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合肥之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合肥之戰
Remove ads

合肥之戰中國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東吳)與曹軍(曹魏)以合肥(今中國安徽省會合肥市)為目標的爭奪戰。

事实速览 合淝之戰, 日期 ...

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劉馥為揚州刺史,劉馥占領合肥,此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後來除了曹魏的揚州刺史諸葛誕發起叛亂時投靠東吳而沒有把守合肥,使東吳一度得以進入壽春,除此之外終吳之世都未能進佔淮南尺寸之土;該次叛亂不久後,壽春又淪陷於魏,東吳也沒能維持對合肥一帶的有效占領。

合肥是由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位於東南方戰略要地的堅固城池(後於城西三十里依山增築一城互為據守,名為合肥新城),是為城高且易守難攻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曹魏與東吳雙方於公元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衝突,而吳軍皆未能攻克魏軍守勢。至於同樣是戰略要衝的濡須口,魏軍也從沒有攻克吳軍的守勢

Remove ads

城池位置

合肥故稱廬州。被稱為淮右噤喉,江南唇齒,系長江以北守衛的咽喉重鎮,向西可以達申、蔡故地,北則為徐、壽,江南勢力必先得合肥而後爭勝於中原;中原勢力得合肥,則"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魏明帝曹叡評價: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之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蓋終吳之世,不曾得淮南尺寸地,以合肥為魏守也。(先帝魏武帝曹操在東部戍合肥城之守,南陲防守襄陽城,西疆穩固祁山守備,敵兵進犯立即被遏制於這三城之下,地位極其重要。直到吳國將近淪亡,也不曾侵占淮南半分,都歸功於合肥之守備。)[2]

合肥城由曹操命令劉馥修建。遺址位於合肥市西十五公里的雞鳴山東麓,東西約二百餘米,南北約三百餘米,城為長方形,立四門,唯南面無門,移設東側,城內有環城牆的深寬坑道。[3]合肥新城是按照滿寵提議在舊城西北方向三十里修築的新防禦工事,因為遠水和有險可依而造。今遺址位於合肥西北郊15公里、雞鳴山東2.5公里、淝河北岸,今郊區三十崗鄉古城郢南側。城池南北長約四百米,東西寬約二百五十米呈長方形。城四周可分辨出寬約五十米的護城河道。[4]今已闢為遺址公園,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Remove ads

歷次戰役

第一次戰役(合肥之圍)

Thumb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孫權合肥大戰

208年十一月,曹操赤壁之戰大敗,但大軍仍駐紮於荊州北部。十二月,孫軍將領周瑜正攻打荊州戰場的江陵曹仁,而孫權則親自進攻淮南戰場的合肥,又另派張昭進攻九江當塗

曹操接到消息後,派將軍張喜帶兵解圍。至明年,合肥城久攻不下。而合肥城經過數月的攻擊,又連連下雨,城牆將崩,於是守軍以棕櫚葉補上城牆,夜晚則點火照亮城外,觀察敵人行動以作防備。另一方面,張喜援軍仍未到達,別駕蔣濟作信,偽稱四萬援軍已到雩婁,派主簿假扮迎接張喜,並命三個守將帶信出城後裝作偷入城。當中,一個成功回城,兩個卻被孫軍擒獲。

孫權想率輕騎親自突擊敵人,不過張紘進諫道:「夫兵者兇器,戰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壯之氣,忽強暴之虜,三軍之眾,莫不寒心。雖斬將搴旗,威震敵場,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霸王之計。(兵器是不詳的器物,戰爭是危險的事情。現今主將閣下恃著盛壯的氣勢,輕忽強悍兇暴的敵虜,三軍的官兵,莫不心寒。雖然可能斬殺敵將、奪取敵旗,威震敵場,但這是偏將的任務,不是主將宜做的事。希望你能抑止賁、育之勇,懷有霸王的計謀。)」孫權便停止進攻。孫權得信後,相信曹軍會有四萬人來救,便燒陣撤退,合肥之圍解除,張昭攻不下當塗撤退,而周瑜與部將攻破南郡及曹軍,曹仁敗退。

參戰人物

第二次戰役(逍遙津之戰)

