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迴避型人格障礙

帶有嚴重社交焦慮的人格障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迴避型人格障礙(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AvPD)屬於C型人格障礙的一種,特徵有過度的社交焦慮社交抑制、儘管渴望卻仍害怕建立親密關係英語Fear of intimacy、嚴重感到自我不足與自卑、並過度依賴逃避恐懼來源英語Avoidance coping作為適應不良的因應(如自我社交孤立[1]。這類人常會產生負面評價恐懼社交排斥、認為自己社交無能且沒有吸引人的魅力、儘管有強烈渴望仍避免進行社交互動[2]。這類人格障礙發生在生理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幾乎相同[3]

事实速览 迴避型人格障礙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異名 ...
Remove ads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為避免被嘲笑、羞辱、拒絕或討厭而遠離社交互動;只有在確保不會被否定的情況下,才願意與他人互動;患者常因為擔心被人群討厭或排擠,而先主動結束與他人的社交關係,然而這份擔憂有時只是自己的猜測。

經歷童年情感忽視英語Child neglect(尤其是來自父母)或同儕拒絕的經驗會提升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機會;但儘管沒有明確經歷被欺凌或忽視的經驗,有些人仍可能會產生此型人格障礙[4]

Remove ads

症狀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經常只會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並只有在確定對方不會否定自己時,才願意建立情感關係。患者常感到自我厭惡,並不擅長察覺自己在社會觀點上的優秀特質[5]。失去情感關係與被人否定造成的痛苦導致患者寧可選擇獨處,也不願冒著風險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

某些患者會因渴求歸屬感而幻想擁有完美、被對方接受並相愛的感情。患者經常認為自己不值得擁有渴望的感情,並在自己嘗試時感到羞恥。儘管成功建立起一段感情,也會因為害怕自己搞砸,而選擇先主動拋棄對方[6]

患者常形容自己難以放鬆、焦慮、孤獨、不受歡迎且無法融入他人[7]。它們偏向選擇不需和他人頻繁互動的獨立工作。患者也常因害怕尷尬而避免於人前表演或活動。

病徵包括:

Remove ads

共病症

報告指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共病症常為社交恐懼症;不過須注意,使用儀器對共病症的診斷結果有很大的影響。研究指出,同時患有恐慌症廣場恐懼症的人約有10–50%也患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又有約20–40%的人患有社交恐懼症

對於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同時患有兩種的人比單一症狀的患者更容易診斷出迴避型人格障礙[13]

部分研究指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得到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病率高達45%,而強迫症患者的患病率高達56%[14]創傷後壓力症患者也常產生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共病症[15]

迴避型人格容易產生自我厭惡英語Self-hatred、甚至自我傷害。迴避型人格障礙患者也常出現物質使用障礙,尤其是對苯並二氮呯(一種抗焦慮藥物)與鴉片類藥物[10],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後結果[11][12]

早期的理論家提出由迴避型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合併的人格障礙,稱「迴避型-邊緣型混合人格障礙」 (AvPD/BPD)[16]

Remove ads

成因

迴避型人格障礙並沒有定義出明確的成因[17],但可能常受社會、基因和心理上等因素影響,也可能與遺傳的氣質有關[18][19]

舉例來說,有些在童年或青春期得到的焦慮障礙,常與容易產生行為抑制的氣質有關,例如害羞、容易恐懼和對陌生情境感到退縮[20]。這類的天生氣質可能導致容易形成迴避型人格障礙的遺傳易感性英語Genetic predisposition[21]

童年情感忽視[22][23][24][25]和同儕拒絕[26]會提升罹患風險[18]。 部分學者認為較強的感官處理靈敏度(sensory-processing sensitivity)加上不好的童年經歷,會提高罹患風險[27]

子分類

米隆分類

心理學家希歐多爾·米隆英語Theodore Millon提到,因為患者的狀況常混合多種症狀,他們傾向擁有一個主要的人格障礙、加上一個或多個次要的人格障礙,因此他提出了四種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子分類[28][29]

更多信息 子分類, 次要人格障礙 ...
Remove ads

其他分類

於1993年,Lynn E. Alden與Martha J. Capreol提出了另外兩種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子類型[30]

更多信息 子類型, 特徵 ...

