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及歷史
特定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及歷史(阿拉伯語:تاريخ مصر,英語:History of Egypt),指的是古埃及文明和埃及地區中發生的一切人類活動、重大事件、戰爭、政權更迭之總稱。
作為最古老的地球人文明之一,埃及在於西元前3150年由國王納爾邁統一,以古埃及宗教為主流信仰,並建立了以埃及法老為中心的政教合一制度。自法老時代結束後,埃及就一直遭到強大鄰國的入侵,受外族支配長達2300餘年。
埃及在古典時代中被波斯第一帝國[1][2]、亞歷山大帝國[3]、羅馬帝國[4]統治,在中世紀時又被東羅馬帝國[5]和阿拉伯帝國[6]統治。尤其在阿拉伯統治的時代,埃及主流信仰轉為伊斯蘭教,伊斯蘭埃及與古埃及之間出現巨大的文明斷層。在近代的1517年,成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旗下的一個省份[7],19世紀末,大英帝國打敗土耳其,把埃及收為英國的殖民地[8]。
至現代的1953年,埃及人推翻了英國人控制的埃及王國,獨立為伊斯蘭教的共和國[9][10],由此終結千年的外族支配。經過1970年代~2020年代的數次戰爭與革命,目前的埃及總統是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11]。
Remove ads
簡史
埃及歷史為地球上最長、最古老的歷史之一,亦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誕生於土壤肥沃的尼羅河谷一帶,古埃及人在沙漠中的綠洲上發展農業。在尼羅河谷的自然條件下,古埃及文明的邊界可達地中海海岸,而南方的邊界則隨著古埃及軍力的高低而變化。
儘管以「文明」的角度來說,位於美索不達米亞(現在的伊拉克)的蘇美爾文明比古埃及更早,但古埃及是目前地球已知的、第一個完成「統一」的國家。自公元前3100年之前,埃及各個地區互相征伐,最終上埃及和下埃及被法老合併為一國。這個國家因為「灌溉需要」而興起,因為在遠古時代,只有獨裁政府才有能力強制人民去進行大規模工程。
古埃及王國建立於西元前3100年左右,佔領了從地中海到尼羅河第一瀑布的領土近500年。古王國衰落後,緊接「第一中間期」,以兩個互相鬥爭的埃及城市為主角:底比斯和赫拉克利奧波利斯。最終底比斯勝出,成立埃及中王國。王國一直存在到西元前1700年左右,被喜克索斯人短暫摧毀。隨後埃及復興成功,並在新王國時代達到極盛,國土南至努比亞,北至敘利亞,南部邊界甚至可達尼羅河第四瀑布。此時的埃及人與多個現已滅絕的古代民族交戰,例如赫梯人、米坦尼人和努比亞人等。新王國在公元前11世紀中期滅亡,隨後進入第三中間期。
西元前664年,新亞述帝國(非亞述帝國,而是巴比倫帝國)征服埃及全境[12]。不久,普薩美提科一世從新亞述帝國中獨立,並建立了塞斯王朝。
在100年後的西元前525年,塞斯王朝被「波斯第一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皇帝坎比西斯二世征服,開啟了之後的2300年中埃及人被外族輪流統治的序幕。波斯統治時充滿血腥暴力,導致埃及人極為不滿,爆發了數次衝突。
Remove ads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趁著埃及和波斯的內鬥,征服了波斯第一帝國,埃及地區也交由馬其頓帝國的希臘人統治。
埃及被亞歷山大征服的時代稱為「希臘化時代」,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在此期間合二為一,埃及人也更喜歡希臘的治理模式。尼羅河的每年泛濫也在此時趨於穩定,形成了細長又肥沃的河谷,大幅提升了埃及的人口和農業技術。古希臘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在埃及旅行時,讚美埃及為「尼羅河的贈禮」。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將軍們,即繼業者(Diadochi)紛紛脫離馬其頓獨立。其中一位在埃及地區的繼業者叫「托勒密一世( Ptolemy I Soter )」,他在西元前305年宣稱自己是古埃及法老的血脈,並恢復了部份古埃及文明的風俗習慣,這段時間稱為「托勒密王朝」。當時的埃及人就已經有了明確的「愛國意識」,雖然承認希臘人在埃及的貢獻,但不承認托勒密王朝是本土王朝。期間,托勒密王朝還是與波斯戰爭,即位於波斯的「塞琉古王朝」,兩國爭奪在敘利亞地區的領導權,而埃及的經濟和商業則不受戰爭影響,依舊保持繁榮。
