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咆哮的二十年代
历史学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咆哮的二十年代(英語:Roaring Twenties,有時作Roaring '20s),指的是1920年代歐美社會與文化的發展現象,尤其是音樂與流行文化等層面。在這段期間,顯著的文化邊界伴隨著經濟繁榮出現在美國與歐洲等地區,尤其是在一些主要都市,如柏林[1]、芝加哥[2]、倫敦[3]、洛杉磯[4]、紐約[5]、巴黎[6]、雪梨[7]、布宜諾斯艾利斯[8][9]、墨西哥城[9]等地。在法國,這段期間被稱作「瘋狂的歲月」(法語:années folles)[10],強調其社會、藝術和文化動能。爵士樂與新式社交舞蹈開始大為流行,在英國與美國同時出現年輕女性之間突出的流行次文化[11][12],裝飾藝術風格的使用達到極盛[1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8月2日) |
![]() | 此條目不完整。 |
在這段期間,汽車、電影、無線電廣播等的出現和普及[14],為大眾帶來的有關「現代性」的新穎感受,以及對於傳統的告別。實用主義在日常生活與建築藝術中成為主流,正式但繁複的裝飾手法被放棄。爵士時代也是對於這段時期的稱呼之一。[15]
這個時期的關鍵事件有國際聯盟的出現和運作、美國禁酒令、芝加哥犯罪集團的興盛、奧塞奇印第安人謀殺案的發生、土爾沙種族屠殺、三K黨的復興[16]、哈林文藝復興、爵士時代、汽車的普及、無線電廣播的普及、查爾斯·林白的橫越大西洋的飛行壯舉等。[17][18]
在1920年代中期,繁榮已經廣為傳播;在德國,1920年代後期又被稱作「黃金的二十年代」。[19]但是,這段時期很快地就結束;1929年華爾街股災結束了這段時期,隨後的經濟大蕭條在世界各地帶來的艱苦的生活。[20]
Remove ads
經濟
在這段時期,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之復原需求,以及(戰爭所致之)支出延遲,經濟成長且繁榮廣為散播,各地出現大量土木營建活動,如汽車和電力的消費財之需求和供應在北美和歐洲、澳洲等已開發地區迅速增長。[21]大量生產使得中產階級人群得以購買許多新技術製造出的商品。[22][23]在大眾娛樂產業方面,電影逐漸取代歌舞雜耍表演。[24]
美國的收入不平等持續加劇。作為這個時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的非法酒吧派對,通常只出現在經濟繁榮的都市,而且只有相對少數富裕且身為白人者得以參與其中。黑人、移民、天主教徒和猶太人等面臨來自三K黨的暴力威脅。[16]農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增加糧食產量;戰後,價格和需求下降,導致了持續的供應過剩與債務迴圈等問題。[25]生產過剩成為製造部門的問題之一;人們透過信用貸款購買收音機、汽車、洗碗機等昂貴的新推出技術產品,但企業的產能依然超出市場的購買量;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之一是企業期望擴大和推動股東利潤。1920年代多位美國總統堅信,優先考慮股東利潤將創造出更加強勁的經濟發展。儘管許多工廠工人的工資略有增長,但跟不上他們的生產力。大多公司以巨額股息獎勵股東,同時試圖保持低工資。法院經常在勞資關係中做出有利於資方的裁決。工會顯得軟弱,罷工變得罕見。[26]
Remove ads


汽車的普及使得人們更加歡迎出行。[27]觀光相關產業大幅增長,旅館、餐廳和藝品店大量出現。[28][29]
在戰爭時期一度放緩的電氣化,在美國和加拿大更多地區被納入輸電網路的情況下大幅推進。許多產業的生產能源由煤礦改為電力。更多新的電廠被建成。[30]
在美國,在都市地區持續增長的工業製造部門的吸引下,許多來自鄉村的人前往求職。[31]
