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坂東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坂东镇map
Remove ads

坂東鎮,古稱居仁里六都玉文鎮,隸屬於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坐落於縣境西南,總面積58平方公里,是閩清人口第二大鎮、著名僑鄉,擁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坂東鎮境內有7處省級或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居閩清各鄉鎮之首),閩東特色古民居林立,其中最有名的宏琳厝是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國家AAA級景區和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坂東鎮人民政府駐政府路1號。[1]

事实速览 坂東鎮 Bǎndōng Zhèn(漢語拼音)舊稱:居仁里、六都、玉文鎮, 國家 ...
Remove ads

歷史沿革

坂東地區在唐朝之前曾隸屬於閩縣侯官縣貞元年間(792年—795年),時任福建觀察使王翃(795年升東都洛陽留守)析侯官縣北十里置梅溪場。後梁乾化元年(911年)以梅溪場置梅溪縣,同年改名閩清縣,屬福州[2]

宋朝時期,閩清縣劃分為2鄉(奉政鄉、永寧鄉)10里,坂東地區為居仁里,隸屬於永寧鄉。元朝時期,永寧鄉改稱壽寧鄉,後設立級行政區劃,居仁里與護仁里合併為居護仁里,分屬五、六都,六都的管轄區域即為今坂東鎮的大致範圍。[3]:63-66

初,居護仁里重新分設,後六都有一部分歸屬奉政鄉孝順里管轄。至清朝,全縣設2坊5鄉,坂東地區為旌善鄉。中華民國時期,坂東地區設六玉鎮,後改稱玉文鎮,閩清縣設立縣轄區後,第二區區署設置在玉文鎮湖頭村。民國31年(1942年)7月,以六都地區為中心設立梅南區署,管轄玉文鎮和合龍、龍峰、雙芝等鄉,其餘鄉鎮直屬於縣。民國35年(1946年)5月,梅南區署撤銷,玉文鎮直屬於縣。[3]:66-6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玉文鎮改稱坂東鎮。1950年,以坂東鎮為中心設立坂東區,下轄坂東鎮和10個鄉,1958年1月撤區並鄉縣轄區取消,同年8月因人民公社化改稱坂東公社。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後,恢復坂東鎮建制。[3]:69-71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坂東鎮共轄1個居委會、27個行政村,分別是:[4]

坂東社區、​湖頭村、​六角村、​朱厝村、​坂中村、​坂東村、​溪西村、​壢埔村、​旗峰村、​樓下村、​文定村、​下洋村、​楊坂村、​李坂村、​坂西村、​塘坂村、​新壺村、​林田村、​前埔村、​車墘村、​墘上村、​仁溪村、​洪安村、​貝蘭村、​限頭村、​仙下村、​秋峰村和​溪峰村。

地理與交通

Thumb
過境坂東鎮的213省道

在58平方公里的坂東鎮轄區中,約27平方公里是平原,31平方公里為山地和丘陵,古時因群山環繞而相對封閉;閩江支流梅溪流過坂東境內。[5][6]

目前,福建省道中的 聯一線 橫五線過境坂東鎮,距離鎮區最近的高速公路出口為G70 福銀高速金沙鎮出口。[6]

文物保護單位

坂東鎮是閩清縣境內擁有最多文物保護單位的鄉鎮級行政區,擁有5處閩清縣文物保護單位和2處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7][3]:769

  • 黃乃裳黃乃模墓,位於坂東鎮湖頭村,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是著名愛國華僑砂拉越「新福州」詩巫的開墾者黃乃裳甲午海戰中犧牲的致遠艦管帶、黃乃裳三弟黃乃模,以及他們的父親黃景岱的合葬墓。[8]
  • 宏琳厝,俗稱新壺裡,第六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坂東鎮新壺村,該古民居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單棟建築古民居。宏琳厝由藥材商人黃祖嘉(1755年—1815年,字作賓,號寅軒)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並由其子黃宏琳建成於1823年,前後歷時28年。
  •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人口與地方名人

坂東鎮黃姓人居多。當地的黃姓始祖是五代時期隨閩國開國君主王審知入閩的將領黃敦,祖籍河南固始。黃敦育有六子,他們的後世開枝散葉,建立了六葉祠以供奉黃姓入閩始祖[9][10]。民國時期,在黃乃裳的帶領下,大量坂東人移民砂拉越詩巫,在當地形成了海外最大的坂東人群體。[6]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坂東鎮常住人口為36,122人,占閩清全縣人口的14.10%,是全縣常住人口第二多的鎮,僅次於縣城梅城鎮[11]

坂東鎮出身的歷史名人較多,例如福州歷史上第一位文狀元許將(祖籍閩清坂東)[5]、湖裡村出身的著名愛國華僑黃乃裳和清朝致遠艦副管帶黃乃模[8]、新壺村出身的福建省立科學館(今福建博物院前身)的創始人黃開繩等。[12]

文化與教育

坂東當地的「十八坂」民俗活動發源於道光年間,迄今已有約200年歷史,原是芝田宮一帶的民俗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改到坂東鎮區舉行,現已發展為集商貿、文化、旅遊、經濟全面開花的一個綜合性集貿節。擁有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以及諸多具有閩東特色古民居的新壺村在2016年11月8日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5]

坂東鎮最早的教育機構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立的文昌宮,系宏琳厝建造者黃祖嘉因縣城文廟路途遙遠,為了家中四子與族人方便讀書而創辦的私塾[13]嘉慶十六年(1811年)取名崇文學堂。光緒十五年(1889年),當地鄉紳與閩清知縣聯合捐款倡建,更名為文泉書院,後屢經變遷發展為今閩清縣第二中學。文泉書院舊址現位於校內,在2015年局部搶修,今成為閩清二中校史展覽館。[14]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