公元前48年~前44年,羅馬共和國的凱撒、馬克·安東尼和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七世之間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愛情故事。最終在西元前30年,埃及被羅馬帝國的屋大維攻陷,標誌著希臘化時代的結束,羅馬時代開始。之後的900年中,埃及一直被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統治。羅馬人延續托勒密王朝的政策,在統治埃及的過程中沒有把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埃及人,但埃及人在信仰上依然被希臘多神教和基督教同化,在東羅馬統治的時代,大部份與宗教有關的古埃及風俗就已經消失了。
7世紀的「阿拉伯征服」完全改變,甚至斷絕了古埃及的語言、文字、人種、藝術、建築傳承[13]。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從東羅馬手中奪取埃及,在當地建立了一套軟硬兼施的法律制度,使埃及人快速溶解入伊斯蘭世界[14]。埃及在此後成為歷代阿拉伯帝國中最重要的糧食產地,同時也是建築業和貿易業的中心[15]。
9世紀,倭馬亞王朝因為實行「阿拉伯人至上」政策,導致大批非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不滿,誘發阿巴斯革命[16]。隨後倭馬亞就被「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取代,阿巴斯王朝一開始的根據地是伊拉克,但在被蒙古帝國中的伊爾汗國(蒙古人在波斯-伊朗建立的國家)打敗後,統治中心遷往埃及的開羅。阿拔斯王朝的皇室成員也因為失去了軍事和政治上的實權,變為像教皇一樣的純宗教領袖,代表伊斯蘭教的普世價值[17]。
西元909年,「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把信奉遜尼派的阿巴斯王朝後裔們趕出埃及,並建立了地球上第一個什葉派的國家[18]。所謂什葉派,就是只承認伊斯蘭教教主默罕默德的血親為最高宗教領袖,不承認其他非教主血脈的信徒們[18]。法蒂瑪王朝存在期間恰逢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被信奉天主教的歐洲諸國接連攻打,導致法蒂瑪國內的士兵疲憊不堪,軍力急速衰退[19]。
10世紀,庫爾德族的薩拉丁領導的「阿拉伯帝國-阿尤布王朝」推翻了軍力軟弱的法蒂瑪王朝[20],把埃及的國教改回了只看能力、不看血緣的遜尼派。不過,阿尤布王朝過度依賴庫爾德族和突厥民族的「埃米爾(Emir,意為高級軍官)」進行委任統治[21],導致後期阿尤布蘇丹的軍權縮小。
13世紀,阿尤布王朝被「從奴隸階級中提拔上來的士兵」推翻,這些奴隸兵叫作馬穆魯克,所以他們在埃及建立的國家就叫「阿拉伯帝國-馬穆魯克王朝」。該王朝依然信奉遜尼派,並迎回了之前被法蒂瑪王朝趕走的阿巴斯王朝後裔,以方便管理宗教,並再次確立了「開羅為全埃及城市之首」的地位。奴隸兵在埃及武功赫赫,他們接連打敗了最後一批十字軍[22],又打敗了曾滅絕阿拔斯王朝的蒙古-伊爾汗國[22],讓埃及在全伊斯蘭世界的地位大幅提升。
約250年後的15世紀末期,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利用火藥、火器、大炮等武器打敗了還在使用步兵、駱駝騎兵的馬穆魯克王朝[23]。1517年1月,埃及正式成為奧斯曼土耳其旗下的一個省份,即「埃及省」,在此後的200年均接受土耳其人的統治。並且,土耳其人把阿巴斯王朝的後裔綁架至君士坦丁堡,並將他們「遜尼派哈里發」的頭銜轉移到自己的奧斯曼蘇丹身上[24],導致埃及的宗教地位暴跌。土耳其政府還殺光了馬穆魯克的高級將領,但馬穆魯克的基礎奴隸兵團依然健在,在埃及保有自己的軍隊[25]。由於土耳其的上述行為,埃及人的愛國意識被極大刺激,此前的埃及人因土耳其人也信奉遜尼派而不做民族區分,但之後的埃及人就以「遜尼派的正統繼承者」自居[26]。
Remove ads
17世紀~18世紀,土耳其在埃及的控制力急速減弱。先是1798年的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只有馬穆魯克軍隊和法國交戰,土耳其軍隊只在英國軍隊的陪同下前來驅趕法軍[27];再是阿爾巴尼亞人的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大改革,讓埃及的工業水平提升[28]。
