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沽口炮台之戰 (1900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沽口炮台之战 (1900年)
Remove ads

大沽口炮台之戰義和團運動期間,八國聯軍於1900年6月與防守大沽口炮台清朝軍隊之間的一場戰役。歐洲日本海軍在與清軍進行了短暫但血腥的戰鬥後占領了大沽炮台。此戰的戰損促使清政府站在義和團一邊,同時清軍奉命抵抗中國領土內的所有外國軍隊。聯軍一直控制着大沽口直到1901年9月義和團運動結束。

事实速览 大沽口炮台之戰, 日期 ...
Thumb
聯軍衝向炮台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大沽口的聯軍船

1900年,義和團運動中的拳民威脅外國勢力。拳民是中國本地的農民運動義和團成員,旨在終結外國對中國的影響。[4]至6月初,經清廷許可,有450名來自八國的士兵和海軍陸戰隊分批陸續抵達北京保護外交使館區。6月9日,使館區與天津的聯絡中斷,雖然此時使館區實際並未遭到攻擊但6月10日,八國決定出兵,於11日集結了2,000人的西摩爾遠征軍,未經清廷許可,試圖從天津乘火車前往北京支援使館區,因鐵路部分路段被毀,出天津不遠即下車步行。在天津還有2,400聯軍士兵,多是俄軍。中國的清政府正在猶豫是支持拳民抗擊外國入侵還是鎮壓這一威脅朝廷的團體。[5]

同期黃海海岸外數英里有大量西方和日本的戰艦。6月15日,清軍在海河布置了水雷以防八國聯軍派戰艦發起進攻。[6]為避免海上與天津的補給和通訊線受到威脅,各戰艦的統帥在16日開會,認為控制海河河口的大沽口炮台是在華北維持據點的關鍵。在場的聯軍各國只有美國海軍少將路易斯·肯普弗英語Louis Kempff反對,稱他無權對中國開戰。[7]肯普弗說進攻是「戰爭行為」,因此拒絕參與。[2]但肯普弗同意一艘老舊的美國炮艦「莫諾卡西」號英語USS Monocacy (1864)停駐在炮台附近,作為附近市民的避難所。[8]會後由公使團元老、法國駐天津總領事杜士蘭轉交最後通牒直隸總督裕祿,要求清軍在17日凌晨2點前交出大沽口,逾時不交則各國將以力占據。裕祿奏摺稱17日5點才收到此照會,當時雙方已交戰數小時。[9][10]

這是外國水手的大膽要求。包括非戰鬥的「莫諾卡西」,只有十艘船可以從200碼寬的河口的岸上通過,進入海河,以占領或襲擊四座炮台。只有900人能被集合參與這次行動。相反的是炮台內和沿河停靠的數艘現代炮艦上的中國士兵和水手有大約2,000人。清軍也開始在河口附近埋下地雷,在炮台安裝魚雷管[2]16日晚,外國戰艦開始入河,建立可發起對大沽口炮台的占領或襲擊的據點。[3]

Remove ads

戰鬥序列

聯軍

更多信息 艦名, 排水量(長噸)[11] ...

[13]

戰役

戰役於17日凌晨開始,哪一方先開火有不同說法。所有西方來源都說清軍炮台不等最後期限到來就於17日凌晨0:45向聯軍軍艦開火,可能是營官封得勝在備戰時意外發炮。多數中方來源,包括羅榮光的奏摺,說是聯軍軍艦先開火。[14][15][6]俄國炮艦「朝鮮人號」在炮台齊射中被重創。「莫諾卡西」號雖然遠離戰鬥,又有軍官保護船上的37名婦女兒童,故處於「一個絕對安全的位置」,船頭也遭受了一個中國的炮彈,沒有傷到人。船長很快將其移到更安全的地方。清軍炮台的射擊精準,還擊中了英軍「鱈魚」號、德軍「雞貂」號、法軍「獅子」號,驅趕了俄軍「吉利亞克」(Guiliak)號。[16]俄軍打開了「吉利亞克」號的探照燈,將自己暴露於清軍的火力下。「吉利亞克」號和另一艘戰艦被嚴重損傷。18名俄軍死亡,65人受傷。[17]

