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線效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线效应
Remove ads

天線效應antenna effect),更正式地稱為等離子體誘導閘氧化層損傷plasma induced gate oxide damage),是一種在MOS集成電路製造過程中可能導致良率和可靠性問題的效應。[1][2][3][4][5][6]晶圓廠通常會提供「天線規則」(antenna rules),這些規則必須遵守以避免此問題。違反這些規則稱為「天線違規」(antenna violation)。在此上下文中,「天線」一詞有些誤導——真正的問題是電荷的聚集,而非一般含義中的天線——將電磁場與電流互相轉換的器件。「天線效應」一詞時有使用,但由於「效應」一詞可指多種情況,且該短語並不明確指代哪一種效應,因此使用較少。[7]

Thumb
圖 1:天線效應成因說明。 M1和M2是前兩個金屬互連層。

圖1(a)顯示了集成電路中一個典型網絡的側視圖。每個網絡至少包含一個驅動器,其必須包含一個源/漏擴散(在新工藝中使用注入實現),以及至少一個接收器,其由柵電極置於薄柵介電層之上(詳見圖2中MOS晶體管的局部視圖)。由於柵介電層極為薄弱,僅幾分子厚,如果網絡電壓高於芯片正常工作電壓的,就可能發生擊穿。(歷史上,柵介電層通常為二氧化硅,因此大部分文獻稱「柵氧化層損傷」或「柵氧化層擊穿」。截至2007年,一些廠商已用各種高介電常數材料替代該氧化層,可能並非氧化物,但效應仍相同。)

Thumb
圖 2. MOSFET示意圖,顯示源/漏注入區與柵介電層。

一旦芯片製造完成,由於每個網絡上至少連接有源/漏注入區,網絡電壓無法高於正常工作電壓。源/漏注入區形成功能性二極體,其擊穿電壓低於氧化層擊穿電壓(無論是正嚮導通還是反向擊穿),且以非破壞性方式導通,從而保護了柵介電層。

然而,在芯片構造過程中,柵介電層可能尚未受二極管保護。圖1(b)示出了在刻蝕金屬1層時的情形。由於金屬2尚未形成,柵介電層未連接二極管。因此,如果任何方式向金屬1形狀上累積電荷(如閃電符號所示),電壓可能上升至擊穿柵介電層的水平。特別是對第一金屬層進行的反應離子刻蝕會導致圖中所示的情形——每個網絡的金屬與初始全局金屬層斷開,且等離子體刻蝕持續向各金屬構件充電。

雖然漏電的柵介電層對功耗不利,但有助於避免天線效應引起的損傷。漏電介電層可以防止電荷累積到導致擊穿的程度。這得出了一個令人略顯意外的結論:非常薄的柵介電層發生損傷的可能性低於較厚的柵介電層,因為隨着氧化層變薄,泄漏電流呈指數增加,而擊穿電壓僅線性減小。

Remove ads

天線規則

天線規則通常表示為金屬面積與柵面積的允許比率。每個互連層都有各自的比率。計入面積時,可能包含多個多邊形——即所有連接至柵但未連接至源/漏注入區的金屬總面積。

  • 如果工藝支持不同的柵介電層,如用於高電壓的厚氧化層和用於高性能的薄氧化層,則每種氧化層對應不同的規則。
  • 存在「累積」規則,即對所有互連層的比率總和(或部分總和)設限。
  • 還有考慮每個多邊形周長的規則。

天線違規的修復

Thumb
圖 3:天線違規的三種可能修復示意圖。

一般由布線器修復天線違規。可能的修複方法包括:

  • 更改布線層順序。如果柵立即連接至所用的最高金屬層,通常不會發生天線違規。該方案見圖3(a)。
  • 在柵附近添加過孔,將柵連接至最高層。這會增加過孔數量,但對其餘網絡改動較少。見圖3(b)。
  • 向網絡中添加二極管,如圖3(c)所示。可以在MOSFET源/漏之外,通過在p型基底中注入n+或在n型阱中注入p+形成二極管。如果二極管連接至柵附近的金屬,可保護柵介電層。此方法可僅針對有違規的網絡,或通過在每個庫單元中放置二極管,對所有柵實施保護。後者方案幾乎可無需其他工具即可解決所有天線問題,但二極管的附加電容會使電路更慢、功耗更高。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