當時執政的共和黨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被認為對經濟增長產生了重要影響。政府推行完全不加行政干涉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laissez faire economics),為大爆發創造了條件。1922年通過的Fordney-McCumber關稅法藉由防止國外資本進入,而有效地保障了國內工商業的繁榮。財政部長安德魯·W·梅隆將附加稅由50%削減至20%,幫助了那些商業財團鞏固自己在其領域的壟斷地位。
充足的私人存款開始流入投機資金,特別是紐約證券交易所。大量的投機與炒作造成了股市泡沫,為29年的大崩潰營造了條件。此外,1925年到翌年間還曾發生過另一場被稱為「佛州地產潮」的、與29年不甚相同的投資泡沫破滅事件。

20年代另一個重要的變化趨勢就是城市化。伴隨着高速成長的工業,不斷擴建的路、鐵運輸系統以及摩天大樓的出現,美加兩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城市居民數超過了農村。金融與保險行業翻了兩倍,服務業占總生產的比重大幅攀升。在城市中誕生了今天為數龐大的白領階層的最早一代,大批女性開始走進辦公室去從事文秘等工作。到20年代晚期,加拿大的工人中女性比例達20%。
由於毗鄰廣袤的農作物產地,美國中西部及五大湖地區附近的城市,包括芝加哥和多倫多,此期間內的發展最為迅速。1914年開通的巴拿馬運河也使得美國西海岸地區開始受益。
二十年代的文化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是指那些經歷了一戰之後,開始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懷疑與迷茫情緒的年輕人族群。這個詞經常特指那些生活在巴黎的一些美籍作家,包括海明威,史考特·費茲傑羅,以及格特魯德·斯坦等人。
當美國人正在普遍陶醉於日益積累的財富與奢侈品之時,一些人開始注意到當時社會風氣中的種種偽善和貪婪並以文學手段對其加以諷刺。作家辛克萊·劉易斯於1920年發表的作品《大街》(Main Street)便是其中之一。小說諷刺了一個生活在中西部城鎮中眾多無知、愚蠢的鎮民。之後他的另一名作《巴比特》(Babbitt)描寫了一個中年實業家對他安逸的生活和家庭顯示出不屑與反抗,卻最終發現年輕一代人也和他自己一樣虛偽。他還發表了《埃爾默·甘特利》(Elmer Gantry,1927),講述了一個騙子怎樣和一個傳教士合夥在某個小鎮中推銷宗教以從中牟利。
舍伍德·安德森和H·L·孟肯等其他社會批評家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小城畸人》(Winesburg, Ohio),重點剖析了一個小鎮的發展史。孟肯通過大量的散文和其他文章抨擊了美國人日趨低俗的文化品味。

Remove ads
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是這一時代的建築與設計領域的代表。它起源於歐洲,20年代末傳至美國。當時的世界第一高樓克萊斯勒大廈正是立體派風格的代表建築物。立體派藝術講究純粹,強調幾何特徵,但並不限制藝術家們從自然中獲取靈感。此外,立體派藝術從誕生起也不是一成不變:初期,線條多以曲線為主;後期,矩形設計逐漸流行。
20世紀20年代開始,繪畫藝術在北美與歐洲開始各行其道。此一時期,前者流行超現實主義藝術風格,而歐洲則是現實主義大行其道。正如Man Ray於1920年在一本達達主義藝術刊物New York Dada在美國開始發行後所說:達達在紐約活不了。

除了查理·卓別林、瑪麗·畢克馥等巨星外,這一時期的主要影星還有沃納·巴克斯特、克拉拉·鮑、Louise Brooks、Bebe Daniels、Billie Dove、多蘿西·瑪卡伊爾、瑪麗·阿斯特、Nancy Carroll、珍妮·蓋諾、Charles Farrell、William Haines、康拉德·納格爾、John Gilbert、多洛雷絲·德爾里奧、諾瑪·塔爾梅奇、Colleen Moore、Nita Naldi、Ramon Novarro、約翰·巴里摩、哈羅德·勞埃德、瑙瑪·希拉、瓊·克勞馥、范朋克、巴斯特·基頓、魯道夫·范倫鐵諾及艾爾·喬遜等人。