214年,曹操南征孫權失敗,班師前留張遼樂進李典等七千多人防守合肥。至隔年,曹操出征張魯時,派護軍薛悌送函到合肥,寫到「賊至乃發(賊軍到時就打開)」,同時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中以平分荊州作條件,兩軍休戰。不過,孫權曹操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八月,號稱十萬人[5]進軍包圍合肥。

張遼等便打開曹操之函,上面寫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兩位將軍出城迎戰,樂將軍守城;護軍薛悌不要出戰。)」因敵我兵力懸殊,各將都對此指示感到疑惑。本來張遼、李典二人不睦,曹操為了防止戰中二人間隙至於不利之境,於是命令樂進守城接應。是時,張遼說:「曹公正率軍在外作戰,等他率領的援軍到達時,孫權軍必定已攻破我們。所以教函要我們在敵軍『未合』(可能指未交戰、未合圍或未匯合)時反過來攻擊他們,先挫折敵人的氣勢,以安定軍心,然後可以順利守城。成敗之機,就在此一戰,各位有何疑惑?[6]」李典亦認同張遼的作法,願意以公事為重拋棄前嫌。

守城軍在前夜募集勇士,徵召到了八百人,並且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天亮的時候,張遼被甲持戟出城衝了出來突襲,孫權軍被殺死了數十人,被斬兩名將領,其中一人可能為力戰而死的陳武[7]徐盛因為負傷遺失了軍旗,並與宋謙一同撤走,二人統領的部曲士兵出現逃跑情況。張遼大呼自名,衝入孫權營壘,至孫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撤走到高山之上,以長戟自守,張遼追至並呼喊孫權下來應戰,「權不敢動」。眼看張遼軍不如自己剩餘的部隊人數多,便令軍士將張遼軍多層團住。張遼突擊衝出,包圍被打開缺口,張遼麾下的數十人得以逃出,其餘陷於敵陣中的軍士呼喚道:「將軍拋棄我們了嗎?」張遼再度衝進包圍網救出其他人,孫軍人馬皆望風披靡,無人能擋住張遼。戰鬥從日出到中午,孫權部隊的士氣被張遼奪去。《魏略》記載孫權部眾被擊破逃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江東的父母以張遼之名嚇唬夜晚啼哭的孩童。潘璋賀齊等人相繼從後方趕來增援,及後潘璋與徐盛宋謙的軍隊相遇,期間有兩個士兵逃跑,潘璋立刻把這二人斬殺,其他士兵們見此情況全部返回再戰。賀齊則引領中軍部隊進行反擊,並拾回了徐盛遺失的軍旗。張遼達成摧折敵軍士氣的戰術目的,突圍撤回城內修整守備,曹軍眾人之心安定,諸將都佩服張遼。

孫權「守」(堅持於此)合肥十多日,適逢軍中流行疫疾,於是命大軍班師。孫權與一千多虎士與凌統甘寧呂蒙蔣欽等部曲為殿後。張遼觀察到孫軍撤退,乘機率步騎兵掩殺孫權軍,並派人毀壞橋樑,孫權大軍主力撤出,剩下殿後大軍走至逍遙津之北,此時張遼趕至,孫權部應戰,呂蒙和凌統拼死捍衛,甘寧大叫為什麼軍樂隊不鼓吹,隨即士兵奏鳴,自己引弓射擊,蔣欽一同力戰護主。

孫權派人命撤走的大軍返回救援,可惜大軍已經走了很遠,凌統親率三百人死戰,撤退路上的津橋(飛騎橋)已被敵軍所毀,有一丈餘的橋面沒有木板,當時孫權近監谷利在馬後,叫孫權抓著馬鞍、鬆開繮繩,谷利在後面加鞭,以助馬勢,孫權順利躍馬過河成功撤退。《三國志•張遼傳》稱差點俘獲孫權。《賀齊傳》注引《江表傳》記載孫權幾乎到了危亡地步。

凌統回頭再戰,突入張遼追兵重圍斬獲數十人,左右部屬無一生還,凌統預計主子孫權已經走遠,隨即披甲下水秘密潛逃。當時賀齊率領水軍三千人在南岸接應孫權,孫權上船後看到水面上的凌統生還非常高興,淩統因親近部曲覆滅悲傷哭泣。由於凌統重傷促使孫權派人找卓氏的良藥幫他醫治。

