生。

彼得盧屠殺作為一場對示威遊行的血腥鎮壓影響深遠,在曼徹斯特廣受紀念。如今,彼得盧甚至被當今的一些政治評論家稱為「曼徹斯特的天安門事件[92][93]。彼得盧事件一度叫停了改革,但示威者的訴求最終幾乎都得到了滿足[94]。莊園制度終於1846年才被自治市鎮英語municipal borough當局終結[95];曼徹斯特最終於1853年獲得了城市地位[82]

為了不使那些⋯神經脆弱的老爺太太們看到這種隨着他們的富貴豪華而產生的窮困和骯髒⋯很少能由此看出工人區的真正面貌。⋯但是我畢竟還沒有看到過一個地方,像曼徹斯特這樣有系統地把工人階級排斥在大街以外⋯。然而,曼徹斯特在其他方面比任何一個城市都建築得更不合警察的規定,⋯而是更偶然地堆積起來的。當我連帶考慮到資產階級那種熱心的保證,說什麼工人生活得很好的時候,我就覺得,那些自由派廠主⋯對該市的這種可恥的建築體系並不是完全沒有責任的。
 ⋯如果想知道,一個人在不得已的時候有多麼小的一點空間就夠他活動,有多麼少的一點空氣⋯就夠他呼吸,有什麼起碼的設備就能生存下去,那只要到曼徹斯特去看看就夠了。⋯所有這些都只是工業造成的,而如果沒有這些工人,沒有工人的貧困和被奴役,工業是不可能存在的
——恩格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大城市[64]
Thumb
婦女活動家潘克赫斯特在市中心聖彼得廣場上的銅像《起來呵,女性英語Rise up, Women》,於1918年女性首次參與大選的一百周年揭幕。其所指的方向是曼徹斯特市政廳
Thumb
曼徹斯特與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因緣深厚。位於曼徹斯特市中心紡紗場英語Spinningfields恩格斯雕像英語Statue of Friedrich Engels, Manchester是一座蘇聯時期的雕像,於2017年從烏克蘭輾轉遷至曼徹斯特

十九世紀早期的曼徹斯特也見證了許多左翼政治思潮和運動的產生與發展[86]。空前的工業化、城市化及現代化促成了曼徹斯特資本主義馬克思主義在曼徹斯特萌芽,亦孕育了工黨以及婦女參政論[96]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於十九時期前半葉旅居曼徹斯特,其人生大半都在曼徹斯特及其周邊度過[97]。1844年,恩格斯根據自己在地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影響深遠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書中批判了工業化,將這座城市形容為一座「工業化的地獄[64][86][98]」。在此期間,、恩二人於切塔姆圖書館會面。

1903年,著名的女性投票權運動家埃米琳·潘克赫斯特在曼徹斯特領導創建了婦女社會政治聯盟英語Women's Social and Political Union,尋求以激進方式謀求婦女參政權。

Remove ads

工業衰落和現代化轉型

1853年,曼徹斯特獲得了城市地位。當年,曼徹斯特市內的棉紡織廠達到了空前絕後的108座[68][72]。然而,用以支持曼徹斯特紡織業的棉花生產建立在對這些新世界地區奴隸的剝削上,當時曼徹斯特的棉花主要來自西印度、美國南部,乃至後來的巴西等地[99]。1861年因奴隸制的存廢而引發的美國內戰造成了原材料供應的中斷,使棉工業近乎癱瘓[100]。期間許多紡織廠關閉,工人失業,對曼徹斯特的棉紡織業造成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99]。此後,金融業亦逐漸取代紡織業成為曼徹斯特的支柱產業[68]銀行業保險業也逐漸興起,支撐了商業的發展[79]。期間,曼徹斯特周邊的其他城鎮如博爾頓奧爾德姆先後取代曼徹斯特紡紗中心的地位[72]。因此紡織廠多集中在蘭開郡南部,而織布業則逐漸轉移至北部[101]

儘管曼徹斯特的工業早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就已顯頹勢,但二十世紀期間,曼徹斯特的工業從此一蹶不振。1894年,曼徹斯特運河正式開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二的棉花均在曼徹斯特及周邊地區進行加工[11][81]。此後,戰爭使出口受到挑戰,同時由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棉產業也開始發展,曼徹斯特的紡織業進入了迅速衰退[81][102]。在一戰戰前,產自印度埃及英殖民地的棉花短暫維繫了曼徹斯特地區的紡織業[63][67]。曼徹斯特的人口於1931年達到頂峰,當時城市範圍內總共有76萬人。同時,全球範圍的大蕭條使曼徹斯特的經濟開始衰退,其工業開始受到影響。此時國際上的眾多後起之秀,如日本,取代了曼徹斯特紡織業巨頭的位置。

Thumb
1940年,隨着納粹德國的空襲,曼徹斯特被毀壞的一幢樓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曼徹斯特經歷動員。期間,曼徹斯特的重工業設施受到納粹德國的嚴重轟炸和破壞,就連皇家交易所都在大戰期間遭到轟炸。

1945年,第五屆泛非大會英語Pan-African Congress在曼徹斯特召開,揭開了非洲前殖民地國家獨立的序幕。戰後的曼徹斯特雖然工業式微,但其仍舊保留着區域主要城市的地位,甚至一躍成為「英國第二城」之一[18],並通過2002年其承辦的英聯邦運動會鞏固了這一地位。

80年代以來大事記

近年來在曼徹斯特發生的大事件包括:

政治

市政

Thumb
大曼徹斯特市長安迪·伯納姆,2024年

曼徹斯特的市政工作由曼徹斯特市議會英語Manchester City Council負責,但其部分職權,例如交通、可持續發展議題,許多由大曼徹斯特聯合管理局(英語:GMCA)行使,或者受其監督。市議會的總部位於坐落在阿爾伯特廣場市政廳,但實際上如今曼徹斯特市議會工作是在坐落在西部聖彼得廣場上的曼徹斯特市政廳擴建進行的。2018年,該市全境劃分為32個選區,每個選區可選舉3名市議員。

倫敦類似,主要被稱為「曼徹斯特市長」的人物實際上是大曼徹斯特都市郡的市長,該職務自2017年正式創立以來一直由工黨兼合作黨籍的安迪·伯納姆擔任。另外,與直選的大曼徹斯特市長不同,曼徹斯特市長英語Lord Mayor of Manchester是虛位職銜,亦非民選職務,主要扮演禮儀性的角色。2025年當前,曼徹斯特的市長暨第127任市長是工黨黨籍的 Carmine Grimshaw 市議員[107]

下議院議員

英格蘭共和國時期,1654年,曼徹斯特獲得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下議院席位,由當地一名克倫威爾的親信查爾斯·沃斯利英語Charles Worsley代表。但在1660年君主制復辟後,由於曼徹斯特同情議會派的立場,該席位又遭褫奪。從1660年直至1832年英語1832 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的接近兩個世紀,在威斯敏斯特始終沒有能夠代表曼徹斯特的議員。後來,直至1832年的改革才改變了曼徹斯特等的新興城市的政治現狀,市民於同年選舉了兩名國會議員。

威斯敏斯特,曼徹斯特與其他北方城市類似,屬於政治光譜中偏左的城市,素來是工黨的大本營。2024年以來,曼徹斯特全市在下議院共劃歸6個選區,(在2023年的選區改組英語2023 review of Westminster constituencies前為5個),由以下六名國會議員代表:

更多信息 國會選區, 地圖[注 5] ...

行政區劃

英格蘭的行政區劃較為錯綜複雜,但總體上可分為大區、郡區級(包括郡級和區級)、教區級三個級別。曼徹斯特於1853年獲得城市地位,但顧名思義城市地位僅是一個地位,「城市」本身並正式的行政區劃。如今從行政區劃上看,曼徹斯特是西北英格蘭大區大曼徹斯特郡當中的一個都會自治市鎮,下面不設正式的行政區劃,但下屬1個民政教區,即曼徹斯特機場(原靈韋機場)的所在地靈韋英語Ringway, Manchester[109]。因歷史原因,城鎮區域幾乎不設民政教區[110]

曼徹斯特市是大曼徹斯特下屬的10個都會自治市鎮之一,屬於一個區級的行政區劃。1972年的《地方政府法令》引入了都市郡的概念。同時於1974年,以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為中心,原屬蘭開郡東南部、柴郡東北部,以及西約克郡西部的一小部分區域成立了新的大曼徹斯特郡。同年,靈韋機場的所在地靈韋被劃入了曼徹斯特[111]。靈韋原本是柴郡下的一個鄉郊地區英語Rural district,此前屬於巴克洛英語Bucklow rural district[譯名請求][112]。2011年,靈韋的人口為103人[113];其具有獨立的教區委員會(也稱堂區委員會),名義上由5名委員代表,但該委員會並未實際運作[109]

沿革、演變和擴張

Thumb
在這張索爾福德郡地圖當中,可見曼徹斯特位於其東南處
Thumb
曼徹斯特教區圖,可見索爾福德斯特雷特福德,如今這兩個鄰近建成區都不是曼徹斯特的一部分,這個現象被史學家佩夫斯納稱作「英格蘭最為稀奇的一個反常之處」[65]

