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盧浮宮博物館
位於法國巴黎的藝術博物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羅浮宮博物館(法語:Musée du Louvre,發音:[myze dy luvʁ] ⓘ)是位於法國巴黎的國立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座落於塞納河右岸的第一區,收藏了大量西方藝術經典作品,包括《蒙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以及《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等。
羅浮宮博物館位於歷史悠久的羅浮宮宮殿內。該建築最初建於12至13世紀末,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興建,作為防禦性堡壘,其地窖中至今仍保留著中世紀建築的遺跡。隨著巴黎城市發展,堡壘逐漸失去防禦功能。1546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將羅浮宮改建為王室主要居所,隨後經歷多次擴建與改造,逐漸形成今日的宮殿格局。[3]1682年,路易十四遷往凡爾賽宮,羅浮宮則開始陳列王室收藏的藝術品。自1692年起,館內展出古希臘與羅馬雕塑。[4]同年,法蘭西文學院及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進駐宮內,並於1699年舉辦首屆沙龍展覽會,兩學院在此駐留達百年之久。[5]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制憲議會決議將羅浮宮改建為國立博物館,以展示國家藝術珍品。此後,19至20世紀間宮殿及展覽空間多次擴建。1793年8月10日,羅浮宮博物館正式開放,首展共展出537幅畫作,主要來自王室與教會的收藏。由於建築結構問題,博物館曾於1796年至1801年間暫時閉館。
在拿破崙·波拿巴統治時期,隨著歐洲、埃及與敘利亞的戰爭與藝術掠奪,館藏大幅增加,博物館一度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路易十八、查理十世及第二帝國時期,館藏持續擴充約2萬件。進入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博物館透過捐贈與遺贈進一步豐富收藏。現今羅浮宮博物館分為八大部門: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希臘、伊特魯里亞與羅馬文物、伊斯蘭藝術、雕塑、裝飾藝術、繪畫,以及版畫與素描。
截至2022年,羅浮宮共藏約60萬件藝術品[6],其中35,000件為常設展品,展覽面積超過60,600 m2(652,000 sq ft)。[1] 目前館內展出自史前至21世紀的約38,000件作品,總展示面積達72,735 m2(782,910 sq ft),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博物館。2024年共接待870萬名參觀者,為全球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與綜合性博物館。[7]
Remove ads
位置與參觀
羅浮宮博物館位於巴黎中心的羅浮宮宮殿內,毗鄰杜伊勒里花園。最近的巴黎地鐵車站為盧浮-里沃利站及皇宮-盧浮宮博物館站,後者設有直通羅浮宮卡魯塞勒商廊的地下通道。[8]
在1980至1990年代進行的「大羅浮計畫」整修前,博物館設有多個地面入口,但多數已封閉。自1993年起,主要入口改為位於盧浮宮金字塔下方的拿破崙大廳(Hall Napoléon),遊客可自金字塔、地下購物中心或黎塞留通道(需授權)進入。1999年,德儂館西端的獅子門增設副入口,但並非長期開放。[9]
博物館早期開放時間依訪客身分有所不同。1793年開館時,法國共和曆採用十日制週期(décades),前六日供藝術家與外國人參觀,後三日對公眾開放。[10]:8 19世紀初恢復七日週制後,民眾僅能於週六與週日下午入館。1824年起規定週日及節日對公眾開放,其餘日子僅供藝術家與外國人參觀,週一閉館。1855年起改為除週一外每日開放。1922年起開始收取門票(週日免費)。二戰後的1946年起,固定週二閉館,其餘日常開放。[11]:43
Remove ads
自2012年起,任天堂3DS掌上型遊戲機成為羅浮宮官方導覽裝置。2013年,博物館與任天堂合作,推出基於3DS的視聽導覽系統,名為《Nintendo 3DS Guide: Louvre》,包含超過30小時音頻內容及1000多張藝術品與博物館建築的照片,並提供3D立體影像。[13][14]
館內設有差分全球定位系統發射器,以輔助遊客定位與導覽。[15]2013年升級版導覽亦於任天堂直面會公開,由岩田聰與宮本茂在羅浮宮現場展示。博物館亦提供預載導覽內容的3DS XL供遊客租用。[16][17]
歷史
現今收藏羅浮宮博物館的羅浮宮最早由法國國王腓力二世於12世紀末興建,原本用於防禦來自西方的攻擊,當時英格蘭王國仍掌控諾曼第公國。目前地窖內仍可見中世紀羅浮宮的遺跡。[21]關於該地最初是否已有建築,尚存爭議,也可能是腓力二世在既有塔樓基礎上改建而成。
「羅浮宮」(Louvre)名稱的起源尚無定論。《大拉魯斯百科全書》認為,該名稱可能源自「狩狼場」之意(拉丁語 lupus,中古晚期演化為 lupara)。[21]另有傳說稱,7世紀時位於莫城(Meaux)的修女院院長布艮多法拉將名為「盧夫拉莊園」(Villa called Luvra,位於巴黎地區)的一部分贈予修道院,但該地是否位於今日羅浮宮所在位置仍存疑。[22]
羅浮宮宮殿自建成以來歷經多次改建。14世紀,國王查理五世將其由防禦堡壘改為王室居所。1546年,弗朗索瓦一世將宮殿重建為法國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23] 1682年,路易十四將王室遷往凡爾賽後,羅浮宮工程停滯,宮殿轉為收容受王室資助的藝術家居住之所。[23]例如,布爾家族(Boulle family)四代皆居於羅浮宮,並獲王室資助。[24]
同時,羅浮宮的藝術收藏起源於卡佩家族歷代君主的蒐集。弗朗索瓦一世在楓丹白露宮收藏了大量畫作與藝術品,其中包括李奧納多·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後來納入羅浮宮藏品。[25]改建後的小畫廊(Petite Galerie)上層、阿波羅畫廊西側設有國王內閣(Cabinet du Roi),共有七間展室。1673年,部分王室畫作在此展出,對部分藝術愛好者開放,可視為早期博物館形式。1681年,王室遷往凡爾賽後,26幅畫作隨之移走,但自1684年起已被巴黎旅遊指南收錄,1686年接待來自暹羅的使節參觀。[26]