20年代初,電影仍然是黑白無聲片。1922年,第一部全彩電影《海的喪鐘》(Toll of the Sea)公映。26年,華納兄弟的影片《唐璜》(Don Juan)成為首部音樂音效俱全的影片。次年,華納兄弟的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終於有了語音。
公眾對有聲電影欣喜若狂,電影製作似乎在一夜之間徹底告別了無聲時代。1928年,華納兄弟的《紐約之光》(Lights of New York)採用全語音,次年更以首部全彩全語音影片《On with the Show》將當時的電影技術推上了新巔峰。
Remove ads
在1920年代,美國黑人文化迅速發展,史稱「哈萊姆文藝復興」(哈萊姆區是紐約一個著名的少數族裔區)。1921年,黑天鵝唱片公司成立。在該公司鼎盛時期,平均每個月要發行10張唱片。All-African-American(完全非裔美國人)公司也於同年投入運作。23年,Robert Douglas成立「哈萊姆文藝復興籃球俱樂部」,該俱樂部在30年代已被公認為世界最頂尖球隊之一。
《機遇》雜誌(Opportunity)開始出版。黑人劇作家Willis Richardson所創作影片的首次公演在Frazee劇院舉行。Langston Hughes和Zora Neale Hurston等著名黑人作家在20年代開始得到社會認同。此外,黑人文化對爵士樂的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22年在匹茨堡誕生了美國首個商業音樂電台KDKA。隨後,新的廣播電台在全美各地出現,爵士樂正是伴隨着這一浪潮獲得了廣泛的受眾。這個時期,爵士樂的形態不拘一格,幾乎包容了從現代到頹廢的一切元素。這個時期的著名音樂人和音樂組合包括:艾靈頓公爵、保羅·懷特曼、喬治·蓋希文、萊奧·瑞斯曼、Abe Lyman、Nat Shilkret、喬治·奧爾森、本·伯尼、鮑勃·哈林、Ben Selvin、Earl Burtnett、蓋斯·阿恩海姆、Jean Goldkette、Fred Waring、尼克·盧卡斯、Harold Scrappy Lambert、Gene Austin、約翰尼·馬文、Rudy Vallee、特德·劉易斯、Frank Munn、Franklyn Baur、Jack Smith、埃迪·康托爾、艾爾·喬遜、Maurice Chevalier、Morton Downey、James Melton、Ruth Etting、海倫·凱恩、克里夫·愛德華茲、切斯特·蓋洛和迪克·羅伯遜。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以即興表演和對傳統單一旋律的發散變化而名噪一時,特別是他使得擬聲吟唱(scat singing,用無意義的擬音詞代替歌詞來演唱)流行開來。在舞台上,當歌手們進行即興的互動表演時經常使用此種形式。Sidney Bechet的主要貢獻則包括對兩種樂器的普及:單簧管以及薩克斯。由於當時舞場的增多,爵士樂多採用4/4拍的舞蹈音樂曲調以迎合這種需求。配合爵士樂的踢踏舞表演無論是在劇場還是在街頭都廣受歡迎。在20年代末,艾靈頓公爵對音樂界的影響導致了大樂團(big band)時代的到來。

從20年代開始,遍及全美的舞場為廣大舞者提供了充足的活動空間,在這裡他們進行舞蹈比賽以及嘗試新動作。在美國各地的舞蹈劇院裡,一些專業人士為他們跳舞技巧上的改進提出建議。由於電氣照明和空調技術的發展,晚場表演開始走向公眾,舞廳表演與現場音樂交織成這個時代一個主要景觀。當時,最為流行的舞蹈包括狐步舞、華爾茲和探戈。
在舞蹈形式的發展過程中,一個起到重要作用的角色正是哈萊姆文化。在許多娛樂場所,人們不分種族,膚色與階級地共同享受同一種歡樂。棉花俱樂部的表演者多為黑人,可面向的卻是較為富有的白人顧客;而薩伏瓦舞廳(Savoy Ballroom)則主要面向一般工人階級,且多以黑人為主。