歷史上,曼徹斯特是蘭開郡的一部分。從11世紀諾曼征服直至到19世紀設立聯合救貧區英語Poor Law Union以來,百戶區一直是英格蘭一個主要的行政單位[114],是郡以下的行政區劃,下轄各個教區。根據1086年由征服者威廉下令完成的普查《末日審判書》,曼徹斯特當時隸屬於索爾福德郡英語Salford Hundred,或稱索爾福德百戶區,是蘭開郡下的一個次級行政區劃。現曼徹斯特市北部當時屬於曼徹斯特古教區英語Manchester (ancient parish),似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建立,其轄區大致包括曼徹斯特市中心、默西河以北的地區,以及索爾福德市中心。其中,現今的曼徹斯特市中心一帶當時位於其中的曼徹斯特鎮區英語Manchester (ancient township)。 儘管如今位於市中心的民眾難以注意到這兩座城市的界線,但僅一河之隔的索爾福德如今與曼徹斯特卻為兩座不同的城市,此誠不失「英格蘭最為稀奇的一個反常之處」[65]。相傳古時一位諾曼貴族一筆便將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分離開來,但顯然,並非索爾福德被從曼徹斯特分了出去,反而是當時貧瘠的曼徹斯特,及其地位卑微的領主被從索爾福德分了出去[115]。但縱然索爾福德百戶區所在的這片區域自古以來便是以曼徹斯特為中心英語Mamucium,索爾福德卻成了百戶區的司法中心[64]。後來,曼徹斯特單獨成立了自己的聯合救貧區英語Poor Law Union,與一衣帶水的索爾福德分道揚鑣[116]

Thumb
大曼徹斯特郡地圖,其中包括1974年各都會自治市鎮改組前其各自的次級行政區劃。從中可見,靈韋(市南粉色區域,標為巴克洛的飛地)是曼徹斯特境內唯一一個次級的行政區劃

自1301年至1359年,曼徹斯特鎮曾是一個自治市鎮。曼徹斯特於1838年獲得皇家特許狀,重新成為自治市鎮[22],此時其範圍首度擴張,將休姆英語Hulme梅德洛克河畔喬爾頓英語Chorlton-on-Medlock以及以北的奇塔姆山英語Cheetham Hill等地吸納進曼徹斯特境內。直至1846年,曼徹斯特境內的市政多掌握在莊園主手中,但隨着曼徹斯特的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人口增長,自治市鎮當局開始接管一些與社會福祉相關的市政職能。隨着1853年曼徹斯特重獲城市地位,曼徹斯特的市域再次向周圍擴張:布拉德福德英語Bradford, Manchester哈普萊英語Harpurhey魯斯霍爾姆英語Rusholme,乃至莫斯賽得英語Moss side威辛頓英語Withington的部分區域現納入了曼徹斯特境內。

1889年,曼徹斯特與蘭開郡的一些大型城鎮一同成為了郡級自治市鎮,脫離了郡政府的管轄[22]。此後,從1890年代到1930年代,曼徹斯特開始了進一步城市化,此後曼徹斯特開始從市中心不斷向南擴張,早就了如今狹長的市轄區。此時,周邊的許多村莊已納入了曼徹斯特市域,例如喬爾頓-哈迪英語Chorlton-cum-Hardy等地,最南端包括迪茲伯里英語Didsbury威辛頓英語Withington,其區域幾乎囊括了整個教區的區域。自1931年,曼徹斯特的市域越過了默西河,進入了柴郡境內,將南端的諾森登英語Northenden等3個鎮區納入了市內,並將這片廣袤優美的市南郊區命名為懷森蕭英語Wythenshawe[22][23]。最終,在1974年大曼徹斯特郡成立時,曼徹斯特市內除了新納入的靈韋以外,不具有其他的行政區劃。

地理

Thumb
一幅曼徹斯特地圖。曼徹斯特市區呈斜長條形,城市化程度高。其市中心大概位於整座城市偏北的位置,靠近索爾福德機場則位於其南部邊緣

曼徹斯特坐落在英格蘭西北部的一處盆地上,其坐標大致位於53°28′0″N 2°14′0″W,位於首都倫敦西北大約260英里處,歷史上英語Historic counties of England劃歸蘭開郡。其南臨寬闊的柴郡平原,東、北兩側瀕臨縱貫英格蘭北部的奔寧山脈;其西界索爾福德特拉福德,東南方鄰近斯托克波特,並與周圍的多個都會自治市鎮接境。曼徹斯特地勢尤為平坦,整座城市的海拔平均為35至42公尺,市內的最高點是位於城北的希頓公園,其占地260公頃(642英畝),也是曼徹斯特境內最大的空曠地帶[117]

從曼徹斯特的地圖上可觀察到曼徹斯特狹長的形狀。其城市化程度高。曼徹斯特的大型聚居區總體上是與周邊各個方向的區劃相連的,除了市南靠近柴郡的區域以外。其市中心將整個城市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市中心位於城北,M60 M56 兩條高速公路從城南穿過,多條鐵軌也從各個方向貫穿整個市區。全市絕大部分用地均為建成區,本市綠地很少。從城東的山丘上可遠眺到該城規模壯大的天際線,從市區的高樓上亦可俯瞰城外的山脈及沃野。

身為世界第一座經歷工業化的城市,曼徹斯特的發展仰賴其地理條件。這些條件包括其溫潤潮濕的氣候,發達的水系造就的水力優勢,其靠近海港的特點,以及其周圍的豐富的煤炭礦藏,造就了「天然的棉紡織加工廠」[67][118]。曼徹斯特以西瀕臨利物浦,向東靠近多山、盛產煤炭謝菲爾德,與這兩座城市的距離均為53.6公里。囿於其坐落在兩城中點的特性,曼徹斯特的發展仰賴利物浦的出海口及謝菲爾德的煤礦,這也造就了從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發達的交通體系。兩市之間開行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內陸的曼徹斯特與瀕臨愛爾蘭海的利物浦港口亦有運河相連。如今位於索爾福德的碼頭區英語Salford Quays曾幾何時便是工業革命時期的重要內陸港

城市分區

曼徹斯特的郵區編號的開頭為字母M,電話區號為0161。曼徹斯特市中心主要包括皮卡迪利紡紗場英語Spinningfields丁斯蓋特凱瑟菲爾德英語Castlefield安考茨英語Ancoats北角英語Northern Quarter (Manchester)Northern Quarter),NOMA英語NOMA (Manchester) 等地區;傳統上梅德洛克河英語River Medlock是市中心與市南的邊界。曼徹斯特市境內包括以下區域:

更多信息 地區名, 人口 (2011年) ...

自然環境

Thumb
發布於2016年的西北綠帶地圖,其中綠色部分是指定的綠帶。可見曼徹斯特境內指定綠地數量極少

曼徹斯特市內欠缺大型河流,但遍布眾多小型河流及人工運河。其市中心有厄韋爾河穿城而過,兩條支流梅德洛克河英語River Medlock厄爾克河英語River Irk[譯名請求]也在此匯入該河。曼徹斯特位於厄韋爾河的左岸,與鄰市索爾福德隔河相望。源自斯托克波特默西河穿過曼徹斯特南部,傳統上是蘭開郡與柴郡的界河。

曼徹斯特位於整個英國第二(或第三)大的建成區上。雖然整個大曼徹斯特都市郡的綠地資源豐富,但曼徹斯特境內綠地極少,僅有默西河沿岸的地帶、曼徹斯特機場附近,以及城市北端的希頓公園規模尚算較大。其城市綠地的發展前景也不太可觀[122]。與坐擁眾多綠地的首都倫敦不同,曼徹斯特用地高度城市化。這是由於曼徹斯特位於平原、因工業而興的歷史背景所導致的。2018年,政府為西北英格蘭指定了綠帶英語Green belt (United Kingdom),以期控制包括曼徹斯特在內,默西賽德以及大曼徹斯特郡境內嚴重的城市蔓延[123]

氣候

事实速览 曼徹斯特, 氣候圖表 ...

大不列顛島其餘地區一樣,曼徹斯特屬於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的分類是Cfb;總體上氣候陰冷潮濕。在夏天,其日間氣溫常會超過20攝氏度,偶爾會超過25攝氏度,尤其是七八月份天氣較為晴朗的時段。近些年,曼徹斯特夏天甚至偶有最高溫度超過30攝氏度的情況。曼徹斯特迄今為止的最高氣溫紀錄是2022年歐洲熱流期間記錄的,其於2022年7月19日的最高氣溫達到了38攝氏度[124]

曼徹斯特被稱為「雨城」,是以陰暗多雨著稱的城市。降水持續時間長,常在1個小時以上,而鮮見幾分鐘的傾盤大雨。[來源請求]曼徹斯特終年多雨,但總體上降水強度小。1971年至2000年,該市的平均年降水量為806.6毫米(如今為831.2毫米)[125];低於英國全國的平均值1.125.0毫米[126]。其年均降雨天數為140.4天[125],與全國平均值154.4天相比也稍低[126]。曼徹斯特相對來說濕度較高,加之其境內多為軟水,這也是其境內紡織品工業的成因之一[127]

由於城市熱島效應,曼徹斯特境內降雪較少。在冬季是全國積雪最少的城市[來源請求]。其周圍的一些區域,如西北的西奔寧高沼,東北部的南奔寧山脈以及東部的峰區降雪更多,有時甚至會導致出城道路因積雪而封閉[128]。曼徹斯特境內最低溫度的紀錄為零下17.6攝氏度,發生於2010年1月7日[129]

更多信息 月份, 1月 ...