18世紀中葉,公開美術館的構想逐漸形成。1747年,藝術評論家艾蒂安·拉豐·德·聖耶訥呼籲王室公開收藏。1750年10月14日,路易十五決定在盧森堡宮開設「{皇家繪畫長廊(Galerie royale de peinture)」,展出王室藏品中的96件作品,由夏爾·弗朗索瓦·保羅·勒諾爾芒·德圖爾內姆與阿貝爾·弗朗索瓦·波瓦松·德·馬尼尼侯爵主持,每週三、週六開放公眾參觀。展品包括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拉斐爾、提香、保羅·委羅內塞、倫勃朗、尼古拉·普桑及安東尼·范戴克等名家之作。1778年,盧森堡宮贈予普羅旺斯伯爵(未來路易十八),畫廊於1780年關閉。[27]
在路易十六時期,羅浮宮設立「皇家博物館」的構想逐步形成。1776年,夏爾-克洛德·弗拉奧·德拉比亞爾德里伯爵擴充收藏,提議將浮雕模型博物館所在的大長廊(Grande Galerie)改建為「法蘭西博物館」。雖提出多種方案,但最終未有定案,在法國大革命爆發前,博物館計畫未完成。[27]
Remove ads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浮宮最終成為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1791年5月,國民制憲議會宣告羅浮宮將成為「匯集所有科學與藝術紀念物的場所」。[27] 1792年8月10日,路易十六被囚禁,王室收藏成為國有財產。8月19日,國民議會宣布籌備博物館作為緊急事務,同年10月成立委員會整理藏品以供展示。[29]
博物館於1793年8月10日正式開幕,名稱為「共和國中央藝術博物館(Musé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épublique)」,這一天也是君主制垮台一週年。公眾每週可在三天免費參觀,廣受讚賞。[30]開館時展示537幅繪畫與184件藝術品,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王室收藏,其餘來自沒收的流亡分子與天主教會財產(國有財產)。[31][20]:68-69
為擴充與整理館藏,法蘭西共和國每年撥款100,000圖爾貨幣里弗爾。[27]1794年起,革命軍從北歐攜回藝術品,1797年簽訂《托倫蒂諾條約》後,包括《拉奧孔與兒子們》與《觀景殿的阿波羅》等梵蒂岡珍藏被納入羅浮宮,以彰顯博物館作為「人民主權象徵」的地位。[31][32]
博物館初期運作混亂,部分享有特權的藝術家仍居館內,畫作「從地板到天花板密集懸掛」。[31]1796年5月因建築問題暫時閉館,1801年巴士底日開放,依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增設照明與柱廊。[31] 1797年8月15日,阿波羅畫廊舉辦素描展正式啟用;1800年11月,古物博物館區(古物博物館(musée des Antiques))於阿波羅長廊正下方一樓開放,展示自佛羅倫斯與梵蒂岡運來的雕塑文物。
Remove ads
1802年11月19日,拿破崙一世任命曾參與法國入侵埃及與敘利亞的學者與博學家維旺·德農為羅浮宮首任館長。德農擊敗其他候選人,包括古物學家恩尼奧·基里諾·維斯孔蒂、畫家雅克-路易·大衛、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以及建築師萊昂·迪富爾尼與皮埃爾-弗朗索瓦-萊昂納·豐丹等人。[33]在德農建議下,1803年7月,羅浮宮正式更名為「拿破崙博物館」(Musée Napoléon)。[34]:79
拿破崙時期,館藏因軍事征服迅速擴充。[20]:52 大量來自西班牙、奧地利、荷蘭及義大利的藝術品,經由戰爭掠奪或條約(如《托連蒂諾條約》)納入羅浮宮。1797年,拿破崙結束第一次義大利遠征後,與哈布斯堡君主國外交官菲利普·馮·科本策爾伯爵簽訂《坎波福爾米奧條約》,義大利各城依條約貢獻藝術與文物,這些戰利品在巴黎遊行展示後納入羅浮宮收藏。[35]
1797年,自1204年被劫掠後安置於聖馬可大教堂的「聖馬爾谷之馬」運至巴黎,安置於拿破崙建造的卡魯塞爾凱旋門之上。根據《托連蒂諾條約》,同年自梵蒂岡運至巴黎的「尼羅河神」與「台伯河神」雕像也收藏於羅浮宮,其中「尼羅河神」後歸還羅馬,而「台伯河神」至今仍留於羅浮宮。義大利教堂與宮殿的掠奪行為引發當地民眾與文化界的強烈反彈。[36]
滑鐵盧戰役後,法軍戰敗,原屬各國的作品要求歸還。館長德農因缺乏正式條約而不願歸還,最終各國派遣使節前往倫敦協商,部分藝術品被返還,但仍有許多未返。[37][20]:69 例如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受難》、保羅·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禮》及羅希爾·范德魏登的《天使報喜》等作品未返還。1815年,路易十八與奧地利帝國達成協議,保留部分作品[38][39],如委羅內塞的《迦拿的婚宴》,並以夏爾·勒·布朗的巨幅作品交換,或購回亞歷山德羅·阿爾巴尼收藏部分作品。
Remove ads

19世紀大部分時間,羅浮宮及其他國立博物館隸屬於君主的民事清單制度管理,因此運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君主個人參與。雖然大畫廊的繪畫收藏最具代表性,但羅浮宮內多個以獨立博物館命名的單位逐步成立,實際仍歸同一行政體系管理。因此,當時羅浮宮建築群常以複數形式稱為「羅浮宮諸博物館」(les musées du Louvre)。[40]
在法國波旁復辟(1814–1830)期間,路易十八與查理十世為館藏增添新作品。位於中央廣場西南翼底層的希臘與羅馬雕塑陳列室依皮埃爾·方丹與夏爾·佩爾西耶設計完工。1819年,中央廣場南翼一樓舉辦工藝製品展,展出持續至1820年代中期。[34]:87
1826年,查理十世創設埃及博物館,並於1827年將其納入更宏大的查理十世博物館(Musée Charles X),位於中央廣場南翼一樓一系列展廳內。埃及館藏由尚-弗朗索瓦·商博良策展,為今日羅浮宮埃及文物部門前身。藏品主要來自埃德梅-安托萬·迪朗、亨利·索爾特及貝爾納迪諾·德羅韋蒂的第二批收藏,第一批則被撒丁國王維克托·埃馬努埃爾一世購得,成為今日都靈埃及博物館的核心館藏。
1824年,復辟時期開設昂古萊姆畫廊(Galerie d'Angoulême),位於中央廣場西北翼底層,展示以法國雕塑為主的作品,許多來自凡爾賽宮及亞歷山大·勒努瓦的法國古蹟博物館。
1827年12月,法國海軍於羅浮宮設立艦船模型展覽,以紀念昂古萊姆公爵路易-安托萬[41]。該館承襲18世紀亨利-路易·迪阿梅爾·迪蒙索的構想,1833年更名為海軍博物館(musée naval),後發展為巴黎國立海洋博物館。最初位於中央廣場北翼一樓,1838年遷至二樓閣樓,並維持展出逾百年。[42]
- 查理十世博物館展廳
-
第一展廳
-
第27室
-
第29室
-
圓柱廳
-
第35室
-
第36室
-
第38室
由菲利克斯·杜班於19世紀40年代末設計的廣場休息室(Salon Carré、左)與七煙囪房間(Salle des Sept-Cheminées、右)天花板裝飾