20世紀20年代開始,不斷有風格怪異的新式舞蹈登場。別克威舞(Breakaway)和查爾斯頓舞(Charleston)源於非洲裔美國音樂曲調和節拍,同時包含了所有流行的藍調元素。1922年隨着兩場百老匯音樂劇的上演,查爾斯頓開始風行美國。1926年起,起源於太陽神劇院(Apollo Theater)的扭臀舞逐漸取代查爾斯頓橫掃各大舞廳。到1927年,作為別克威和查爾斯頓進一步發展的產物,整合了踢踏舞主要精華的林迪舞(Lindy Hop)成為社交標準舞蹈。林迪舞起源於Savoy舞劇院,最初是結合stride piano和ragtime等爵士樂曲演奏進行的表演。這種舞蹈在進化成搖擺舞(Swing Dance)之前有流行了起碼十年。不過總的來看,以上這些舞蹈雖然一時風靡,但不過都是曇花一現,人們更多地還是在跳探戈等幾種傳統舞蹈。
鑑於戰爭結束後悲慘的經濟狀況,許多喪失成年男子的家庭不得不尋求新的經濟來源。女性開始走出家庭覓尋工作,這使她們對自身性別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角色轉換在各種媒體上也屢見不鮮:garçonne式穿戴為當時的職業女性提供了中性化的選擇,儘管她們也可以在其他場合打扮得更加妖嬈。牛仔褲、帽子和拐杖襯託了當時女性厭惡繁瑣的裝飾,追求單一雅致的審美傾向。受當時很多女影星的影響,留短髮成為流行。中性主義的走紅使緊身束腹過時,一些女性開始束胸以進一步淡化女性特徵。短裙成為女孩的最愛,到了1927年,下擺的底邊已經僅低於膝部(不過蕭條期開始後又加長了)。
總的來看,對女性的定義在此間的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戰後的新一代女性,她們開始在公共場合吸煙、飲酒和歌舞,經營自己的連鎖店,短髮打扮、個性地着裝和化裝,以及充滿自信地參與各種社會經濟活動。
城市中少數族群受到了比以往任何一段時間都更加平等的對待。這在當時的電影中可窺一斑。1929年的兩部影片《紅皮膚》(Redskin)和《神的孩子》(Son of the Gods)就公開批判了自以為是的白人激進分子,並對北美原住民和亞裔人群表達了同情。在電影中和舞台上,白人和有色人種開始同台獻藝;在20年代的夜總會,經常可以看到白人和黑人一起跳舞或就餐。不過,這一切在30年代保守主義抬頭後就再難見蹤影了。
人們對同性戀者的容納程度達到了1960年代之前的最高值。直到30年代早期,男性同性戀俱樂部都是公開經營的,這類場所被稱作「pansy clubs」。當時的票房一線男星威廉·海恩斯(William Haines)就公開表明自己是同性戀,而且像他這樣公示自己性取向的好萊塢演員並不止他一人。梅·韋斯特在1927年發表的同性戀題材劇作《拖》(Drag)大獲成功,他也被認為是視同性戀者的性選擇權利為基本人權的主要提倡者。好景不長,到了1930年代,由於公眾越來越難以忍受同性戀的公開存在,同性戀藝人不得不在隱退和隱瞞中二者擇一。
二十年代的生活
![]() | 此章節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
在20年代,美國和加拿大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排外傾向。1924年美國通過一項移民法案限制來自其既有移民總數已經達到美國1890年總人口2%的那些國家的移民(不包括非洲裔)。受此法案影響,20世紀頭20年的歐洲對美國的移民潮劃上了句號。亞裔和印度裔的移民則被完全禁止。1913年,加州通過了Webb-Haney法,防止那些尚沒有公民權的外國人獲得私有土地。還有另外11個州通過了類似法案。
在加拿大,1923年頒布了華人移民法限制了幾乎所有來自亞洲的移民輸入。該國還通過了其他一些法律控制東南歐移民。