人口

歷史及演變

Thumb
2021年曼徹斯特的人口金字塔,其中英國出生和外國出生的人口是用不同顏色標出

歷史上,曼徹斯特人口在維多利亞時代開始快速增長,1865年曼徹斯特人口約為354,930人,索爾福德為110,833人[137],並在1931年達到峰值766,311人;此後人口開始急劇減少。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於戰後曼徹斯特市議會實施的貧民窟清理計劃。

在2021年英國人口普查中,曼徹斯特市人口為55.2萬人,相較2011年英國人口普查時的50.31萬人共增長了9.7%[138],低於2001至2011年間19%的增長率(當時曼徹斯特),但高於預期人口增長的5.8%[139]。2021年曼徹斯特人口中,43.5%為未婚人士,37%已婚,12.24%處於分居或離婚狀態,7.26%為喪偶者。曼徹斯特未婚人口、離婚人口及喪偶人口比例相比2021年全國平均水平稍高,已婚人口比例則相對稍低[140]

近些年來曼徹斯特人口增長迅速,主要源自於人口遷移。2011年至2021年,從外地遷入該市的人口占總人口增長的四分之三[141]。自1991年以來,曼徹斯特市人口增速超過英格蘭其他主要城市,增幅達36.3%。大曼徹斯特另一城市索爾福德在2010年代實現全英最高增長率,人口增幅達15.4%。在2001年至2011年之間,曼徹斯特也曾是曾是英國倫敦以外地區人口增長最多的城市[142]。曼徹斯特及大曼徹斯特地區人口年齡結構較英格蘭平均水平更年輕:全國65歲以下人口占比為82.6%。曼徹斯特市該比例達91.2%,大曼徹斯特地區為85.1%。大曼徹斯特聯合管理局對2021年人口普查的分析指出,0-15歲人口的增長是推動曼徹斯特市人口變化的主要動力[143]

人種結構

曼徹斯特的人種結構,參照2021年的普查數據[144]

  白人(56.8%)
  亞裔英語British Asians(20.9%)
  黑人英語British African-Caribbean people(11.9%)
  混血(5.3%)
  華人(3.4%)
  其他(1.7%)
更多信息 出生國, 人口 ...
Thumb
1971至2021以來,曼徹斯特的各族裔人均占比的變化。可見白人逐漸失去在當地人口占比當中的絕對優勢,且亞裔(包括華人)始終是當地最大的少數族裔群體

曼徹斯特的人口構成極為多元化,是一個由大量移民組成的城市。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市白人人口僅占居總人口的三分之二,而2021年這一數據降低到僅56.8%。2021年,曼徹斯特全市31.8%的居民出生自海外,比2011年上升了6.8%[145]。2021年,在該市出生於外國的人口當中,巴基斯坦出生的居民最多,有30,750人[145],相較十年前上升了48.4%。

該市主要的非白人少數族群包括黑人南亞裔華人。除華人外,曼徹斯特的傳統上的少數族群聚居區包括奇塔姆英語Cheetham, Manchester魯斯霍爾姆英語Rusholme莫斯賽得英語Moss Side等地區[11][146]

  • 愛爾蘭人:曼徹斯特在經歷工業革命時發展的同時,大量來自鄰近鄉郊和不列顛群島其他地方的鄉下人到曼徹斯特尋求工作。尤其是在1840年代中後期,因為愛爾蘭發生嚴重饑荒,大量愛爾蘭人到只有一之隔的曼徹斯特城做工。這批愛爾蘭移民和他們的後裔持續在曼徹斯特城有其影響力。例如每年3月該市會舉辦大型巡遊,慶祝愛爾蘭傳統節日聖帕特里克節。現時曼徹斯特及索爾福德約35%人口均有愛爾蘭血統[需編修][來源請求]
  • 猶太人:自20世紀以來,不斷有中歐東歐移民大批移居到曼徹斯特地區,他們主要為猶太人。包括曼徹斯特以及索爾福德普雷斯特維奇英語Prestwich在內的地區共有40,000猶太人聚居,構成了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猶太人社區[來源請求]

曼徹斯特華人

曼徹斯特具有大量華人人口,其中主要包括華人移民和曼徹斯特各個高校的華人留學生人口。與英國的其他城市如利物浦相比,華人成規模地移民至曼徹斯特的歷史相對來說更晚,曼徹斯特的中國人聚居區相對較新。2015年,曼徹斯特市的中國大陸留學生有3600人,占全英中國留學生的三分之一[147]。根據202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曼徹斯特是全英華人人口占比及華人人口總數最高的單一管理區[148]。2021年,曼徹斯特華人人口總數為13,539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3.4%[148]。在學術上,曼徹斯特大學設立了中國研究中心。

Thumb
曼徹斯特中國城牌坊是歐洲首個真正的中式牌坊[149],建於1987年

溯源研究顯示,曼徹斯特的第一波成規模的華人移民發生在1900年代[150]。戰後,英國移民政策的放寬促成大批少數族裔湧入英國,許多來自香港新界的客家人於此時遷入曼徹斯特[151]。然而,與其他族裔相比,學界目前罕有對於二戰戰後英國華人移民的論述[152]。早期的英國華人移民主要以洗衣維生,且大多為廣府人。1911年的人口普查首次反映了曼徹斯特境內的七戶華人人口。這些華人大都來自廣州地區,且均為洗衣從業者[150]。據研究當時也有零星幾個華人留學生居住在曼徹斯特。1950年代,洗衣機的普及導致洗衣行業的衰敗,迫使當地的華人人群轉而經營餐飲業以維持生計[153][154]。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多家主營粵菜香港飲食的中餐館在曼徹斯特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此後的1980年代,華人開始經營中餐外賣和薯條店英語Fish and chip shop等,其中售賣如同「豉汁薯條」「糖醋薯條」「香酥鴨」等的英式中餐,以及據信是由在英國的美國士兵傳播開來的美式中餐,例如炒麵[153][155]

曼徹斯特中國城的所在地坐落在市中心的波特蘭,位於尼古拉斯街、福克納街之間。1948年,曼徹斯特第一間中餐廳「品香樓」在如今的中國城一帶開業。這片區域也逐漸出現了許多其他參觀,以及主要面向華人經營的藥房、超市等民生設施。曾經的棉花庫房逐漸演變為繁盛的華人聚集區,吸引周圍的華人移民每周日前來休憩茶敘;是為如今的曼徹斯特中國城[153][151]。1986年,曼徹斯特與中國武漢結為姊妹城市。次年,福克納街上矗立起了如今的曼徹斯特中國城牌坊[156]。牌坊系在中國建造,並通過集裝箱發往曼徹斯特,是曼徹斯特市政廳當局向當地華人社群的贈禮[149]。如今的曼徹斯特華人社群每年會在附近舉行隆重的中國新年慶祝活動,端午節期間也會組織賽龍舟活動。

進入2020年代,曼徹斯特華人群體面臨挑戰。2020年初,COVID-19疫情伊始,身為疫情爆發地武漢的姊妹城市,曼徹斯特華人很早便陷入了恐慌,使得市內出現了針對華人的仇華情緒,以及針對華人的種族歧視現象[157][158][159]。港區國安法的制定引發了香港人移英潮,期間香港人大量移民曼徹斯特。根據2021年英國港僑協會的調查報告,曼徹斯特是在此期間香港人選擇移民的英國城市[160],其中有8.2%的香港居民移民英國時,都會考慮曼徹斯特[161]。政治分歧使市內以香港人為主的粵語使用者和操普通話的大陸地區新移民之間出現裂痕[5];2022年10月,港人群體與中國當局矛盾加劇波及了曼徹斯特華人社區。在中共二十大召開期間,於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門口舉行的一場在英港人示威活動最終演化成了一起嚴重的外交官員打人事件,其中時任領事甚至親自毆打示威者[162][163]

宗教

曼徹斯特的宗教信仰,參照2021年的普查數據[164]

  基督教(36.2%)
  無宗教信仰(32.4%)
  伊斯蘭教(22.3%)
  印度教(1.1%)
  佛教(0.6%)
  猶太教(0.5%)
  其他(0.5%)
  未表明(5.9%)
Thumb
2024年拍攝的曼徹斯特座堂及其周遭

曼徹斯特市的宗教構成較為複雜。如今,曼徹斯特是英國在宗教信仰上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近幾十年來,該市穆斯林人口大幅增長,截至2021年已占總人口的22.3%,而基督徒比例則從2001年的62.4%下降至2021年的36.2%,主導地位顯著削弱,同時其境內無宗教信仰者的比例也在增加。曼徹斯特是英國猶太教徒人口第二多的城市[165]

語言

由於其移民眾多,曼徹斯特市民諳94種語言,其中除英語外,最廣泛使用的語言包括烏爾都語阿拉伯語波蘭語華語旁遮普語西班牙語孟加拉語[145]。2021年,除英語外,曼徹斯特主要使用烏爾都語的民眾最多,有1.75萬人[145]

曼徹斯特方言

英語方面,曼徹斯特則通用的曼徹斯特方言英語Mancunian dialect,是一種較為獨特的北部方言。與其他北部方言類似,其包括首音/h/的脫落,/ʌ//ʊ/的同化等特徵,另外其較為明顯的特徵也包括詞尾/ɪ/的發音(如happy)訛變成/ɛ/(如let),語尾的/ŋ/音(如bang)演變成/ŋɡ/,以及爆破輔音的塞音化英語glottalization等,例如 sortedt 的脫落英語T-glottalization變化成聲門塞音的特點/ʔ/等。曼徹斯特方言中一些獨有的詞彙包括 sound(不錯)、buzzing(高興)、sorted(搞定)等[來源請求]

有說法認為曼徹斯特方言是英國「最友好的方言」[166]。流行文化中,曼徹斯特方言較為著名的案例是電視連續劇《加冕街》中人物的口音。綠洲樂隊的主唱連恩·蓋勒格也具有曼徹斯特口音。