在七月革命後,路易-菲利普一世將主要精力投入凡爾賽宮改建計畫,將其打造為法國歷史博物館,象徵「民族和解」。相較之下,羅浮宮的地位被置於次要位置。然而,路易-菲利普仍資助建立亞述博物館(musée assyrien),以展示保羅-埃米爾·博塔自東方運回巴黎的亞述浮雕與雕塑。亞述博物館設於中央廣場東入口北側底層長廊,並於1847年5月1日正式開幕。[43]
此外,1838年1月7日,路易-菲利普在中央廣場東翼一樓開設「西班牙畫廊」(Galerie espagnole),展出其個人收藏的西班牙畫作。[44] 由於這些作品屬於王室私人財產,1848年路易-菲利普被推翻後,收藏被撤出並於1853年拍賣。短暫存在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對羅浮宮則有更宏大的計畫。共和政府推動修繕工程,完成阿波羅畫廊與七煙囪房間的建設,並整修方形沙龍(原年度巴黎沙龍展覽地)及大畫廊。[20]:52
1848年,位於中央廣場閣樓的海軍博物館被納入羅浮宮統一管理體系,[42]但此安排於1920年再次取消。1850年,在館長阿德里安·普雷沃斯特·德·隆佩里耶領導下,墨西哥博物館於羅浮宮開幕,成為歐洲第一座專門展示前哥倫布藝術的博物館。[45]
Remove ads
拿破崙三世統治時期對羅浮宮影響深遠,無論在建築還是博物館發展上皆如此。1852年,他於羅浮宮柱廊翼內創建君主博物館,旨在強化其政治合法性。1861年,他購得坎帕納收藏中的11,835件藝術品,包括641幅畫作、希臘黃金及各類古文物。為展示這些藏品,他另設立Musée Napoléon III(拿破崙三世博物館),分布於館內多個展區。1852年至1870年間,羅浮宮新增藏品約20,000件。[46]
在建築方面,1850年代,建築師路易·維斯孔蒂與埃克托·勒菲厄爾設計了圍繞今日拿破崙庭院的大型新建築群,其中南翼(今德農翼)部分納入博物館使用。1860年代,勒菲厄爾主持建造會議館與新的州政廳,使其更靠近皇帝於杜伊勒里宮的寓所,但大畫廊因此縮短約三分之一。
-
自Salle des séances進入Musée Napoléon III展廳入口(原為挑高空間)
-
Galerie Daru,屬於拿破崙三世時期新建羅浮宮的一部分
-
Salle Daru(位於Galerie Daru上方)
-
新羅浮宮的Escalier Mollien(莫里安階梯)
-
Salle des Empereurs(皇帝廳)
Remove ads

1871年巴黎公社鎮壓期間,羅浮宮險些遭受嚴重破壞。5月23日,隨著法國軍隊進入巴黎,由儒勒·貝爾熱雷領導的「公社軍」縱火焚燒毗鄰的杜伊勒里宮,大火燃燒四十八小時,摧毀杜樂麗宮內部並蔓延至博物館西北翼。羅浮宮圖書館(Bibliothèque du Louvre)及部分展廳受損,但在館長亨利·巴爾貝·德·儒伊及博物館員工努力下,博物館主體獲得保護。[47]
君主制結束後,羅浮宮南翼多個空間納入博物館管理。馬內日廳於1879年轉入博物館,並於1928年成為主要入口。[48]由愛德蒙·紀堯姆接任羅浮宮建築師勒福伊後,1886年重新裝飾大畫廊與德農翼之間的國務廳,將其開放為寬敞展廳。[49][50]紀堯姆還裝飾了中央廣場西北角的一樓展廳,並於1890年安置卡羅呂斯-迪朗1879年創作的巨幅畫作《瑪麗·德·美第奇的凱旋》。[50]

在第三共和國期間,羅浮宮透過捐贈、贈品及海外考古成果擴充藏品。1869年,路易·拉卡茲捐贈583件拉卡茲收藏,包含夏爾丹、弗拉戈納爾、倫勃朗及華托作品。[20]:70-71 1883年,1863年於愛琴海出土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被置於達魯階梯視覺焦點位置。1880年代,伊朗蘇薩出土重要文物(如阿帕達納柱頭及彩釉磚裝飾)被納入近東古物部門。1897年成立的羅浮宮之友協會捐贈重要作品,如維勒訥夫聖母哀悼像。不過,一戰後博物館擴張與收藏增長趨緩,儘管仍有顯著收藏,如喬治·德·拉圖爾的《聖多馬》及1935年巴倫·埃德蒙·德·羅思柴爾德捐贈的4,000幅版畫、3,000幅素描及500本插圖書。
自19世紀末,羅浮宮逐漸偏離追求博物館「普遍性」的方向,轉向以法國、西方及近東藝術為主。墨西哥博物館於1887年移至特羅卡德羅民族學博物館,海軍博物館北翼閣樓的非西方文物於1905年轉移至特羅卡德羅民族學博物館、法國國家考古博物館及楓丹白露中國博物館。[51] 海軍博物館於1943年遷至夏樂宮,羅浮宮大量亞洲藝術藏品則於1945年移至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然而,羅浮宮首個伊斯蘭藝術展廳於1893年開放。[52]



1920年代末,館長亨利·韋爾納制定展覽規劃藍圖,部分於1930年代實施。1932–1934年間,建築師(英文)與阿爾貝·費朗重建達魯樓梯至現今樣貌。1934年,南翼獅身人面庭院加蓋玻璃屋頂,北翼一樓裝飾藝術展廳擴張,並設置法國最早的時期房間展示。拉卡茲收藏移至改造後的拉卡茲廳(Salle La Caze),展廳高度降低以增加二樓空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羅浮宮實施了周密的藏品撤離計畫,以保護館內珍貴文物免受戰火威脅。隨著德國佔領蘇台德地區,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重要作品首先被暫時移往香波爾城堡。戰爭全面爆發後,大部分繪畫亦被運往該地;部分雕塑則被送至瓦朗賽城堡保存。[54]1939年8月27日,博物館開始對藏品裝箱,28日由專車運離巴黎。除了一些過重或被視為次要的作品外,絕大部分藝術品已安全撤離。[55] 1945年法國解放後,這些藏品陸續返回羅浮宮。[56]
戰後的新安排反映出羅浮宮對藝術品展示風格的偏好逐漸脫離19世紀末的奢華裝飾。1947年,國務廳的天花板裝飾由愛德蒙·紀堯姆拆除,《蒙娜麗莎》於1966年首次在此展示。[57]約1950年,建築師讓-雅克·哈夫納簡化了大畫廊的內部裝飾。[50] 1953年,亨利二世廳啟用喬治·布拉克的新天花板,位於拉卡茲廳旁。[58]
1960年代末,皮埃爾·波林設計的座椅安置於大畫廊。[59] 1972年,卡雷畫廊的展示布局重新設計,由建築師馬克·薩爾泰規劃懸掛式燈管箱,協助設計的還有安德烈·蒙波瓦(André Monpoix)、約瑟夫-安德烈·莫特及波林。[60]
1961年,法國財政部接受將羅浮宮西南端佛洛爾館保留給博物館的建議,此計畫源自韋爾納在1920年代的規劃。1960年代晚期,該館開設新展廳,底層展示雕塑,一樓展示繪畫,設計由政府建築師奧利維耶·拉阿勒(Olivier Lahalle)完成。[61]
Remove ads
1981年,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提出了「大羅浮計畫」,作為其密特朗大計畫之一。該計畫旨在遷出原位於羅浮宮北翼的法國經濟財政部,將羅浮宮幾乎整個建築(除位於西北角的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專門用作博物館,並對博物館進行全面重組。
1984年,密特朗親自選定建築師貝聿銘提出總體規劃方案,其中包括在羅浮宮中央拿破崙庭院設置一座盧浮宮金字塔,作為地下入口空間。[20]:66金字塔周圍的開放空間於1988年10月15日啟用,其地下大廳則於1989年3月30日開放。位於中央廣場二樓的早期現代法國繪畫新展廳(規劃工作始於大羅浮計畫之前)亦於1989年開放。
