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斯金龜車

大众汽车公司在1938年至2003年间生产的小型轿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众甲壳虫
Remove ads

大眾甲殼蟲(德語:VW Käfer、英語:Volkswagen Beetle),正式名稱為大眾1型Volkswagen Type 1),是由大眾汽車在1938年至2003年間生產的小型轎車

事实速览 大眾1型 Volkswagen Type 1, 概覽 ...

雖然「甲殼蟲(Beetle)」這個名稱很早就被公眾所接受,但直到1967年8月,大眾汽車才正式在市場上使用這個名字。而在此這前,歐洲市場銷售的該款車都是以「Type I」或「1200」、「1300」、「1500」這些發動機排氣量來命名的。

1998年,在最初的甲殼蟲下線許多年以後,大眾汽車正式推出了外形與原先非常相似的新甲殼蟲(以大眾高爾夫為平台),而甲殼蟲則在VW墨西哥廠和其他少數一些國家一直生產到2003年,共生產出21,529,464輛第一代甲殼蟲,是全球史上各款汽車中的最暢銷車,其形象亦深植人心。

Remove ads

歷史

甲殼蟲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的納粹德國阿道夫·希特勒希望能夠生產一款可以廣泛使用的大眾化汽車(Volkswagen,直譯即「人民的汽車」),委任工程師費迪南德·保時捷來完成這項任務。希特勒對這款車的要求是:可以載兩個成人和三個兒童、最高時速100公里/小時、售價不超過1000馬克。同時還推出了一項儲蓄計劃以使普通群眾通過由力量來自歡樂組織配給券可以買到汽車,因此這款汽車也叫做「力量來自歡樂汽車」(Kraft durch Freude Wagen)。

費迪南·保時捷在接受這項任務之前幾年就已經簡明敘述了這款車的最初技術參數,但一直未能形成產品,直到他得到了納粹政府的支持。1936年10月12日首三款甲殼蟲正式面世[1]。1938年甲殼蟲在柏林汽車博覽會上參展。

甲殼蟲本身是針對經濟能力相對不富裕的家庭,然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甲殼蟲便宜好操反而大量被投入戰事裡(約逾五萬輛),而只有630部才投入民生。至戰爭結束,甲殼蟲又再次投入民用生產,買家也包含曾經的對手。時值戰後,歐洲經濟百廢待舉,甲殼蟲的經濟耐用性正好適應了這種形勢,立刻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種。並且在其研發過程中,研發者相當注意車子本身製作的水準和日後的維修問題,所以甲殼蟲擁有相當堅實的車體結構和底盤引擎,這是它能成為長壽車的原因之一。

Remove ads

特點

甲殼蟲採用現今少見的後置引擎、後輪驅動,可省去車底沉重的傳動軸,以及空出車頭較大的空間作行李箱;但亦由於此原因,撞車時少了引擎作緩衝,大大增加司機和前座乘客的傷亡。

引擎為氣冷式設計,其散熱效率雖不如今日普遍的水冷式,但在嚴寒冬天不必擔心水箱結凍,在二戰軍用版上更是實用。

甲殼蟲底盤為密封式,掉入水裏也不會馬上下沉,甚至可以當作船隻使用。

1938年式 大眾甲殼蟲 技術規格表

Thumb
甲殼蟲引擎設於車尾。
更多信息 1938年式 大眾甲殼蟲 規格表, 數據 ...

生產概況

Thumb
最後一款甲殼蟲
  • 1945年:甲殼蟲在戰爭剛結束就開始生產,其中英軍訂購2萬輛車[2]
  • 1947年:全年製造了8987輛甲殼蟲,並第一次出口到荷蘭
  • 1948年:在德國已經有了1500名甲殼蟲的私人用戶。
  • 1949年:甲殼蟲正式出口到美國
  • 1951年:甲殼蟲總產量達到25萬輛,並出口到29個國家。
  • 1955年:總產量達到100萬輛。
  • 1962年:第500萬輛甲殼蟲下線。
  • 1967年:甲殼蟲第1000萬輛下線。
  • 1972年:大眾汽車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總產量打破了福特T型的生產紀錄。
  • 1974年:在沃爾夫斯堡生產的最後一輛甲殼蟲下線。
  • 1978年:在德國本土生產的最後一輛甲殼蟲在埃姆登工廠下線。
  • 2003年:最後一輛甲殼蟲駛下大眾汽車墨西哥工廠的生產線。

評價

在一項評選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世紀之車」的國際投票中,甲殼蟲排名第四,僅次於福特T型車(Ford Model T)、迷你(Mini)和雪鐵龍DSCitroën DS[3]

註腳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