1920年,針對酒精飲料的憲法第18修正案獲得通過。這一修正案的初衷是試圖通過禁酒緩和某些社會問題,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禁酒所帶來的新問題要嚴重得多。基於第18修正案的沃爾斯泰德法通過後,美國開始全面禁止一切酒精類飲料的製造、販賣和進出口。此後,美國各地開始滋生有組織犯罪,走私行為愈演愈烈,一切與酒精相關的非法地下活動都在牟取着暴利。在加拿大,儘管從沒有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禁酒,但美國禁酒法的影響依然是十分深刻的。
禁酒令的13年間,各種地下酒吧開始在美國各地出現,並導致了一些黑社會性質幫派的出現。這些酒吧通常都與犯罪組織和走私犯關係密切。儘管美國警方和聯邦調查局人員經常對這些酒吧進行突擊搜查,但是從未能逮捕過任何幕後操控者。由於這類酒吧利潤豐厚,不幾年就發展成全美無處不在的非法場所。非法酒吧裝潢考究,提供各種食品和現場表演。並且通常會有已經賄賂好的警察來通風報信,以備任何警方的突然襲擊。

20年代是文學多產的年代。當時的著名作家包括辛克萊·劉易斯、薇拉·凱瑟、威廉·福克納、史考特·費茲傑羅、卡爾·桑德堡以及歐內斯特·海明威等人。勞倫斯的小說《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由於露骨的性描寫曾一時掀起軒然大波。
20年代誕生的一些名著:
- 《了不起的蓋茨比》,史考特·費茲傑羅著。此書一般被認為是對爵士樂時代的一個縮影。
- 《西線無戰事》,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著。描寫了戰爭前線的殘酷和人們的冷漠無情。
- 《天堂的這一邊》(This Side of Paradise)史考特·費茲傑羅德著。探討了戰後年輕一代的內心世界。
- 《太陽照常升起》,海明威著。講述了20年代一群在歐洲旅居的美國人的故事。
1927年查爾斯·林白寫就了人類航空史的新篇章。他於5月21日自紐約長島的羅斯福機場起飛,於次日抵達巴黎,成功實現史上首次單人不間斷橫跨大西洋的飛行。他所駕駛的飛機聖路易斯精神號由唐納德·霍爾(Donald Hall)設計,加州聖地亞哥雷恩航空公司製造。飛行耗時33.5小時。在巴黎,法國總統授予了他法蘭西軍團勳章;當他返回美國時,一支艦隊為他護航;在華盛頓,他得到了柯立芝總統傑出飛行十字勳章的表彰。林白因他的空前壯舉而名噪一時。

咆哮的二十年代可以說是全美體育發展的盛世。人們不分階級與地域地聚集到體育場觀看各種比賽。五花八門的體育報道鋪天蓋地,運動員的成績總能使各大報紙不惜褒賞之詞。傳奇作家格蘭特蘭德·賴斯(Grantland Rice)和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也曾是當時的體育記者。
20年代的體壇第一人是在今天也在美國家喻戶曉的棒球運動員貝比·魯斯。他標誌性的全壘打開啟了這項運動的全新時代,他使全美國為之瘋狂,他所加冕的榮譽和所獲得的評價在當時無人能及。1927年他創造了一項此後保持了34年之久的單賽季全壘打新紀錄-60次。他與另一位後起之秀盧·賈里格共同書寫了紐約洋基棒球隊百年輝煌戰史的最早篇章。
其他運動項目也不乏明星人物。酒吧打手出身的傑克·鄧普西贏得了世界重量級拳王的殊榮。後來加盟芝加哥熊隊的伊利諾伊大學橄欖球運動員萊德·格蘭吉(Red Grange)以其無可匹敵的底線衝刺為該項運動的普及推波助瀾。比爾·蒂爾登統治了當時的網壇,並且時至今日也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網球運動員之一。高爾夫球運動因鮑比·瓊斯的輝煌戰績而得到了推廣,可以說在傑克·尼克勞斯之前,還沒有人能夠達到他在球場上的壓倒性優勢。
上述五人,棒球運動員貝比·魯斯,拳擊運動員傑克·鄧普西,橄欖球運動員萊德·格蘭吉,網球運動員比爾·蒂爾登,高爾夫球運動員鮑比·瓊斯合稱二十年代美國體壇的「Big Five」,他們代表了當時體育運動的最高峰。
二十年代的關鍵人物
- 艾爾·卡彭:臭名昭著、無人不曉的芝加哥黑幫頭子。
- 查爾斯·林白:1927年成功單身飛渡大西洋的飛行家。