1993年11月18日,密特朗啟用了大羅浮計畫的下一主要階段:北翼(里雪留翼)翻新完成,原經濟與財政部所在地成為博物館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單次擴建,由貝聿銘及法國同事米歇爾·馬卡里(Michel Macary)與讓-米歇爾·維爾莫特設計。地下空間羅浮宮卡魯塞勒商廊(以倒金字塔為中心)於1993年10月開放,由貝聿銘與Macary設計。其他翻新展廳,如義大利雕塑與埃及文物,於1994年開放。計畫的第三主要階段自1997年起展開,包括蘇利翼與迪農翼的新翻修展廳。獅門入口於1998年啟用。
截至2002年,羅浮宮參觀人數已較大羅浮計畫前翻了一番。[62]
-
黃昏時分的拿破崙廣場(Cour Napoleon)和金字塔
-
從中央廣場噴泉望向中庭
Remove ads

總統雅克·希拉克於1995年繼任密特朗後,在朋友、藝術收藏家兼經銷商雅克·克沙什建議下,強調將非西方藝術回歸羅浮宮。原本預定納入吉美博物館的部分精選收藏於2000年提前六年,在會議館一樓展出。
大羅浮計畫之後的另一重要措施,是希拉克於2003年8月1日以行政命令設立伊斯蘭藝術新部門,將原先位於里雪留翼地下的收藏移至迪農翼更顯眼位置。新部門於2012年9月22日開放,同時展示羅馬時代東地中海收藏,由馬裡奧·貝利尼與魯迪·里喬蒂設計,部分資金由阿爾瓦利德慈善基金會提供。[63][64][65]
2007年,德國畫家安塞爾姆·基弗受邀在羅浮宮柱廊北側樓梯創作作品《Athanor》,宣告羅浮宮在亨利·羅亥特指導下重新啟動當代藝術委託,距上一次委託當代藝術家喬治·布拉克已逾50年。[66]
2010年,美國畫家塞‧湯伯利完成青銅器室的新天花板,呼應1953年喬治·布拉克在毗鄰亨利二世廳的作品。房間地板與牆面於2021年由羅浮宮建築師米歇爾·古特爾(Michel Goutal)重新設計,以回復前任阿爾伯特·費蘭(Albert Ferran)1930年代末的改動,引發塞‧湯伯利基金會(Cy Twombly Foundation)的抗議。[67]同年,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莫爾萊受委託為羅浮宮樓梯創作作品《L'esprit d'escalier》,重新設計樓梯窗戶,保留原有結構但進行變形,營造光學錯覺效果。[68]
2014年6月6日,中央廣場北翼一樓的裝飾藝術展廳完成全面翻新後重新開放。[69]
2020年1月,在讓-呂克·馬蒂內指導下,博物館啟用新當代藝術作品委託,由委內瑞拉動態藝術家埃利亞斯·克萊斯平創作《L'Onde du Midi》,作品懸掛於羅浮宮柱廊南側樓梯下方。[70]
與其他博物館一樣,羅浮宮受到COVID-19疫情衝擊。博物館於2020年2月29日閉館,直至7月6日重新開放[71][72]。博物館在有限容量下運營至2020年10月29日,再因COVID-19病例增加而關閉,直至2021年5月19日重新開放。[73][74] 2020年參觀人數僅270萬人,低於2019年的960萬人及2018年的1020萬人紀錄。[75]
為籌備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羅浮宮策展展示奧運歷史,將古代起源與現代連結。[76]2023年參觀人數達890萬人,比2022年增加14%,但仍低於2018年的1020萬人紀錄。[77]
2025年1月,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宣布羅浮宮將進行翻新與擴建,其中包括為《蒙娜麗莎》設立專屬展室,原因為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持續增加。[78]2025年6月16日,羅浮宮員工發動罷工,抗議博物館過度擁擠、員工不足,以及工作條件「無法忍受」。[79][80][81][82][83]
2025年10月19日,羅浮宮遭遇搶劫,竊賊從阿波羅畫廊強行打開窗戶入內,並偷走珠寶後騎摩托逃離。[84][85][86][87][88][89][90][91]
-
會議館展示來自吉美博物館的非西方藝術,2000年開放
-
維斯康提庭院一樓翻新,以容納新伊斯蘭藝術部門,2012年
-
伊斯蘭藝術在維斯康提庭院的展示,2012年
-
伊斯蘭藝術部門地下展示,2012年
Remove ads
收藏品
截至目前,羅浮宮收藏共有615,797件物品[92],其中482,943件自2021年3月24日起可透過線上平台查閱[93]。博物館實際展出約35,000件藝術品,並劃分為八個策展部門。[1]
羅浮宮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藝術收藏之一,涵蓋多元文化與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品,包括古埃及、希臘與羅馬藝術。館內同時收藏大量裝飾藝術、伊斯蘭藝術與雕塑作品。[94]
埃及文物部門擁有超過50,000件藏品[20]:74,涵蓋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4世紀的尼羅河流域文明[95]。該收藏是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收藏之一,呈現古埃及、中王國、新王國、科普特藝術,以及羅馬、托勒密與拜占庭時期的生活與文化。[95]
該部門源於法國皇室收藏,後因拿破崙於1798年的埃及遠征以及未來羅浮宮館長多米尼克·維旺的參與而擴展[20]:76-77。在讓-弗朗索瓦·商博良成功破譯羅塞塔石碑後,查理十世下令建立埃及文物部門。商博良建議購買由埃德梅-安托萬·迪朗、亨利·索爾特與貝納爾迪諾·德羅維蒂組成的三個收藏,新增約7,000件作品。此後,開羅埃及博物館創始人奧古斯特·馬里埃特亦透過考古挖掘持續增加藏品,並將孟菲斯遺址出土的文物寄回羅浮宮[20]:76-77。[96]
埃及文物部門的藏品以塔尼斯的大獅身人面像為起點,分布於二十多個展廳,包括雕像、紙草書卷、木乃伊、日常用品、服飾、珠寶、遊戲器具、樂器及武器[20]:76-77。[95] 古代時期代表作品包括公元前3400年的阿拉克山燧石刀、書記坐像及雷吉德夫首像。中王國藝術以黃金製品與雕像聞名,從寫實風格逐漸轉向理想化,如阿蒙埃姆哈坦克的頁岩雕像以及木製供品持者。新王國及科普特埃及的收藏同樣豐富,其中奈芙蒂斯雕像與哈索爾石灰石浮雕展示了新王國的藝術風格與財富。[95][96]
近東文物部門為羅浮宮第二個設立的部門,始於1881年,主要展示伊斯蘭文化興起前的早期近東文明及最早定居的概況。該部門按地理區域分為三個部分:黎凡特、美索不達米亞(現今伊拉克)以及波斯(現今伊朗)。其收藏的形成與考古發掘密切相關,例如保羅-埃米爾·博塔於1843年在科薩巴德的考察,以及薩爾貢二世宮殿的發現[95][20]:119,這些發現奠定了亞述博物館的基礎,為今日近東部門的前身。[95]