1881年,大英帝國強迫土耳其把埃及的「實際統治權」交給英國。名義上土耳其依然是埃及的宗主國,但實際上埃及的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樣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因為和埃及同屬「協約國」一方,故而公開廢除土耳其對埃及的宗主權,以拉攏埃及對土作戰。1919年埃及爆發大規模騷亂,3年後在福阿德一世宣佈獨立,成為英國的半獨立自治領,消失千年的埃及王國在此刻復活。
埃及人在自由軍官協會的的領導下發動革命,推翻了受英國控制的法魯克國王政權。其中的獨立元勛「納賽爾」廢除了埃及五千年來的君主制,改為共和國。納賽爾指出,自己是從「埃及法老內克塔內布二世在前343年被波斯皇帝廢黜」以來,第一位在埃及擁有實際軍權的埃及人,他也為「埃及總統必需手握軍權」留下傳統。
在「蘇伊士危機」中埃及打敗了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聯軍,讓埃及再次成為了阿拉伯國家中地位最高的國家。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改名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雖然該國只存在了3年,但埃及人一直沿用這個國名至1971年。納賽爾統治的最後幾年,以色列在「六日戰爭」中輕鬆獲勝,埃及威信喪失,從此不再擔任阿拉伯國家的領袖。
納賽爾最終於1970年去世,繼任總統安瓦爾·薩達特與美國結盟,以扭轉國內外的形式,薩達特還與以色列進行和平談判,但他在1981年被國內的極端派刺殺身亡。繼任薩達特的是他的副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穆巴拉克繼承了薩達特的改革,於1981年~2011年擔任總統。
2011年2月,穆巴拉克在反獨裁、反軍政合一制度的「阿拉伯之春」後辭職。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為新總統,但埃及政局依然動蕩。2013年,埃及爆發大規模反穆斯林兄弟會、反極端伊斯蘭教的示威抗議, 7月3日穆爾西下台,現行憲法作廢。
Remove ads
前王朝時期(約前3100之前)

有證據顯示在沿着尼羅河的沙漠綠洲中存在着石頭雕刻的痕跡。在公元前10世紀,從事狩獵和捕魚的人們被種植穀物所取代。
約公元前6000年,新石器文化植根於尼羅河河谷。在新石器時代,多個史前王朝的文化在上埃及和下埃及獨立發展。已知最早的埃及象形文字痕跡出現在史前時期奈加代三期文化的陶器內,時間為約公元前3200年。
古埃及時期(約前3100—前332年)
約前3150年,法老美尼斯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國。在接下來三千年中,一系列的王朝統治着埃及。在這個漫長的時期,埃及文化蓬勃發展,並且保持着其獨有的宗教、藝術、語言和習俗。最初的兩個統一埃及王朝時期被稱為古王國時期,時間約為前2700-2200年。這一時期內,許多金字塔建成。最為著名的有第三王朝的喬塞爾金字塔和第四王朝的吉薩金字塔。
在第一中間時期的約150年間,埃及迎來了政治動盪。[29]但是之後在約公元前2040年的中王國時期,更為強大的河水泛濫和穩定的政府讓埃及又迎來了再度繁榮。在法老阿蒙涅姆赫特三世時期,埃及達到一個頂峰。在分裂的第二中間時期,埃及迎來了第一個外族統治王朝——閃米特族的喜克索斯人。喜克索斯人於前1650年征服了大多數下埃及地區,並建立了一個新的首都阿瓦里斯。由雅赫摩斯一世領導的上埃及軍隊將喜克索斯人趕走,建立了第十八王朝。他將首都從孟菲斯遷往底比斯。
新王國時期(公元前約1550-1070年)開始於第十八王朝。這個時代標誌着埃及作為一個地區霸主,開始向外擴張。
波斯埃及 (公元前525-332年)岡比西斯(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22年居魯士大帝戰死後繼承其王位)大約於前537年在巴比倫擔任居魯士的全權代理人,前525年他率波斯軍隊入侵埃及。昔蘭尼(希臘在北非的殖民地)和利比亞自願臣服岡比西斯;埃及在其軍隊於貝魯西亞為岡比西斯擊敗後投降,法老普薩美提克三世被俘並被擄至蘇薩。前525年5月25日,岡比西斯成為埃及統治者,建立埃及第二十七王朝(波斯第一王朝)。他使用「埃及皇帝,諸國皇帝」為稱號。
Remove ads
希臘埃及和羅馬埃及(前332年—641年)
