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及博物館
建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及古物博物館(阿拉伯語:المتحف المصري,羅馬化:al-Matḥaf al-Miṣrī,埃及阿拉伯語:el-Matḥaf el-Maṣri [elˈmætħæf elˈmɑsˤɾi]),又稱開羅博物館,位於埃及開羅,是世界上收藏古埃及文物數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1]其建築於1901年落成。
埃及博物館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公共博物館之一,與此前的私人或專屬收藏有所不同。博物館收藏了超過18萬件文物,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894年在達舒爾發現的中王國時期國王及王室陵墓中的考古文物。如今,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古埃及考古收藏,是非洲規模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2020年代,博物館部分展示品遷移至埃及文明國家博物館及大埃及博物館典藏。
Remove ads
歷史


埃及政府於1835年在埃茲貝基耶花園附近建立了一座博物館。古物局局長尤瑟夫·迪亞·埃芬迪(Youssef Diaa Effendi)上任後不久,即開始檢查中部埃及的古物,重點關注農民所發現的文物。1848年,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指派教育部長利南·貝克(Linan Bek)編撰一份考古遺址報告,並將出土文物送至埃及博物館。然而,由於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於1849年去世,加上政局不穩,計畫最終未能成功。此後古物貿易再度興起,原設於埃茲貝基耶的博物館藏品逐漸減少,最後僅剩部分轉移至薩拉丁城堡的一間展廳。局勢在阿拔斯一世時期更為惡化,他於1855年接待奧地利大公馬克西米利安時,將該展廳的所有文物贈予對方,如今這些文物收藏於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隨著奧古斯特·馬里埃特領導的新古物局成立,1858年於布拉克建立了新的博物館,館址為尼羅河岸的一座舊倉庫。馬列特認為此地僅為臨時館舍。1878年尼羅河氾濫造成嚴重損毀後,他主張建立一座永久性建築,以容納更多文物並遠離水患。馬列特去世後由加斯頓·馬伯樂接任館長,曾試圖將博物館遷出布拉克,但未成功。到1889年時,館舍已極度擁擠,展廳與庫房皆無空間,考古出土文物經常被迫長期留在上埃及的運輸船上。最終,伊斯梅爾帕夏提供位於吉薩、現為動物園所在地的一座宮殿作為新館。1889年夏至年底間,所有藏品從布拉克博物館遷至吉薩,[2] 並由館長德·摩根(De Morgan)重新整理展品。1897年至1899年間,羅雷(Loret)接任館長,而後馬斯佩羅於1899年至1914年間再度掌館。[3][4]
1902年,藏品再次遷至現址解放廣場的新館。該建築由義大利的朱塞佩·加羅佐(Giuseppe Garozzo)與弗朗切斯科·扎法尼(Francesco Zaffrani)公司依法國建築師馬塞爾·杜爾尼翁(Marcel Dourgnon)設計建造。[5]
Remove ads
該館的建築設計由法國建築師馬塞爾·杜爾尼翁於1897年完成,選址於解放廣場(原稱伊斯梅利亞廣場)北側,鄰近英軍兵營與尼羅宮橋。1897年4月1日,阿拔斯二世·希爾米帕夏總督與首相及全體內閣成員出席奠基儀式。[6][7][8]
該工程由德國建築師赫爾曼·格拉貝(Hermann Grabe)負責完成。1903年11月,古物局任命義大利建築師亞歷山德羅·帕拉森蒂(Alessandro Parazenti)為館方代表,他於1902年3月9日接收館舍鑰匙,並著手將伊斯梅爾帕夏位於吉薩的宮殿藏品轉移至新館。此作業動員約5000輛木製推車,大型文物則以兩列火車往返十九次運輸,首批運送約48具石棺,總重超過1000噸。儘管過程中混亂頻繁,但最終於1902年7月13日完成搬遷。依馬列特遺願,其墓亦遷葬於博物館花園中,使他得以長眠於一生收藏的文物之間。
埃及博物館於1902年11月15日正式開放。新館採用了依展廳逐步排列的展示方式,未特別為動亂時期設置專門展區,因這些時期被視為歷史上無足輕重。館內文物依主題分類陳列,因建築結構因素,大型雕像被置於一樓,而葬禮相關文物則按年代順序展示於二樓。博物館每日皆會根據主題重新調整展品配置,最終館藏數量之多,使整座博物館幾乎如同倉庫一般。當馬斯佩羅被問及此事時,他回應稱,埃及博物館正是法老陵墓或神廟的縮影,每一寸空間皆用於展示繪畫與象形文字。甚至在當時的現代埃及家庭中,牆面也同樣被畫作與圖像覆蓋,因此博物館同時象徵著古代與現代埃及的精神。[9]
博物館的花園原本延伸至尼羅河岸,但在1954年,大部分土地被徵收以興建開羅市政廳大樓。[10]
2004年,博物館任命瓦法·艾勒薩迪克為首位女性總館長。[11]同年8月,當局宣布共有38件文物自博物館失蹤,且無法尋獲。事件已移交公訴機關調查。[12]