該部門收藏了來自蘇美與阿卡德城的文物,例如公元前2450年的禿鷲碑,以及阿卡德國王納拉姆-辛為慶祝擊敗扎格羅斯山野蠻人而豎立的勝利石碑。其他重要文物包括公元前18世紀的齊姆里林加冕壁畫與公元前25世紀的埃比赫-伊爾雕像。1901年出土的漢謨拉比法典則反映巴比倫法律體系,強調「不得以不知法律為由辯護」的原則。[97]
近東部門的重要收藏還包括黎凡特地區文物,如1855年發現的埃什穆納扎爾二世石棺,促成歐內斯特·雷南於1860年的腓尼基考察。該部門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迦南語及亞蘭語銘文收藏之一,也涵蓋北非的腓尼基文物,如1843年出土的艾因-內什馬銘文。 羅浮宮波斯文物則包括古代重要作品,例如葬頭雕像及大流士一世射手。[95][98],並收藏來自波斯波利斯的珍稀物品。[99]
希臘、伊特魯里亞與羅馬文物部門展示了來自地中海盆地的新石器時代至公元6世紀的文物[100]。其收藏範圍涵蓋從[[基克拉澤斯文明]到羅馬帝國衰落的各個階段,為博物館最古老的部門之一,其中包含由弗朗索瓦一世所收藏的作品[95][20]:155-58。
最初的收藏以大理石雕塑為主,例如米洛的維納斯。部分作品如貝爾維德雷的阿波羅於拿破崙戰爭期間進入收藏,部分在拿破崙一世於1815年倒台後被歸還;其他作品如博爾蓋塞花瓶則由拿破崙購得。19世紀晚期,羅浮宮又收購了杜朗收藏的花瓶及青銅雕塑等作品[20]:92[100]。
古風時期的收藏包括首飾及石灰石雕像,如奧塞爾夫人像(約公元前640年)與圓柱形薩摩的赫拉像(約公元前570–560年)[95][101]。公元前4世紀以後,對人體形態的關注增加,例如波爾蓋塞角鬥士像。羅浮宮亦收藏許多希臘化時期傑作,包括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公元前190年)和米洛的維納斯,象徵古典藝術的典範[20]:155。
長達的坎帕納長廊展示了超過一千件優秀的希臘陶器收藏。在沿塞納河的展廳中,大部分羅馬雕塑得以完整展示。羅馬肖像畫包括阿格里帕像與安尼烏斯·韋魯斯像等代表作;青銅雕塑則包括希臘皮翁比諾的阿波羅。
-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公元前2世紀
-
米洛的維納斯,西元前130到100年
-
古希臘文物
-
古羅馬的博爾蓋塞花瓶,公元前1世紀
-
描繪阿克特翁之死的蝸殼克拉特,公元前 450-440 年
-
一個女性形象的基克拉迪藝術,公元前 27 世紀
-
博爾蓋塞角鬥士,公元前100年
-
克里特島的歐塞爾夫人,公元前650 - 625 年
-
羅馬雕像
-
皮翁比諾的阿波羅
-
凡爾賽宮的戴安娜,羅馬複製品,公元1世紀或2世紀
伊斯蘭藝術收藏是羅浮宮最晚成立的收藏部門之一,涵蓋「十三個世紀與三大洲」[102]。該部門展品包括陶瓷、玻璃器、金屬器、木雕、象牙、地毯、紡織品與迷你畫等,總計超過5,000件完整作品及1,000片碎片(Ahlund, p. 24)。該收藏原隸屬裝飾藝術部門,自2003年起成為獨立部門。
著名作品包括來自安達盧西亞的10世紀象牙盒穆吉拉象牙盒、13至14世紀馬木留克蘇丹國時期雕刻銅盆聖路易洗禮盆,以及10世紀伊朗製的聖喬斯裹布[20]:119-121。
收藏中亦包括波斯詩人菲爾多西史詩《列王紀》的三頁,以及一件敘利亞金屬工藝品巴貝里尼花瓶。2019年9月,沙特公主拉米亞·本特·馬吉德·阿爾沙特為羅浮宮伊斯蘭藝術部門開設了新的展區,新部門展示了3,000件作品,涵蓋7至19世紀,地域從阿拉伯半島延伸至西班牙與印度[103]。
-
穆吉拉象牙盒;10世紀(約968年);象牙;15 x 8cm
-
伊朗「比斯米拉」瓷磚;13至14世紀之交;模製陶瓷,光澤釉與釉彩
-
聖路易洗禮盆;作者:Muhammad ibn al-Zayn;1320–1340;錘鍛、雕刻,黃銅、鎏金、銀鑲嵌;50.2 x 22.2cm
-
門;15至16世紀;雕刻、彩繪與鎏金胡桃木

雕塑部門收藏1850年前創作、且不屬於希臘、伊特魯里亞及羅馬古物部的作品[104]。羅浮宮自作為宮殿以來即收藏雕塑作品,但直到1824年前,除垂死的奴隸與反叛的奴隸外,主要展示古代建築雕刻[20]:397-401。最初收藏僅有100件,其餘皇家雕塑則置於凡爾賽宮。1847年,列昂·拉博德(Léon Laborde)接管部門後,收藏逐漸擴大,發展中世紀雕塑部分,並購得部門首批中世紀雕像與雕塑作品,包括《希爾德貝特一世》與《斯坦加門》[20]:397-401。
雕塑部門原屬古物部,1871年在路易·庫拉若(Louis Courajod)主持下獲得自治,他組織了更廣泛的法國作品展示[20]:397-401。1986年,所有1850年後作品移至新設立的奧賽美術館。大羅浮計畫將部門分為兩個展覽空間:法國雕塑收藏展示於黎塞留翼廂,外國作品展示於德農翼廂。
法國雕塑收藏涵蓋羅曼式藝術作品,如11世紀的丹尼爾入獅穴及12世紀的奧弗涅聖母像。16世紀受文藝復興影響,法國雕塑風格趨於克制,如讓·古戎的浮雕,以及傑爾曼·皮隆的十字架降下與基督復活。17至18世紀代表作包括吉安·洛倫佐·貝尼尼1640–1641年的黎塞留樞機主教胸像、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內的沐浴的女人與威脅之愛,以及安吉耶兄弟的方尖碑。新古典主義作品包括安東尼奧·卡諾瓦的普西莎與愛神(1787年)。18至19世紀則由法國雕塑家如阿爾弗雷德·巴里與埃米爾·吉耶曼代表。[20]:397-401
-
《基督的複活》· 熱爾曼·皮隆
-
菲利普·波特之墓、1477年至1483年
-
《騎著飛馬的國王的名聲》、1701-1702年
-
群雕、1701–1712年
拿破崙三世公寓的部分第二帝國風格房間
裝飾藝術部(Objets d'art)收藏從中世紀至19世紀中期的作品。該部門最初作為雕塑部的一個子集設立,其核心藏品來自皇家財產,以及從聖但尼聖殿法國君主墓地轉入的作品,其中包括法國國王加冕之劍[105][20]:451-454。在初期收藏中最珍貴的作品包括硬石嵌花花瓶與青銅器。1825年收購的迪朗收藏增加了「陶瓷、琺瑯和彩繪玻璃」作品,皮埃爾·雷瓦爾捐贈了800件作品。隨著浪漫主義興起,對文藝復興及中世紀藝術的興趣重新增強,亞歷山大-夏爾·索瓦若的捐贈又擴充了部門,新增1,500件中世紀與彩釉陶器作品。1862年,坎帕納收藏加入15至16世紀的金飾珠寶與瑪利亞卡瓷器[20]:451-454[106]。
作品陳列於黎塞留翼廂一樓及阿波羅畫廊。畫廊名稱來自畫家夏爾·勒布倫,其受路易十四委託,以太陽主題裝飾該空間。中世紀收藏包括路易十五加冕冠、查理五世權杖及12世紀紫紅色花瓶[107]。文藝復興藏品則包括揚波隆納的青銅雕塑尼索斯與黛安娜拉及掛毯馬克西米連狩獵圖[105]。後期亮點包括波姆巴杜夫人的塞夫爾瓷花瓶收藏及拿破崙三世公寓[105]。
2000年9月,羅浮宮成立吉爾伯特與羅絲-瑪麗·沙古里畫廊,展示沙古里夫婦捐贈的掛毯,包括一套16世紀六件組掛毯,採金銀線縫製,描繪海洋神祇,由巴黎為海軍國務卿讓-巴蒂斯特·科爾貝爾·德塞納雷伊訂製。
-
路易十四風格座櫃;作者安德烈-夏爾·布勒;約1690–1710;橡木框架、樹脂木與胡桃木、黑檀木貼面、玳瑁、銅與錫鑲嵌