戰鬥過後,張遼對於一個上身長下身短、弓馬嫻熟的紫髯將軍存有印象,便問投降的吳人這人到底是誰,降人回答是孫會稽(孫權)。張遼與樂進相遇後說沒有早知道這是孫權,否則就急追俘獲之了,魏軍知道答案後全軍上下非常悔歎。

參戰人物

Remove ads

第三次戰役(合肥新城之戰)

太和三年(229年),曹魏的征東大將軍滿寵上書建議在合肥城西三十里依山築城建造新城,儘管殄夷將軍田豫認為合肥自守有餘,但滿寵認為合肥附近的水路給予了吳軍進退便利,如果有援軍至,怕孫權反過來吞併援軍,對此謀士蔣濟亦同意滿寵建議,於是曹叡採納建築新城,防備吳國。

太和四年(230年)正月,魏國於合肥境內建築合肥新城,防備吳國。當年冬天,孫權聲稱要取合肥。滿寵上表要求召集中軍兵及召回所有請假將士,滿寵集合六千步騎兵力。後來兗、豫兩州兵力雲集,吳軍決定撤退。朝廷命滿寵就此撤兵。滿寵認為吳軍大舉退還,恐怕是欲待魏軍撤退後趁虛而入,於是上表要求不要撤軍。於是曹魏採納滿寵的建議,讓兗州、豫州的援軍繼續駐紮在揚州境內。十幾天后孫權果然回軍,不成功而撤退。 [9]

參戰人物


第四次戰役

233年,孫權進攻合肥新城,因為新城距離河水遠,二十天不敢下船進攻。滿寵認為孫權必然在軍中說大話,雖然不敢前來,需要上岸耀武揚威。於是伏兵六千人,孫權果然上岸炫耀武力,被伏兵擊敗,斬首數百,有人逃入河中而死。同時派遣全琮進攻六安亦失敗。[10]

Remove ads

第五次戰役(合肥新城之戰)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進行第五次北伐,遺使請東吳一起出兵,孫權答應。旋即引發第五次合肥之戰,孫權於同年五月進駐巢湖口,自稱有十萬人,親自帶兵攻向合肥新城;同時派陸遜諸葛瑾進駐江夏沔口,威脅襄陽;將軍孫韶張承向廣陵、淮陰進逼,形成三路兵馬北伐。

六月,合肥新城魏軍陷入苦戰,滿寵沒把握打敗孫權大軍,提議放棄合肥新城撤退到壽春防守孫權,不過散騎常侍廣平劉劭認為滿寵該自守不攻,避其銳氣;而中軍則先派步兵五千、精騎三千出發,將隊伍排列疏散,多加旗、鼓,敵軍知道大軍到來,必定自走,可以不戰而破。衛臻指出孫權表面響應伐曹,實際不過是坐觀成敗[11]。魏明帝曹叡先派前隊出發,認為合肥、襄陽祁山是曹魏東、南、西三個重要防點,必須兼顧不能放棄,因此不接納滿寵撤退的意見。滿寵組織數十人用樹木折枝澆上火油焚毀吳軍攻城器械,期間射殺了孫權的侄子孫泰(亦是曹操的侄外孫),吳軍依然圍城。

七月壬寅日(8月31日)曹叡駕御龍舟親率中央大軍前往救援新城,孫權聽聞曹叡大軍救援,下令吳軍在曹叡距離合肥還有數百里時即全部撤出。其他二路吳軍亦撤退。[12]

參戰人物

Remove ads

第六次戰役(諸葛恪北伐)

253年,吳太傅諸葛恪東興之戰得勝而還,依仗顧命之託,不顧眾臣勸阻(如蔣延曾全力勸阻被攙扶出宮,好友聶友和同為託孤大臣的滕胤亦無效)[14],銳意北伐,意圖一舉吞併揚州(屬魏,治壽春)。

三月諸葛恪親率二十萬人再次出兵北征,為前度十萬大軍二倍,就孫吳軍作戰而言,史無前例。但孫吳內部,孫權已死,新立君儲孫亮年弱。群臣包括其密友聶友等以致蜀漢將領張嶷諸葛瞻等均致信反對,但毫無作用。另一方面諸葛恪遣使李衡,約姜維將數萬人自武都出石營,經董亭,圍南安。諸葛恪自領一路向淮南,另遣一支水師搭載士兵逆淮河而上攻青、徐二州試圖佯攻吸引魏軍。但魏軍傅嘏看破諸葛恪不敢大軍直接渡河渡海遙攻,青徐二州全力支援合肥之守。