亞歷山大在公元前336年繼其父腓力二世王位成為馬其頓國王。公元前334年,他向波斯帝國統治的小亞細亞地區發起進攻,開始長達十年的東征。南進期間,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神。從此埃及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在埃及建了一座亞歷山大城(港)。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後繼續東進。最終他擊破波斯,並推翻其統治者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逝。他的帝國被他的部下們迅速瓜分。當時的埃及總督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敘利亞)和埃及,開創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國是一個強大的希臘化王國。它東部延伸至南部敘利亞,西部至昔蘭尼,南部和努比亞接壤。亞歷山大城是它的首都,同時也是希臘文化和貿易中心。為了獲得當地埃及人的承認,托勒密統治者自稱為法老的繼承者。之後的托勒密統治者傳承了埃及的傳統,他們在公共活動中穿着埃及服飾,參與埃及宗教活動。[30][31]
托勒密最後的統治者是克麗奧佩脫拉七世。她的情人馬克·安東尼在與屋大維戰爭失利後自殺。在屋大維占領亞歷山大以及她的僱傭兵逃離後,她也結束了自己生命。托勒密王國歷經275年後最終被羅馬吞併。
阿拉伯和鄂圖曼埃及(641年—1882年)
在七世紀初期,以波斯人為主的入侵後,拜占庭帝國重新獲取了埃及[32]。直到639年至641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拉伯帝國所攻克。當他們擊敗了在埃及的拜占庭軍隊,阿拉伯人帶來了遜尼派穆斯林。
868年,突厥人伊本·圖倫割據埃及自立,建立了獨立於阿拉伯帝國的圖倫王朝。圖倫王朝立國三十餘年後於905年被剿滅。之後,什葉派穆斯林在北非建立法蒂瑪王朝並於969年攻陷埃及,定都於開羅,埃及從此永久脫離阿拉伯帝國版圖。1171年法蒂瑪王朝的大將薩拉丁在近衛軍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阿迪德,建立阿尤布王朝。13世紀中葉,隨着蒙古西征軍的席捲中東,阿尤布王朝被蒙古人打垮。在約1250年馬木留克推翻阿尤布王朝,並將蒙古人趕出了敘利亞,控制了埃及。在13世紀後期,埃及連接紅海,印度,馬來亞和東印度。馬木留克王朝一直統治着埃及直到1517年被鄂圖曼土耳其滅亡。之後,埃及成為鄂圖曼帝國的領土。
1798年,由拿破崙率領的法國軍隊侵入埃及。他們於1801年被鄂圖曼和馬木留克軍隊所驅離。在接下來四年中,英國軍隊來到埃及。1805年,經過土耳其蘇丹的認可,穆罕默德·阿里逐漸控制埃及。
Remove ads
英國保護地(1882年—1953年)

從1882年開始,英國間接地統治了埃及。直到1952年埃及革命。
自穆罕默德·阿里之後,埃及很快的由他的兒子易卜拉欣(1848年9月)、孫子阿巴斯一世(1848年11月)、賽義德(1854年)和伊斯梅爾(1863年)繼承。起初由法國建造的蘇伊士運河最終於1869年完成。由於運河花費代價太大以及伊斯梅爾負債纍纍,他不得不將運河賣給英國政府。
當地對伊斯梅爾的不滿和歐洲的入侵導致了1879年第一個民族主義組織的形成,艾哈邁德·烏拉比是一個傑出的人物。在1882年,他成為了一個以民族主義黨為主的領導人,致力於民主改革,包括議會對預算的控制。由於擔心控制被削弱,英國和法國進行了軍事干預,轟炸了亞歷山大港,並在Tel el-Kebir戰役中擊潰了埃及軍隊。[33]他們重新推舉了伊斯梅爾的兒子陶菲克作為事實上英國保護國的領袖。[34]
1914年,埃及將國家元首的稱號改為蘇丹,此舉否定了奧斯曼帝國的宗主權。同時埃及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薩德·扎格盧勒和華夫黨領導了一場民族主義運動。1923年,埃及新政府起草了一部以議會制的新憲法。1936年,英埃條約簽訂。
Remove ads
共和國時期埃及(1953年—)
1953年6月18日,埃及共和國宣布成立。穆罕默德·納吉布將軍成為第一任總統。1954年納吉布在納賽爾的政變下,宣布辭職。1956年6月,納賽爾擔任總統。1958年,埃及和敘利亞合併成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三年後即告解散。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占領了西奈半島和加沙。1970年,納賽爾去世,薩達特繼任總統。1981年,薩達特被暗殺,穆巴拉克繼任總統。
2011年,埃及爆發反政府示威,穆巴拉克於2月11日辭職,將政權交給軍方。2011年6月,穆罕默德·穆爾西當選總統。2013年7月3日,穆罕默德·穆爾西被埃及軍方罷黜,埃及最高憲法法院院長阿德里·曼蘇爾隨後被軍方任命為代總統。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