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彼得 (使徒)
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天主教會首任教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彼得(希臘語:Πετρος,英語:Peter,出生年份不詳,約死於公元64至67年間),原名西門,是耶穌基督的十二使徒之一,其兄弟安得烈亦為使徒。天主教譯作伯多祿或伯鐸,東正教譯為裴特若,[1]唐代景教稱其為「岑穩僧伽法王」。[2]
![]() |
彼得是早期教會的重要人物,《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被認為是他所撰寫。歷史悠久的教會普遍尊崇他為主要聖人。天主教認為彼得是教會的基石,創立了羅馬教會,並擔任首任主教,即第一位教宗。[3]新教否認天主教所主張的教會傳承觀,[註 1]主張耶穌並未指定彼得為教會的基石,彼得亦未創立羅馬教會;羅馬教會及其主教的地位,是在後來的歷史演變中逐漸形成的。[7][8][9]
根據《新約聖經》記載,彼得原是加利利海邊的漁夫,由兄弟安得烈引介認識耶穌。他承認耶穌是神之子,成為耶穌最親近的門徒之一。耶穌被捕後,彼得一度失去信心,三次否認自己是耶穌的門徒,正如耶穌所預言。[10]耶穌復活後,彼得重新堅定信仰,並在耶穌升天後開始傳道,宣講耶穌是救世主、彌賽亞、即基督的福音,成為教會的領袖。個別教會相信,彼得後來在尼祿皇帝迫害基督徒期間前往羅馬傳福音,並在當地殉道。據早期教會文獻《彼得行傳》記載,彼得臨終時曾請求倒釘十字架,因自認不配以與主耶穌相同的方式受刑。[11]
Remove ads
名稱
彼得(英語:Peter)的名字來自通用希臘語「Petros」,意為「石頭」。[12]在《約翰福音》第一章42節中,耶穌將此名賜予西門‧約拿之子(Σίμων,Simōn)。根據新約聖經通用希臘文原文的權威,「Petros」的正確翻譯是「Ke'pha'」(磯法,在英文聖經中譯為「Cephas」),其中「Ke'pha'」這個名字在六處經文中被用作「Petros」的亞蘭語對應詞,用以指稱西門‧約拿之子。[13][14]
至於亞蘭語「Ke'pha'」是否等同另一希臘詞語「Petra(磐石)」,學者認為通用希臘文是《新約聖經》的受默示原文,目前並無任何亞蘭語原始文本流傳下來。雖然有一些亞蘭語或敘利亞語譯本是根據希臘文翻譯而成,但這些譯本並非受默示文本,因此無法作為準確反映原始亞蘭語用法的依據。它們可能反映,也可能未反映原始語言的詞彙選擇。通用希臘文新約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Petros(彼得的名字)和Petra(磐石),[15]而且目前並無現存的亞蘭語原文可供確認是否原本使用的是同一個詞。[14]
在受默示的通用希臘文原文中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如果這是反映某個亞蘭語原文(而這並不確定),那麼這可能暗示在這段經文中使用了兩個不同的亞蘭語詞彙。
因此,根據《新約聖經》希臘原文的權威,「Petros」—主耶穌在《約翰福音》中賜給西門的名字—正是亞蘭語「Ke'pha'」的正確翻譯。[14]
在通用希臘文新約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將「Ke'pha'」作為「Petra」的正確翻譯。若要判斷哪個敘利亞語/亞蘭語詞最能準確翻譯通用希臘語「Petra」,我們必須參考基督教會前五個世紀所製作的希臘文新約聖經譯本,以了解當時人們如何理解「Petra」這個詞。
Remove ads
生平
按照《新約聖經》,彼得生平如下
彼得生於伯賽大,是加利利海邊的漁夫。他的父親名叫約拿(Jonah)或是約翰(John),他本名是西門,約拿之子(古希臘語:Σίμων Βαριωνᾶς,羅馬化:Šim『ōn bar-Yōnā Matthew 16:17)。
他的兄弟安得烈是最早跟從耶穌的,他帶領彼得跟從了耶穌。