羅浮宮的繪畫收藏擁有超過7,500件作品[11]:229,涵蓋13世紀至1848年,並由12名策展人負責展覽管理。近三分之二為法國藝術家作品,超過1,200件為北歐作品。意大利畫作主要來自弗朗西斯一世和路易十四的收藏,其餘包括拿破崙時期未歸還的作品及部分購藏品[111][20]:199-201, 272–273, 333–335。收藏始於弗朗西斯一世,他從意大利畫家如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收購作品;據喬爾焦·瓦薩里記載,米開朗基羅的《莉達與天鵝》(現已失傳)曾被弗朗西斯一世收藏,並將列奧納多·達文西帶至其宮廷。
法國大革命後,皇家收藏成為羅浮宮的核心。1986年奧賽火車站改建為奧賽博物館時,1848年革命後完成的作品移至新博物館。法國及北歐畫作展示於黎塞留翼廂及中央廣場,西班牙與意大利畫作則位於德農翼樓一樓[20]:199。
法國畫派代表作包括昂格朗·卡爾頓的早期作品《阿維尼翁哀悼聖母》;匿名畫作《讓·勒邦國王》(約1360),可能是後古典時期西方最早存世的獨立肖像;亞森特·里戈的《路易十四》;雅克-路易·大衛的《拿破崙加冕》;特奧多爾·熱里科的《梅杜莎之筏》;以及歐仁·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尼古拉·普桑、勒南兄弟、菲利普·德·尚潘、夏爾·勒布倫、喬治·德·拉·圖爾、讓-安托萬·華托、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洛與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作品亦在館內廣為展示。
北歐作品包括揚·弗美爾的《花邊女工》與《天文學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的《烏鴉之樹》;倫勃朗的《以馬忤斯的晚餐》《沐浴的拔示巴》及《屠牛圖》。
意大利收藏尤為重要,特別是文藝復興系列[112]。收藏包括安德烈亞·曼特尼亞與喬瓦尼·貝利尼的《受難》,[113]。高文藝復興作品包括列奧納多·達文西的《蒙娜麗莎》、《聖母與聖安妮》、《洗者聖約翰》及《岩間聖母》。巴洛克時期作品包括詹巴蒂斯塔·皮托尼的《西庇阿仁愛》、《蘇珊娜與長老》、《巴克斯與阿里阿德涅》《火星與維納斯》,與卡拉瓦喬的《算命女》《聖母之死》。16世紀威尼斯作品包括提香的《田園音樂會》《《The Entombment》》《荊棘加冕》[20]:378[114]。
拉·卡茲收藏於1869年由路易·拉·卡茲遺贈羅浮宮,為博物館歷史上個人捐贈規模最大的一次。拉·卡茲將其個人收藏的584幅畫作捐贈給博物館,包括讓-安托萬·華托的《Pierrot ("Gilles")》[115]。2007年,以此收藏為主題舉辦展覽「1869: Watteau, Chardin... entrent au Louvre. La collection La Caze」。
博物館部分著名畫作已由法國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進行高解析度數位化[116]。
版畫與素描部門收藏紙上藝術作品[20]:496。該收藏起源於皇家收藏(國王收藏櫃)中的8,600件作品,後續透過國家徵用、購買(如1806年收購菲利波·巴爾迪努奇收藏的1,200件作品)及捐贈而增加[20]:92[117]。
該部門於1797年8月5日開放,當時在阿波羅畫廊展出415件作品。收藏分為三個部分:核心的國王收藏櫃、14,000片皇家銅版印刷版,以及愛德蒙·德·羅斯柴爾德的捐贈收藏[118]。其中包括40,000件版畫、3,000件素描以及5,000本插圖書籍。
現藏品展示於花神閣;由於紙本作品易受損,每次僅展示部分藏品[20]:496。
-
三個類似獅子的頭部;作者夏爾·勒布倫;約1671;黑色粉筆、鋼筆與墨水、刷子及灰色水彩,白色膠彩,紙本;21.7 × 32.7 cm
-
《女性頭部研究與一個男性頭部》;作者安托萬·瓦托;18世紀上半葉;硃砂粉、黑色粉筆與白色粉筆,灰色紙本;28 × 38.1 cm
-
《老年女性肖像》,作者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
-
《年輕女性肖像》,作者小漢斯·荷爾拜因
-
《男性頭部》,作者安德烈亞·德爾·薩爾托
-
《聖母與聖嬰》,作者比亞喬·普皮尼
管理、行政與合作關係


羅浮宮隸屬於法國政府所有,自1990年代起,其管理與治理逐漸獲得更多自主權。[119][120][121][122] 自2003年起,博物館被要求為其專案籌措經費。[121] 到2006年,政府補助已從總預算的75%下降至62%。如今,羅浮宮每年籌得的資金幾乎與國家撥款相當,約為1億2200萬歐元。政府負責營運開支(如員工薪資、安全與維護),而新館翼、整修與藏品收購等項目則由博物館自籌資金支付。[123] 此外,羅浮宮每年亦透過為其他博物館策劃展覽獲得約300萬至500萬歐元的收益,而展覽主辦方則保留門票收入。[123]
隨著小說《達文西密碼》及其2006年電影改編作品使羅浮宮聲名大噪,該館亦因允許在館內取景拍攝而獲得約250萬美元報酬。[124][125]2008年,法國政府為羅浮宮提供3.5億美元年度預算中的1.8億美元,其餘部分則由私人贊助及門票收入補足。[120]
羅浮宮現有員工約2,000人,館長職位需向法國文化與通訊部報告。尚-呂克·馬丁內斯於2013年4月接替亨利·盧耶特出任館長。盧耶特自2001年接任皮耶·羅森柏格以來,推行一系列政策,使館方能更自由地借展及外借藏品。[119][121]2006年,羅浮宮外借1,300件作品,得以換取更多國際藝術品借展。2006年至2009年間,館方亦將部分藏品借予亞特蘭大高等藝術博物館,並因此獲得690萬美元報酬,用以進行館內翻修。[121]
2009年,法國文化部長費德里克·密特朗批准建立一座距巴黎西北約30公里的儲藏設施,以存放羅浮宮及位於塞納河洪泛區的其他國家博物館(凱布朗利博物館與奧賽博物館)藏品,惟該計畫後遭擱置。2013年,其繼任者奧雷莉·菲利佩蒂宣布羅浮宮將把25萬件以上的藏品[126] 移至列文一座面積達20,000平方米的地下典藏中心。該項目耗資6,000萬歐元,由地區政府與羅浮宮分別負擔49%與51%。[127] 該設施由羅浮宮單獨擁有與管理。[126] 2015年7月,英國建築事務所羅傑斯史達克哈伯+合夥人事務所領銜設計該建築群,特色為覆蓋大片綠色屋頂的採光工作空間。[126][128]
2012年,羅浮宮與舊金山美術館聯盟宣布開展為期五年的合作計畫,內容包括展覽、出版、藝術保存及教育項目。[129][130]2012年啟用的伊斯蘭藝術館擴建工程耗資9,850萬歐元,其中3,100萬歐元由法國政府提供,1,700萬歐元來自瓦利德·本·塔拉爾基金會,其餘2,600萬歐元則由亞塞拜然共和國、科威特埃米爾、阿曼蘇丹及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捐助。此外,阿布達比羅浮宮的開館協議預計在30年間為品牌授權帶來4億歐元收益。[63]盧耶特亦藉借展與收益改善館藏薄弱部分,並規定「每年將門票收入的20%用於新收購」。[121] 他進一步提升館方行政自主權,使開放畫廊比例自80%提高至90%,並推行週五夜間延長開放及免費入場政策,同時將年度收購預算自450萬美元提高至3,600萬美元。[120][121]