診斷

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ICD-10(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第十版)中將迴避型人格障礙列為「焦慮(迴避)型人格障礙」(anxious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F60.6)。

患者在以下六點特徵中,應至少符合四點[1]

  • 持續且廣泛的緊張感與憂慮。
  • 認為自己社交無能、沒有吸引力或不如別人。
  • 在社交場合總是擔心被批評或排斥。
  • 除非確定對方歡迎自己,否則不願意參與他人事務。
  • 出於維護軀體安全感的需要,在生活風格上有許多限制。
  • 由於害怕受到批評、指責和拒絕,避免參加與他人密切交流的社交或職能活動。

其他特徵可能還包含超敏反應和拒絕批評。

在ICD-10中,診斷人格障礙需符合人格障礙一般準則general criteria for a personality disorder)。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提出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有提及迴避型人格障礙的診斷(301.82)。其包含暴露於人群時的多方面行為抑制、感到自我不足與對負面評價極度敏感。徵狀在成年期的早期發生,並在特定情況中發作。

患者在以下七點特徵中,應至少符合四點[2]

  • 由於害怕受到批評、指責和拒絕,避免參加與他人密切交流的職能活動。
  • 除非確定對方歡迎自己,否則不願意參與他人事務。
  • 由於擔心受到羞辱或嘲笑,而抗拒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 在社交場合總是擔心被批評或排斥。
  • 在意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導致在與陌生人互動時表現畏縮。
  • 認為自己社交無能、沒有吸引力或不如別人。
  • 由於擔心出醜,而異常抗拒承擔個人風險或參與新活動。

鑑別診斷

社交恐懼症相比,診斷迴避型人格障礙(AvPD)需要滿足「人格障礙一般準則」(general criteria for a personality disorder)的條件。

根據DSM-5指出,迴避型人格障礙需與其他相近的人格障礙有所區別,如依賴型偏執型孤僻型思覺失調型。但這些人格障礙也可能同時出現,尤其是迴避型與依賴型。因此,當用於複數人格障礙的準則符合條件時,可診斷為同時具有所有符合的人格障礙[2]

在迴避型與孤僻型中,有部分的人格特徵重疊。且迴避型人格障礙與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可能有關聯[31]

不可以將迴避型人格障礙判定為自閉症譜系障礙,尤其是亞斯伯格症候群[32]

治療

迴避型人格障礙可透過多種方法治療,如社交技巧訓練、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與漸進提升社會接觸的暴露療法,以團體心理治療練習社交技巧,或部分時候使用藥物治療[33]

鑑於患者在不信任醫師或恐懼的情況下往往會逃避療程,治療的關鍵在於獲取並保持患者的信任。無論個人治療或團體社交技巧訓練,其主要目的都是促使患者開始挑戰自己內心過度的負面自我評價[34]

此型人格障礙在患者的努力和治療手段的幫助下,可以得到顯著改善[35]

預後

迴避型人格障礙通常是慢性且持續的心理狀態,若不接受治療,可能不會隨著時間而改善。由於迴避型人格障礙相對缺乏研究,加上低盛行率、社會成本和研究現狀等因素,迴避型人格障礙是一種較常不被重視的人格障礙。

爭議

部分人士對於迴避型人格障礙與社交恐懼症的區別有所爭議。兩者具有相似的診斷標準、成因、經歷、發展過程、治療和相同的潛在人格特徵,如害羞[36][37][38]

有些人認為它們是同一種人格障礙,而迴避型人格障礙代表其更嚴重的形式[39][40]。特別是,比起只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患者,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有更嚴重的社交焦慮症狀、抑鬱功能障礙[40]。但在社交技能和即興演講的表現上並沒有顯示出差異[41] 。另一個不同之處是社交焦慮症是對社交情境的恐懼,而迴避型人格障礙更適合描述為對人際關係中親密的反感[33]

流行病學

根據美國2001至2002年的《酒精與相關要素之國家流行病學調查》(NESARC)的數據顯示,迴避型人格障礙在美國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為2.36%[42]。在生理男性和女性中出現的頻率相等[3]。在其中一項研究中,它在精神科門診患者中的檢出率為14.7%[43]

歷史

迴避型人格障礙的描述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期的一些資料中,但當時並未被正式命名。瑞士精神科醫生尤金·布魯勒在他1911年的作品《早發性癡呆症:或是精神分裂症群》(Dementia Praecox: Or the Group of Schizophrenias)中描述了表現出迴避型人格障礙跡象的患者[44]。直到1921年,德國精神科醫生恩斯特·克雷齊默英語Ernst Kretschmer提供了第一個相對完整的描述[45],才開始區分迴避型和思覺失調人格障礙症,這兩者過去常被混淆或視為同義詞。

衍伸閱讀

社會層面: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