經濟

Thumb
曼徹斯特市中心的古今同框:工業革命時期的運河和英國最高建築之一的比瑟姆塔。反映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經濟發展脈絡

曼徹斯特如今是全英國經濟總量僅次於倫敦的城市,享有很高的經濟地位。作為北方經濟引擎計劃英語Northern Powerhouse的核心,曼徹斯特是英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上具有戰略意義[167]。曼徹斯特坐擁英國人口第二密集的都市圈,整個都市圈的總人口達255萬[168]。作為大曼徹斯特郡的中心城市以及英國核心城市之一,其經濟影響力能夠輻射到整個都市郡乃至周邊地區。步入21世紀,曼徹斯特的經濟增長穩居英國各地區之首,使其成為倫敦以外最重要的金融中心[169]

宏觀經濟

身為全球第一座工業化城市,曼徹斯特地區曾歷經經濟和人口的衰退。如今曼徹斯特卻成為了英國主要城市當中增長最高的城市之一[170]。2011年的人口普查報告曾顯示曼徹斯特是全國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城市[171][172]。曼徹斯特近年來經濟迅速增長。2023年,曼徹斯特[173]的GDP約為380億英鎊,人均GDP為£65,592[174]。曼徹斯特的人均GDP從2011年到2021年的十年內成長了44%,按通脹調整後實際增長則達到了58%,成為英國經通脹調整後增幅最大的城市[175]。總體GDP則是在12年內成長了88%[174],經濟前景較好。作為參照,2011至2023年間英國整體經濟則僅增長20%[175]。2023年,大曼徹斯特地區名義GDP達1100億英鎊,約占西北地區GDP的41%,成為僅次於倫敦的全國第二大城市GDP貢獻區。

2021年,曼徹斯特獲評英國「最具企業精神城市」,其商業成長迅速[176]。曼徹斯特的典型產業領域包括數字創意、金融、法律及商業服務、生物技術、先進製造業、環境技術、旅遊業、全球體育品牌、媒體和房地產等。該市還是眾多外資企業及總部的重要據點,西北地區500強企業中近半數在此落戶[177]。曼徹斯特市政領導層以商業頭腦著稱[178]。曼徹斯特市議會在商業領域發揮着獨特、積極的作用,其持有關鍵基礎設施股權。例如,市議會持有全英國最大的機場集團——曼徹斯特機場集團英語Manchester Airport Group35.5%的股份[179],從其旗下的曼徹斯特機場倫敦斯坦斯特德機場東米德蘭機場獲得創收,並利用這些收益資助發展當地的地方項目[180]。市議會同時也持有曼徹斯特市球場的所有權[181],該球場是全球收入最高的足球俱樂部之一曼城的主場。2012年,畢馬威的《競爭性替代方案報告》指出,曼徹斯特在全球工業化城市中稅收成本排名第九位最低且財政權力下放進程早於英國任何其他城市;該市可保留交通投資產生的額外稅收的一半[178][182]

微觀經濟

Thumb
莫斯賽得破敗的居民區,雜草叢生
Thumb
魯斯霍爾姆一處因城市改造而閒置的空地堆滿了垃圾
Thumb
2020年的曼徹斯特市中心。可見丁斯蓋特廣場英語Deansgate Square摩天大樓群以及正在建造的大傑克遜街摩天大樓區

曼徹斯特是歐洲生活成本最低的城市,其生活成本指數低於95,略優於荷蘭鹿特丹阿姆斯特丹[182]。2013年,曼徹斯特在全英國12座主要城市當中生活質量排名第六[183]

然而,曼徹斯特全市的經濟狀況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當地包括一些全國最為富裕和最為貧困的社區[184][185][186]多元匱乏指數英語Index of Multiple Deprivation[譯名請求]是英國一個根據七項指標綜合反映一個地區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匱乏度的指數[187]。其中,2019年,曼徹斯特在全英格蘭329個自治體中多元匱乏指數排名第6。當地聚集了許多在全英格蘭前10%貧窮的地區;全市有43%的地區都被劃這個梯隊當中[188]。在該指數的七項因素當中,曼徹斯特在犯罪率上的匱乏度排名是全英格蘭最高;在就業上則是全英格蘭第八高[188]。在2021年的全國普查當中,全市16歲以上人群就業率僅53.5%[189]。同時,以曼徹斯特為首,大曼徹斯特區域卻聚集了全英國第二多的百萬富翁[190]

金融服務業

Thumb
1891年的皇家交易所

曼徹斯特的金融業歷史悠久,前景可期。早在1860年代,金融業就取代紡織業成為曼徹斯特的支柱產業[68]。1867年,如今的皇家交易所開始建立,並於1874年建成,盛極一時。每逢周二、周六,數以千計的經銷商在此雲集[191],其規模之宏大,當時在當地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房間」「棉花貴族老爺們的議會」等的美譽[192]。皇家交易所在在一戰戰後更曾歷經兩度擴建,一度曾為全英國最大的交易場地。

曼徹斯特是英國除首都倫敦以外唯一具備完整金融子行業規模化布局的城市,從銀行金融服務金融科技保險人力資源會計法律領域一應俱全[193]。曼城地區貢獻了英國7%的金融服務產出和10%的就業崗位,超過60家銀行在曼徹斯特設有業務網點,其中40家為外資銀行,使其成為英格蘭最大的區域性企業融資證券經紀中心[194]。2011年曼徹斯特金融保險業產值達32.2億英鎊,位居英國第三,僅次於倫敦和愛丁堡[195]。該市金融保險業從業人數位居英國第六,銀行、金融及保險業從業者逾96,300人,占全市就業總量的31.4%[已過時]。曼徹斯特的商業優勢在於其便捷的交通以及大規模的人才培養。本地高校每年培養3萬多名應屆畢業生。曼徹斯特也獲益於曼徹斯特大學旗下享有國際聲譽的曼徹斯特商學院,該校在許多領域位居全球同類院校榜首[196]。曼徹斯特商學院於2022年開設了金融科技課程。如今曼徹斯特是全英國金融科技成長最快的城市[197]。獲益於公營、私營部門和學界的緊密合作,2024年,當地的金融科技業每年為區域貢獻10億英鎊的產出,且在3年來成長至原本的3倍[198]

Thumb
紡紗場1號英語1 Spinningfields是曼徹斯特最主要的金融業辦公場所之一

曼徹斯特的商務中心位於市區的核心地帶,主要分布於紡紗場區英語Spinningfields、莫斯利街、丁斯蓋特、國王街及皮卡迪利花園[199]。步入21世紀,紡紗場成為了曼徹斯特的主要商業區[200],位於丁斯蓋特和凱瑟菲爾德之間[201]。如今,紡紗場是世界級的商業中心,也是英國最大最成功的城市更新工程之一[201]。1997年,這片區域被規劃為大型商業區[202],其建設時計劃容納多家企業總部、廣場及咖啡館。紡紗場首棟主要建築是2006年落成的蘇格蘭皇家銀行新總部大樓。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是國民西敏集團的前身;隨着蘇格蘭國家銀行在2015年開始重組,該樓已在2018年關閉[203]。有觀點認為紡紗場正迅速成為「北方的金絲雀碼頭[204][205]。《金融時報》指出:「倫敦有金絲雀碼頭,巴黎拉德芳斯,而曼徹斯特則擁有以紡紗場為代表的現代化金融中心[206]。」紐約梅隆銀行於2005年設立曼徹斯特總部,目前員工規模已超1100人,並在紡紗場區增設第二辦公點。該行將曼徹斯特列為其「三大全球增長中心」之一。此外,巴克萊銀行滙豐銀行等金融機構,以及德勤等專業服務公司亦入駐此地[207]

2017年,紡紗場1號英語1 Spinningfields落成,是50年來市內建造的最高辦公樓,由施羅德集團運營[200],現在其內部現今聚集了眾多金融業。同年,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將其曼徹斯特總部遷至紡紗場1號[208]。2023年,國民西敏集團在紡紗場1號開通了新辦公室[209]。2023年,摩根大通私人銀行在曼徹斯特開通了新的辦公室[210]。同年,基金管理公司先鋒領航也入駐了曼徹斯特,成為該公司倫敦以外的辦公地點[211]

全球互聯性

曼徹斯特憑藉卓越的人才儲備、經濟實惠的成本及便捷的交通網絡,成為企業拓展業務從倫敦北遷的首選目的地[193]。如今,曼徹斯特據有倫敦以外英國最大的辦公市場,其規模相當於利茲利物浦紐卡斯爾的總和[212]。與倫敦相比,曼徹斯特具有30%-40%的成本優勢,在辦公區域選址上利好一些全球性企業[193]。如今許多全球企業如國民西敏銀行均因在曼徹斯特設址而獲益。

Thumb
合作社集團的總部位於曼徹斯特。圖為其總部大樓天使廣場1號

國際房地產專家世邦魏理仕將曼徹斯特評為最佳新總部選址城市,主要得益於其便捷的知識獲取資源及全球聯通的優勢。在曼徹斯特設立全球總部的企業包括安布羅、PZ庫森斯和合作社集團兄弟公業和阿聯酋阿提哈德航空等企業的歐洲總部也落戶於此。家樂氏阿迪達斯西門子和托特體育等數百家企業的英國總部均設於曼徹斯特[213]。全球最大的消費者自有企業,擁有龐大銀行業務和保險業務的合作社集團,於1844年在曼徹斯特創立。自此以來,其總部始終駐紮曼徹斯特,其斥資1億英鎊新建的總部大樓「天使廣場一號」曾獲評為全球最環保建築[214]