2011年埃及革命期間,博物館遭到闖入,並據報被用作拘禁與酷刑場所。多份報導、影片及目擊者指稱,示威者被強行非法拘留並遭虐待。[13]維權人士稱,「男性遭受電擊、鞭打與鐵絲折磨」,而「女性則被綁在柵欄與樹上」。歌手兼社運人士拉米·埃薩姆亦是被拘禁並遭酷刑者之一。[14]在此期間,兩具木乃伊被毀,[15][16] 多件文物受損,共有54件展品遭竊。[17]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的主任札希·哈瓦斯表示:「我的心都碎了,我的血都在沸騰。」[18] 哈瓦斯稍後在《紐約時報》受訪時指出,尋找黃金的竊賊破壞了70件文物,包括兩尊圖坦卡門的雕像,並從研究室帶走兩具頭骨,之後在離開博物館時被制止。[19] 作為回應,軍方封鎖了博物館周邊,以防止進一步的掠奪與盜竊。[20]
之後,館方在館區內尋回其中25件失物,包括屬於尤亞的隨葬人像的七尊雕像中的六尊,以及於2014年尋回的一件小雕像,尚有一尊失蹤未復原。[21]
經修復的文物於2013年9月展出於「損毀與修復」特展中,展品包括兩尊以雪松木製成、外覆金箔的圖坦卡蒙木像、一尊阿肯那頓雕像、屬於努比亞諸王的隨葬人像、一具孩童木乃伊及一件多色玻璃小瓶。[22]
Remove ads

1983年,該館建築因其獨特建築價值被登錄為文化遺產。2006年8月,博物館展開史上最大規模的整修計畫,旨在將其打造為科研與文化中心。[23]此計畫包括於博物館西側設立文化中心及行政商業附屬建築,並拆除該區非正式聚落。[24]

由於多年來受污染與交通擁擠等外部因素影響,建築外觀產生多處結構變形。2012年5月,埃及古物部發起整體修復計畫,由德國外交部資助研究與科學評估,並由國際環境品質協會執行復原工程,旨在恢復博物館原貌。此項目亦涵蓋解放廣場周邊的景觀整治,於2016年完成,修復了建築東翼與北翼,改善照明並重新規劃珍貴展品的展示方式。整修計畫首階段包含抽樣分析原建築色彩,將牆面恢復至原有顏色,並進行牆體與柱面裝飾修復、更換防紫外線玻璃以保護文物,及清理後重啟原始通風系統。修復工作依據館藏圖書館保存的257張原始設計圖板進行。
2018年11月,博物館發展計畫的最終階段正式啟用,內容包括全新的展示情境、於上層樓展示尤雅與圖雅的收藏品,以及展示圖坦卡門的部分文物,直至其餘藏品移交至大埃及博物館。此階段工程亦包含牆面重新粉刷、插座升級、照明系統更新以及展示櫃修復。上述工作由一個委員會監督,該委員會成員包括世界各大博物館館長,並就館藏於大埃及博物館及魁北克文明博物館移交後的再分配,提供了學術性的建議。委員會成員包括都靈埃及博物館、羅浮宮博物館等地的館長。
2021年4月3日,18名法老與4名王后,共22具古埃及木乃伊從埃及博物館運送到福斯塔特埃及文明國家博物館保存。[25][26][27][28][29]
2025年9月,當局宣布館內一件來自阿蒙涅莫普時代、約3,000年前的金手鐲遭竊。隨後有四人被捕,其中包括一名修復專家。該專家供稱,他從博物館保險箱中盜出文物後轉售給多名珠寶商,最終由一名金匠工人熔化處理。[30]
Remove ads
博物館圖書館

博物館圖書館於博物館開幕時即設立,自1899年起即撥款購置書籍。埃及學家加斯頓·馬伯樂倡導設立永久性書籍採購預算,並於1903年至1906年間任命達克羅斯為首任館員。其後由多位館員接任,其中包括莫尼耶,他於1926年前完成了館藏書目的全面編纂。當阿卜杜勒·穆赫辛·哈沙布(Abdel Mohsen El-Khashab)接任管理職務時,圖書館迎來重要轉折;其助手迪亞·艾丁·阿布·加齊(Diaa El-Din Abu Ghazi)於1950年成為館長,負責編製目錄、促進國際交流並擴充館藏,使圖書館發展至現今規模──兩層樓建築、設有兩間閱覽室及一處出版物典藏區。
該圖書館藏有逾五萬冊書籍與卷冊,其中包括關於古埃及、希臘、羅馬及近東考古學等領域的珍稀著作。其重要館藏包括《埃及誌》、《埃及與努比亞古物誌》及勒普修斯的研究成果。館內亦收藏珍稀地圖、繪畫與攝影作品。[31]