- 梅·韋斯特:美國著名女演員和劇作家,她的表演在當時被認為是有傷風化。
- 法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著名作家,發表了不朽名篇《了不起的蓋茨比》、《天堂的這一邊》。
二十年代的美國政治

第29任總統沃倫·G·哈定的競選誓言是「回歸常態」(Return to Normalcy),應注意這裡的Normalcy一詞是哈定的創造。「回歸常態」折射了當時的三個趨勢:強化北美孤立主義,復活移民排斥主義,弱化政府行動主義。在經濟上,哈定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從1919年夏天開始,哈定發起「前廊運動」(Front Porch Campaign),正式參與競選。這場競選在美國歷史上可謂盛況空前: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新聞影片層出不窮,財界巨頭如愛迪生、亨利·福特等人為他慷慨解囊,甚至好萊塢明星們也受邀前往俄亥俄州馬里恩市哈定夫婦的家中與他們合影,以此贏得人心。截至20年秋天大選前夕,估計先後有60萬人參與了奔赴馬里恩的「朝聖」活動。哈定任內其政權飽受醜聞困擾,不過哈定本人似乎並未捲入其中。關於醜聞,他的名言是:「老天,沒有比當總統更糟的職業了。」,以及「和我過不去的並不是我的敵人,只是一些該死的朋友,是他們讓我徹夜難眠」。
柯立芝因哈定在任內病逝而就任美國第30任總統。1924年憑藉「秩序與繁榮」的競選主旨,他輕鬆連任成功。1924年2月12日,柯立芝成為第一個通過廣播進行政治演說的美國總統。之後他又利用這種新媒體創造了幾個美國總統的「第一」,比如上任十天之後他就在白宮發表了第一次全國廣播的政治演講。柯立芝的名言是:「美國人的要緊事就是做買賣」(The chief busines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is business)。
美國第31任總統赫伯特·胡佛於1929年就職,他是20年代最後一位總統。他於1928年宣稱:「今天,我們美國人比歷史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更加接近徹底戰勝貧窮。」事實是他說的幾乎完全相反。美國前所未有的大蕭條時代已經為期不遠。
1910年代末的幾次罷工改變了美國公眾對工會的看法。國家開始動用國民警衛隊進行鎮壓,刑法條款追加了對製造騷亂的處罰。受此影響,工會成員數目激減。激進的工會主義受聯邦在一戰期間通過的反間諜法和反顛覆法(Sedition Act)的作用而衰退。社會主義運動領袖尤金·V·德布斯據反顛覆法被處以10年監禁,不過後來他得到了哈定總統的提前特赦。
二十年代的加拿大政治
加拿大自由黨掌控了20年代的加國政壇。20年代加政府花了大部分時間調整經濟,償還戰爭和鐵路過度投資的債務。東部的小麥主產省份在經歷20世紀早期的高速發展後因小麥價格下跌而陷入困境。
咆哮時代的終結
伴隨着愈趨瘋狂的投機行為,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連續數周持續上揚,1928年到1929年的牛市似乎將會永無休止。
終於在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華爾街股市突然宣告崩盤。使當時體制並不健全,發展也不健康的美國經濟遭受致命一擊,廣泛波及資本主義世界的30年代大蕭條拉開了帷幕。
1933年2月20日,憲法第21修正案獲得通過,禁酒令宣告撤銷。各州立即據此案對酒精飲料解除管制。一如當年非法飲酒成為咆哮年代的時代符號,飲酒的合法化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輝煌已成往事,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重頭再來。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