面對疫情對企業運營模式的衝擊,以及傳統穩定區域的不確定性催生新興市場,曼徹斯特的全球互聯性為供應鏈提供保障[193]。自2022年起,全球化及世界城市研究網絡 (GaWC) 將曼徹斯特劃為Beta-級別[20],與西雅圖溫哥華里昂[170]青島等城市相仿,是英國僅有的Beta級別的城市。根據該榜單,曼徹斯特也是英國在該榜單上全球影響力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Alpha++級別的倫敦,高於Gamma級別的伯明翰布里斯托爾,以及Gamma-級別的愛丁堡

高新技術產業

曼徹斯特現已成為知識驅動型經濟中心,以曼徹斯特大學為核心聚集着科研與企業資源[215]。該校科研實力位居英國第三,僅次於劍橋大學牛津大學[216]。作為石墨烯的誕生地,曼徹斯特市內的兩所大學所在的大學走廊區域囊括了整個地區50%的研究與創新設施,為其貢獻了生命科學領域50%的商業活動[217],帶動着整座城市的高新技術和材料科學領域。

Thumb
從東南方向的丘陵中觀察到的曼徹斯特天際線,2020年。

城建

曼徹斯特市內的建築可以粗略分為中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和現代建築三個時期。濫觴於產業革命的曼徹斯特運河密集,且遍布各種高架橋、鐵路,又因其密布的倉庫建築而獲得了「倉庫城市」的美譽。與其他城市相比,市內罕有中世紀甚至喬治時代的古老建築。但曼徹斯特市內卻遍布了如新古典主義建築新哥特式建築維多利亞愛德華式建築等的十九、二十世紀新興古典建築。 步入21世紀,尤其是在經歷了二戰期間的轟炸和愛爾蘭共和軍帶來的破壞後,曼徹斯特的市容迎來了巨大改變。另外,大量在1960年代前興建的樓房都被拆毀,以新式建築物取代,而舊廠亦改建為住宅公寓。市內建造了許多現代建築和摩天大樓,成為了曼徹斯特的天際線[需編修][來源請求]

交通

鐵路

Thumb
Thumb
曼徹斯特利物浦路車站的今昔對比,1833–2019年

曼徹斯特在鐵路史上佔有重要位置。1830年開放的利物浦和曼徹斯特鐵路是鐵路客運的誕生地。曼徹斯特的第一座車站利物浦路站於當年開通,並於1844年結束客運服務,1975年正式結束貨運服務。如今,利物浦路站站房以及其周圍的倉庫是曼徹斯特科學產業博物館的一部分。

Thumb
丁斯蓋特火車站是市中心一座規模較小的車站,但其附屬的曼徹斯特輕鐵輕軌站英語丁斯盖特-凯瑟菲尔德站客流量高

曼徹斯特市內如今仍有15座仍在使用的客運火車站,索爾福德市索爾福德中央站英語Salford Central也處於曼徹斯特市中心附近。自1960年代起,一些不太重要的火車站陸續被關閉,例如曼徹斯特中央站英語Manchester Central,該站站房如今被改造成一個會展中心。現在市中心只有2個主要幹線火車站:曼徹斯特維多利亞站曼徹斯特皮卡迪利站,連接曼徹斯特和英國大部分地方;它們與曼徹斯特牛津路站丁斯蓋特火車站共同構建了曼徹斯特火車站群英語Manchester station group,車票實現互通。自2005年起[218],從大曼徹斯特郡前往曼徹斯特火車站群的任何一座車站,可憑車票免費在Metrolink位於市中心的Zone 1任意一站免費換乘[219][220]

Thumb
Thumb
曼徹斯特最重要的兩個車站皮卡迪利站(左)和維多利亞站(右)

皮卡迪利火車站是目前曼徹斯特最為重要的火車站,於1842年通車,原名曼徹斯特倫敦路站,後於1960年改為現名。皮卡迪利站是英國國鐵西海岸主線上的重要車站,是倫敦以外全英國第二繁忙的火車站,2023/24年度,該站旅客吞吐量達到了2千5百萬人次,在倫敦以外僅次於伯明翰新街站[來源請求]。正在興建的2號高速鐵路原定將會在二期工程接駁至曼徹斯特機場站英語Manchester Airport station,並由此通過地下接駁至皮卡迪利站,但2023年,高鐵2線二期遭時任英國首相蘇納克宣布取消[221]。2025年現今,如今曼徹斯特暫無興建高鐵的計劃。

更多信息 中文名, 英文名 ...

高速公路

Thumb
A57(M)高架高速路,即曼徹斯特道英語Mancunian Way,周圍可見曼徹斯特大學北校區

曼徹斯特是全對私家車依賴程度最低的城市,其2014年的人均汽車保有量僅為24.3%[226]。然而,由於大曼徹斯特建成區的密集程度,曼徹斯特仍是歐洲道路較為擁堵的城市[226]。2014年,有研究指出曼徹斯特是倫敦以外英國最為擁堵的城市[227]。2022年,汽車仍是曼徹斯特市內主要的出行方式,在總出行人次總量中占比約六成[228]

曼徹斯特市內共有三條高速公路,其中包括服務大曼徹斯特的外環線 M60,以及從前者連接至機場的 M56,和市中心的一條東西走向的高架線路 A57(M) ,又名「曼徹斯特道英語Mancunian Way」。A57(M)也與 A6A665 共同組成一條內環路,環繞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的市中心。

M60 是全英國除倫敦以外唯一具有獨立編號外環高速公路的城市,也是英國唯一的完整環線高速公路,共有27條交流道。其全線均位於大曼徹斯特建成區之內,提供了較為便捷的郊區至郊區通勤,市內段於諾森登英語Northenden東西貫穿曼徹斯特。M56與M60相連,並沿威森蕭英語Wythenshawe穿過曼徹斯特機場,貫穿市南郊。M60也連接一些其他服務曼徹斯特的主要高速公路,包括 M6M61M62M66

公共交通

Thumb
一輛曼徹斯特Metrolink輕軌3009A列車

曼徹斯特的公共交通主要包括公交汽車、出租車、輕軌和共享自行車等的交通方式。曼徹斯特的公共交通由大曼徹斯特交通局英語Transport for Greater Manchester(TfGM) 營運。

輕軌

曼徹斯特市不具備地下鐵路系統。在曼徹斯特建造地鐵的計劃最初源於上世紀60年代將維多利亞和皮卡迪利(時稱倫敦路站)的兩所火車站通過地下貫穿的構想英語Picc-Vic tunnel。由於經費原因,在曼徹斯特境內建造地鐵的構想則改為建造成本更加低廉的輕軌。

大曼徹斯特營運的輕軌名為Metrolink,於1992年正式開通。Metrolink包圍著曼徹斯特的市中心,將整個都市郡與曼徹斯特連接起來,其中很多線路的軌道都是由曼徹斯特的許多廢棄鐵路改建的。Metrolink目前共有8條線路99個車站,是全英國最發達的輕軌系統,且仍在陸續擴張中[229]。最新的線路開通於2020年,通往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英語: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特拉福德中心站英語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Metrolink未來計劃了多條延伸線,其中包括輕軌-火車系統的引入[230]。在2021/22年份,該輕軌的乘客數量共有2千6百萬人次,這一數字在2023/24年度增長至4千2百萬人次[231]

自2019年起,Metrolink實行分段計費,將整套系統分為 Zone 1 至 Zone 4 四個區域,是除了首都倫敦以外唯一分區計費的捷運系統[167]。Metrolink是一個放射狀的軌道交通網絡;所有線路均經過曼徹斯特市中心;市中心全域位於Zone 1,只可在此區域換乘。市中心的四座火車站目前有三座可以換乘Metrolink系統,可憑有效火車票在十座 Zone 1 車站之間免費換乘[220]。其中,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英語: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丁斯蓋特-凱瑟菲爾德站英語Deansgate-Castlefield tram stop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英語: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科恩布魯克站英語Cornbrook tram stop[譯名請求]兩個相鄰的站可換乘9條線路當中的8條線路[注 19]

99座車站當中,42座位於曼徹斯特市內,包含10座Zone 1車站。曼徹斯特市內有18座車站處於Zone 2以外,均在南郊的Airport Line (Manchester Metrolink)(英語:Airport Line (Manchester Metrolink))機場線英語Airport Line (Manchester Metrolink)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英語:The Trafford Centre tram stop)東迪茲伯里英語East Didsbury tram station方向的South Manchester Line(英語:South Manchester Line)南曼徹斯特線英語South Manchester Line上。

Thumb
曼徹斯特Metrolink營運路線圖[注 20]

公交車和出租車

Thumb
2020年的皮卡迪利花園交通樞紐英語皮卡迪利花园公交站。圖中可見輕軌站以及尚未整合的各色 Stagecoach 公司公交車

整個大曼徹斯特具有極其發達的公交線路網,街頭隨處可見標誌性的雙層巴士。其中,曼徹斯特市中心-斯托克波特方向的192路英語Greater Manchester bus route 192被譽為全國最繁忙的公交線路[232]。位於曼徹斯特市中心,距離皮卡迪利火車站僅200米的皮卡迪利花園是曼徹斯特乃至整個都市郡的公交樞紐。曼徹斯特全市共有1路,2路兩條供遊客和通勤者免費乘坐的公營公交線路,稱作 free bus英語Free buses in Greater Manchester[注 21],位於市中心區域。