Remove ads
文物販售室
最高文物委員會(埃及文物局,法語:Service d'Antiquités Egyptien)自1902年起在埃及博物館內一樓第56室設立文物販售室(法語:Salle de ventes),用以出售真正的古埃及藝術品及其他原始文物。直到1970年代以前,古董商或收藏家可於每週四將文物帶至博物館檢驗,若館方人員無異議,便可將其裝入預製的木箱、封印並批准出口。許多現今收藏於私人收藏或公共博物館的文物,皆源自此處。經過多年關於文物銷售策略的爭論後,該販售室於1979年11月關閉。[32]
收藏

博物館共有兩層:地面層與一樓。地面層主要陳列大型石製品,包括雕像、浮雕及建築構件。這些展品按照年代順序,以順時針方式排列,從前王朝時期至希臘—羅馬時期。[33] 一樓則主要展示較小型的文物,包括紙草書、貨幣、紡織品,以及大量木製石棺。 博物館收藏的紙草書大多為小片段,由於經歷了兩千年的腐蝕而殘破不全。這些紙草書上記錄的語言多樣,包括希臘語、拉丁文、阿拉伯語及古埃及文。一樓展示的貨幣材質多樣,包括金、銀與銅,除了埃及本土貨幣外,也有希臘、羅馬及伊斯蘭貨幣。
地面層亦展出新王國時期(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069年)的文物,這些文物通常比早期製品更大,包括雕像、桌子與石棺。地面層共有42間展室,展品涵蓋從石棺、船隻到大型雕像等多種類型。
- 史前時期:此收藏包括各類陶器、首飾、狩獵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展現了古埃及人在文字尚未出現前的生活產物。這些文物反映了早期埃及人定居於全國各地(包括北部、中部與南部地區)的生活樣貌。[34][35]
- 早王朝時期:此收藏包含第一王朝與第二王朝的文物,如納爾邁調色板、卡塞凱姆威的雕像,以及各類容器與工具。[35][34]
- 古王國時期:此收藏包含多項重要文物,如左塞爾、哈夫拉、門卡烏拉、舍赫‧艾勒‧巴拉德(Sheikh El-Balad)、侏儒塞內布、佩皮一世與其子梅倫拉的雕像,以及大量棺木、雕像、壁畫及赫特費雷斯一世王后的收藏品。
- 中王國時期:此收藏展示許多重要文物,如蒙圖霍特普二世的雕像、第十二王朝多位統治者(包括塞努斯雷特一世及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一系列雕像,以及多位古埃及公主(如梅蕾蕾特、西塔霍里烏涅特與肯梅特)的寶藏。該時期亦包含大量雕像、棺木、首飾、日常用品及法尤姆地區金字塔遺構碎片。[35][34]

- 新王國時期:這是博物館最著名的收藏之一,圖坦卡門的寶藏為核心,並包括哈特謝普蘇特、圖特摩斯三世與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收藏亦涵蓋戰車、紙草文書、首飾、阿肯那頓的收藏、麥倫普塔赫石碑、阿蒙霍特普三世及其妻子泰伊王后的雕像,以及各類護身符、書寫工具與農業器具。此外,1994年開設的皇家木乃伊展廳亦為一大特色,直至2021年「皇家木乃伊遊行」期間,木乃伊移交大埃及博物館。
- 晚期時期:此收藏展出多樣珍寶,包括出土自塔尼斯、由黃金、白銀與寶石製成的珍藏品,來自第二十一與第二十二王朝多位國王與王后之陵墓。另包括多件重要雕像,如普蘇森尼斯一世、阿蒙埃莫佩及紹申克二世的葬禮面具、阿蒙神像、蒙圖霍特普雕像及女神陶瑞特像,還有卡諾波斯罐蓋(阿布基爾出土)、巴揚克碑以及部分努比亞文物,其中部分已移交至阿斯旺的努比亞博物館。[34][35]
- 羅馬時期:此收藏包含多項文物,其中包括於1989年才出土的杜什寶藏。
Remove ads
埃及學家紀念碑