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裡。他見耶穌行走,就說:「看哪,這是神的羔羊!」 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 於是領他去見耶穌。耶穌看着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譯出來就是彼得。) (約翰福音1:35-37,40-42)
耶穌設立了十二個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馬可福音3:14),「這十二使徒的名,頭一個叫西門,又稱彼得」(馬太福音10:2)。彼得與耶穌有特別親密的關係,福音書裡面記載得最多的門徒就是彼得。以下這段記載特別重要,天主教認為彼得得到了天國的鑰匙,也就是一種特別的屬靈權柄,這就是教宗和天主教會的權柄的來源。也因此,天主教認為耶穌將領導與管理教會的權力賜予彼得,意即彼得在耶穌旨意下擔任教會領袖,而耶穌賜予彼得的兩把鑰匙也成為歷任教宗代代相傳的寶物,於現代亦被融入於梵蒂岡城國國徽與教宗們的牧徽中做為設計元素。所以,根據天主教傳統,彼得被公認為教會建立以來首任教宗。基督新教則認為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唯一的頭和唯一的磐石,所有信徒人人皆祭司,都有屬靈的權柄,須恪守神旨,彼此服事、彼此順服。
耶穌到了凱撒利亞腓立比的境內,就問門徒說:「人說我人子是誰?」 他們說:「有人說是施洗的約翰;有人說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耶利米或是先知裡的一位。」 耶穌說:「你們說我是誰?」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 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3-19)
Remove ads

《新約聖經》記載耶穌曾在被捕之前預言,彼得會在雞鳴破曉以前連續三次不肯承認認識他。結果,他在耶穌被大祭司審訊時因為害怕,果然三次不肯承認與耶穌的師徒關係。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就開始大哭。後來耶穌復活以後,他的信心得到重建,耶穌特別囑咐彼得「牧養我的羊」,並預言他將來會被監禁。
在耶穌復活又升天以後,彼得成為門徒中的領導,開始建立教會。彼得、約翰與主的兄弟雅各,被稱為教會的三大柱石[16]。
彼得是保羅在教會中最初的支持者,他們彼此都很支持。保羅的主要事工對象是羅馬帝國境內的外邦人,就是非猶太人,使基督教得以在羅馬帝國中傳播。彼得的主要事工對象可能是猶太人。保羅曾經直言不諱地批評過彼得「在守割禮的猶太人面前『裝假』」[17],但彼得在去世前不久的書信中仍然非常推崇保羅[18]。
1939年,羅馬教廷例行整修聖伯多祿大殿的時候,工人在大殿的墓地下面發現了一個骨灰盒,上面有「伯多祿在此」等幾個希臘字。經考古學家瓜杜齊檢驗以後發現,這九塊骨頭是一名六十多歲男性留下的,而且這名男性穿著紫色鑲金邊的壽衣,他稱遺骨很可能是聖伯多祿的。不過考古學界主流聲音都對此重大發現存疑。
2013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信德年」的結束彌撒,並首度公開陳列聖伯多祿遺骨。方濟各在彌撒開始前,先在銅盒前禱告,然後再以香為遺骨祈福。方濟各當著數千信徒的面,捧著裝著遺骨的匣子,親吻了匣子,然後把匣子放在聖壇旁邊。在彌撒進行期間,刻有聖伯多祿海中撒網圖案的銅盒,一直都打開。這是聖座首次公開展示聖伯多祿的遺骨。在此之前,從未有任何一位教宗宣稱此為聖伯多祿之遺骨。[19]
著作
《新約聖經》中有兩封書信(彼得前書/伯多祿前書和彼得後書/伯多祿後書)在基督教傳統中被認為是彼得所作。現代多數學者則否認了彼得為這兩封書信的作者。在書信中,當時彼得和教會據稱受到極大逼迫,他勉勵基督徒在苦難中要靠主喜樂,仰望神的日子來到。
親愛的弟兄啊,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他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 (彼得前書4:12-13)
參考文獻
註釋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