Thumb
Bee network旗下的112路公交車
Thumb
2021年,停泊在皮卡迪利花園的哈克尼出租車

1986年,曼徹斯特境內的公交開始私營化[228]。儘管目前曼徹斯特市內的公交車多為私營,但2021年以來,曼徹斯特的交通呈現出愈發整合的趨勢,並最終計劃於2023年實現公有化[228]。2018年,當局提出了名為「蜜蜂網絡英語Bee network」的構想,將曼徹斯特的公共交通整合,謀求建立一個與倫敦媲美的龐大公共交通體系[233]。自2025年起,由 Bee network 運營的公交車開始出現在街頭,顏色為標誌性的亮黃色[234]。其規模可與倫敦的紅色公交車相媲美。Bee network 旗下包括 Metrolink 以及此前多個營運公司負責運營的公交車,共用同一計費體系,可使用免接觸式支付[235],且計劃擴展至共享自行車[234]

曼徹斯特市內亦有於倫敦出租車類似的黑色哈克尼出租車,亦有許多的私人或網約車可在優步等平台預約乘用。截至2025年,註冊於市內的哈克尼車共有1059輛,私人或網約車共有2977輛[236]。目前除倫敦以外的英格蘭其他地區,對於各類出租車的註冊權仍在各市鎮政府層面。大曼徹斯特交通局對哈克尼出租車尚無統一管轄權[236][237],且存在許多網約車為了逃避監管,會在其他監管寬鬆的地區(例如伍爾弗漢普頓)登記註冊,並於異地運營的問題亟待解決[236][238]

牛津路

Thumb
Thumb
1910年和2009年的牛津路(同一路段),其中可見牛津路上的地標之一金普頓鐘塔酒店

牛津路(英語:Oxford Road)是縱貫曼徹斯特的一條主要道路,主要是南北走向。進入市中心,牛津路北段稱為牛津街(英語:Oxford Street)。經過曼徹斯特大學進入魯斯霍爾姆後,南段改稱為威爾姆斯洛路(英語:Wilmslow Road[注 22]。牛津路沿線分布着許多歷史地標建築,其本身也是曼徹斯特的地標之一。這條路將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都會大學等院校構成的大學城沿線分成兩半,因此該路段也稱「大學走廊[239]」或「牛津路走廊[240][241]」,是整個大曼徹斯特經濟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區域[241]。每年共有7萬多名本科生在此區域學習[241],其中許多學生都居住在路南邊的法洛菲爾德英語Fallowfield[242]

Thumb
牛津路上一個公交站點的路牌,從中可見牛津路作為公交車走廊的繁忙

牛津路於18世紀曾是曼徹斯特通向牛津的重要道路,因而得名。這條路的部分路段曾是A34的一部分。如今牛津路是曼徹斯特市內最為重要的幹道之一。雖然這條道路本身不甚寬廣,但穿梭於這條道路上的眾多公交車,全英國規模數一數二的兩所大學所帶來的龐大的學生人口,以及道路上分布的諸多公共設施、劇院、餐廳及咖啡館,卻造就了龐大的通勤需求。如今自梅德洛克河以南,牛津路從北到南依次分布着火車站、曼徹斯特都會大學、曼徹斯特水上中心英語Manchester Aquatic Centre皇家北方音樂學院、曼徹斯特大學、曼徹斯特皇家醫院英語Manchester Royal Infirmary懷特沃斯公園英語Whitworth Park,以及咖喱一英里英語Curry Mile,向南通向古老的學生居住區法洛菲爾德[242]

Thumb
2023年,牛津路上的共享自行車租賃設施,上標Cycle hire字樣

牛津路縱然狹窄,但卻構成了一個約5.5英里長的公交車走廊,00年代,一些說法將牛津路稱為「全歐洲最繁忙的公交車道」[243][240],但此觀點近些年也受到一些質疑[244]。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牛津路就十分擁擠[245]。如今在牛津路走廊路段,除夜間以外限行機動車[246],且每隔至多4分鐘就有一輛公交車經過[244]

自行車

曼徹斯特是2024年「歐洲自行車之都」,是首個獲得這項榮譽的城市[247]。自行車是很多人首選的出行方式。2017年,牛津路上敷設了荷蘭式的專用自行車道,近年來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次在牛津路上騎行[240]。僅2023年10月某日就有創紀錄的7千人次在牛津路上騎行[247]

2017年6月,中國的摩拜單車進駐曼徹斯特[248],是該市首個運營的自行車共享系統,也是該公司首個在亞洲以外開展運營的城市[249]。但由於該市部分居民對自行車的盜竊、毀壞等一些「反社會行為」,摩拜單車於2018年10月宣布撤出曼徹斯特[249]。2021年,牛津路沿線上開始再次出現私營的共享自行車系統[240],該系統一直沿用至今。2025年,全市共有1千多輛共享自行車,目前主要是與Starling銀行英語Starling Bank合作運營[234][250]。曼徹斯特目前尚未具備政府性質的公共租賃自行車系統,但目前有最終將共享自行車也囊括進 Bee network 的計劃[234][235]

航空

Thumb
曼徹斯特機場鳥瞰圖

曼徹斯特國際機場 (MAN) 位於市南部的郊區靈韋英語Ringway, Manchester,原名曼徹斯特靈韋機場。靈韋機場於1938年開通,並於1975年改為現名。曼徹斯特機場如今是英國第三繁忙的旅客機場曼徹斯特機場是倫敦以外最繁忙的機場,機場營收也是倫敦機場之外的兩倍英語Busiest airports in the United Kingdom by total passenger traffic#2011 / 2012 data。2005年機場客運量已達2210萬人次,有90多家航空公司,直達180多個城市[已過時]

曼徹斯特機場主要服務大曼徹斯特郡、柴郡以及北威爾士。機場沿線的Manchester Airport station(英語:Manchester Airport station)曼徹斯特機場站英語Manchester Airport station交通樞紐可接駁鐵路、輕軌和公交。曼徹斯特機場承辦大量的國內航線和前往歐洲的專線,覆蓋點包括了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德國的漢堡、西班牙的巴塞隆拿、希臘的雅典等等,此外長途直飛地點則包括紐約芝加哥波士頓費城邁阿密拉斯維加斯多倫多大馬士革迪拜多哈卡拉奇新加坡,而香港航線則在2014年12月復辦[已過時]。如今,曼徹斯特機場有着名為曼徹斯特航空城英語Airport City Manchester的開發計劃[167]

水路

Thumb
丁斯蓋特凱瑟菲爾德英語Castlefield區域所見之布里奇沃特運河

曼徹斯特具有較大規模的水上運輸體系。工業革命為曼徹斯特留下了廣闊的運河網,其中包括曼徹斯特-博爾頓-伯恩利運河、羅奇代爾運河、曼徹斯特運河等,盡數通向大海。1724至1734年,默西河和厄韋爾河之間的運河網英語Mersey and Irwell Navigation陸續開通。1776年,布里奇沃特運河開通。1893年,曼徹斯特運河開通,當時曾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運河系統。位於索爾福德的曼徹斯特港英語Port of Manchester也隨之開通,並最終於1982年關閉。如今大部分運河皆用作娛樂用途。曼徹斯特地區也有很多[多少?]的人工湖泊,環繞著該市的小河。

社會

Thumb
曼徹斯特大學懷特沃斯樓

科技與教育

曼徹斯特是歐洲學生最多的地方之一。曼徹斯特市內具有三所大學: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曼徹斯特大學皇家北方音樂學院都位於市中心的南面,組成一個巨大的校區,被牛津路英語Oxford Road, Manchester這條全歐洲最繁忙的道路分成兩半。其中,曼徹斯特大學是全英國最大的全日制大學,於2004年秋天由原先的曼徹斯特維多利亞大學曼徹斯特科技大學組成[需編修]

治安及公共服務

飲食

Thumb
Thumb
左:插有大曼徹斯特郡旗的埃克爾斯糕
右:現代改良版本的曼徹斯特撻
Thumb
早在16世紀就有曼徹斯特酒館眾多的記載。圖為肉鋪廣場上的一些酒館

曼徹斯特當地主要偏好外食。曼徹斯特市內食肆、酒館眾多。早在1553年就有關於曼徹斯特酒館眾多的記載。如今,當地歷史悠久,較有名的一些釀酒廠品牌包括 J.W. Lees英語J.W. Lees BreweryJoseph Holt's英語Joseph Holt's Brewery等。當今,其多元化的人口結構也使市內飲食包羅萬象。位於魯斯霍爾姆的咖喱一英里英語Curry Mile被認為是全球最大的南亞餐館集落[251],其中坐落着許多南亞菜和中亞、中東菜食肆的中心。曼徹斯特唐人街境內亦有許多中餐館。戰後的移民潮也帶來了如加勒比菜非洲菜等少數民族飲食;市北部的莫斯頓里英語Moston[252](Moston Lane)便集中着很多非洲餐館,有「小拉各斯」之稱[253]。2025年,米其林指南收錄了12間位於曼徹斯特境內的餐館,其中兩家為米其林一星餐館[254]

Thumb
皮卡迪利火車站附近的Vimto紀念像,包括一瓶Vimto和飲料的一些原料(水果)