Thumb
科林·麥肯齊上尉在「海龍」號上留影
Thumb
聯軍進攻大沽口影響了慈禧太后支持拳民的決定。

對聯軍進攻最嚴重的威脅是停泊在大沽口沿岸的海容號防護巡洋艦,及在船塢維修的「海龍」、「海犀」、「海青」、「海華」四艘德國新造海龍級魚雷艇[註 3][18],和「飛霆」號魚雷砲艦[19]。但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不想與外國開戰,戰前與聯軍達成停火協議,因此在炮台開火後,海容號沒有開火[20][14]。兩艘英國魚雷艇「鱈魚」號、「名譽」號(分別由上尉科林·麥肯齊和羅傑·凱斯英語Roger Keyes, 1st Baron Keyes指揮)各拖着一艘載10人全副武裝登陸部隊的捕鯨船,和俄國「吉利亞克」號拖帶一艘裝滿士兵的小船衝向北洋魚雷艇,遭遇強烈抵抗,「吉利亞克」號彈藥艙中彈爆炸放棄任務,「鱈魚」號亦中一枚六英寸炮彈但彈頭沒有爆炸。最終「鱈魚」號、「名譽」號和拖帶的划艇得以靠上和占領了這四艘魚雷艇。[21]戰鬥中「海華」艦管帶饒鳴衢陣亡。這四艘魚雷艇後被英、德、俄、法各分一艘,並在當時同被命名為「大沽」號。「海容」號、「飛霆」號被聯軍扣留,《辛丑條約》簽訂後歸還中國。[20][19]

雙方的大砲對決僵持直至接近拂曉時聯軍將所有船員投入對西北炮台的地面進攻。200名俄、奧軍隊帶路,380名英、意軍隊跟隨,300名日軍在後。聯軍有一些運氣,地面進攻開始時,炮台的火藥庫爆炸了,在隨後的混亂中日軍得以攻占炮台。[22]英、意軍隨後帶隊攻打北炮台,很快攻占。[23]

河南側仍有兩座炮台。聯軍用自己所有的和占領的中國炮台的槍炮瞄準這兩座炮台。他們一次性爆破了另一座火藥庫,很快中國士兵丟棄了炮台。聯軍地面軍隊隨後渡河,幾乎未受抵抗就占領了炮台。大沽口炮台的戰鬥結束於早上6:30。總計900名士兵和水手的聯軍遭受了172人傷亡。[24]中方傷亡不詳,但炮台被描述為淹沒在「血河」里。[25]然而,羅伯特·B. 埃傑頓說,中方傷亡「可能不重」。[17]

Remove ads

影響

聯軍海軍對大沽口的進攻有着深遠的影響。此戰最初送到北京的戰報是裕祿在天津所發,強調正面戰績,沒有告訴慈禧太后聯軍已攻占了炮台。[26]

此戰將清政府明確推到了拳民一方,中國軍隊被命令抵抗中國領土上的外國軍隊。次日,6月18日,西摩爾上將和他的2000人被中國軍隊在京津鐵路沿線攻擊,在廊坊一帶遭受400餘人傷亡後,西摩爾決定放棄到達北京的目標,撤退到天津。19日,中國將一份最後通牒送給了北京使館區的外交官們,通知他們在24小時內離京。外國人們擔心自身安全拒絕離開後,20日,使館區包圍戰開始。在義和團運動剩下的時間裡,大沽口炮台一直在外國人控制下。[27]

聯軍軍官表揚了中國軍隊在防禦大沽口炮台時表現出來的勇氣和技能。[28]

在流行文化中

  • 同年,托馬斯·A·愛迪生股份有限公司英語Thomas A. Edison, Inc.推出了一部紀錄片短片《聯軍轟炸大沽口》(1900年),該片以微縮方式再現了這些事件。[29]

注釋

引用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