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本哈根地铁3号线
Remove ads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哥本哈根地鐵的一條環線,又稱「城市環線」、「環線」。總長度15.5千米,共有17座車站。2019年9月29日通車。提供7X24小時服務,全部採用無人駕駛列車。

事实速览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 概覽 ...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城市環線)的建成,有效疏解了哥本哈根交通系統的壓力。其中,哥本哈根地鐵為哥本哈根公交每年分流了約有3400萬人次的壓力。[1]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建成後,哥本哈根中心城區內85%的區域成為了地鐵覆蓋區域,外圍城區、郊區部分區域也有了地鐵覆蓋。在哥本哈根地鐵哥本哈根市郊鐵路、國鐵覆蓋區域內,乘客僅需步行不到10分鐘即可到達地鐵站、火車站。[2]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預計日客流量將達24萬人次。[3] 全程24分鐘,提供7X24小時服務。[3]

Remove ads

歷史

背景

2002年,哥本哈根地鐵首通,並全數採用無人駕駛列車載客。[2] 其快速而準時的服務,達到了98%的正點率。正是因為其前期的成功,2005年開始了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城市環線)的規劃工作。[2] 規劃中的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總長度15.5千米,全部為地下線路、地下車站,共擁有17座車站,哥本哈根地鐵4號線(預計2020年3月28日通車)也有一段與之共線。既有國王新廣場站腓特烈斯貝站將作為3號線1號線2號線4號線(建設中)的換乘站。[3]

2007年6月1日,丹麥國會批准了這一規劃,但主體工程開工卻在4年後的2011年。[4] 初期預計成本為150億丹麥克朗,2010年年底增至213億丹麥克朗(32億美元),並計劃於2019年7月通車。[5][3][6] 由哥本哈根地鐵公司組織建設工作。[3]

協議簽訂

2011年1月7日,哥本哈根地鐵公司與施工單位簽訂相關協議,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建設團隊由COWI A/S 、Salini Impregilo,、Technimont、SELI、Ramboll、Atkins共同組成。[7]日立軌道意大利提供列車、供電系統、通信系統、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月台幕門和信號系統。[3]

隧道由Seli和Salini Impregilo負責建設。[3] 控制與維護中心由Ramboll和Atkins負責建設。[3] 控制軟件為由Comply Serve編寫的ComplyPro。[3]

建設

2013年,有4台盾構機參與了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兩條平行的隧道施工,這4台盾構機分別被命名為「伊娃」(Eva)、「米涅娃」(Minerva)、「諾拉」(Nora)、「特莉婭」(Tria)。[3] 隧道內徑4.9米,埋深在20米—35米間。隧道由Seli負責建造,該公司使用的4台盾構機中有兩台為丹麥製造。隧道內的多個豎井,為通風系統和維修通道。[3] 施工過程中挖出的泥土經常被用於哥本哈根北港地區及厄勒海峽沿岸地區的填海工程。[8]

建造過程中,通常在工地附近部署地質傳感器監測地面震動,以保護城市中的建築物和其它需要保護的對象。[7] 2014年,位於哥本哈根南港港區內韋斯比街(坐標:55°39′30″N 12°32′57″E)用於為3號線提供服務的維保中心建成。[9] 同年,土建部分基本完工,開始收尾工作。[3]2019年9月29日全線通車。

線路與車站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共有17座車站,全部為地下車站,並設有暢通的通道與地面相連。線路總長度15.5千米。[5][3] 其中,腓特烈斯貝站可換乘哥本哈根地鐵1號線哥本哈根地鐵2號線國王新廣場站可同時換乘哥本哈根地鐵1號線哥本哈根地鐵2號線哥本哈根地鐵4號線。在哥本哈根火車總站東門站諾勒布羅站可以換乘國鐵及哥本哈根市郊鐵路[5][3]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和哥本哈根地鐵4號線東門站哥本哈根火車總站區間內線路、停靠站均重合。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串聯着多處重點地段,包括丹麥國會哥本哈根火車總站哥本哈根市政廳,並能夠與國鐵、哥本哈根市郊鐵路及其它地鐵線路方便換乘。[3]

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站台均為與既有線獨立的站台,規模普遍比之前的地鐵站更大。車站採用明挖回填法修建,使用了底面64米X20米的沉箱,埋深在19米左右。站台寬度在7米—9米之間。[3][10]哥本哈根地鐵3號線車站採用了與其它哥本哈根地鐵站的現代建築風格,但通過不同的車站主色調區別不同的車站。[11]


Remove ads

車輛

本線仍全部採用與之前使用列車相同的日立軌道(意大利)無人駕駛地鐵列車,但3號線使用列車全部為新購列車。[5][3] 列車於2014年抵達哥本哈根,為第5代「日立軌道(意大利)無人駕駛地鐵列車」。[12] 有着炫酷的外觀併集成有多種高科技。[3]

這批無人駕駛地鐵列車由控制中心統一控制,採用了基於無線通信的列車控制技術。 這批列車的設計速度為90千米/小時,最大運營速度為80千米/小時,平均運營速度為80千米/小時。最小班距可設定為100秒。 乘客可以通過電子顯示系統跟蹤列車位置。[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