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海龍級驅逐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龙级驱逐舰
Remove ads

海龍級驅逐艦是清朝新式海軍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碩效船廠英語Schichau-Werke[a]建造的魚雷艇驅逐艦。部分資料也稱其為海華級驅逐艦。本級共建造了四艘,分別是「海龍」號、「海華」號、「海青」號以及「海犀」號。四艦均於1897年開工,1898年下水,1899年駛回中國編入海軍。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本級四艦因西方列強介入而在天津被俘,分別被編入英國皇家海軍俄羅斯海軍法國海軍德意志帝國海軍。為紀念四國海軍在事件中占領大沽口,四艦分別被以各自國家語言中的「大沽」命名。20世紀初,這四艘驅逐艦先後沉沒或者被報廢處理。

事实速览 概況, 技術數據 ...
Remove ads

設計

Thumb
刊登在碩效船廠宣傳資料中的本級艦圖片。

海龍級四艦均是從德國的碩效船廠訂購,取代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損失的艦艇[2]。在此之前,清朝海軍已經部署了「飛鷹」號魚雷炮艇魚雷艇,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但本級艦隻也有被稱為中國國內第一批驅逐艦。本級四艦是建造方碩效船廠在德國第一艘國產魚雷驅逐艦S90英語S90-class torpedo boat之前所建造的艦級[3]。該級艦隻也是德國首次自行建造的驅逐艦型[4]

本級的船形是對當時迅速普及的常規魚雷艇進行放大設計而來[5]。艦體由鍍鋅鋼製鉚接成型,艦艏採用龜背式,具有像龜殼一樣的凸甲板以改進抗波性能[3][6]。艦艏後面緊連接着採用穹頂的小型裝甲指揮塔[7]。艦體總長度為59.98公尺(196英尺9英寸)[b]舷寬6.1公尺(20英尺0英寸)[c]吃水深1.98公尺(6英尺6英寸)[8]。標準排水量為280公噸(276長噸),滿載排水量為305公噸(300長噸)[8]。四艘艦隻的造價總計3,689,356馬克[9]

Thumb
海青號被俘後

船艙內部分為九個水密隔間[6]。艦載4座桑尼克羅夫特燃煤水管鍋爐為2座立式三缸三脹複合蒸汽機提供蒸汽[6][10]。蒸汽機的額定壓力為12標準氣壓,最大壓力可達16標準氣壓[6]。這些動力驅動2具直徑1.85米的青銅螺旋槳[6][10]。艦體內的煤倉儲量達67噸,通過艦體上部配備的兩根微向後傾斜的煙囪排出廢氣[3][7][8]。總計6,000匹指示馬力(4,500千瓦特)的動力輸出使得本級艦隻的航速高達32節(59公里每小時;37英里每小時)[8]。為了打破當時由法國驅逐艦創下的31.03節航速記錄,德國工程師在設計本級驅逐艦時增大了艦體的長寬比並將鍋爐進行了集中布置[6]。在下水後的測試中,所有四艘軍艦均以超高的航速打破了之前的紀錄[6]。「海龍」號的航速達到35.2節[11]。後來被編入俄國海軍並更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的「海華」號的航速也達到33.6節[3][12]。艦上的電力則由4kW的蒸汽驅動發電機提供[6]

完成建造時,海龍級在甲板上配備了6門3磅單臂速射炮[d],其中4門分別配置在前桅杆和後煙囪的兩側,另外兩門並列安裝在艦艉[3][7]。2具450毫米口徑迴轉式魚雷發射管[e]中的一具安裝在兩根煙囪之間,另一具則安裝在後部煙囪與後桅之間[3][7]

Remove ads

艦隻

更多信息 艦名 (英文名), 建造者 ...

艦歷

1896年秋,清朝政府向德國碩效公司訂購了四艘同級艦隻,之後分別命名為「海龍」號、「海華」號、「海青」號和「海犀」號[6]。這四艘軍艦於1897年開始建造,其中「海華」號的建造編號為「611」[6]

海龍級四艦均在1898年下水,並於次年完工並自行駛回中國,列裝清朝新式海軍[6]。在1900年6月17日義和團運動開始後,八國聯軍於6月17日以大沽口炮台可能被義和團占領為由,而進攻大沽口炮台[19][20]。交戰中,英國海軍「聲望」號英語HMS Fame (1896)[f]「牙鱈魚」號英語HMS Whiting (1896)[g]沿着白河進入,在天津機器局附近發現了停泊中的本級四艘艦[19][23]。此時的四艦被兩兩相對繫留在一起,沒有防備[23]。僅稍作抵抗後,四艦的乘員就退避到岸上,留部分底艙艦員被登艦的英軍俘獲[16]。戰鬥中僅「海華」號管帶饒鳴衢陣亡,隨後該四艦悉數被俘[19][16]。四艦被俘獲後,作為戰利品分發給了四國海軍[3]。為紀念占領大沽的功績,所有四艘軍艦都以各自語言中的大沽命名[16]。之後,俄羅斯海軍旗下的「大沽」號被改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俄語Лейтенант Бураков (миноносец)[3][12]

「海華」號:編入俄羅斯海軍並更名為「博羅哥夫上尉」號。本艦也是當時俄國海軍中最快的軍艦[12]。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本艦於7月24日在旅順港遭「三笠」號和「富士」號上的魚雷艇攻擊而受損擱灘,7月26日斷成兩截沉沒[12][24]

「海龍」號:編入皇家海軍中國艦隊並改名為「大沽」號(HMS Taku)。1916年10月26日在香港報廢出售[25][7][24]

「海犀」號:編入法國海軍,改名為「Takou」。1911年2月22日在崑山島觸礁沉沒[26],4月27日撈起,1911年9月30日判定不值得修復,在西貢報廢出售[24]

「海青」號:編入德意志帝國海軍並更名為「SMS Taku」。因鍋爐問題於1914年6月13日除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青島戰役中因日軍進攻,於9月28日在膠洲灣自沉。[27][28]

腳註

注釋

  1. 另有來源譯為「朔效船廠」[1]
  2. 另有來源記載為「64.6米」。[7]
  3. 另有來源記載為「7米」。[7]
  4. 另有來源記載為「47公釐(2英寸)哈乞開司機關炮」[13]
  5. 另有來源記載為「18英寸(457公釐)」[14]
  6. 譯名參考自《英國驅逐艦全史 1919~2014》。[21]
  7. 譯名參考自《英國驅逐艦全史 1919~2014》。[22]

參考

相關條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