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喻宜萱
中国女高音歌唱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江西萍鄉人,中國女高音歌唱家、早期聲樂教育家和理論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也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連任第二屆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她曾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卷,黎信昌和李雙江等歌唱家是她的學生。
生平
1909年9月喻宜萱出生於江西萍鄉縣清溪鄉(今屬上栗縣)的一個官宦之家,祖父喻兆藩曾任清朝浙江布政使;其父喻相平亦曾中舉,但後來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讀書。喻宜萱自小學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1927年秋,她隨家人移居上海,最開始想考理工科,但其父鼓勵她學習音樂,因而入讀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音系學習鋼琴。當時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圖音系主科老師認爲喻宜萱的聲音很適合演唱,所以單獨為她開設聲樂課,也數次讓她校內的音樂會上演出。1929年夏,她考入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主修聲樂。[1][2]
九一八事變之後演唱黃自的《抗敵歌》、《旗正飄飄》等支持抗戰。1933年自國立音樂院畢業,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後與農業學者管澤良結婚[3][4],此後一度按冠夫姓的習慣被外界稱為「管喻宜萱」(Louise Kwan)[5]。之後她在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擔任助教,1935年又前往康奈爾大學攻讀聲樂課程,此外還曾選修教育學、心理學和包括德、法、英、意大利等諸國語言。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還曾學習俄語以便演唱外國歌曲。[1]
在康奈爾大學讀書時,喻宜萱就曾在紐約、費城、舊金山等17個城市舉辦個人音樂會,此外還在紐約美國國家廣播公司的青年歌唱家廣播音樂會上演出。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她在美國各地發表演說以宣傳抗日。1939年畢業之後歸國,任教於遷至成都的金陵女子大學音樂系,1941年夏到成立不久的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後稱國立湖北師範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教授[2],與國內樂界名家江定仙、夏之秋、楊大鈞、巫一舟及鄭沙梅等合作。[1]
抗戰勝利之後喻宜萱辭去教職,在國內各地演出,並支持學生運動。1946年在南京市介壽堂演出時,選取了趙元任譜曲的民謠《老天爺》諷刺時政而觸怒一些在場的國民革命軍軍官,最終由同樣到場的張治中解圍。1948年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派到歐洲和美國考察音樂教育,在倫敦、巴黎演唱了《康定情歌》和《在那遙遠的地方》等中國歌曲,最後借道英屬香港回國。[1]
1949年10月喻宜萱抵達北京,11月初在懷仁堂舉辦回國之後的首演,受到周恩來的接待。不久後擔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兼聲樂系主任,1950年至1984年間擔任副院長。1953年末她和周小燕等到朝鮮演出,還多次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為莫斯科第六屆青年聯歡節聲樂比賽和柏林國際舒曼音樂比賽擔任評委。1960年她成爲全國文聯委員。[1]
文革中,喻宜萱遭到批鬥;文革之後,繼續音樂教育,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卷[1]。2003年1月17日,因喻宜萱推動了《康定情歌》的廣泛傳唱,康定縣委、縣政府授予喻宜萱「康定縣榮譽市民」稱號[6]。
2008年1月8日下午4時35分,喻宜萱於北京去世[7]。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