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埃姆斯密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埃姆斯密電(法語:Dépêche d'Ems;德語:Emser Depesche)是1870年7月13日北德意志邦聯政府發出的內部電報。電報中,北德意志邦聯外交部代表海因里希·阿貝肯向其上級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匯報了最近在埃姆斯發生的事件。在那裡,法國大使就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向普魯士國王威廉對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提出了要求。

關於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西班牙方面曾接觸過德國南部霍亨索倫家族的一位候選人利奧波德親王,但被他和其父親拒絕了。法國對此並不滿意。作為霍亨索倫家族的首領,威廉一世國王向法國大使保證,他的家族中的任何候選人都不會成為西班牙王位的候選人。這位73歲的國王當時住在萊茵蘭的埃姆斯的溫泉長廊上接見了法國大使德貝內代蒂。國王向阿貝肯描述了這一事件,阿貝肯將相應的電報發電給柏林的俾斯麥。
俾斯麥隨後向新聞界通報了法國的要求和威廉的拒絕,他刪節此電報以激起普魯士與法國民族情緒,加上法國方面的誤譯以及雙方積累已久的矛盾,導致雙方都認為對方的行為過於挑釁。拿破崙的新任總理埃米爾·奧利維爾宣佈,法國已盡其所能以人道和光榮的方式阻止戰爭,他「以輕鬆的心情」接受了發動戰爭的責任。7月14日,15,000-20,000人手持旗幟和愛國旗幟,在巴黎街頭遊行,要求戰爭。法國於15日早些時候下令動員。在收到法國動員的消息後,北德意志邦聯在15日至16日晚上進行了動員,巴伐利亞和巴登在16日、符騰堡在17日也進行了動員。1870年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政府宣戰,德國南部各州隨即倒向了普魯士一邊,普法戰爭由此全面爆發。
Remove ads
背景
1866年6月16至8月23日爆發的普奧戰爭,南德和北德國家以及新興的意大利都參與其中,此戰大大增強了普魯士的實力。 1866年7月3日,奧地利在關鍵的柯尼格雷茨戰役(法國稱為薩多瓦戰役)中被擊敗。7月26日簽訂了初步的尼科爾斯堡和約,隨後於8月23日簽訂了布拉格和約。 俾斯麥因此成功地將奧地利驅逐出並解散了德意志邦聯,隨後建立了北德意志邦聯。 漢諾威、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拿騷和黑森-卡塞爾以及法蘭克福大公國併入普魯士,普魯士王國的領土因此擴大了近四分之一,人口增加了400萬以上,達到約2400萬,但仍然少於法國的3800萬。 法國沒有參加這場短暫但改變了歐洲力量平衡的戰爭,也沒有獲得領土或威望。法國要求「為薩多瓦復仇」的呼聲深入人心。

1868年西班牙的胡安·普里姆將軍推翻了女王伊莎貝拉二世,1870年普里姆想請普魯士國王的遠親利奧波德親王擔任西班牙國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擔憂因此觸怒法國而表示反對,但在俾斯麥的勸說下使威廉一世改變了態度。
7月1日,因西班牙報紙將此消息披露,法國官方認為這是德國首相俾斯麥刻意令法國腹背受敵,因為假如由利奧波德擔任西班牙國王,法國將會被霍亨索倫家族的普魯士及西班牙包圍,重現曾經被哈布斯堡王室包夾的情景。故此拿破崙三世表示強烈反對,甚至表達對普魯士不惜一戰。在這種緊張局勢面前,威廉一世公開表示不贊成利奧波德親王繼承西班牙王位,令俾斯麥非常失望。
7月11日,威廉一世派副官去找利奧波德親王及其父親卡爾·安東親王,希望親王放棄西班牙王位。當晚卡爾·安東親王就給拿破崙三世發電報,宣布他兒子放棄西班牙王位。但法國並不僅僅滿足於這次表態,他們更希望永遠解決這個問題。
7月13日早晨,法國駐普魯士大使樊尚·貝內代蒂根據法國外交大臣格拉蒙公爵的最新指示,來到普魯士國王的療養地,科布倫茨東郊的埃姆斯溫泉,求見威廉一世,希望威廉一世能保證,永遠不會讓霍亨索倫家族中人成為西班牙王位候選人。面對這種無禮的要求,令威廉一世感到驚愕,他嚴肅地拒絕了這個要求。但另一方面,威廉一世也告訴大使,由於法國人已經知道卡爾·安東親王宣布他兒子拒絕西班牙王位的消息,因此大使可以看出普魯士政府已經不再參與西班牙王位的事了。簡短對話之後,兩人禮貌而冷淡地告別。
之後,威廉一世收到了卡爾·安東親王的信,正式確認利奧波德親王放棄西班牙王位。鑑於這只是確認了法國人早就知道的事,威廉國王認為沒必要為此事再次接見法國大使,因此他派值日副官拉齊維烏親王去把這件事告訴大使。法國大使再次求見威廉國王,但副官拉齊維烏親王說國王再沒有新的內容好談了。
文本
威廉一世讓普魯士外交部駐王室代表海因里希·阿貝肯將他和法國大使交談的內容,發出一份急電給俾斯麥,全文如下:
Remove ads
接到電報時,俾斯麥正在和參謀總長羅恩和戰爭部長毛奇吃晚飯。羅恩和毛奇都認為立即同法國開戰是有利的。於是,俾斯麥提筆刪減電文,並交給報紙發布。刪減後的電文如下:

與原文相比,刪減後的電文刪除了威廉一世所說的「我國政府已經不再參與此事」,並刪除了威廉一世派副官通知法國大使的原因。失去了前因後果的電文顯得法國大使對普魯士國王無理,而普魯士國王粗暴地對待法國大使。俾斯麥對羅恩和毛奇說:「這個電文將起到紅布對高盧公牛的作用」,毛奇回答說:「這樣聽起來就不一樣了,原來聽起來是退卻的信號,現在是回答挑戰的號角。」
Remove ads
法國的哈瓦斯通訊社在翻譯這個電報的時候,又犯了一個錯誤。通訊社直接把德語的副官(adjutanten)翻譯成法語的副官(adjudant),法國的大部分報紙發布的都是這個版本。可問題是德語的adjutanten由高級軍官來擔任,比如這一次,通知大使的是拉齊維烏親王兼炮兵將軍。而法語的adjudant(附屬官)是低級士官,連軍官都不是。和德語的adjutanten對應的應該是法語的「aide de camp」(侍從官)。由於這個錯譯,導致法國人認為普魯士國王故意派一個中士之類的士官去通知大使,這是明顯的侮辱,從而加強了電文的火藥味。
影響
柏林的報紙在第二天清晨發表了電報,而法國報紙在晚上發表。那天恰巧是法國國慶日(巴士底日)。在當時的氣氛下,法國人相信他們的大使被威廉國王侮辱了,而這時大使本人還來不及講述真正的故事。後來貝內德狄伯爵也給巴黎發回了電報,但他的電報已經無足輕重了。
正如俾斯麥所預料的,法國陷入狂熱的氣氛之中,人們在巴黎街頭高呼戰爭。法國議會在兩天後就通過了戰爭撥款,7月19日,法國外交部向普魯士駐法大使遞交了宣戰聲明,普法戰爭全面爆發。
埃姆斯電報還燃起了德意志的民族情感,不僅僅是普魯士,整個德意志,包括南德四邦的人都開始了戰爭動員。在戰爭結束的時候,南德四邦加入北德意志邦聯,新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國遂告統一。
結果
普法戰爭中普軍長驅直入,在色當戰役俘獲拿破崙三世,法蘭西第二帝國宣告瓦解。德軍隨後兵鋒直指巴黎,將其重重圍困。在數次救援無果後,1871年1月22日,法國外長向普軍請求停火。1月28日,普法簽訂凡爾賽停戰協定:巴黎解除武裝,交出炮臺,預付賠款2億法郎。2月26日,新上臺的梯也爾和俾斯麥簽訂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全部和洛林的一部分給德國,償付賠款50億法郎等。
1871年,在法國戰敗之後,前外交大臣格拉蒙公爵試圖把責任推給貝內德狄伯爵,於是貝內德狄出版了《在普魯士的任務》作為辯護,描述了自己親歷的整個事件的真實過程。
參考資料
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