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多倫諾爾會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多倫諾爾會盟(蒙古語:Долоннуурын чуулган)是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多倫諾爾(今多倫縣)康熙帝與蒙古各部貴族進行的會盟。「多倫」的蒙古語意思是七,「諾爾」意思是湖,因會盟地附近有七個小湖泊而得名。清朝為了調解喀爾喀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加強其對北方邊境的管理而組織此次會盟,這也標誌着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1]。
車臣汗部和土謝圖汗部在會盟前後將達里岡厓牧場貢獻給清廷。
背景
1635年,後金天聰汗皇太極從成吉思汗正統傳人額哲處取得其國璽,成為蒙古名義上的最高領袖,漠南蒙古被清朝控制。此時的漠北喀爾喀蒙古分為三大部:車臣汗部(東部)、土謝圖汗部(中部)、札薩克圖汗部(西部,尚包括阿拉坦汗部)。雖然清廷令其進「九白之貢」以示臣服,然而外喀爾喀作為「北藩屬國」與清朝仍存在矛盾、與其時戰時和。康熙元年(1662年),札薩克圖汗旺舒克被部屬所殺,許多部民,為避戰禍,逃到土謝圖汗部。事後,康熙帝命旺舒克之弟成袞承襲汗位。後札薩克圖汗沙喇要求土謝圖汗察琿多爾濟歸還本部逃亡部民,未果。札薩克圖汗多次上疏康熙帝,康熙帝指出:「生事互殺,交相戰爭,兵戎一起,姑不論人民困苦,即兩汗豈能並存?」[2]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派大臣調解。康熙帝強調:「恐兩部不和,必致有攻戰之患。」札薩克圖汗與土謝圖汗,懸掛佛像,共同盟誓:「自今以往,當永遠和協。」噶爾丹插手拉攏札薩克圖汗沙喇,與噶爾丹會兵。土謝圖汗以此為由,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派人誘騙沙喇及其屬下台吉等,到固爾班黑爾格(Гурван хахир газар,今蒙古國布爾干省古爾班布拉格蘇木)殺害。又殺死噶爾丹之弟多爾齊扎卜(Доржжав)。噶爾丹藉此機會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率三萬勁旅東進,突襲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和弟弟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敗退,奔向內蒙古,噶爾丹也藉口追趕土謝圖汗而到達烏蘭布通(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蘇木)。康熙帝決定北上,親自解決外蒙古問題。
Remove ads
過程
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康熙帝親率官兵到達距北京800里的多倫諾爾(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駐營。喀爾喀蒙古三大部、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的營帳,以康熙帝大營為中心,四面環繞。
五月初一日,派內大臣索額圖傳諭旨:土謝圖汗對殺死札薩克圖汗寫出認罪書,承認「擾害生靈,實臣等之罪」。將「認罪書」發給與盟的各部首領,以求取得札薩克圖汗弟策妄扎布等的諒解寬容。
初二日,在御營外搭起黃色御帳篷。御帳篷南向兩側,設紫紅色長帳篷,邀請蒙古王公進駐。正對御座有一帳篷,帳內桌上擺滿了金銀器、酒杯等用具。在皇帝御帳兩側的長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食物。其中有特意從北京帶來的四頭大象,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土謝圖汗、札薩克圖汗弟策妄扎布、車臣汗四人坐在第一排。其他官員按序列座。喀爾喀總計近千人。向八旗軍擁護下的康熙帝行三跪九叩禮。然後進行三項議程:第一,康熙帝宣布赦免土謝圖汗之罪,將冊文和汗印授予土謝圖汗。第二,封被土謝圖汗殺害的札薩克圖汗親弟策妄扎布承襲其兄汗位。第三,康熙帝應允喀爾喀貴族請求,宣布「將爾等與朕四十九旗一例編設,其名號亦與四十九旗同」。分喀爾喀為三十四旗,下設參領、佐領,從行政建制上與內蒙古各旗劃一。第四,康熙帝主持約200桌的盛大宴會,親手把酒按次序遞給哲布尊丹巴,三位喀爾喀親王,二十位主要台吉。他們都跪着接酒,一手持杯,同時叩首,宴請時各種雜技、木偶演出助興。
初三日,冊封。第一,對哲布尊丹巴、三部汗各賞銀千兩,蟒緞、彩緞各15匹。他們跪謝山呼萬歲。第二,康熙帝再次召見哲布尊丹巴、土謝圖汗、策妄扎布、車臣汗等共35人賜宴。用蒙古語與他們交談,土謝圖汗、車臣汗等奏曰:「聖主如此深仁,臣等恨歸順之晚耳!惟願聖壽萬年,俾臣等仰沐洪恩,長享太平之福。」[3]第三,分別封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公、台吉,在爵位上完成了「皆執臣禮」的等級序列,實行清朝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
初四日,康熙帝身着戎裝,頭戴鑲有貂皮的頭盔,佩帶胯刀和弓箭,騎馬繞場一周,下馬射箭,十矢九中。蒙古王公震驚。隨後閱兵。部隊按八旗序列,有騎兵、步兵、炮兵等,約10000名騎兵和1200名步兵,排列長約10里。步兵和炮兵在行列中間,騎兵分列兩翼。康熙帝乘馬由中間通過檢閱部隊,然後登上一座小山包。在這裡安設御帳,四周侍衛林立。喀爾喀王公來到帳前站列於右,八旗大臣、都統站列於左,演習隨即開始。步兵騎兵漢軍火器營先後入場,喀爾喀王公悚懼震驚懾服。
初五日,康熙帝敕建匯宗寺。「有如江河之歸於大海」之意,康熙帝還巡視了喀爾喀營地,對窮困者賞以銀幣,對喀爾喀貴族賞給大批牛羊。匯宗寺成為居住在內蒙喀爾喀人朝拜的宗教中心。
初六日,迴鑾。康熙帝再次單獨會見哲布尊丹巴、土謝圖汗,並賞賜御用帳幕和金盤、瓷碗等物。喀爾喀王公貴族列隊跪送皇帝車駕回京。[3]
Remove ads
參加多倫會盟的外蒙古王公
康熙三十年(1691年)時,土謝圖汗部錫布推哈坦巴圖爾、察琿多爾濟長子噶勒丹多爾濟、車臣汗部固嚕扎布、扎薩克圖汗部卓特巴等人均被封為扎薩克。但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廷並沒有給予上述幾人旗份,四月清廷分喀爾喀為三路時,並未將錫布推哈坦巴圖爾的右翼左末旗(巴特爾王旗 Баатар вангийн хошуу)列入。而此時噶勒丹多爾濟已卒,其子敦多布多爾濟因年幼,併入其祖父察琿多爾濟旗下。固嚕扎布在會盟時授予扎薩克一等台吉,尋卒,其子齊旺班珠爾襲爵,因其所部此時位於界外,未能編設佐領。卓特巴,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授扎薩克,多倫會盟時未赴會,一度被削職,後因服罪官復原職,三十一年卒,因此右翼後旗(胡日查王旗 Хурц вангийн хошуу)也不在36旗之中。[30]
綜上所述,1692年為止,清廷在喀爾喀蒙古所封扎薩克實際有39人,其中34人是1692年的掌印扎薩克,二人是土謝圖汗和車臣汗,三人是1691年所封的扎薩克,即錫布推哈坦巴圖爾、噶勒丹多爾濟之子敦多布多爾濟、固嚕扎布之子齊旺班珠爾。[30]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