吳軍西線防線方面,吳樂鄉督施績部直屬諸葛恪,江陵防務併入其弟諸葛融防區,並主動引軍入沔,吸引都督荊、豫二州的王昶、荊州刺史王基所部魏軍南線守軍。但史書並未記載有交戰。[15]

四月,吳軍合軍號稱二十萬至淮南。[16]魏軍方面,司馬師決意堅壁清野挫敵銳氣,敕揚州都督毌丘儉、刺史文欽按兵不動自守。其弟司馬昭新敗,只好讓其叔、太尉司馬孚為主帥,督軍二十萬自中原南下拒敵;又令郭淮陳泰率關中軍西進,解豲道[17]之圍。當陳泰至天水郡洛門時,姜維兵糧已盡,退兵。

五月,吳軍圍攻合肥新城。路上魏民遠遁堅壁清野。毌丘儉、文欽請兵出擊,為壽春主帥司馬孚制止。新城守將張特[18]派出劉整、鄭像突圍傳訊[19],為吳軍抓獲,大罵吳軍,誓死忠於魏國不降。吳軍威脅稱援軍已退還洛陽,反被鄭像大喊「援軍將至,大家奮戰」所嚇倒。[20]

城中守將張特、樂方被諸葛恪建起土山急攻,三千士卒死傷半數。合肥新城將要淪陷城破,張特對吳人說:「現在我已無心再戰了。但依魏國法規,被攻超過一百日而援救不來的話,雖然投降,家人可以免去刑責;自抵抗敵人以來,已經九十多日了,這城中本來有四千多人,戰死者已經過半,城池雖陷,如有半個人不想投降,我便與他說話,陳明善惡,明日早上送名,你們先以我的印綬拿去作信託吧。[21]

張特便將印綬拋給他們,而諸葛恪相信他,便不取印綬。於夜中,張特卻拆去屋舍的木材、圍欄,將城牆崩潰的地方補上二重。到明日,張特對吳人說:「我但有鬥死耳!(我只有戰鬥而死了!)」堅守不降,吳軍大怒,進攻但無法攻克[22]。時天氣炎熱,吳兵疲勞,疫病橫行,得病的人有大半,死傷嚴重。諸葛恪攻城不下,以為將士裝病,加上中計羞恥,遷怒於各部將,殺人立威,士卒怨聲不斷但不敢再直言。朱桓之子朱異提出折中:先返回豫章的石頭渚[23]重整旗鼓再度圍攻,被諸葛恪大罵,革兵回鄉。士兵多疫疾,向諸葛恪匯報卻被斥責為詐病並要斬首,軍士於是不敢言實情。

蔡林曾多次向諸葛恪陳述用兵之計,但不為所納,反而招嫉,投魏,故魏盡知吳軍部署。

七月,司馬師乃敕文欽督銳卒救援,並斷其歸路,毌丘儉帥諸將以為後繼,總屬太尉司馬孚統領。

新城距離吳軍船隻較遠,撤退中亂為一團的吳軍被文欽斬首萬餘。[24]汝南太守鄧艾則稱文欽斬首數萬。[25]

張特首功,升雜號將軍,封列侯,遷豫州安豐太守。嘉平六年(254年),毌丘儉上書特追封劉整、鄭像關內侯,由嫡子繼承,家屬免除軍役。

毌丘儉在奏文中說此戰是魏國建國後從來沒有過的慘烈及損傷。

參戰人物

Remove ads

其他

諸葛誕之亂中,揚州刺史諸葛誕據壽春起兵反抗權臣司馬昭時聯絡東吳,故放棄了在合肥的設防,合肥因而成為空城,東吳也因此得以派軍進入壽春。但不久後諸葛誕敗亡,東吳也沒能有效占領合肥等地。

時下引用

這五次戰役中有三次出現在光榮的動作遊戲真三國無雙系列中,分別是215年、234年及253年的合肥之戰(後兩次在遊戲中稱為合肥新城之戰)。

注釋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