2018年3月,羅浮宮依據2016年法伊兩國總統達成的文化協議,在德黑蘭開設展覽,展出多件法國館藏藝術品與文物。[131] 羅浮宮的兩個古物部門專責伊朗文明文物管理,其代表亦親赴德黑蘭籌備。展品除古埃及、羅馬及美索不達米亞文物外,亦包括法國皇室藏品。[132][133][134]
伊朗國家博物館的館舍由法國建築師安德烈·戈達爾設計與建造。[135] 該展於德黑蘭結束後,預定於2018年6月移師伊朗東北部馬什哈德的呼羅珊大博物館展出。[136]
2019年10月24日至2020年2月24日,羅浮宮舉辦史上最大規模的達文西回顧展,以紀念其逝世500週年。[137][138] 展覽共展出逾百件作品,包括繪畫、素描與筆記手稿,其中11幅為達文西一生不足20幅的現存畫作。[139] 雖然羅浮宮擁有其中5幅,但由於《蒙娜麗莎》需求極高,該畫仍維持原展廳展示,未納入特展。此外,《救世主》亦因藏家拒絕出借而缺席;不過,《維特魯威人》經威尼斯學院美術館的法律訴訟後最終成功展出。[140][141]
2021年,館方追回1983年自館中遭竊的一頂文藝復興時期頭盔與胸甲。羅浮宮指出,當年竊案「對全體員工造成深切震撼」,但有關案件的公開細節甚少。[142][143]
現任羅浮宮館長為蘿倫斯·德卡,由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於2021年任命,她亦為該職位首位女性。[144]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羅浮宮推出線上數位平台,展示館藏中包括未展出的作品,現已收錄超過482,000項附圖記錄,約佔總藏品數的75%。[145] 2022年,羅浮宮接待超過760萬名訪客,較2021年成長170%,但仍低於疫情前2018年的1,080萬人次。[146]
2022年,羅浮宮接待超過760萬名訪客,較2021年成長170%,但仍低於疫情前2018年的1,080萬人次。[147]
2023年,羅浮宮宣布自2017年以來首度調整票價政策。[148] 票價上調30%,以支援奧運期間的免費入場政策並有效管控人流。館長德卡亦實施每日訪客上限3萬人與新入口規劃等措施,以確保在奧運期間為藝術愛好者提供良好參觀體驗。館方預計該年接待約870萬名訪客,其中約80%為觀賞《蒙娜麗莎》而來。
考古研究

羅浮宮的古代藝術收藏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各種考古挖掘,其中部分由博物館在不同法律體制下資助,經常與法國的外交和/或殖民行動相關。在阿波羅圓廳中,一塊雕刻的大理石板列出了多次考古行動,領導者包括:
- 路易-弗朗索瓦-塞巴斯蒂安·福韋爾,希臘(1818年)
- 讓-弗朗索瓦·商博良,埃及(1828–1829年)
- 紀堯姆-阿貝爾·布盧埃 和 萊昂-讓-約瑟夫·迪布瓦,隨摩雷亞遠征,希臘(1829年)
- 阿道夫·德拉馬爾,阿爾及利亞(1842–1845年)
- 保羅-埃米爾·博塔,尼尼微平原(1845年)
- 約瑟夫·瓦捷·德·布維爾,賽雷奈卡(1850年)
- 奧古斯特·馬里耶特,埃及(1850–1854年)
- 維克托·朗格盧瓦,西里西亞(1852年)
- 埃內斯特·雷南,隨腓尼基考察任務,在黎巴嫩與大馬士革的內戰之後(1860–1861年)
- 萊昂·厄澤 和 奧諾雷·多梅,馬其頓(1861年)
- 歐仁-梅爾修瓦·德·沃居埃 和 埃德蒙·迪圖瓦,塞浦路斯(1863–1866年)
- 夏爾·尚普瓦索,薩摩色雷斯(1863年)
- 埃馬紐埃爾·米勒,塞薩洛尼基與薩索斯島(1864–1865年)
- 奧利維耶·拉耶 和 阿爾貝-費利克斯-泰奧菲勒·托馬,愛奧尼亞(1872–1873年)
- 夏爾·西蒙·克萊蒙-加諾,巴勒斯坦地區(1873年)
- 安托萬·埃隆·德·維爾福斯,阿爾及利亞與突尼西亞(1874年)
- 埃內斯特·德·薩爾塞克,泰洛 / 古代吉爾蘇,美索不達米亞(1877–1900年)
- 保羅·吉拉爾,希臘(1881年)
- 埃德蒙·波捷、薩洛蒙·雷納赫 與 阿方斯·韋里耶,米里納(1872–1873年)
- 馬塞爾-奧古斯特·迪烏拉福伊 與 珍·迪烏拉福伊,蘇薩,波斯(1884–1886年)
- 夏爾·於貝,泰馬,阿拉伯(1885年)
- 阿爾弗雷德·夏爾·奧古斯特·富歇,印度與今日巴基斯坦(1895–1897年)
- 亞瑟·恩格爾 與 皮埃爾·巴黎(Pierre Paris),西班牙(1897年)
- 雅克·德·摩根,蘇薩(1897年)
- 加斯東·克羅,泰洛(Tello)/古代吉爾蘇(1902年)
- 保羅·佩里奧,東突厥斯坦(1907–1909年)
- 莫里斯·佩扎爾,北巴勒斯坦(1923年)
- 喬治·阿龍·貝內迪特,埃及(1926年)
- 弗朗索瓦·蒂羅-當甘,北敘利亞(1929年)
- 亨利·德·熱努亞克,美索不達米亞(1912年、1929年)
- 法國東方考古研究所,開羅(1880年創立)
其餘大理石板列出了許多考古物品捐贈者,其中許多人本身也是考古學家,以及其他對羅浮宮收藏有貢獻的考古學家:
- 弗雷德里克·莫羅,法國(1899年)
- 愛德華·皮耶特,法國(1902年)
- 約瑟夫·德·貝,法國(1899–1906年)
- 亨利與雅克·德·摩根,蘇薩(1909–1910年)
- 萊昂·亨利-馬丁(1906–1920年)及其女兒熱爾曼,法國(1976年)
- 路易·卡皮唐,法國(1929年)
- 勒內·德·聖佩里耶 與其妻蘇珊,法國(1935年)
- 費爾南·比松·德拉羅克,埃及(1922–1950年)
- 貝爾納·布呂耶爾,埃及(1920–1951年)
- 雷蒙·魏爾,埃及(1952年)
- 皮埃爾·蒙泰,埃及(1921–1956年)
- 讓-馬里·卡薩爾,印度河流域文明及阿富汗(1950–1973年)
- 蘇珊·德·聖馬蒂倫,法國(1973年)
- 安德烈·帕羅,馬里,敘利亞(1931–1974年)
-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阿爾芒·舍費爾,烏加里特,敘利亞(1929–1970年)
- 羅曼·吉爾施曼,伊拉克與伊朗(1931–1972年)
衛星館與分支
位於法國境內外的多個博物館,曾經或目前都在羅浮宮的行政管轄之下,或透過專屬合作與其相關聯,但不位於羅浮宮宮殿內。自2019年起,羅浮宮亦在列萬設立了一個大型藝術存放與研究設施,即羅浮宮保存中心,該中心不對公眾開放。[149]
國立中世紀博物館}的創立可追溯至19世紀,1926年2月被納入羅浮宮裝飾藝術部(藝術品部)的管理之下。[150] 該隸屬關係於1977年終止。[151]
位於杜樂麗花園的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建築,原為運動場地,自1909年起改作藝術畫廊。1947年,作為羅浮宮晚19世紀與20世紀早期畫作收藏的展覽空間,尤其以印象派為主,由於羅浮宮宮殿空間不足,故直接納入羅浮宮|繪畫部管理。1986年,這些收藏移至新設立的奧賽博物館。[152]
小宮博物館於1976年在亞維儂天主教總教區主教宅邸開放,鄰近教皇宮殿。此項計畫由亞維儂市長亨利·杜福與羅浮宮館長米歇爾·拉克洛特主導,部分永久收藏來自坎帕納收藏,由羅浮宮寄存。2024年4月,亞維儂市與羅浮宮簽署新協議,正式將博物館命名為小宮博物館 – 羅浮宮亞維儂分館|Musée du Petit Palais – Louvre en Avignon}}。[153]
