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土默特左翼旗

东土默特的土默特左翼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土默特左翼旗蒙古語Түмэд зүүн гарын хошуу),清朝到民國初年的漠南蒙古舊旗名。下設18個參領(扎蘭)、79個佐領(蘇木),屬於卓索圖盟。牧地約今遼寧省阜新市阜新縣一帶。

由於土默特左翼旗的蒙古族主要是於天聰六年(1632年)從河套地區輾轉遷徙到這裡的蒙古貞部落3萬餘人,所以人們習慣稱此地為蒙古貞。 

歷史

源流

元初,成吉思汗異母弟別里古台的後裔被元朝封為廣寧王,駐廣陵(今北鎮縣),劃定遼西一帶為其領地。

明代中葉,達延汗重新統一蒙古本部時,蒙古貞(蒙郭勒津)活躍於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在其首領火篩領導下做出過貢獻。達延汗將蒙古貞劃為右翼三萬戶之一,並由其四子阿爾蘇博羅特統率蒙郭勒津和多羅土蠻萬戶。蒙郭勒津與土默特部落原同處於一個萬戶,一起游牧;後來又一起從河套遷到宣府邊外,且有聯姻關係。後來,巴爾斯博羅特次子俺答汗實力強大,兼併了蒙郭勒津萬戶的大部分,只有其中的多羅土蠻部由阿爾蘇博羅特之子布哲吉爾台吉所領有,其餘各部均由俺答汗及其弟拉布克台吉所占。蒙郭勒津萬戶的名稱也逐漸被俺答汗所領的土默特所取代,統稱為土默特萬戶[1]

同時期,大興安嶺南麓朵顏衛左都督花當(和通)率朵顏-兀良哈部落6000戶游牧額沁河(大凌河),與東遷的喀喇沁部落融合,此後稱「喀喇沁」。16世紀末,花當之曾孫莽古岱從喀喇沁右翼徙居今阜蒙縣境。

明末,原駐牧河套地區、已遷徙到今張家口和承德交界的獨石口豐寧一帶的蒙古貞部落3萬多人隨同土默特部落一部分人馬,在土默特部落首領鄂木布楚琥爾(溫布,辛愛黃台吉之孫)率領下繼續東遷。土默特部落定居於今朝陽市,蒙古貞部落定居於今阜蒙縣[1]

1629年(天聰三年),鄂木布楚琥爾偕善巴(朵顏首領莽古岱之子諾木圖偉征之子)歸附後金。1635年(天聰九年),皇太極批准設土默特左、右翼兩個旗,由固山額真統領。入清後,在1637年(崇德二年)授扎薩克,此後成為外藩蒙古的一部分。[2]

  • 土默特右翼旗,在今朝陽市區境內。其牧民與歸化城土默特(今內蒙古土默特左右旗)牧民同族。鄂木布楚瑚爾任旗第一任扎薩克。
  • 土默特左翼旗,包括今阜蒙縣境內駐牧的蒙古各部。其中,蒙古貞部落人口占大多數。由於朵顏-兀良哈部落早已居住此地,朵顏衛後裔善巴任旗第一任扎薩克,從此世襲統治達308年。共有十三代(十四任,其中兩任為兄弟二人)扎薩克。
Remove ads

建制

清代外藩爵位分為六等,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此六等以下還設有台吉、塔布囊,又分為四等,台吉、塔布囊的爵位相同,土默特左翼旗、喀喇沁部的三旗因為是者勒篾的後裔,稱塔布囊,其餘旗稱台吉。土默特左翼旗的王公貴族主要來源於之前的兀良哈三衛(朵顏衛),而屬民大多數來源於隨一部分土默特東遷的蒙古貞部落。

首任扎薩克善巴原住於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國華鄉後官營子;旗府一度遷到今富榮鎮鄉貝力房村;又遷今七家子鄉舊貝營子。1738年(乾隆三年)定居今王府鎮

1662年(康熙元年),外喀爾喀札薩克圖汗旺舒克被殺,部眾潰散。其屬下巴勒布冰圖從杭愛山南下投靠清廷,部落受命會牧於土默特左翼旗境內,此後也被稱為「唐古特喀爾喀」。巴勒布冰圖在1665年(康熙四年)被封為多羅貝勒,其後人作為該旗閒散王公一直隸屬於土默特左翼旗。[3]

九一八事變後,滿洲國政府廢除其境內各盟,各蒙旗由省直轄,並積極謀劃廢除蒙古王公的封建權力。1930年,旗扎薩克衙門改稱土默特左旗公署,1934年改稱土默特左旗政府。

1936年1月1日,滿洲國實施蒙地奉上政策,廢除扎薩克制度,施行旗長制,原扎薩克雲丹桑布改任土默特左旗旗長。1936年6月雲丹桑布赴日本留學。由依薩布(漢名鮑海樓)繼任旗長。

1943年鮑海樓身亡,雲丹桑布回任土默特左旗旗長直至滿洲國垮台,後自任土默特左旗治安維持會會長。[4]

國共內戰期間,雲丹桑布於1946年4月率部隊二百餘人起義投向解放區,部隊被中共改編為蒙民二大隊。1946年9月雲丹桑布又率十七人叛變;解放軍占領阜新後,他被東北人民政府鎮壓。[4]

區劃沿革

旗境東至繞陽河接今彰武縣界,西至今北票市土默特右翼旗(今朝陽北票)界,北至北大河接庫倫旗界,南至柳條邊義縣北鎮黑山界。治所初在海特哈山,康熙末移至今阜新市細河區四合鄉九營子。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在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庫倫部分旗地設置阜新縣,管理漢民事務,旗縣並存。

1940年1月1日,滿洲國從阜新縣劃出25個村和今阜新鎮,設立阜新市,同時撤縣存旗。1945年末,國民黨政府把土默特左旗改為阜新縣

抗戰勝利後,東北行營又將市、縣合併為阜新縣,保留土默特左旗。1946年3月,中共阜新縣民主政府改為阜新縣土默特左旗聯合政府。1946年4月,中共的遼西省阜新縣、彰武縣合併,設阜彰土蘇聯合政府,即阜新縣、彰武縣、土默特左旗、蘇魯克旗。中共縣委書記劉異雲、副書記李長禎,縣長張昌、副縣長葉舟,旗長包忠愛、副旗長孟和巴圖。縣委駐地彰武縣哈爾套。1947年9月,阜、彰兩縣分開,設阜土(阜新縣、土默特左旗)、彰蘇(彰武縣、蘇魯克旗)聯合政府。

1948年3月18日,解放軍控制阜新全境,同年4月恢復阜新市。1949年4月,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的新的行政區劃,阜、彰兩縣恢復原有縣名。1949年5月,阜新縣土默特左旗聯合政府改為阜新縣政府。1957年10月18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58次會議批准遼寧省人民委員會關於撤銷阜新縣、設置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報告。

Remove ads

歷任扎薩克達爾漢多羅貝勒

世系與喀喇沁扎薩克杜棱郡王同祖:花當—革兒孛羅—革蘭台—莽古岱

  1. 善巴(莽古岱之孫)
  2. 卓里克圖
  3. 兆圖
  4. 額爾德穆圖
  5. 瑪尼
  6. 阿刺布坦
  7. 索諾穆巴勒珠爾
  8. 貢楚克巴爾桑
  9. 濟克莫特扎布
  10. 那遜烏勒哲依
  11. 散巴勒諾爾贊
  12. 哈斯塔瑪嘎
  13. 色凌那木濟勒旺寶
  14. 雲丹桑布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