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文泉書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文泉書院,舊名崇文學堂,位於今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坂東鎮新壺村,最初是藥材商人黃祖嘉創辦的私塾,是舊時閩清最大的私立書院和第二大學府,也是現今閩清縣第二中學的前身。1992年文泉書院舊址入選第四批閩清縣文物保護單位。[1]

事实速览 文泉書院, 閩清縣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

文泉書院的創辦者黃祖嘉(字作賓)是當地鄉紳、藥材商人,也是現今全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宏琳厝的修建者,因家中的四個孩子去位於縣城、作為閩清縣學所在地的文廟路途遙遠不太方便,遂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當地建立私塾以供自己的親族就學,並命名為文昌宮;嘉慶十六年(1811年)修築新圍牆,並取名崇文學堂。在崇文學堂創辦之初,僅聘一位秀才為教習,沒有設置其他職能機構,到嘉慶年間,學員擴展到四五十人。[2][3]

光緒十五年(1889年),黃姓後人黃曾謀等人主張「為族養士,不若為鄉養士;為鄉養士,不若為邑養士」,與時任知縣胡慶榮聯合出資拓建崇文私塾,當地鄉紳也捐款參與。拓建後,崇文學堂更名為文泉書院。文泉書院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設置山長,在福州聘請了多位進士舉人出身者擔任此職。光緒十九年(1893年)設置監學負責學生的稽查、考勤和起居管理。民國2年(1913年)後,文泉書院改稱閩清私立文泉中學,後屢經變遷發展為現今的閩清縣第二中學[4][5]:28

更多信息 姓名, 籍貫 ...
Remove ads

建築

文泉書院舊址現位於閩清二中校內,分前中後三座,前座為土木結構,坐西南朝東北,石框大門位於門牆正中,上有由陳寶琛題寫的「文泉書院」青石匾。中座坐南朝北,土木結構、燕尾正脊,門額上有墨書「崇文學堂」四字,左右側為馬鞍牆,院內天井有120多年樹齡的白玉蘭樹。後座名為魁星樓,兩層木構,每層都有樓廊,二樓中部是大廳,面闊、進深均為3間,懸山頂、四面倒水,正脊中部是灰塑回首狀龍飾,兩側耳房六扇夯土隔牆5開間。該舊址2015年局部搶修,2019年又進行了修繕,今成為閩清二中校史展覽館、法制教育基地。[4][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