曼徹斯特境內最具代表性的本地特色食品是一種名為埃克爾斯糕英語Eccles cake的小點心[255],是一種加侖子餡的酥皮小餡餅,來自索爾福德的埃克爾斯英語Eccles, Greater Manchester。自1979年,曼徹斯特本地的一家糕點廠開始製作埃克爾斯糕,並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Real Lancashire,在曼徹斯特深受喜愛,如今遠銷歐美[255]。曼徹斯特也是Vimto英語Vimto的發源地。Vimto是一種莓果味碳酸飲料,發明於1908年。因其含糖量高,契合穆斯林齋戒月期間的飲食習慣,因此風靡西部非洲(尤其是塞內加爾岡比亞)和阿拉伯半島等地的伊斯蘭教地區。在阿拉伯國家,Vimto已有一百年的飲用史[256]

實際上起源於曼徹斯特的飲食種類不多。以曼徹斯特為名的菜餚包括曼徹斯特蛋和曼徹斯特撻英語Manchester tart。曼徹斯特撻是於1860年代由比頓夫人發明的一種使用酥皮為底,加入果醬的卡仕達撻。這種甜點首次記錄於比頓夫人的《家政書英語Mrs. Beeton's Book of Household Management》中,當時的名字是「曼徹斯特布丁」[257]。曼徹斯特撻曾在戰後至八十年代作為學校午餐在當地風靡一時[258][259]。曼徹斯特蛋則是在蘇格蘭蛋的肉末外皮中加入蘭開郡當地的黑布丁的一道創新菜式,於2010年在當地一家酒館發明[260]

素食主義

曼徹斯特也是歐洲素食主義運動的發源地之一。根據2022年由一旅遊公司所做的研究顯示,大約有22%的曼徹斯特受訪者為素食者[261]。該研究也將曼徹斯特列入英國對素食者最友好的城市榜首[261]。於十八世紀末在曼徹斯特和索爾福德傳道的牧師威廉·考沃德英語William Cowherd是全世界首個將素食主義傳播至工人階級的人[262]。1809年,考沃德神父在索爾福德宣講時,鼓勵會眾放棄食肉[263];其宣講最終促成了1847年英國素食協會英語Vegeterian Society的成立[264]。素食協會於1848年在曼徹斯特舉行了其首度年會[265],並於2023年將其總部遷至曼徹斯特[266]。2024年,倫敦東北鐵路公司的報告將曼徹斯特列入全國對素食者第二友好的城市,僅次於布賴頓[267]

傳媒

曼徹斯特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曼徹斯特晚報英語Manchester Evening News》,創立於1868年,是英國歷史悠久、最具影響的地方性報紙[147]

夜生活

約從1993年開始,釀酒廠對酒吧,會所,俱樂部的投資,加上本地組織對活動的支持,使曼徹斯特的晚間經濟增長明顯。市中心有多於500家持牌經營的娛樂場所,可容納超過25萬遊客,典型的周末晚有11-13萬遊客,共帶來約一億的年收入和12,000個就業崗位。

Thumb
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阿蘭·圖靈是著名的曼徹斯特居民,他亦為一名男同性戀者。圖為圖靈在曼徹斯特同志村周邊的紀念雕像

曼徹斯特被形容為「北方的同性戀之都 (gay capital of the north)[268],境內性少數群體較多。2021年,英國政府有史以來第一次在人口普查中鼓勵民眾自願提供其性取向信息。根據該此人口普查顯示,曼徹斯特市內16歲以上人口大約有6.67%自認為非異性戀[269]。換言之,曼徹斯特市內自認為同性戀、雙性戀、無性戀等性取向的居民大約有3萬多人;其比例遠高於整個大曼徹斯特郡的平均值3.72%以及全英格蘭的平均值3.2%[269][270]。曼徹斯特的性少數群體主要集中在市中心以及法洛菲爾德[269]

阿蘭·圖靈是曼徹斯特史上最著名的LGBT居民,其事跡對當地的同性戀權益亦有深遠影響,也是曼徹斯特與LGBT運動的象徵之一[271][272]。1951年,他在牛津路上結識了阿諾德·默里,兩人開始交往。當時在英國,同性性行為違法,歸入「明顯的猥褻和性顛倒行為」罪行。隔年,圖靈與男伴的關係敗露,圖靈被捕入獄並被強制進行「矯正治療」,並於1954年被發現在家中疑似自殺身亡。圖靈之死被視為英國當局對同性戀的迫害[273]。在曼徹斯特,呼籲為圖靈及所有受迫害的男同性戀者平反的運動從50年代直到2013年圖靈獲得身後赦免、以及2017年圖靈法案通過為止。時任曼徹斯特威辛頓議員的約翰·里奇英語John Leech (politician)被視為推動為圖靈平反運動的領導者[274][275]

Thumb
Thumb
曼徹斯特同志村一隅,2018/24年。可見運河街林立的酒吧,紅磚牆上的運河街路牌以及下方的彩虹色塗鴉,意為「歡迎來到曼徹斯特同志村」

曼徹斯特性少數群體文化顯赫。曼徹斯特市中心內具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同志村 (Gay Village)。該市每年八月下旬舉行「曼徹斯特驕傲遊行英語Manchester pride」。這場從1980年代開始的運動,已發展成每年數以萬計的人參與的大規模驕傲遊行[276]。曼徹斯特的同志村以運河街為中心,是英國諸多的「同志村」之一,位於曼徹斯特中國城以南,牛津路以北,其東側靠近皮卡迪利火車站[277]。根據2021年全國人口普查,同志村所在的皮卡迪利和安考茨區域非異性戀的占比最高,占16.96%,該區域共有1692人自認為異性戀以外的其他性取向[269]

Thumb
2025年曼徹斯特驕傲遊行當中的曼徹斯特市政廳代表

2004年,曼徹斯特的同志村已經被形容為「歐洲最成功的同志村[278]」。起初伴隨着二戰戰後水運和棉產業的衰退,原本的運河街在1960年代日漸衰退。令曼徹斯特發跡的紡織廠如今人去樓空[81],原本的工業區逐漸變成一個紅燈區[279]。由於此處是荒廢的工業區,又靠近火車站,使其成為了夜晚供性少數群體幽會的絕佳場所[280]。最後形成了現在的曼徹斯特同志村。1990年代起,位於運河街的同志村已初具規模,也是在這段時間起同志村首度獲得了來自當局的支持。位於在委員會對基層設施的投資下,開了英國第一個同性戀超市。該區域陸續出現了許多同志酒吧和俱樂部,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2024年,曼徹斯特市議會發布了《曼徹斯特同志村行動計劃[277]》,以期推動保護曼徹斯特同志村的文化傳統。

曼徹斯特的性少數文化隨着1999–2000年期間首播的電視連續劇《同志亦凡人》而搬上熒幕。這是一部英國當代著名劇作家拉塞爾·T·戴維斯根據自己在曼徹斯特同志村的生活經歷啟發,而創作了一系列影視作品之一。後來他也創作了其他相關劇目,如《青瓜英語Cucumber (TV series)》《香蕉英語Banana (TV series)》。

文化

Thumb
一幅包含工蜂的塗鴉,2017年。MCR是曼徹斯特的縮寫

曼徹斯特是一座頗具文化底蘊的城市。在城市內隨處可見城市的象徵工蜂,象徵着這座城市的工業底色及團結精神[10][81];並隨着2017年的事件迅速成為了市民團結的象徵[9][281]。2019年推出的寶可夢系列遊戲劍/盾中,以蒸汽機和工業革命為主題、遍布運河與紅磚建築英語Brick Gothic的「機擎市(日語:エンジンシティ, Motostoke)」便致敬了曼徹斯特的工業精神及其歷史[注 23][282][283]。這座工業城市歷經戰後的轉型,如今也以其在音樂和體育上的造詣聞名於世。

音樂

Thumb
曼徹斯特是綠洲樂隊的發源地

在古典樂方面,曼徹斯特本地的管弦樂團有哈雷樂團和 BBC Philharmonic。在流行音樂上,起源於曼徹斯特的樂隊包括歡樂分隊綠洲樂隊等。

1980年代,曼徹斯特經歷了一個以另類舞曲為代表的,充斥着搖頭丸和夜總會的瘋狂時期,名為「Madchester」,期間見證了諸如 New Order 的樂隊的興起。Madchester一詞本身是Manchester和mad混成詞

藝術和文學

Thumb
伊麗莎白·蓋斯凱爾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小說家。圖為位於曼徹斯特大學附近的蓋斯凱爾故居

曼徹斯特人文底蘊濃厚。2017年,曼徹斯特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文學之城,以其「激進的文學史」著稱[284][285]。曼徹斯特是許多作家、詩人與激進主義者的故鄉,如安東尼·伯吉斯伊麗莎白·蓋斯凱爾,以及萊姆·西塞英語Lemn Sissay卡羅爾·安·達菲約翰·庫珀·克拉克英語John Cooper Clarke珍妮特·溫特森[286]。曼徹斯特如今也是國際安東尼·伯吉斯基金會的所在地;據稱伯吉斯的反烏托邦鉅作《發條橙》便是在曼徹斯特的哈普萊英語Harpurhey莫斯賽得英語Moss Side找到的靈感[287]。每年十月,曼徹斯特還舉行為期兩周的曼徹斯特文學節,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思想家坐鎮[288]