石膏館為羅浮宮的石膏鑄像收藏,由1970年羅浮宮、巴黎美術學院及索邦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的對應藏品合併而成,後兩者在五月風暴學運期間藏品受損。初名古代紀念碑博物館(1970–1978年),該計畫未完成,直至2001年經部級決定納入羅浮宮管理後才得以落實。[154] 位於凡爾賽小馬廄,自2012年起對公眾開放。[155]
朗斯分館的設立源自2003年5月時文化部長讓-雅克·阿亞貢提出的文化項目,旨在將巴黎大型機構的藝術資源向全法國更廣泛的公眾開放,包括羅浮宮的衛星館(分館)。[157] 經過多輪競標,最終選定位於朗斯的前礦場,由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於2004年11月29日正式宣布。日本建築師SANAA與景觀設計師凱瑟琳·莫斯巴赫分別於2005年9月被選定設計博物館建築與周邊花園。該館由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於2012年12月4日主持落成典禮,並由上法蘭西大區依據與羅浮宮簽訂的藝術品借展及品牌使用合同(科學與文化協議)進行管理。
館內主要展品為約200件羅浮宮藏品,按照時間順序在單一大展廳示,打破了巴黎羅浮宮按地理區域或藝術類別陳列的傳統方式。開館前疫情期間,該館每年約吸引50萬參觀人次。[158]
阿布達比羅浮宮為獨立於羅浮宮的機構,但兩者透過多層面的合同關係合作,使阿布達比博物館得以使用「羅浮宮」名稱至2037年,並可展示羅浮宮藏品至2027年。[159] 該館於2017年11月8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於三天後向公眾開放。
早在2007年初,法國文化部長雷諾·多納迪厄·德·瓦布雷與謝赫蘇丹·本·塔赫努恩·阿勒納哈揚簽署了為期30年的協議,阿布達比支付8.32億歐元(約13億美元),以換取使用羅浮宮名稱、管理諮詢、藝術品借展及特展權利。[160]
阿布達比羅浮宮位於薩迪亞特島,由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與工程公司標赫設計。[161] 博物館佔地約24,000平方公尺(260,000平方英尺),屋頂由標誌性金屬穹頂覆蓋,其光線投射效果模擬棕櫚樹葉下的陽光。
在首10年期間,法國將提供約200至300件藝術品借展,來源包括羅浮宮、龐畢度中心、奧賽博物館、凡爾賽宮、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羅丹博物館及布朗利河岸博物館等。[162]
爭議
羅浮宮歷史上涉及多起文化財產爭議,包括拿破崙掠奪藝術品時期由拿破崙一世所奪取的藝術品[163][頁碼請求],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遭納粹掠奪的藝術品。[164][165]
此外,2010年代初,關於羅浮宮阿布達比建設工程中的勞工權益問題,也一度成為輿論焦點。[166]
拿破崙在歐洲各地的軍事遠征中,透過條約、戰爭賠償與戰利品等方式獲得大量義大利及北歐藝術品,亦包含部分埃及出土古物。不過,多數埃及文物後來被英軍視為戰爭賠償帶回英國,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丹德拉黃道帶與羅塞塔石碑則為埃及長期要求返還的文物。羅浮宮方面主張,丹德拉黃道帶於1821年取得,早於埃及1835年頒布的文物出口禁令,因此持有具有合法性。博物館亦參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旗下「促進文化財產返還原屬國委員會」的仲裁會議。[167]
2009年,羅浮宮歸還五件埃及壁畫殘片(每件約30公分×15公分),來源墓室於2008年才被埃及當局確認。這些文物原自兩個私人收藏,以善意購得,並依程序完成法國公立博物館藏品「除籍」(déclassement)手續,由法國國家博物館藏品科學委員會批准歸還。[16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法國期間,數以千計的藝術品遭納粹掠奪。[169] 戰後約15萬件被奪藝術品中,有61,233件返還法國,由私人財產局(Office des Biens Privés)管理。[170]
1949年,該機構將其中2,130件無人認領的作品(含1,001幅畫作)交由法國博物館管理局(Direction des Musées de France),暫列為「MNR」(Musées Nationaux Récupération,國家博物館回收藝術品),以保存並待日後返還合法所有人。約10%至35%的藏品源自猶太家庭被掠事件。[171] 這些藏品自1946年起展出,1950年至1954年間對外開放四年,讓潛在權利人辨認。之後部分作品依其重要性分別典藏於多座法國博物館,包括羅浮宮。
1951年至1965年間,共約37件作品被歸還。1996年11月起,1947至1949年間製作的部分圖錄數位化上線。1997年,時任總理阿蘭·朱佩成立由讓·馬特奧利領導的「馬特奧利委員會」調查此事。官方資料顯示,羅浮宮目前仍保管678件尚未尋獲合法繼承人的作品。[172]1990年代後期,隨美國戰時檔案首次與法德資料庫比對,以及詹蒂利·迪·朱塞佩與羅森伯格家族的訴訟定讞,使追查工作更精確。自1996年以來,羅浮宮已陸續歸還47件作品(含26幅畫作)。
2011年,超過130名國際藝術家聯合呼籲抵制新建的古根漢阿布達比博物館與羅浮宮阿布達比,指控自2009年起,位於薩迪亞特島(Saadiyat Island)的外籍建築工人遭受不當待遇,包括任意扣留薪資、工作環境惡劣,以及雇主拒絕償還高額仲介費等情況。[173][174]
根據《建築紀錄》報導,雖然阿布達比設有完整勞工保護法,但執行不力。[175]
2010年,古根漢基金會與阿布達比旅遊發展投資公司(TDIC)共同發布聲明,承諾改善工人健康與安全、歸還被雇主沒收的護照、確保總承包商遵守勞工法、設立獨立監督單位,並終止波斯灣地區普遍存在的「工人自行支付招聘費」制度。[176]
2013年,《觀察家報》報導指出,羅浮宮及紐約大學在薩迪亞特島施工現場的勞動條件形同「現代奴役」。[177][178]
2014年,古根漢博物館館長理查德·阿姆斯特朗表示,羅浮宮工程的工人居住環境已有明顯改善,護照被扣留的情況「大幅減少」,惟招聘費問題仍待解決。[179][180]
同年底,建築師法蘭克·蓋瑞表示,與阿布達比當局合作落實改善措施「是一種道德責任」,並建議承包商負擔工人招聘費用及興建額外宿舍。自2012年起,TDIC委託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擔任獨立監督,每季發布勞動條件報告。勞動法專家Scott Horton認為,該計畫可作為波斯灣地區改善工人待遇的範例。[175][18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