博物館建築旁的花園內,設有世界著名埃及學家的紀念碑。該紀念碑以奧古斯特·馬里埃特為主體,周圍環繞24座埃及學家胸像,包括:弗朗索瓦·沙巴、約翰內斯·迪米申、康拉杜斯·利曼、查爾斯·韋克里夫·古德溫、埃馬紐埃爾·德·魯熱、塞繆爾·伯奇、愛德華·辛克斯、路易吉·瓦薩利、埃米爾·布魯格什、卡爾·理查德·萊普西烏斯、特奧杜勒·德維利亞、弗拉基米爾·戈勒尼雪夫、伊波利托·羅塞里尼、拉比卜·哈巴奇、薩米·加布拉、塞利姆·哈桑、艾哈邁德·卡馬爾、扎卡里亞·戈奈姆、讓-弗朗索瓦·尚波利翁、阿梅代奧·佩隆、威廉·普雷特、加斯頓·馬斯佩羅、彼得·勒佩奇·雷諾夫[36] 以及卡齊米日·米哈烏斯基。
Remove ads
參觀方式

博物館位於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北側,可經由公共交通、私人汽車(可停於多層塔利爾停車場),或乘坐地鐵於直接通往廣場的薩達特站下車前往。[37]
博物館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9時至晚上7時,週五特別時段為上午9時至11時以及下午1時30分至晚上7時。[38][39]
館內原則上禁止拍照,因閃光燈可能影響文物色澤。不過,遊客可支付50埃磅的費用進行個人攝影,適用於埃及人與外國人,但不包括王室木乃伊展廳。[40][41]部分特定日期亦會開放免費拍照,以促進旅遊與提升參觀人數。遊客亦可於館內租借語音導覽器(費用25埃磅),提供展品的詳細解說。
領導層
該館由最高文物委員會之博物館部門管理,隸屬於埃及旅遊與文物部。博物館的管理權由館長負責,歷任館長多為知名的埃及學家,其中包括:[42]
- 奧古斯特·馬里埃特(1858–1881)
- 加斯頓·馬伯樂(1881–1886)
- Eugene Grippo(1886–1892)[43]
- Jacques de Morgan(1892–1897)[44]
- 維克多·勞雷特(1897–1899)[44]
- 加斯頓·馬伯樂(1899–1914)[45]
- 皮埃爾·拉科(1914–1936)[46]
- 艾蒂安·德里奧頓(1936–1952)[47]
- 馬哈茂德·哈姆扎[48]
- 亨利·里亞德[49]
- 迪亞·丁·阿布·加齊
- 穆罕默德·莫森[50]
- 穆罕默德·薩利赫[51]
- 阿里·哈桑[52]
- 曼杜·埃爾達馬蒂(2001–2004[53]
- 瓦法·艾爾西迪克(2004–2011)
- 塔雷克·艾爾阿瓦迪(2011–2012[54]
- 賽義德·哈桑(2012[55]
- 薩爾瓦·阿卜杜勒·拉赫曼(2012–2013[56]
- 賽義德·阿邁爾(2013–2014)[57]
- 馬哈茂德·哈盧吉(2014–2015[58]
- 哈立德·艾爾阿納尼(2015–2016[59]
- 蘇瑪雅·阿卜杜勒·薩米亞(2016年3月–2016年9月[60]
- 薩巴赫·阿卜杜勒·拉澤克(2016年9月–2023)
- 阿里·阿卜杜勒哈利姆·阿里(2023–至今)
圖庫
-
圖坦卡門面具,現已遷至大埃及博物館
-
普蘇森尼斯一世木乃伊面具
-
阿門內莫普木乃伊面具(第21王朝)
-
瑟宋克二世木乃伊面具(第22王朝)
-
胡夫象牙雕像
-
卡夫拉坐像
-
孟卡拉雕像
-
蘭尼弗雷夫小雕像
-
阿肯那頓半身像
-
哈特謝普蘇特雕像
-
溫傑鮑恩傑德木乃伊面具
-
拉荷特普與諾弗雷特(公元前2575-2550)
-
侏儒塞內布與妻子雕像(公元前2400-2500)
-
拉美西斯三世囚犯瓦片
-
圖坦卡門王座,現已遷至大埃及博物館
-
牛隻普查場景木雕組合(公元前2000年)
-
阿蒙埃姆哈特三世金字塔頂石
-
圖坦卡門木乃伊罐,現已遷至大埃及博物館
-
博物館大廳
-
博物館大廳
-
圖坦卡門鎏金女權杖
-
阿蒙涅姆赫特一世(博物館花園)
-
杜什寶藏
-
肯梅特公主寶藏
-
阿霍特普二世木乃伊棺
參見
- 埃及博物館_(都靈)
- 埃及博物館_(柏林)
- 埃及文明國家博物館
- 大埃及博物館
- 世界最大博物館列表
- 收藏埃及文物的博物館列表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