Thumb
約翰·萊蘭茲圖書館的內部構造

工業化使十九世紀的曼徹斯特歷經滄桑巨變。許多聚焦於工業化所帶來的變革的文學作品當中對此都有涉及,其中包括伊麗莎白·蓋斯凱爾1848年所著的小說《瑪麗·巴頓:曼徹斯特生活故事》[289]。1835年萊蒂蒂亞·蘭登英語Letitia Landon為一幅描繪曼徹斯特風光的銅版畫所題寫的詩歌《曼徹斯特》也記錄了這座城市的迅猛發展及其文化影響力[290]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於1844年發布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正是對該市的研究,是恩格斯在曼徹斯特生活、工作期間撰寫的[291]。據傳查爾斯·狄更斯將小說《艱難時世》的背景設定在曼徹斯特和普雷斯頓。同樣,夏洛特·勃朗特於1846年在曼徹斯特休姆區的住所創作了小說《簡·愛》,當時她正陪伴接受白內障手術的父親在此療養[292]。她很可能將曼徹斯特座堂教堂墓地英語churchyard設想為簡父母的安葬之地,以及簡本人出生的地方[293]

1653年,漢弗萊·切塔姆用他的遺產建造了切塔姆圖書館。身為英國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這裡也是恩格斯卡爾·馬克思的會面之地——二人在該館共同起草了《共產黨宣言[294]。該圖書館至今仍向公眾開放。城中另一處,約翰·萊蘭茲圖書館於1900年面向公眾開放,如今是曼徹斯特大學圖書館的一部分;其中珍藏着大量早期印刷品。館內永久展出的《賴蘭茲圖書館紙莎草P52卷》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新約聖經文本[295]

博物館

曼徹斯特主要的博物館包括曼徹斯特大學所擁有的曼徹斯特博物館,內有人文、自然和考古學的共450萬件藏品,是全英國最大的大學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展品為一尊完整的霸王龍骨架化石,名為Stan。曼徹斯特市內其他著名的博物館還包括科學和產業博物館足球博物館人民歷史博物館。曼徹斯特周邊的索爾福德碼頭區域還包括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即皇家帝國戰爭博物館的北館。

體育

Thumb
曼徹斯特市球場是曼徹斯特城的主場。受球隊的贊助商伊蒂哈德航空冠名,球場通常稱作伊蒂哈德球場

曼徹斯特是以足球聞名的城市。曼徹斯特市內主要的足球俱樂部包括曼徹斯特城Manchester City FC),簡稱「曼城」。在2003年伊蒂哈德球場落成以前,曼城的主場位於緬因路球場,如今已經被拆除。共有兩所主要的足球俱樂部是以曼徹斯特命名的,其中除了曼徹斯特城外,還包括曼徹斯特聯Manchester United[注 24]。曼城和曼聯之間的球賽稱為曼徹斯特德比Manchester derby),兩場球隊之間的第一場比賽早在1881年就舉行了。

Thumb
坐落在維多利亞火車站上的曼徹斯特晚報競技場(MEN Arena)是全歐洲最大的同類室內競技場,如今通常作為演出場地使用

曼徹斯特曾在1996年和2000年兩度競標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曼徹斯特北部的曼徹斯特競技場Manchester Arena),是曼徹斯特參與競標的主要資本。該體育場後來用於舉辦2002年的英聯邦運動會。曼徹斯特競技場內總共能容納2萬多人,曾一度是全歐洲最大的室內體育設施[注 25]。曼徹斯特市內還具有曼徹斯特水上中心英語Manchester Aquatic CentreManchester Aquatics Centre),是一所主要的游泳館,位於曼徹斯特市南兩所主要的大學之間。

為舉辦英聯邦運動會,曼徹斯特市內還建有一些其他的體育設施,其中包括曼徹斯特市球場City of Manchester Stadium),也就是曼城的主場伊蒂哈德球場(Etihad Stadium)。球場所在的布拉德福德英語Bradford, Manchester區域包括Sportcity英語Sportcity,是為承辦英聯邦運動會而建設的一片區域。伊蒂哈德球場附近也包括一座於2024年正式落成並投入使用的新室內體育場,名為Co-op Live英語Co-op Live[296]。該體育場的容量超過曼徹斯特競技場,為全英國乃至全歐洲最大的室內體育設施[297]

著名人物

Thumb
原子理論的提出者約翰·道爾頓晚年生活在曼徹斯特,並在此地逝世

出生於曼徹斯特的名人包括:

作家

科學家

公眾人物

國際關係

友好城市

曼徹斯特目前與三座城市互為正式的姊妹城市[298]。他們分別為:

此外,與曼徹斯特締結「友誼協定」的城市包括:

外國領事館

名義上,曼徹斯特設有16個國家的正式領事機構(其中12家位於曼徹斯特境內,4家位於周邊其他地區),以及12個國家的名譽領事辦公處[注 28][302]。曼徹斯特的領事館規模是倫敦以外英國最大。曼徹斯特市境內的正式領事機構包括:

  •  匈牙利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 Portland St, M1 3BE
  •  葡萄牙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 Portland St, M1 3BE
  •  波蘭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Manchester One, 51 Portland St, M1 3LD
  •  伊拉克共和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 Norfolk St, M2 1DW
  •  義大利駐曼徹斯特領事館:58 Spring Gardens, M2 1EW
  •  西班牙駐曼徹斯特領事館:55 Brown St, M2 1YB
  •  羅馬尼亞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9 Cooper St, M2 2FW
  •  愛爾蘭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4th Floor, 17 Marble St, M2 3AW
  •  土耳其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4 Oxford Court, M2 3WQ[303]
  •  希臘共和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2nd Floor, 37-43 King Street, M2 7AT[304]
  •  巴基斯坦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137 Dickenson Rd, M14 5JB
  •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館:71 Denison Rd, M14 5RX

相關條目

註解

  1. 曼徹斯特」是英格蘭的一個城市,而「曼徹斯特市」是都市郡大曼徹斯特郡」下的都會自治市鎮的正式名稱,是一處行政區劃。 在本文中,若無另外修飾,「曼徹斯特」一般等同於「曼徹斯特市」。對於跨越該市邊界,覆蓋了索爾福德市特拉福德等臨近都市自治市鎮的建成區,通常稱為「大曼徹斯特都市區
  2. 但這個通常是曼徹斯特城足球俱樂部的簡稱。在本條目中,一般不使用「曼城」垃圾代指曼徹斯特
  3. 「曼徹斯特城區 (Manchester city zone)」 僅包括市中心的一些站點;「曼徹斯特郵區 (Manchester post town)」則包括曼徹斯特、塞爾索爾福德
  4. 包括發動自殺襲擊的殺手。實際受害人22人。
  5. 於2024年設立,也包括羅奇代爾的一部分。
  6. 布萊克利和米德爾頓南選區於2024年才設立。在選區改組之前,該議員任原布萊克利和布勞頓選區議員(在2010年前為曼徹斯特布萊克利選區)。
  7. 戈頓和登頓選區是隨着2024年的大選新設立的選區,也包括泰姆賽德的一部分。
  8. 在選區改組之前,該議員任原登頓和里迪什議員;該選區不轄曼徹斯特。
  9. 曼徹斯特魯斯霍爾姆選區於2024年才設立。在選區改組之前,該議員任原曼徹斯特戈頓選區議員。
  10. 包括特拉福德市的三個當地選區。
  11. 本項目下所列的各個區域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不具行政功能,因此每個地區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該市全境劃分為32個選區。表格中人口普查的數據是來自各個選區的數據。
  12. 梅德洛克河畔喬爾頓與全稱為喬爾頓-哈迪的喬爾頓地區使不同的區域,應區分。 梅德洛克河畔喬爾頓在市中心南部,與市中心隔河相望。行政區劃上,該地區被分裂在相鄰的休姆和阿德威克兩個選區之間,其中曼徹斯特大學所在地被劃入休姆。下列人口數據是阿德威克選區的數據。
  13. 曼徹斯特機場的所在地。
  14. 曼徹斯特機場數據,海拔69米,普通數據取自1991~2020,極端數據取自1949~2004年,降雨天數取自1981~2010年
  15. 表格中,帶有曼徹斯特輕鐵的車站表示該站可換乘輕軌 Metrolink。帶黃色底的是曼徹斯特火車站群英語Manchester station group下屬車站,在車票上一律顯示為 MANCHESTER CTLZ,可憑票通過 Metrolink 免費換乘。
  16. 曼徹斯特至利物浦的一系列線路視作1條線路。
  17. 距Metrolink同名車站450米
  18. 黃線不經過這兩站。但由於黃線基本與綠線共線,因此實際上若當天所有線路均在運營,從這兩個車站乘車依舊可以不換乘一次抵達任何站點
  19. 2020年根據官方用圖仿製。其中的內容,如營運時間,未必是最新,且未必完全反映如今的運營狀況
  20. 在2018年前稱 Metroshuttle。在品牌重組前還包括3路,但在2018年後隨之廢止。
  21. 為方便起見,以下將這條線路統稱為「牛津路」。
  22. 遊戲中,該地圖中的紅磚建築、鋼架結構和蒸汽機車體現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新興城市的風貌,鐘樓對應曼徹斯特市政廳,機擎河與運河對應現實中的厄韋爾河與曼徹斯特運河系統
  23. 實際上曼聯主場所在地老特拉福德並不是曼徹斯特的一部分
  24. 不包括舉辦足球比賽的露天體育設施
  25. 在兩城市締結關係當時,開姆尼茨是東德的一部分,且當時名為「卡爾·馬克思城」。
  26. 在兩城市締結關係當時,聖彼得堡是蘇聯的一部分,且當時名為「列寧格勒」。2022年,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該友誼協定終止。
  27. 包括 奧地利 巴西 比利時 冰島 丹麥 德國 法國 哈薩克 荷蘭 墨西哥 日本 瑞士
  28. 實際上在特拉福德
  29. 實際上在泰姆賽德

參考文獻

書籍

學術期刊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